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伤后患者有效社会心理调适的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烧伤后患者有效社会心理调适的应对方式,为烧伤后患者有效应对烧伤后的身体及社会心理复原提供依据。方法:数据采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选取12名烧伤患者并进行深度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方法分析数据,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烧伤后患者应对烧伤后的身体、社会心理改变的有效应对方式包括3个主要的核心主题,即个人弹性、社会及专业支持、心智化。结论:患者心理弹性,有效整合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心智化功能是烧伤后患者有效应对创伤后生活的有效手段。未来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社会康复需要关注到这个几个方面并为患者提供全面和系统的心理康复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深部开放伤口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审查指标的实施及困难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深部开放伤口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审查指标的实施及困难因素。方法:自2018年5月至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采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选取2名创伤骨科换药护士,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20例有深部开放性伤口的患者。根据疼痛管理最佳循证护理指南13项实践标准,结合伤口护理和疼痛管理的研究证据,制定深部开放伤口无痛换药方案,实施并评估方案实施的执行情况和疼痛缓解的效果,采用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PACES)和GRiP软件对深部伤口无痛换药最佳循证实践方案的执行过程进行评价分析。采用IBM 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方案实施前、后的疼痛评分。结果:PACES结果显示,在项目期间,护士对最佳实践的执行率显著提高,并在项目完成后1个月保持在合理水平。基线评估时和后续评价1时患者在换药前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2±2.3)、(3.5±1.2)分,基线评估时和后续评价1时换药中的疼痛评分分别为(5.4±2.3)、(4.2±2.4)分;对基线评估和后续评价1中,采用护理措施降低伤口换药疼痛的评分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疼痛管理对最佳实践的执行率,其中面临了尤其是跨学科合作和组织机构中的困难。本研究将护理循证指南转化为临床实践的经验为循证护理提供了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症状认知与积极应对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对恶心呕吐症状的认知与积极应对策略,为临床护士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5—7月,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取乳腺外科住院治疗的15例术后辅助化疗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资料分析原则进行资料整理分析,提炼主题。结果:通过分析提炼出4个主题:对恶心呕吐的感知;恶心呕吐的伴随症状;恶心呕吐对患者的情绪、社会交往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应对恶心呕吐,包括自我调节、行为调整、社会支持和寻求专业帮助。结论:医护人员应关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及所采取过的应对策略,及时进行评估及干预,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创伤后成长及反刍性沉思的纵向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描述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不同时点创伤后成长及反刍性沉思的变化,分析两者相关性,为个性化干预提供凭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研究,便利抽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首次行PCI术的23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及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于PCI术后出院前(T 0)、术后满1个月(T 1)、术后满3个月(T 2)行问卷调查。 结果:T 0、T 1和T 2时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依次为(53.08 ± 13.47)、(54.77 ± 11.20)、(59.32 ± 7.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78.45, P<0.01);T 0、T 1和T 2时患者侵入性沉思得分依次为(14.92 ± 6.07)、(15.78 ± 4.64)、(12.31 ± 3.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46.58, P<0.01),目的性沉思得分依次为(14.63 ± 4.74)、(15.52 ± 3.93)、(17.86 ± 3.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76.20, P<0.01)。T 0、T 1时点的侵入性沉思及各时点目的性沉思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呈正相关( r值为0.229~0.414,均 P<0.01),T 2时点的侵入性沉思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呈负相关( r = - 0.351, P<0.01),T 2时点的目的性沉思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呈正相关( r = 0.403, P<0.01)。 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创伤后成长水平有待提高,应尽早策划针对性干预,转换患者由疾病所致的悲观认知,促使其发展正性思维,继而促使创伤后成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年鼻咽癌放化疗后的患者对重返工作岗位态度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青年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疗结束后对重返工作岗位的态度与感受。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根据目的性抽样法于2019年5—10月深度访谈12例青年鼻咽癌放化疗患者。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提取3个主题:重返工作的原因、重返工作的忧虑、重返工作的期望。结论:青年鼻咽癌放化疗结束后渴望重返工作岗位,但存在一些顾虑,对未来工作充满期望。建议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关注,呼吁雇佣单位及社会共同参与,协助此类人群顺利重返工作岗位,改善他们对重返工作的负性态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8名向男性提供性服务的男性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预防服务需求的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为换取现金或物品而向男性提供性服务的男性(MB)艾滋病相关行为特征及对预防服务需求,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借鉴。方法:用非概率目的性抽样方法,对访谈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结果:共访谈28名MB,年龄20~67岁,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6名已婚,户籍来自15个省,性取向多样化,主要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流动。入行主要为经济原因,依靠会所和个人网络寻找顾客,同伴口口相传为主获取知识和技能。性服务对象除男性同性恋外,5/28同时为男性异性恋、 6/28同时为女性提供性服务。但半数以上不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12/28有药物滥用史。3名已知感染了HIV仍然在做MB。简单、直观的宣传更受欢迎,接受相关健康服务时首先关注保护隐私。结论:MB群体在HIV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强化针对MB人群的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士第二受害者的心理复苏路径和支持需求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质性研究,探讨经历医疗不良事件的护士第二受害者的心理复苏路径和支持需求。方法:2022年6—12月,运用目的性抽样方法,在湖北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和四川省1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经历过Ⅲ级及以上不良事件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共20人。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历医疗不良事件的护士心理复苏路径会经历3个阶段,包括平台期、应激反应期以及应对与成长期。护士第二受害者希望获得科室环境文化、组织氛围和非惩罚式文化支持,平台期的护士对前两项支持的需要更强烈;应激反应期更希望获得上级、同事、家人/朋友的情感支持;应对与成长期则更希望获得知识学习和培训支持。结论:护士第二受害者的心理复苏会经历平台期、应激反应期以及应对与成长期,各时期的支持需求存在差异,应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疾病应对机制的转移性前列腺癌住院患者反刍性沉思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疾病应对机制下,转移性前列腺癌(mPCa)住院患者反刍性沉思水平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67例mPCa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C-ERRI)、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并分析患者反刍性沉思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回收有效问卷260份,有效回收率为97.4%(260/267)。260例mPCa患者反刍性沉思总评分为(31.08±6.46)分,其中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得分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得分分别为(14.13±4.44)、(16.95±4.55)分。初次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面对医学应对方式是mPCa患者侵入性反刍性沉思的影响因素( P<0.05);初次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病程时间、社会支持水平和面对医学应对方式是mPCa患者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水平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mPCa患者反刍性沉思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疾病应对机制的中介作用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务人员应结合mPCa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和特征,尽早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干预措施,协助患者提升积极、正向的认知加工水平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束起搏。使用希氏束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氏束区域(即远端希氏束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氏束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氏束起搏。术中希氏束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氏束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夺获希氏束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患者的希氏束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氏束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 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 结论: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氏束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氏束,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植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品管圈对心理科住院患者晚间熄灯后手机使用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质量管理方法对心理科住院患者晚间熄灯后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方法:对使用智能手机的15~40岁住院患者310例进行目的性抽样,于2017年10月10~23日进行现状调查,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经真因验证后拟定对策,并干预12 w;于2018年3月19日至4月1日对使用智能手机15~40岁的住院患者298例进行调查,分析干预效果。结果:住院患者晚间熄灯后手机使用时间由活动前每人每天1.62 h下降为活动后每人每天0.53 h晨间患者按时服药率和圈成员综合能力得分高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运用QCC质量管理方法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心理科住院患者晚间熄灯后使用手机时间、人数,增加患者晨间按时服药率,利于疾病的快速康复,为其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