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单中心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初步评估基于射频切割的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入选5例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采用深圳佰特威心房分流导管行心房分流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完善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研究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 d临床成功、超声心动图变化、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KCCQ)评分变化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安全性终点为术后9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即刻PCWP均明显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和术后即刻RAP、PAP、TPR和PVR无明显变化.随访90 d后,4例患者存在持续的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且PCWP较基线明显减低,临床成功率80%.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无明显受损;KCCQ评分、6MWD均有所提高,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无死亡,无心衰再住院,无脑卒中相关不良事件,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长期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 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特发性高颅压临床特点和超声表现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特发性高颅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的临床特点,以及归纳梳理相关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7月—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神经内科住院的I1H患者3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身高、BMI、颅内压)、临床表现、MRV或DSA及超声检查的各项参数(颈内静脉的内径及流量、视神经鞘直径、视盘高度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①本研究共入组32例患者,年龄(32.0±10.6)岁,男女比例9∶23,身高(162.0±8.3)cm,BMI 27.5(24.0~31.8)kg/m2,颅内压330.0(300.0~396.3)mmHg(1 mmHg=0.133 kPa).②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头痛16例(50.0%)、视物模糊16例(50.0%)、恶心/呕吐12例(37.5%)、头晕6例(18.8%)、耳鸣/脑鸣6例(18.8%).③入组的32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16例(50.0%)、高脂血症13例(40.6%)、高血压7例(21.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例(12.5%)、自发性脑脊液漏2例(6.3%);入组的23例女性患者中,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5例(21.7%).④超声测量入组患者的视神经鞘直径4.92(4.90~5.09)mm,视盘高度0.83(0~1.28)mm.⑤MRV或DSA结果显示,颅内静脉窦狭窄共7例(21.9%),其中右侧颅内静脉窦狭窄5例(15.6%),左侧颅内静脉窦狭窄2例(6.3%).⑥颅内静脉窦非狭窄组中,右侧颈内静脉J2、J3段内径大于左侧颈内静脉J2、J3段内径[(6.48±1.69)mm vs.(5.63±1.10)mm,P=0.006;(4.62±1.44)mm vs.(3.42±0.88)mm,P<0.001],右侧颈内静脉J2、J3段流量大于左侧颈内静脉J2、J3段流量[(376.8±172.8)mL/min vs.(229.6±93.3)mL/min,(214.4±104.0)mL/min vs.(115.2±62.9)mL/min,均P<0.001];颅内静脉窦狭窄组中,狭窄侧颈内静脉J3段内径小于健侧内径[(3.23±1.05)mm vs.(3.99±1.25)mm,P=0.011],狭窄侧颈内静脉J3段流量小于健侧流量[(91.4±68.7)mL/min vs.(192.9±87.9)mL/min,P=0.004].结论 结果显示,IIH与肥胖密切相关,且伴较高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自发性脑脊液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颅内静脉窦狭窄发病率.