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肠肛管周围及腹膜后感染继发腹腔高压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34岁,因“肛门周围疼痛伴发热4 d”入院。患者最高体温达38.5 ℃。查体:腹膨隆,全腹部轻压痛,腰背部有叩击痛,肛缘右侧有波动感,压痛(+),抽出暗红色血液。全腹CT平扫示:肛周及其右旁浅筋膜-盆腔-双侧肾旁后间隙-肾周多发渗出灶及积液(右侧为显著)。血常规:WBC 13.55×10 9/L,血糖17.55 mmol/L,血清白蛋白 30.5 g/L。诊断为直肠肛管周围及腹膜后感染,急诊行“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第2天发现腹部明显膨隆,腹部压力较高,经膀胱测腹腔压力为25 cmH 2O,动脉血气分析示:PCO 2 50.1 mmHg,PO 2 42.6 mmHg,HCO3 -33.4 mmol/L,SB 31.2 mmol/L,ABE 8.0 mmol/L,SaO 2 77.4%。复查CT显示腹部呈桶状,圆腹征阳性(图1)。考虑为腹腔高压综合征(intraabdominal hypertention syndrome,IAH),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针对腹腔高压,予枸橼酸抗凝血液净化治疗,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广谱抗生素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并肛周引流液及血液培养明确病原学;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持续胰岛素泵降血糖;间断输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予小剂量泵入纳布啡镇痛;腹压好转后采用肠内营养。经上述抢救措施治疗4 d后患者腹腔压力降到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肛门直肠动力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6例行3D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的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分为老年组(93例)与非老年组(133例),对比两组患者肛门直肠测压相关参数,同时分析老年组在不同性别、Bristol分型、临床症状等方面肛门直肠压力变化的特点。结果:老年组的肛管静息压、直肠压力、肛门松弛率较非老年组降低( t=-3.407、-2.051、 Z=2.548, P=0.001、0.040、0.011);初始感觉容量较非老年组升高( t=1.998、 P=0.047)。老年男性肛管最大收缩压、肛门残余压、最大耐受容量较老年女性更高( t=4.589、4.730、2.025,均 P<0.05);肛门松弛率、直肠肛管压力差较老年女性更低( Z=4.059、 t=-3.714,均 P<0.001);在排便障碍分型比较中,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均以Ⅱ型排便障碍为主,其中老年组中男性多于女性( χ2=10.343, P=0.001)。模拟排便时的肛门括约肌矛盾运动比较,老年组肛门括约肌反常收缩发生率为80.65%(75/93),高于非老年组68.42%(91/133)( χ2=4.194、 P=0.041)。老年组中无便意患者的初始感觉容量、初始排便感觉容量、最大耐受容量分别为(59.86±23.84)ml、(96.76±34.61)ml、(144.32±30.57)ml,均高于有便意患者(46.79±17.20)ml、(75.26±28.75)ml、(120.00±40.28)ml( t=-2.241、-2.493、-2.891, P=0.027、0.014、0.005),有排便费力患者的直肠压力(26.52±16.08)mmHg、低于无排便费力患者(39.91±8.82)mmHg(1 mmHg=0.133 kPa)( t=-3.128, P=0.002)、肛管静息压(90.60±28.44)mmHg,高于无排便费力患者(73.65±27.10)mmHg( t=-2.201, P=0.030),有肛门堵塞感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压(87.11±24.64)mmHg、(149.28±48.29)mmHg高于无肛门堵塞感患者(72.43±20.02)mmHg、(121.76±26.35)mmHg( t=2.954、3.066, P=0.004、0.003)。不同Bristol分型及有无排便不尽感、腹胀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FDD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均存在肛门括约肌矛盾运动,但老年FDD患者主要为直肠推进力不足,盆底肌功能失调、直肠敏感性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辅助与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与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出1998年1月至2023年1月发表的符合纳排标准的LAARP与PSARP治疗中高位ARMs的对照研究。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采用Egger's及Begg's检验分析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30项研究,1 553例患儿,其中LAARP组829例,PSARP组7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LAARP组较PSARP组住院时间更短[WMD=-3.38,95% CI(-4.10~-2.65), 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WMD=-8.99,95% CI(-11.42~-6.56), P<0.001]、术后切口感染/裂开发生率更低[ RR=0.20,95% CI(0.11~0.36), P<0.001]、术后直肠测压肛管静息压力更高[WMD=6.39,95% CI(1.13~11.66), P=0.017]、高压区长度更长[WMD=0.97,95% CI(0.00~1.94), P=0.049]、术后自愿排便率更高[ RR=1.12,95% CI(1.02~1.22), P=0.017]、Ⅱ/Ⅲ级便秘发生率更低[RR=0.25,95% CI(0.14~0.46), P<0.001],但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更高[ RR=1.73,95% CI(1.25~2.39), P=0.001]。LAARP组与PSARP组手术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肛门狭窄发生率、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率、Kelly评分优良率,Ⅱ/Ⅲ级污粪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PSARP相比,LAARP治疗中高位ARMs具有术中出血更少、术后伤口感染/裂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肛门排便功能更好等特点,但LAARP治疗中高位ARMs术后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童趣化诱导结合正向暗示对小儿直肠肛门畸形术后排便功能康复训练依从性及肛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童趣化诱导结合正向暗示对小儿直肠肛门畸形术后排便功能康复训练依从性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小儿直肠肛门畸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童趣化诱导结合正向暗示。