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脏合痹"理论内涵及其在风湿免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思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中医五体痹、五脏痹理论,结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受累、传变复杂多变的特点,在传承名老中医治痹学术思想、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风湿免疫病"体脏合痹"理论.认为体痹非独存在于皮、肉、筋、脉、骨,而可能发生于在外的所有体表组织;脏痹亦非独存在于肝、心、脾、肺、肾,还可能发生于包括六腑、奇恒之腑在内的所有脏器.脏居于内,藏精以养体,体居于外,乃脏的外延;体与脏通过五行生化统属、经络络属相贯、气血津液环流、精神脑髓主宰,构成了内外相合的系统网络,形成了体痹及脏、脏痹及体、体脏合痹的疾病传变规律.提出"和正调衡"的总体治疗原则和"以体养脏、调脏安体、体脏同治"的诊疗思路,为风湿免疫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疫失衡与免疫调节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重症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为促炎/抗炎反应紊乱及免疫失衡,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免疫细胞过度凋亡和功能耗竭、免疫抑制或免疫麻痹等是主要的免疫病理表现。针对其发病机制的免疫调节治疗主要包括激素、IL-6受体拮抗剂、康复期血浆、超免疫球蛋白等,但其应用时机及临床效果尚存争议,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疫失衡与免疫调节治疗进行评价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初步经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可行性,并总结初步技术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的12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肿瘤长径中位数2.0(1.5~2.9) cm,病理分期均为T1-3N0-3aM0。所有患者常规在完全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游离食管下段约5 cm,游离胃大弯、胃小弯侧拟切除位置,至少保留1/2远端胃,以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远端胃体。手术适应证:(1)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SeiwertⅡ~Ⅲ型);(2)术前评估近端胃R 0切除后能够保留至少1/2的远端胃。禁忌证:(1)经评估存在肿瘤远处转移或其他脏器侵犯;(2)术中评估腹段食管较短或存在膈肌食管裂孔疝者;(3)空肠系膜过短或张力过高;(4)术前存在严重合并症;(5)术前评估仅行姑息性手术;(6)营养状态不佳者。在完全腹腔镜下行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消化道重建:(1)食管空肠π形吻合:处理距屈氏韧带25 cm处空肠系膜,于该处肠壁对系膜缘及食管右侧壁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插入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击发完成食管空肠侧侧吻合,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于吻合口下缘离断并闭合共同开口,完成食管空肠π形吻合;(2)残胃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15 cm处空肠对系膜缘及残胃大弯侧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置入直线切割闭合器,击发完成胃空肠侧侧吻合;(3)空肠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40 cm处近远端空肠对系膜缘取一长约1 cm切口,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分别置入,击发完成空肠空肠侧侧吻合。取上腹正中切口,长4~6 cm,取出标本,留置腹腔引流管,逐层关腹。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和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用 ± 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后病理示上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手术时间(247.9±62.4)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00.0(62.5,100.0) ml,所有患者均未术中输血,切口长度(4.9±1.0) cm,手术费用(55.5±0.7)万元,首次进食时间中位数1.0(1.0,2.0) d,排气时间(3.1±0.9) d。所有患者顺利出院,围手术期内仅1例出现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和感染性肺炎,Clavien-Dindo分级均为Ⅱ级,予以保守治疗痊愈,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住院天数(8.3±2.1) d。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手术创伤小,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散发重度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2例散发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患者的诊治资料。2例均为女性,发病急,进食后均以颅神经麻痹症状起病,并迅速累及呼吸肌,合并呼吸衰竭,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多次行头颅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均未见异常,肌电图检查均提示周围运动神经损害,其中1例合并重症肺炎,行支持治疗。根据肉毒素检测阳性确定诊断为肉毒杆菌中毒,行针对性治疗后均好转出院。两例患者分别于出院后8个月、2个月余随访,均无后遗症及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颈部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原发于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手术切除范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4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颈部NB治疗患儿的临床特征,并根据临床分期分组不同采用个体化诊疗方案,分为肿瘤部分切除组与肿瘤全部切除组,比较2组患儿的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患者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81个月,中位年龄11个月。29例(90.6%)患儿临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包块。肿瘤原发灶直径为(5.12±1.43)cm,25例(78.1%)瘤灶位于咽旁间隙,7例(21.9%)位于颈根部。所有患儿均无 MYCN基因扩增。国际NB分期系统(INSS)1期15例(46.9%),2B期11例(34.3%),3期3例(9.4%),4期3例(9.4%)。儿童肿瘤协作组(COG)危险度分组低危组12例(37.5%),中危组17例(53.1%),高危组3例(9.4%)。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者13例次(40.6%),肺炎9例次(28.1%),吞咽功能障碍8例次(25.0%),单侧声带麻痹4例次(12.5%)。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36.5个月(0.5~75个月),总生存率为96.4%,无事件生存率为78.1%。肿瘤部分切除组与肿瘤全部切除组之间的无事件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比85.2%, χ2=6.71, P=0.010),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比96.3%, χ2=0.19, P=0.667)。 结论:原发于颈部的NB起病年龄较小,多为低、中危组,规范治疗预后较好。推荐对儿童颈部NB采用最小破坏性的手术方法,即在保留重要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但不应为了追求肿瘤完全切除而牺牲重要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大小、指向以及瘤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夹闭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夹闭46例(83.6%),部分夹闭9例;手术时长为(4.4±1.1)h(2.8~7.1 h)。