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黑龙江省中学生近视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2022年黑龙江省中学生近视情况,为制定学生近视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黑龙江省中学生99 114人开展健康危险行为专项调查,使用5米标准对数视力表和台式电脑验光仪进行视力检查和屈光度检测.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生总体近视率为72.44%,其中初中生70.50%,高中生76.91%,职高64.47%.城区学生近视率高于郊县;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1.38,95%CI:1.35~1.43)、经常或总是调换座位(OR=1.20,95%CI:1.15~1.25)、每天放学后读书写字时长(h)≥2(OR=1.11,95%CI:1.07~1.14)、一周参加文化类补习班时长(h)≥2(OR=1.07,95%CI:1.03~1.11)、父母经常或总是提醒注意读写姿势(OR=1.14,95%CI:1.10~1.19)、每天用电脑时间(h)≥2(OR=1.19,95%CI:1.24~1.45)、过去一周使用移动电子设备(OR=1.11,95%CI:1.06~1.16)、近距离用眼多长时间休息一次眼睛(h)≥1(OR=1.11,95%CI:1.08~1.15)、平均每天室内静坐时间(h)≥8(OR=1.15,95%CI:1.12~1.19)是近视的危险性因素;郊县(OR=0.95,95%CI:0.92~0.98)、经常根据自身身高调整课桌椅高度(OR=0.94,95%CI:0.91~0.97)、课间在户外活动(OR=0.91,95%CI:0.89~0.94)、读写时眼睛距离书本超过 33 cm(OR=0.84,95%CI:0.81~0.88)、每天看电视时长(h)≥2(OR=0.84,95%CI:0.80~0.88)、每天白天户外活动时间(h)≥2(OR=0.93,95%CI:0.90~0.97)、平均每天睡眠时间(h)≥8(OR=0.80,95%CI:0.78~0.83)为近视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近视与居住地区、性别、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儿童青少年近视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加强眼健康科普教育,提升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水平,改善眼健康行为,是有效降低近视发病率最根本、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是以医院专业技术为支撑,整合社会科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医院之间的协同合力,共同做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工作。该模式以温州医科大学眼健康科普馆建设实践为起点,以科普展教、互动体验、信息化平台建设、分层分级培训等方式逐步实践,实现了全国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术中的疼痛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并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时的疼痛反应。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台州市立医院眼科门诊于2019年7─12月进行PRP治疗的DR患者55例,年龄45~72(60.7±7.9)岁,每次PRP治疗后应用数字分级法(NRS)对疼痛反应进行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年龄、性别及各激光部位与疼痛反应程度的相关性。疼痛评分数据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纳入的患者中,年龄和性别对患者的疼痛反应均没有影响( r=-0.58, P=0.338; r=0.06, P=0.305)。患者周边部(上、下、鼻、颞)4个象限之间的疼痛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3);但后极部光凝疼痛评分低于周边部光凝疼痛评分( P<0.001)。 结论::在DR患者行PRP术中,后极部的疼痛感轻于周边部,临床医师可优先选择无疼痛或疼痛相对较轻的部位行激光光凝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ARF)的精确度。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6年9至12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对4~5岁学龄前儿童使用双目屈光筛查仪进行非散瞳屈光度数筛查及综合性眼科检查。对其中疑似眼部异常儿童及主动接受详细检查的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CR)检查,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双目屈光筛查仪与CR检查屈光度数的差异,并用Bland-Altman法评估二者的一致性。参照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AAPOS)2013年发布筛查指南中的标准,以CR检查结果判定受试儿童是否具有屈光性ARF,并以此为金标准,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敏感性标准、Matta/Silbert标准、AAPOS2013标准、阿拉斯加州盲童探索组织2012标准、特异性标准)判定受试儿童屈光性ARF的准确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屈光性ARF的最佳截断值作为最佳转诊标准。结果:共有1 986名儿童行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年龄(4.57±0.29)岁,包括1 084名男童和902名女童。双目屈光筛查仪的检查成功率为99.04%(1 967/1 986)。共有1 892名儿童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取得了检测数值,其中1 827名(96.56%)儿童可在3次检测内获得可信结果。