比较两组患儿的排便功能康复训练依从性、Rintala肛门功能评分、肛管直肠压力(肛管平均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Version,PedsQL 4.0)得分及患儿家属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arit Caregiver Burden Interview,ZBI)得分。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期间排便功能康复训练依从性表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Rintala肛门功能评分、肛管平均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PedsQL 4.0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ZBI得分优于对照组家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童趣化诱导结合正向暗示可有效提高小儿直肠肛门畸形术后排便功能康复训练依从性,促进肛门功能恢复,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减缓其照顾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肛门直肠测压探究功能性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的改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肛门直肠测压技术探究功能性磁刺激(F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患者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NBD患者分为FMS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腹部按摩及盆底肌训练治疗;FMS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FMS治疗。采用3D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及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对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进行肠道功能评估。结果:FMS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FMS治疗后,高压带长度、肛门收缩压、直肠压力、直肠肛管压力差、初始感觉阈值、便意阈值、最大耐受阈值、直肠顺应性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 P<0.05);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仅有直肠肛管压力差、初始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有显著改善(均 P<0.05)。FMS组患者在高压带长度、肛门收缩压、直肠压力、初始感觉阈值上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FMS治疗可更好地改善NBD患者的肠道动力和肠道感觉指标,3D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技术可用来定量评估NBD患者的肠道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微创手术治疗混合痔前后肛管测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对混合痔使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ST)微创治疗,对患者手术前后肛管测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86例混合痔患者,根据患者病床号分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外切内扎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TST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改变、术后症状评分、肛门平整度与狭窄度等。通过 t检验及计数资料经 χ2检验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研究组治愈率69.77%、显著高于对照组4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直肠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肛管直肠压力差、肛管静息压等均显著性下降,与术前比较( P<0.05);而对照组术后3个月直肠静息压升高为(17.33±2.40) mmHg(1 mmHg=0.133 kPa),研究组则呈下降趋势(10.37±1.20) mmHg,与术前比较( 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指标比较,研究组直肠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直肠静息压均低于对照组,而肛管直肠压力差、肛管静息压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肛门平整度比较,研究组患者不平整总计占2.33%显著低于对照组20.93%( P<0.05),术后3、7 d研究组患者肛门坠胀、肛缘水肿、创面疼痛等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7 d研究组患者便时出血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于混合痔采用TST微创手术与外切内扎术比较,前者手术治疗效果更具优势,且对于患者术后肛肠动力学影响更小,患者术后肛门更平整,同时患者术后恢复快速,症状更为轻微,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HR-ARM)探讨功能性肛门直肠痛(FAP)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收治的行HR-ARM检查的81例FAP患者(FAP组)的临床资料,同期招募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FAP组与健康对照组,FAP组内不同性别患者,以及FAP组内不同亚型(痉挛性肛门痛、肛提肌综合征、非特异性FAP)患者的HR-ARM特征,包括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模拟排便时直肠压力、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矛盾性收缩、初始感觉阈值、便意感阈值、排便窘迫感阈值、最大耐受感阈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FAP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VAS与HR-ARM参数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最小显著差异法、塔姆黑尼 T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FAP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排便窘迫感阈值、最大耐受感阈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59.56±24.71) mmHg(1 mmHg=0.133 kPa)比(81.94±15.87) mmHg、(119.04±46.94) mmHg比(154.62±37.95) mmHg、59.00(40.75,80.95) mmHg比83.10(61.78,94.30) mmHg、70.00(55.00,90.00) mL比85.00(60.00,110.00) mL、105.00(87.50,150.00) mL比140.00(100.00,180.0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83 、-5.29, Z=-4.12、-3.12、-2.82;均 P<0.01)。