1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1例死亡;2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共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8~9.7年(中位时间为4.7年)。4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mRS 0分32例,1分4例,2分2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随访期间因肺栓塞死亡)。CTA随访结果显示,完全夹闭的动脉瘤未见复发,载瘤动脉血流通畅;部分夹闭的动脉瘤均未见瘤体明显增大。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仍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骨伤用药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藏族医药骨伤科用药规律,为完善少数民族医药骨伤用药特色及理论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中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藏医验方,采用Office Excel 2019、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 14.1分别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获得藏医骨伤科验方202条,涉及338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中药为诃子、藏木香、红花;药物药性以寒、温、凉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居多,归经主要归肝、肺、胃、脾经;涉及病种有创伤、关节类痹证、腰骶部筋伤、胸背部筋伤4种。获得4类用药聚类组合,核心药物有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决明子、乳香、黄葵,常见药对组合有诃子-毛诃子、黄葵-决明子、乳香-黄葵等。结论:藏医治疗骨伤疾病以清热药为主干黄水,其次为活血药、理气药、祛风湿药,以藏医经方三果汤、三黄水药为药物核心,常配伍其他清热凉血、续筋接骨药,注重干黄水理论运用,体现了藏医的清泻法、黄水学说核心理论在骨伤疾病诊疗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下极低位直肠癌次全括约肌间切除术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极低位直肠癌次全括约肌间切除(ISR)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通外科完成的9例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次全ISR手术的患者资料。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个月起门诊随访检查吻合口、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截至2018年8月31日。并发症分级依据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术后1年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Wexner失禁评分和直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调查。结果:全部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为(54.0±11.9)岁,体质指数为(23.6±3.1)kg/m 2,肿瘤下缘距肛缘(4.2±0.7)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45.0±97.1)min,术中出血量为(122.0±100.3)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远切缘为(1.7±0.5)cm,远切缘及环周切缘均阴性。4例新辅助治疗患者中,3例术后病理提示病理缓解,无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分期ypT 2N 0M 0,TNMⅠB期。其余5例一期手术患者术后分期ⅠB期(T 2N 0M 0)3例,ⅢA期(T 2N 1M 0)2例。获检淋巴结数目(14.0±1.7)枚。术后中位排气时间1(1~3)d,中位恢复流质饮食时间2(1~29)d,中位开放半流质饮食时间4(3~33)d。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患者因保护性造口出口梗阻,予回肠袢式造口近端留置肛管,保守治疗1个月后行造口回纳术,术后顺利出院,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为ⅢB级;1例患者因盆腔感染、肠道双重感染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经抗感染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Ⅰ级。中位随访时间16(12~25)个月,无失访,1例患者术后8个月复查出现肺转移,其余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在保护性造口回纳后1年随访Wexner评分(5.3±3.9)分;LARS评分3例轻度,6例重度。 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行极低位直肠癌次全ISR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尼曼匹克病C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尼曼匹克病C型是一种胆固醇转运障碍引起的脂质贮积病,为NPC1或NPC2基因突变所致。因发病年龄不同,分为5型,分别为新生儿型、早期婴幼儿型、晚期婴幼儿型、青少年型和成人型。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均有差异。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肺浸润、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和痴笑猝倒。该病确诊依赖于发现NPC1或NPC2基因致病性突变和(或)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菲律宾菌素染色显示胆固醇异常分布。目前该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整体上预后仍较差。麦格司他可延缓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时间,改善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二次手术治疗肺动脉吊带矫治术后气管狭窄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肺动脉吊带合并气管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10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肺动脉吊带矫治术后因气管狭窄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的患儿资料。其中男14例,女12例;中位年龄为31.3个月;中位体重为13.7 kg;两次手术间隔中位时间为12.5个月。1级狭窄3例,2级狭窄15例,3级狭窄8例。合并右位心3例,合并左肺动脉狭窄或闭锁3例,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畸形及Kommerell憩室1例。患儿均采用Slide气管成形术加宽气道。术后定期复查电子支气管镜。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结果:26例患儿气管狭窄段长度中位数为4 cm,范围为2.5~6.6 cm。本研究病例无手术死亡,无住院期间死亡。术后呼吸机辅助中位通气时间为19.1 h。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合并胸骨哆开1例,声带麻痹3例,气管软化1例,乳糜胸1例,脑损伤2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7.0个月。活动耐力略差3例,其余患儿无呼吸道症状。3例行左肺动脉加宽术的患儿术后定期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左肺动脉血流通畅。3例声带麻痹患儿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2例脑损伤患儿均康复治疗中。结论:当肺动脉吊带合并气管狭窄,气管最窄处宽度小于正常宽度的40%,或为正常宽度的40%~60%且临床症状明显时,应一期手术加宽气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