共有538名儿童接受了CR检查,除外1名被双目屈光筛查仪直接识别为"远视"的儿童后,剩余537名儿童进行了屈光度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双目屈光筛查仪较CR低估球镜度数[0.75(0.50,1.25)D与1.25(1.00,1.75)D比较; Z=-10.36, P<0.01],高估柱镜度数[-0.50(-0.75,-0.25)D与-0.25(-0.75,0.00)D比较; Z=-11.10, P<0.01],低估等效球镜度数[0.63(0.38,0.88)D与1.00(0.75,1.50)D比较, Z=-13.33, P<0.01]。一致性分析显示,分别有96.28%(517/537)、95.34%(512/537)、96.65%(519/537)儿童的双目屈光筛查仪及CR检测值在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的95%一致性界限内。CR检查结果显示47名儿童(8.74%)具有屈光性ARF,以此为金标准,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判定屈光性ARF的敏感度为63.83%~97.87%,特异度为53.36%~97.56%,约登指数为0.51~0.80,阳性预测值为16.73%~74.51%,阴性预测值96.57%~99.62%。ROC曲线计算得出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散光性ARF的最佳转诊标准为散光度数>1.38 D。 结论: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ARF的精确度较高。(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189-19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眼轮匝肌成形术修复松弛型眼袋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成形术在松弛型眼袋修复术的效果。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门诊收治松弛型眼袋患者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31~60岁,平均48.5岁。对32例患者行皮肤入路眼袋修复,通过眼轮匝肌成形,重塑眼轮匝肌环形强度及形态。通过术前术后Barton分级及评分,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患者满意度量表进行满意度分析,评估该术式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结果:32例患者术后无感染,均一期愈合。术后出现瘀斑2例,出现眼部异物感3例,无出现感染、下睑退缩、下睑外翻、球后血肿者。32例患者Barton评分术前为(1.88±0.49)分,术后为(0.53±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75, P<0.05)。术后患者非常满意25例,占78.12%;基本满意7例,占21.88%。 结论:眼轮匝肌成形术使下睑缘重现饱满外形,外形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手术针对性强、操作简易、并发症少,术后远期效果较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正确认识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诊疗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其诊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儿童开放性眼外伤是引起儿童非先天性单眼致盲的主要原因。儿童的心理和日常活动与成人不同;眼部组织结构尚未发育成熟且对损伤的高反应性及对各种诊疗手段的不配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儿童开放性眼外伤在致伤因素、致伤环境、诊疗和预后等方面均较成人更为复杂。对于儿童开放性眼外伤的急诊一期和二期诊疗,应在遵循成人开放性眼外伤处置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儿童自身特点,尽量做到手术前明确眼外伤解剖定位、一期手术闭合伤口的同时尽量减少眼内组织扰动、二期手术时机和手术设计个体化,同时手术后用药和护理也应结合儿童特点。儿童眼外伤重在预防,新信息时代下应充分利用临床研究和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儿童眼外伤流行病学研究,更加科学地指导儿童眼外伤防治体系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高剂量率照射与常规照射后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时序性特征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超高剂量率照射(FLASH-RT)和常规照射(CONV-RT)对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的影响。方法:胶质瘤模型雄性C57BL/6J小鼠21只,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健康对照组(3只)、CONV-RT组(9只)和FLASH-RT组(9只)。CONV-RT组以0.4 Gy/s的剂量率对小鼠头部进行单次24 Gy照射,FLASH-RT组以60 Gy/s的剂量率对小鼠头部进行单次24 Gy照射,健康对照组以相同条件给予0 Gy假照射。两照射组照射后1、3、7 d分别收集小鼠眼内眦静脉血并分离血浆。健康对照组于假照射后7 d收集小鼠眼内眦静脉血并分离血浆。采取基于液相色谱质谱串联平台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的变化。结果:胶质瘤小鼠受不同方式照射后,血浆中代谢物均发生显著变化。FLASH-RT组和CONV-RT组3个时间点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筛选出12和5种差异代谢物,照后1 d血浆代谢物差异最大,照后3和7 d血浆代谢物差异减小。FLASH-RT组筛选出的花生四烯酸与异戊酸也存在于CONV-RT组中,其余10种差异代谢物仅存在FLASH-RT组,主要涉及能量代谢和氧化还原反应。FLASH-RT与CONV-RT组均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酪氨酸代谢途径。