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睾丸旁肿物的诊治分析(附27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睾丸旁肿物的诊治经验,以期提高儿童睾丸旁肿物术前诊断水平,制定合理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5月经北京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27例睾丸旁肿物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平均年龄为7.4岁,范围为0.3~14.5岁。肿物位于左侧12例,右侧14例,双侧1例。患儿术前均接受体格检查及超声检查。自发现睾丸旁肿物至接受手术的平均时间为4.5个月,范围为1周至3年。患儿经腹股沟切口精索高位结扎瘤睾切除术8例,经腹股沟切口保留睾丸睾丸旁肿物切除术1例,经阴囊切口保留睾丸单纯睾丸旁肿物切除术18例。6例睾丸旁横纹肌肉瘤患儿均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均按低危组以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组合化疗;1例白血病转移患儿术后继续化疗;其余患儿术后未予其他治疗。结果:病理结果为良性肿物17例,恶性肿瘤10例。良性肿物包括附睾囊肿10例,脾组织(脾性腺融合)1例,肾上腺残基瘤1例,附睾平滑肌瘤1例,婴儿纤维性错构瘤1例,附睾纤维性假瘤1例,脂肪母细胞瘤1例,淋巴管瘤1例。恶性肿瘤包括睾丸旁横纹肌肉瘤(胚胎型)6例,黑色素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白血病转移瘤1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1例。术前临床诊断与病理基本符合。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8年,范围为5个月至11年5个月。除1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患儿术后6个月左侧面部肿瘤复发,再行手术外,其余患儿均未复发。结论:对于儿童睾丸旁肿物的治疗,需结合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尽可能术前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恶性肿瘤的治疗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Ⅱ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Ⅱ型睾丸生殖细胞瘤是发生于男性睾丸中的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在所有睾丸肿瘤中最常见,但目前对其诊疗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就Ⅱ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提高其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性发育异常患者性腺分化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性发育异常患者性腺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2007年4月至2021年7月临床诊断为两性畸形且在本院病理科有性腺活检的病例,复阅全部活检病理切片,从中筛选出性腺病理形态学异常的病例。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核型等,补充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观察筛选出卵睾型性发育异常7例,病理特征是同一个体同时有卵巢和睾丸分化;患者年龄均小于15岁,社会性别男女比例为2∶5;临床表现均为外生殖器外观异常;B超检查发现女性患儿均有睾丸样物,男性患儿均有隐睾;46,XX核型最多。筛选出未分化性腺组织及条索状性腺各1例。未分化性腺组织生殖细胞既不在曲细精管中也不在卵泡中,而是随机分布在卵巢型间质背景中,有时伴有未成熟的性索。条索状性腺类似于无生殖细胞的未分化性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FOXL2在粒层细胞阳性表达,支持细胞阴性;SOX9表达与之相反;OCT4在卵母细胞弱阳性/阴性表达,在未分化性腺组织中生殖细胞核阳性表达。结论:性腺活检需明确4种分化模式:卵巢分化、睾丸分化、未分化性腺组织及条索状性腺。SOX9阳性提示睾丸分化,FOXL2阳性证实卵巢分化,同一组织内两者都有表达则是卵睾分化。鉴别出未分化性腺组织非常重要,因未分化性腺组织将来发展为性腺母细胞瘤概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MRT1基因变异/单倍剂量不足与46,XY性发育异常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4例double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DMRT1)基因变异/单倍剂量不足所致的46,XY性发育异常(46,XY DSD)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4例46,XY DSD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内分泌功能评估、性腺病理及遗传学资料。结果:例1为DMRT1基因变异c.332G>T(P.Arg111Met)杂合错义新发变异,因"闭经"于15岁就诊,外生殖器男性化得分(external masculinization scores, EMS)为0分。DMRT1基因单倍剂量不足3例:9p末端依次存在1.2 Mb、5.1 Mb和6.0 Mb片段缺失,其中例3合并5p区域33.3 Mb重复。3例就诊年龄均在1岁以内,社会性别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均因"外生殖器外观异常"就诊,EMS依次为1分、0分、5分。例1和例3内分泌评估提示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性腺病理均为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例2提示Leydig细胞功能良好、Sertoil细胞功能欠佳,性腺病理为混合性性腺发育不良。例3在18个月龄诊断为性腺母细胞瘤。例4患儿内分泌评估示睾丸功能正常,暂未同意活检。4例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结论:在DMRT1基因变异/单倍剂量不足的46,XY DSD患者中,前者初诊年龄偏大,后者就诊年龄偏小,性腺功能可表现为从正常到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此类患者存在性腺母细胞瘤高风险,且发病年龄小,对性腺发育不良者应及早行性腺活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阴囊切口手术治疗儿童Ⅰ期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阴囊切口手术治疗儿童Ⅰ期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1例Ⅰ期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阴囊切口组(14例)和腹股沟切口组(27例)。