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艾司氯胺酮作为一种新型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药,药理作用机制和位点与氯胺酮基本一致,但其对NMDA受体的亲和力是氯胺酮的3~4倍,镇痛效果是氯胺酮的2-2.5倍,且具有较少的精神药物不良反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接受麻醉和手术的老年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在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同时增加医疗负担,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艾司氯胺酮的临床应用,发现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可使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本文就国内外艾司氯胺酮在临床及基础研究领域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鲁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鲁拉西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认知功能恢复及安全性.方法 将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鲁拉西酮初始剂量40 mg·d-1,1周内逐渐调整为40~80 mg·d-1维持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利培酮片4~6 mg·d-1,分2次服用;2组患者均治疗6周.于用药前和用药第1、2、4、6周后分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2例和41例纳入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和80.49%,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PANSS总分分别为(88.12±8.99)和(88.68±9.29)分,MoCA 评分分别为(20.48±2.65)和(20.24±2.85)分;用药6 周后,PANSS 总分分别为(55.90±11.14)和(54.68±13.34)分,MoCA 评分分别为(26.74±1.99)和(25.22±2.46)分.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2组PANSS总分和MoC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用药后试验组Mo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95%和56.10%,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鲁拉西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能更好地改善认知功能,且鲁拉西酮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耐受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苏合香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苏合香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住院的MCI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苏合香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PCI临床常规治疗,苏合香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苏合香1 g治疗,每天1次,疗程为1个月.对每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SYNTAXⅡ评分.应用静息数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D-SPECT)+瑞加诺生负荷D-SPECT评估PCI术后7 d、3个月心肌17节段分布下的心肌缺血节段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总积分.应用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PCI术后7 d、3个月患者的认知障碍情况;记录PCI术后3个月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PCI术后7 d的MMSE评分、MoCA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缺血节段数、心肌灌注总积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合香组PCI术后3个月的MMSE评分、MoCA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缺血节段数、心肌灌注总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合香可明显改善MCI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心肌灌注、心功能和认知功能情况,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抑郁症非药物干预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与生活质量下降、残疾、自杀风险和死亡率有关。药物治疗老年抑郁症不良反应大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非药物干预及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老年抑郁症非药物干预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进一步研究老年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对患者精神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对患者精神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拟接受择期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2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70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丙泊酚组(S组),每组40例。患者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 μg/kg,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0~2.0 mg/kg、R组静脉注射苯磺酸瑞马唑仑0.2 mg/kg、S组静脉注射苯磺酸瑞马唑仑7 mg复合丙泊酚0.5 mg/kg进行麻醉。各组患者恢定向力后进行精神运动功能测试:①采用Romberg试验,评估并记录恢复定向力5 min后能独立坐起且10 min后能稳定站立的患者例数;②患者恢复定向力15 min后依次进行手指轻叩试验、选择反应时(choice reaction time, CRT)测试、数字符号转换试验(digit-symbol substitution test, DSST)、数字连接试验(numberal connection test-A, NCT-A),且各项测试每5 min进行1次,直至测试结果恢复至基线水平,记录各项测试指标恢复时间。记录患者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不良反应(呼吸抑制、低血压)及追加药物次数>3次的患者例数。结果:R组、S组患者手指轻叩试验、CRT测试、DSST、NCT-A的恢复时间短于P组( P<0.05);S组患者CRT测试、DSST、NCT-A的恢复时间短于R组( P<0.05),手指轻叩试验恢复时间长于R组( P<0.05)。