-
眼表微生物群及其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眼表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抗原和病原体的影响,眼表微生物群参与免疫耐受、代谢和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微生物组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分布失衡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体内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是细菌。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最初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和泌尿生殖道5个部位。随着16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16SrRNA)高通量测序及宏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眼表细菌群落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眼表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差异,菌群存在也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眼表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有一定影响,眼局部重复使用抗生素可增加眼表的耐药菌群。不同类型的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与眼表菌群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就正常眼表菌群的组成、分布、影响因素及眼表菌群与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眼表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同时为眼表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制作模型及导板,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阔筋膜张肌修复口内软组织缺损,将阔筋膜直接暴露于口腔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口内移植组织瓣的颜色、质地、变化过程,对供、受区创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7~64岁,平均50.1岁。其中下颌牙龈及颊部鳞状细胞癌5例,下颌体多形性腺癌术后缺损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1例。根据病变切除后软、硬组织的缺损范围,术中切取阔筋膜张肌组织瓣大小为6.0 cm×3.0 cm~8.0 cm×6.0 cm,髂骨瓣大小为3.7 cm×2.4 cm~9.2 cm×2.5 cm,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远端坏死、伤口延期愈合和边缘瘘口等情况。随访观察4~19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下颌骨及口腔软组织形态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直接暴露于口腔内的阔筋膜张肌表面在术后1周内出现黏膜化征象,1个月左右黏膜化基本完成,接近口腔内正常黏膜形态,且后期可自行改建产生较好的口腔黏膜软组织形态;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下肢活动、大腿伸、屈功能均未见异常,其中3例患者术后3~5 d出现供区臀部股外侧皮肤麻木,随访6个月后2例麻木基本消失,1例明显减轻。结论: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用于下颌骨合并口内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可获得较好的形态和功能,且并发症少,对供区损伤相对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后微生物群的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创伤和危重症可能影响微生物群。许多关于危重症微生物群的研究局限于单一身体部位或时间点,并受先前存在疾病的影响。本研究报道既往体健儿童发生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微生物群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设计:研究人员于入院72 h内收集患儿口腔、直肠和皮肤拭子标本,之后每周采集两次至患儿离开PICU。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法分析样本。择期门诊手术患儿为对照组。采用Phyloseq进行α和β多样性比较,采用微生物组组成分析法预测群落丰度差异。场所:5家4级监护PICU。对象:因严重TBI需要放置颅内压监测装置的18岁以下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来自23例TBI患儿和35例对照组儿童的327份样本。TBI组和对照组患儿初始口腔( F=3.275 6, R2=0.053 5, P=0.012)和直肠( F=3.070 2, R2=0.064 9, P=0.007)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TBI患儿直肠标本中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和毛螺菌科的共生菌减少,葡萄球菌科菌增多( P<0.05)。探索性分析发现,抗生素暴露、气管插管和感染与TBI组和对照组患儿组间直肠和口腔微生物群差异增大有关,而肠内营养则与差异缩小有关( P<0.05)。 结论:严重TBI患儿微生物群变化特点为共生细菌早期减少、位置特异性丧失,以及潜在致病菌增多。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这些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冷冻减脂术罕见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冷冻减脂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减脂技术,由于其具有有效性、方便性、安全性的特点,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冷冻减脂技术原理是脂肪细胞在低温暴露后发生选择性细胞坏死,利用特殊传感器对局部皮肤进行选择性冷却,从而达到减脂塑形目的。