结论:花生四烯酸与异戊酸有可能成为不同辐射方式共有的敏感标记物,为探索FLASH-RT治疗胶质瘤的分子机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限制型心肌病合并苯丙酮尿症患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1例罕见的儿童限制型心肌病合并苯丙酮尿症(PKU)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变异,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儿童限制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6月因"双眼睑及双下肢水肿1年,加重1月余"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例限制型心肌病合并PKU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临床相关资料。采集患儿及父母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确定候选位点,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确定变异位点,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致病性。以"儿童期发病"" TNNI3基因""限制型心肌病"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设定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检索中文文献。并以"childhood"" TNNI3 gene""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为关键词在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设定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搜索外文文献,总结其临床表现和 TNNI3基因变异特点。 结果:患儿为2岁4月龄男性,智力正常,运动、体格发育落后,未见特殊面容,头发和皮肤色泽未见明显异常,双眼睑及下肢浮肿。WES及Sanger测序结果提示患儿 PAH基因存在父源的c.331C>T(p.R111X)和母源的c.940C>A(p.P341T)复合杂合变异。同时患儿 TNNI3基因存在新发杂合变异c.508C>T(p.R170W),父亲和母亲未见该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评级相关指南, TNNI3:c.508C>T(p.R170W)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S2+PS4+PM2_Supporting+PM5), PAH:c.331C>T(p.R111X)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M3+PP4),c.940C>A(p.P341T)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2_Supporting +PM3+PM5+PP4)。按检索限定共检索到 TNNI3基因变异所致儿童期发病的限制型心肌病30例,男女比例约1:1.55,表现为心力衰竭、窦性心律、双心房增大、ST-T波改变、心室限制型充盈、心室舒张功能下降等。30例共发现 TNNI3基因16种不同变异位点,其中c.575G>A最常见,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结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与限制性心肌病均为罕见病,临床表现复杂。基因检测技术发现该患儿存在 PAH:c.331C>T(p.R111X)/c.940C>A(p.P341T)复合杂合变异及 TNNI3:c.508C>T(p.R170W)变异,考虑是共患限制型心肌病及PKU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丙泊酚对慢性睡眠剥夺社交行为障碍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小清蛋白神经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丙泊酚对慢性睡眠剥夺社交障碍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小清蛋白(PV)神经元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8周龄,体质量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4):对照组(Con组)、慢性睡眠剥夺+自然睡眠组(CSD+NS组)和慢性睡眠剥夺+丙泊酚组(CSD+Pro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每天睡眠剥夺20 h,自然睡眠4 h,连续28 d。CSD+Pro组于睡眠剥夺后腹腔注射丙泊酚40 mg/kg,连续28 d。Con组和CSD+NS组腹腔注射等容量10%脂肪乳剂。睡眠剥夺结束后采用三箱社交实验检测大鼠社交行为,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mPFC区PV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神经元周围网络(PNN)密度。 结果:与Con组比较,CSD+NS组快眼动睡眠百分比、三箱社交实验中嗅探时间偏好系数1和嗅探时间偏好系数2降低,mPFC区PV阳性神经元计数和PNN密度减少( P<0.05);与CSD+NS组比较,CSD+Pro组三箱社交实验中嗅探时间偏好系数1和嗅探时间偏好系数2增加,mPFC区PV阳性神经元计数和PNN密度增加( P<0.05),快眼动睡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丙泊酚可能增加PV神经元数量和功能,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社交行为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创新为驱动 促进显微外科蓬勃发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显微外科是近代医学领域一门崭新的外科手术技术,它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了骨科、整形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妇产科、移植外科等多学科的发展。1989年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成立后,我国显微外科得到蓬勃发展。面对新医科教育和新时代的召唤,显微外科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搭建好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做好人才培养是促进我国显微外科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