S组恢复定向力5 min后能独立坐起且10 min后能稳定站立的患者例数多于P组和R组( P<0.05)。与P组比较,R组患者苏醒时间延长、离院时间缩短( P<0.05),S组患者苏醒时间、离院时间缩短( P<0.05);与R组比较,S组患者苏醒时间缩短( P<0.05),离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组比较,R组、S组患者呼吸抑制、低血压的发生率降低( P<0.05);与R组比较,S组、P组追加药物次数>3次的患者例数减少( P<0.05)。 结论: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精神运动功能恢复速度略快于丙泊酚,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丙泊酚应用时患者精神运动功能恢复速度最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氯胺酮是由等量的左旋氯胺酮和右旋氯胺酮混合而成的消旋混合物。其作为麻醉剂使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缓解焦虑、降低自杀意念、治疗慢性疼痛等多种作用。但是氯胺酮的广泛应用受限于头晕、恶心、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以及可能的滥用潜力。艾司氯胺酮是近年来在国内上市的热点药物。作为氯胺酮的右旋异构体,艾司氯胺酮在具有上述作用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患者的耐受性更好,使其在精神治疗领域以及麻醉领域的多个临床环境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就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药理学特性等方面作一综述,简述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并介绍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镇静、镇痛和抗焦虑抑郁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本文探讨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前景,以期能为艾司氯胺酮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克拉霉素致喹硫平血药浓度升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29岁男性患者因双相情感障碍服用富马酸喹硫平(维持剂量:0.2 g、2次/d)与丙戊酸镁缓释片(维持剂量:0.5 g、2次/d)治疗。9 d后,患者精神症状好转,未发生不良反应,喹硫平血药浓度为379 μg/L。因并发化脓性中耳炎,加用克拉霉素(0.25 g口服、2次/d)。次日晨患者出现昏睡状态,喹硫平血药浓度升至614 μg/L。考虑为克拉霉素与喹硫平相互作用所致。停用富马酸喹硫平和克拉霉素,给予静脉输液加快药物代谢。第2天患者昏睡状态消失,继续服用原剂量富马酸喹硫平与丙戊酸镁缓释片,抗菌药物换用头孢地尼胶囊0.1 g口服、3次/d,未再出现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吡仑帕奈添加治疗≥12岁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吡仑帕奈添加治疗≥12岁局灶性癫痫患者的有效性、耐受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吡仑帕奈添加治疗的119例≥12岁青少年及成人局灶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添加治疗第1~3个月、4~6个月、7~9个月和10~12个月阶段中患者每28天的癫痫发作频率、坚持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以评估吡仑帕奈添加治疗的有效性(癫痫发作频率较基线减少≥50%为总有效)、耐受性及安全性,同时依据吡仑帕奈添加治疗第4~6个月(短期)和10~12个月(长期)的有效性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分析影响吡仑帕奈添加治疗短期及长期有效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吡仑帕奈添加治疗第1~3个月、4~6个月、7~9个月、10~12个月阶段中,患者每28天的癫痫发作频率较基线降低百分比分别为66.7%(24.3%,97.2%)、77.5%(48.6%,100.0%)、94.6%(50.0%,100.0%)、100.0%(70.9%,100.0%),总有效率分别为60.2%(59/98)、75.0%(57/76)、78.9%(45/57)、86.5%(32/37)。吡仑帕奈添加治疗第3、6、9和12个月末时,患者保留率分别为85.2%(98/115)、67.9%(76/112)、54.3%(57/105)、41.1%(37/90)。吡仑帕奈添加治疗期间,共有33例(27.7%)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症状为头晕,其次为精神症状。吡仑帕奈添加治疗第4~6个月和10~12个月阶段中,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间性别、添加吡仑帕奈治疗初始年龄、病程、病因、脑电图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联合抗癫痫发作药物的数量及种类、吡仑帕奈最大服用剂量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吡仑帕奈添加治疗≥12岁青少年及成人局灶性癫痫具有良好的有效性、耐受性及安全性。目前尚未发现影响吡仑帕奈添加治疗有效性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效针剂对轻中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长效针剂治疗轻中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地区两家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轻中度精神分裂症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对照组口服利培酮,均进行为期12个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评分情况,并进行为期12个月(截止至2018年9月)的随访来统计临床缓解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6、12个月PANSS、PSP、TESS、ZBI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临床缓解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轻中度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长效针剂治疗在缓解症状的同时恢复其社会功能,治疗后家庭管理轻松,复发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左乙拉西坦的药物基因组学与疗效预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左乙拉西坦(LEV)是第二代广谱抗癫痫药,与其他抗癫痫药相比,具有独特的抗癫痫机制、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随着LEV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尤其是精神相关不良反应。基因多态性可能是造成上述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以LEV药物基因组学相关的作用靶点、代谢、不良反应相关的遗传变异及疗效预测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中癫痫患者应用LEV个体化治疗提供决策,进而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癫痫患者的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