该文综述了冷冻减脂技术常见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常见并发症是治疗部位出现红斑、紫癜、瘀斑、水肿、轻度不适(疼痛、压痛)、刺痛、感觉迟钝(麻木)等,亦有文献报道了一些罕见但较严重的并发症,现对这些并发症进行分类、总结,分别是皮肤不良事件、神经损伤、异常脂肪增生,探讨发病原因及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米库氯铵和苯磺顺阿曲库铵在激光喉显微手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米库氯铵和苯磺顺阿曲库铵在激光喉显微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为进一步优化肌松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拟行全身麻醉下激光喉显微手术的患者56例。年龄18~65岁,男25例,女3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n=28)。苯磺顺阿曲库铵组(C组):苯磺顺阿曲库铵0.1 mg/kg诱导,生理盐水术中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组(M组):米库氯铵0.25 mg/kg诱导,0.3 mg·kg -1·h -1术中持续输注。比较两组患者的插管时间、拔管时间、恢复指数、Cooper′s 气管插管评分、C-L喉镜暴露分级、手术条件分级、术后肌松残余、过敏相关不良事件等。 结果:M组患者的插管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3.7±1.1)、(16.2±5.0)min,短于C组的(4.9±0.7)、(26.4±8.6)min(均 P<0.05);M组和C组患者的恢复指数分别为(4.5±3.4)、(6.2±5.0)min,Cooper′s 评分[ M( Q1, Q3)]均为9(9,9)分,C-L喉镜暴露分级均为Ⅰ级,手术条件分级比例(良/优)分别为5/23、0/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组患者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的四个成串刺激(TOF)值为(95.7±2.6)%,高于C组的(92.9±3.9)%( P=0.01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组和C组患者皮肤潮红发生率分别为10.7%(3/2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低血压、气道压显著升高或气道痉挛。 结论:在激光喉显微手术中,米库氯铵比苯磺顺阿曲库铵的插管时间、拔管时间更短,血流动力学平稳,过敏相关不良事件未见明显增加,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在YamanoⅠ区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在YamanoⅠ区断指再植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YamanoⅠ区断指再植病例资料,患者均采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成比例吻合动、静脉进行断指再植。改良顺行再植法为:按吻合动脉、神经→固定骨骼→吻合皮下静脉→缝合皮肤伤口的顺序进行手术。在吻合动脉及神经时将再植体位进行改良:将患指以往的水平体位改为竖立位,以掌侧创缘为翻转轴线,将断指向掌侧翻转,从背侧伤口入路进行吻合。此体位可使近侧断面与远侧断面均向上暴露,使术者对创面的视角由以往的斜视变为直视,从而最大程度暴露手术视野,便于术者的观察及操作。术后通过门诊、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龄1~58岁,平均27.3岁。均为单指自YamanoⅠ区完全离断。受伤原因:电锯伤6例,刀切伤5例,挤压伤19例,撕脱伤8例。按YamanoⅠ区分型:Ⅰ型4例,Ⅱ型14例,Ⅲ型11例,Ⅳ型6例,Ⅴ型3例。其中受损指为拇指12例,示指9例,中指6例,环指7例,小指4例。缺血时间最短1 h,最长12 h。术后38指成活36指,成活率94.7%。其中33例获得6~12个月随访,指体长度、外形与健侧相似,甲板生长完整、外形良好,两点辨距觉为3~5 mm,手部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对于YamanoⅠ区离断,采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可完成动脉与静脉吻合的指尖再植,再植指体成活率高,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该术式是治疗YamanoⅠ区离断较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鼠臂丛损伤修复后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的有效利用及靶器官对其再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在大鼠臂丛损伤模型上证实臂丛损伤修复后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能够被有效利用,并探讨靶器官对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开展研究。实验分为包含5个亚组的再生组(RGen)和3个亚组的再利用组(RUs),每个亚组由随机选取的6只大鼠组成(共42只)。RGen组:切断并缝接肌皮神经,按缝接神经后同时构建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与靶器官的不同连接状态分为1~4个亚组,即RGen1组(无靶器官连接组):剪断前臂外侧皮神经(LFCN)内侧分支的远端,并且缝合结扎断端远端,切断其与皮肤靶器官的连接;RGen2组(缝合连接皮肤靶器官组):剪断LFCN内侧分支的远端后再通过缝合行端端缝接;RGen3组(自然连接皮肤靶器官组):仅解剖暴露LFCN内侧分支;RGen4组(缝合连接肌肉靶器官组):即剪断正中神经发出的支配桡侧腕屈肌(FCR)的肌支,肌支断端的近端缝扎封闭,同侧LFCN内侧分支的远端通过神经的端端缝接连接到肌支断端的远端,实现与肌肉靶器官(即FCR)的连接等;RGen 5组(对照组):仅解剖暴露肌皮神经及同侧LFCN内侧分支。8周后,在大鼠麻醉状态下,取LFCN内侧分支远端约5 mm的神经组织,随后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AChE)、胆碱乙酰转移酶荧光染色(ChAT),测量染色后的阳性反应面积(PA)、平均光密度(MD)、累计光密度(IOD)来评估再生组的不同亚组中错配长入LFCN的运动轴突的再生情况。RUs组:首先所有亚组均解剖暴露支配FCR的神经支,然后分为3个亚组,即RUs1组(保留肌肉正常神经支配组):仅解剖暴露支配该肌肉的神经支;RUs2组(肌肉接入LFCN组):即再生组的亚组4;RUs3组(肌肉去神经支配组):剪断支配FCR肌的肌支,并将断端的近端缝扎封闭。