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儿年龄、体重、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阴囊切口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9.3±9.2)min和(3.6±1.5)d,腹股沟切口组分别为(42.0±8.6)min和(4.3±2.2)d,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阴囊切口组患儿术前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值为(7 203.9±16 096.3)ng/mL,术后1个月为(21.2±14.0)ng/mL,术后2个月为(12.9±9.4)ng/mL。腹股沟切口组术前AFP值为(5 048.8±8 106.1)ng/mL,术后1个月为(32.2±41.3)ng/mL,术后2个月为(22.4±37.9)ng/mL。两组术后AFP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各时间段AFP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症方面,阴囊切口组有1例出现切口裂开,腹股沟切口组无一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6~74个月和8~69个月,总体生存率均为100%;阴囊切口组和腹股沟切口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3/14和24/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阴囊切口手术治疗儿童Ⅰ期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可达到与传统腹股沟切口手术同样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操作更简单,并发症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颅外恶性生殖细胞瘤单中心诊治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颅外恶性生殖细胞瘤(MGC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诊断并治疗的MGCT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35例患儿,其中女19例,男16例;中位发病年龄71个月,3岁以内起病占42.4%(14/33例),6岁以上起病占39.3%(13/33例)。原发瘤灶位于性腺9例(卵巢6例,睾丸3例),性腺外26例(盆腹腔8例,纵隔8例,骶尾部10例);Ⅱ期5例,Ⅲ期16例,Ⅳ期14例;中危11例,高危24例。随访时间(25.43±4.82)个月,患儿均予手术联合化疗的规范化治疗,2年总体生存(OS)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7.4%及67.1%。Ⅱ期和Ⅲ期患儿的2年OS率及EFS率(分别为93.8%和80.4%)均显著高于Ⅳ期患儿(分别为66.7%和4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0.649、0.739, P=0.021、0.037);病初即伴远处转移的患儿其2年EFS率为43.8%,无转移组患儿为86.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694, P=0.028)。病初完整切除瘤灶的中危及高危患儿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00.0%(8/8例)和71.4%(5/7例);穿刺确诊后辅以化疗2~4个疗程后完全切除瘤灶者,持续CR率为72.7%(8/11例);40.0%不全切除的患儿出现肿瘤进展(2/5例)。发生事件的8例患儿病初甲胎蛋白(AFP)均下降缓慢,且在进展时均伴AFP明显升高。 结论:儿童MGCT多于3岁前或6岁后起病,经过规范化的手术联合化疗,总体预后较好;手术切除不完整、治疗过程中AFP下降缓慢是预后不良的因素,肿瘤进展患儿可通过增加化疗疗程、二次手术、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手段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睾丸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复发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睾丸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睾丸肿瘤患者共计69例,其中经病理证实生殖细胞肿瘤57例。采用非参数检验或 χ2检验比较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差异。通过COX回归分析影响睾丸生殖细胞瘤复发的风险因素,同时构建预测模型并计算模型的C-index指数。 结果:睾丸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的患者在年龄( Z=-3.254, P<0.05)和肿瘤T分期( χ2=4.613, P<0.05)方面存在差异;而在肿瘤体积、肿瘤侧别、淋巴转移及复发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COX回归提示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患者更容易出现复发[风险比( HR)=16.389,95%可信区间( CI):2.946~91.164, P<0.05];肿瘤的体积越大,其术后复发的风险越高( HR=1.008,95% CI:1.001~1.016, P<0.05);治疗前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发的几率相对较高( HR=33.524,95% CI:5.226~215.031, P<0.01);右侧睾丸生殖细胞瘤患者相对不容易出现复发( HR=0.170,95% CI:0.040~0.724, P<0.05)。构建预测模型的C-index指数为0.879(95% CI:0.793~0.965)。 结论:患者的年龄和肿瘤T分期在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间存在显著差异。肿瘤体积、病理类型、淋巴结受侵以及肿瘤的侧别都是影响睾丸生殖细胞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S4A6A的泛癌分析:基因组特征、免疫浸润和预后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对4次跨膜蛋白MS4A6A(membrane-spanning 4-domain family,subfamily A,member 6A)在泛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基因组改变情况、潜在的异常表达机制、预后价值、与免疫细胞及免疫相关基因的关系和潜在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探索.