FAP组男性患者模拟排便时直肠压力高于健康对照组男性,排便窘迫感阈值低于健康对照组男性[42.40(29.60,57.95) mmHg比31.10(25.85,36.80) mmHg、80.00(62.50,107.50) mL比92.00(81.00,140.0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99、-2.53,均 P<0.05)]。FAP组女性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排便窘迫感阈值、最大耐受感阈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女性[(55.67±21.61) mmHg比(87.04±15.54) mmHg、(102.70±37.09) mmHg比(155.98±31.44) mmHg、52.55(40.53,67.48) mmHg比83.10(61.10,94.50) mmHg、60.00(52.50,81.50) mL比80.00(60.00,100.00) mL、101.00(80.00,128.75) mL比120.00(94.00,155.0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77、-8.16, Z=-4.57、-2.24、-2.14;均 P<0.05)。FAP组女性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矛盾性收缩发生率、便意感阈值、排便窘迫感阈值均低于FAP组男性患者[(55.67±21.61) mmHg比(68.28±29.16) mmHg、(102.70±37.09) mmHg比(155.62±46.66) mmHg、52.55(40.53,67.48) mmHg比79.00(59.55,99.25) mmHg、28.6%(16/56)比68.0%(17/25)、44.00(35.00,60.00) mL比60.00(45.00,70.00) mL、60.00(52.50,81.50) mL比80.00(62.50,107.5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7、5.47, Z=-2.96, χ2=11.10, Z=-2.93、-2.34;均 P<0.05)。痉挛性肛门痛亚型FAP患者的肛管收缩压高于肛提肌综合征亚型患者[(140.19±56.51) mmHg比(80.56±30.79) mmHg],最大耐受感阈值低于非特异性FAP亚型患者[(87.86±17.80) mL比(125.14±48.31)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5、2.02,均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AP组患者的VAS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排便窘迫感阈值均呈负相关( r=-0.28、-0.23、-0.24,均 P<0.05)。 结论:FAP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感觉功能障碍,可能与盆底肌异常、排便时肌肉协调障碍、直肠高敏感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肛门直肠测压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同源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肛门直肠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ARM)是一种非侵入式的利用压力检测装置对肛管直肠运动反射进行检测的临床检查。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同源病在儿童中发病率高,临床上对于其诊断与治疗的讨论日益激烈。近年来ARM以创伤小、无辐射、快速便捷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同源病的诊治和研究中,但其诊断价值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阐述近年来ARM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同源病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进展,分析ARM的缺陷和不足,为ARM的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型便秘伴焦虑抑郁30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观察在生物反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穴:八髎、百会、四神聪),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水平(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持续感觉容量阈值)、盆底表面肌电水平(前静息基线平均值、前静息基线变异系数、快速收缩后放松时间、耐力收缩变异系数)、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AC-QOL评分)、抑郁焦虑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便秘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持续感觉容量阈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前静息基线平均值、前静息基线变异系数、快速收缩后放松时间、耐力收缩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PAC-QOL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便秘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头晕、心慌、恶心、肛门破溃、出血以及晕针、断针等不良事件.结论:在生物反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可有效改善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水平、盆底表面肌电水平、生活质量和抑郁焦虑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脑肠轴在便秘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MRI的健康成年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基于MRI建立的健康成年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ASC)有限元模型的仿真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1名健康成年女性,采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基于其肛管MRI构建ASC几何模型并将其有限元网格化;参考肛门括约肌离体实验参数及正常人肛门直肠压力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其生理特征及应力分布.结果 对ASC有限元模型施加边界载荷后,静息态下肛门外括约肌出现收缩形变,肛管最大位移为0.02 mm,肛门内括约肌最大位移更小,且肛管上部内表面正前方存在明显低应力区;力排状态下肛管出现较大扩张形变,肛门内括约肌内表面最大位移为4.16 mm;收缩状态下肛管被挤压,肛门内括约肌内表面最大位移为1.89 mm;静息态及收缩状态下肛门内、外括约肌整体均向正前方移动.结论 所获ASC有限元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女性实际肌肉群生理活动及其应力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