8周后,在大鼠麻醉状态下,通过测量比较RUs组的不同亚组的FCR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湿重率、Masson染色后的胶原容积分数(CVF)来评估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对肌肉的神经支配情况;使用单因素方差及Bonferroni法进行数据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RGen组中,神经AChE染色后,与RGen1组、RGen5组相比, RGen3组和RGen4组的PA、MD、IOD值更高,与RGen2组相比,RGen4组的PA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hAT染色后,与RGen1组和RGen5组相比,RGen3组和RGen4组的PA和IOD值更高( P<0.05);与RGen2组相比, RGen4组的PA显著更高( P<0.05)。RUs组中,电生理评估示: RUs3组未观察到CMAP, RUs1组、RUs2组的CMAP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Us1组(98.91%±3.86%)的肌肉湿重率显著高于RUs3组(86.67%±4.68%)( P<0.01),与RUs2组(92.74%±3.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asson染色示: RUs2组(8.61%±1.16%)的CVF值显著高于RUs1组(3.17%±0.76%)、显著低于RUs3组(16.44%±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有靶器官的连接更有利于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的生长,其中,神经远端连接肌肉靶器官时产生的促进作用强于皮肤靶器官;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可以与肌肉靶器官建立有效的神经支配,证实了其能被有效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家长自报食物过敏儿童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家长自报食物过敏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利用病史信息和开展针对性家长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9年7—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岁以下所有596名儿童开展食物过敏问卷调查及皮肤点刺试验,再通过医生经口服食物激发试验确诊食物过敏患儿。获知家长自报儿童食物过敏发生情况和患儿症状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特征、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母孕期烟雾暴露和抗菌药物使用、出生后喂养方式、居所环境等。采用χ2检验比较家长自报与医生确诊食物过敏儿童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的影响因素。结果:596名儿童中男316名、女280名,家长自报儿童食物过敏率为22.0%(131/596),而医生确诊食物过敏检出率为9.9%(59/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6, P<0.001)。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的131名儿童中有48例(36.6%)被医生确诊,而家长自报无食物过敏465名儿童中有11例(2.4%)被医生确诊为食物过敏。家长自报的过敏症状中,37.5%(24/64)的消化道症状和31.5%(23/73)的皮肤症状分别被医生确诊;同时存在皮肤与消化道症状的7名儿童中有6例被确诊为食物过敏。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及居住潮湿环境增加了家长自报食物过敏风险[ OR=1.83(95% CI 1.22~2.73)、2.33(95% CI 1.13~4.79), P=0.003、0.022]。 结论: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率高于医生确诊食物过敏检出率,当儿童同时存在皮肤和消化道症状时,临床医生应高度怀疑食物过敏的可能性。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和居住潮湿环境可能增加家长自报食物过敏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常见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生殖功能损伤及其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是一种新型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人们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不可避免地暴露于EDCs,大量研究表明EDCs可损害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因此亟待开展干预EDCs毒性的药物研究。双酚A、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重金属、丙烯酰胺是常见的EDCs,本文将对这些常见EDCs诱发的生殖损伤及现今相关药物干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以期为开发更多干预EDCs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放射性溃疡细胞衰老的特征及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放射性溃疡是电离辐射暴露对皮肤造成的严重损伤,临床比较常见。放射性溃疡主要特征是辐射损伤呈渐进性扩展,由损伤区向创面周围正常皮肤区域扩散,从而形成较大的难治性创面。而细胞衰老是指机体细胞在受到创伤应激后,发生不可逆生长停滞,并通过旁分泌途径使周围正常细胞衰老、周围的干细胞产生功能障碍,形成慢性炎症。目前放射性溃疡创面中的细胞衰老过程仍不清楚,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火箭军医学教研室史春梦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senescence in radiation ulcer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的论文,主要研究细胞衰老在放射性溃疡创面渐进性扩展中的作用,提出一种针对放射性溃疡创面的潜在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