方法 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分析MS4A6A基因组、MS4A6A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相关性及MS4A6A表达与肿瘤突变负荷、微卫星不稳定性和免疫评分的相关性;基于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免疫评分与MS4A6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对33种肿瘤的单因素Cox分析表明,MS4A6A高基因转录是低级别脑胶质瘤(brain lower grade glioma,LGG)、睾丸生殖细胞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s,TGCT)、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VM)、胸腺瘤(thymoma,THYM)的危险因素;2)大部分肿瘤MS4A6A甲基化水平与其表达呈负相关,提示MS4A6A差异表达可能与其启动子甲基化相关;3)MS4A6A表达与免疫评分在32种肿瘤中呈现显著正相关,且在所有类型肿瘤中与基质评分和ESTIMATE评分均呈现显著正相关;4)MS4A6A表达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调节性T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CD8+T细胞的浸润呈现正相关.结论 MS4A6A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进一步参与肿瘤进程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秩边透水道"针刺对弱精子症小鼠睾丸内外凋亡途径关键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秩边透水道"针刺对弱精子症模型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42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各14只.模型组和针刺组小鼠给予环磷酰胺30 mg/(kg·d)腹腔注射7天建立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空白组腹腔注射7天0.9%氯化钠溶液10 ml/(kg·d).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小鼠给予"秩边透水道"针刺,每日 1次,每次20 min,每周6次,共3周;其余两组只进行固定而不针刺.日常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并记录干预前后体质量变化.干预结束次日每组随机取6只雄鼠检测精子质量以及睾丸、附睾质量并计算相应指数;ELISA法检测血清中睾酮(T)、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含量;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睾丸和附睾病理组织形态和细胞凋亡情况;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睾丸组织死亡相关因子(Fas)、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2关联X的蛋白(Bax)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将每组剩余的8只雄鼠与处于动情周期的同品系雌鼠进行1∶1合笼,检测合笼后每组小鼠的妊娠率和每胎胚胎数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减轻,睾丸质量、睾丸指数、附睾质量和附睾指数下降,精子总数、精子活力和精子活率下降,血清T、FSH和LH含量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Fas、FADD、Bax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高,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睾丸组织和附睾组织病理形态异常,生精小管排列紊乱,管腔内生精细胞数量减少;合笼后雌鼠的妊娠率和每胎胚胎数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鼠睾丸质量、睾丸指数、附睾质量、附睾指数、精子总数、精子活力和精子活率均提高,血清T、FSH和LH含量提高,细胞凋亡量降低,Fas、FADD、Bax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高(P<0.05或P<0.01),睾丸组织和附睾组织形态改善,生精小管排列紧密,管腔内生精细胞数量增加;合笼后雌鼠的妊娠率和每胎胚胎数量提高(P<0.01).结论 "秩边透水道"针刺可以改善弱精子症模型小鼠睾丸组织细胞凋亡,提高生殖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睾丸组织外在膜受体途径(Fas介导的途径)和内在线粒体途径(Bcl-2/Bax调控的途径)的关键因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双硫死亡相关基因PDLIM1 mRNA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分析双硫死亡(disulfidptosis)相关基因人PDZ和LIM域蛋白 1(PDZ and LIM domain protein 1,PDLIM1)mRNA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通过仙桃学术网站分析PDLIM1 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仙桃学术网站和Sangerbox 3.0数据分析平台探究PDLIM1在33种肿瘤中的诊断和预后能力.利用TISIDB数据库分析PDLIM1与临床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在Sangerbox 3.0数据分析平台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分析PDLIM1与肿瘤免疫相关性.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利用Sangerbox 3.0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富集分析.最后利用GSCA(Gene Set Cancer Analysis)网站分析获得PDLIM1 mRNA表达与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PDLIM1 mRNA在33种肿瘤中表达量存在异质性.PDLIM1在胆管癌(CHOL)、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肾透明细胞癌(KIRC)、肺腺癌(LUAD)、卵巢癌(OV)、胰腺癌(PAAD)、黑色素瘤(SKCM)和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GCT)中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PDLIM1在胶质瘤(GBMLGG)、脑低级别胶质瘤(LGG)、混合肾癌(KIPAN)、多形性胶质细胞瘤(GBM)、间皮瘤(MESO)、葡萄膜黑色素瘤(UVM)和肾上腺皮质癌(ACC)中高表达预后差,而在肉瘤中低表达预后差.PDLIM1 mRNA表达与头颈鳞状细胞癌(HIVSC)、肾乳头状细胞癌(KIRP)、子宫内膜癌(UCEC)、子宫癌肉瘤(UCS)和葡萄膜黑色素瘤(UVM)的分级,以及与宫颈癌、头颈鳞状细胞癌、子宫内膜癌和脑低级别胶质瘤肿瘤的分期有关.PDLIM1与以前列腺癌为首的36种肿瘤的免疫浸润显著相关,且发现在PDLIM1 mRNA高表达的患者中经免疫治疗后的预后相对较好.PDLIM1在生物体内主要通过参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细胞黏附、肿瘤相关途径的调节来发挥作用,对以Isoliquiritigenin为首的多种药物敏感.结论 PDLIM1与多种肿瘤的临床预后和免疫浸润等方面密切相关,有望成为一种肿瘤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