同时,颅内静脉窦狭窄侧J3段颈内静脉内径及流量均小于健侧.IIH引起视神经鞘直径的增宽和视盘高度的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模态影像及血清学特征对Ⅱ型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定量参数及 CA125 等血清学特征在Ⅱ型上皮性卵巢癌(EO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术前临床、影像学资料,按术后病理诊断将患者 96 例分为两种类型,Ⅰ型 41 例,Ⅱ型 5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腹盆腔CT增强检查及MRI检查,分别测量记录病灶实性成分平均ADC值、CT值(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计算CT值差、CT强化率,记录肿瘤标志物CA125、HE4,将ADC值、CT值、CT值差、CT强化率、CA125及HE4 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并绘制ROC曲线用于评价Ⅱ型上皮性卵巢癌诊断性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CA125、HE4、年龄、静脉期CT强化率、延迟期CT值差、ADC值)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得出ADC值(OR:1.49,95%CI 0.99~2.00),CA125(OR:1.10,95%CI 1.00~1.15)及HE4(OR:1.20,95%CI 0.99~1.26)是Ⅱ型EOC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CA125、HE4、ADC及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2、0.75、0.85、0.88;ADC截断值为 1.005×10-3mm2/s,CA125 截断值为 381 U/ml,HE4 截断值 196 Pmol/l时,诊断Ⅱ型上皮性卵巢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85.7%、74.9%、78.6%,61.5%,66.7%、82.6%,三者联合诊断Ⅱ型上皮性卵巢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为 81.5%、83.1%.结论 基于ADC值联合CA125、HE4 肿瘤标志物建立的Logistic模型能有效地诊断Ⅱ型上皮性卵巢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儿期Ⅰ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MRI影像特征和肝胆发育的参数测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胎儿期Ⅰ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CCC)的MRI表现,分析CCC胎儿肺肝比值、肝脏、脾脏、胆囊以及门静脉测量参数与正常胎儿的差异.材料与方法随访分析31例出生后经手术证实的CCC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胎儿期的MRI表现,观察CCC病灶的形态、走行方向、是否与胆管或胆囊相连、病灶下缘与肝脏下缘的关系,并测量计算胆总管囊肿的体积.以90例健康胎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胎儿肺肝比值、肝脏(左右径、上下径、最大截面面积、肝实质表观弥散系数)、脾脏(长径、厚度、最大截面面积)、胆囊(长径、短径、长径与短径比值、最大截面面积)以及门静脉直径的差异.并分析CCC胎儿胆总管囊肿体积与MRI测量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1例CCC患儿中,男9例,女22例,男女比率约为1:2.4;其中26例胆总管囊肿病灶为椭圆形,5例为类圆形;31例病灶上端均可见尖角征;29例胆总管囊肿病灶的下缘未及肝脏下缘,2例病灶下缘超过了肝脏下缘;26例病灶的走行方向为右上-左下.CCC组与对照组胎儿的肺肝比值、肝脏(左右径、上下径、最大截面面积、表观弥散系数)、脾脏(长径、厚度)、胆囊(长径、短径、最大截面面积)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组与对照组胎儿脾脏的最大截面面积、门静脉直径以及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统计分析CCC组胆总管囊肿体积与胎儿脾脏最大截面面积、胆囊长径与短径比值以及门静脉直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病灶体积与胎儿脾脏的最大截面面积、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以及门静脉直径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CCC多见于女性,胎儿期的MRI表现为:病灶多呈椭圆形,一般不超过肝脏下缘,病灶的走行方向多为右上-左下,病变上端可见尖角征.患儿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增大.但病灶体积与胎儿脾脏的最大截面面积、门静脉直径、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脏占位病变能谱CT成像中不同期相虚拟平扫替代真实平扫的效能及方案选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基于肝脏病变,探讨Revolution CT不同期相虚拟平扫(VNC)与真实平扫(TNC)的等效性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4月行肝脏平扫及动脉(A)、静脉(V)及延迟(D)三期能谱增强的62例患者,测量直径≥5 mm的肝脏病灶,按TNC的CT值分为1组(≤20 Hu)及2组(>20 Hu),按强化程度分为a组(三期增强强化程度均≤20 Hu)和b组(三期增强中至少有一期强化程度>20 Hu),分别比较TNC和三期VNC组病灶的CT值、最大径及病灶检出率,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VNC与TNC CT值差值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组病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F=14.712、18.603、7.334,P均<0.01),仅1a组病灶VNCV和VNCD与TN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病灶与TNC相比,a类病灶VNC偏低,b类病灶VNC偏高(P均<0.05).各组病灶VNCA和VNCV与TNC的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呈极强相关(P 均>0.05;r 均>0.8,P 均<0.001).4 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0,P<0.001),VNCV高于VNCA及VNCD(P均<0.05).VNC与TNC的CT值差值与增强CT值呈正相关(r2修正=0.209、0.142、0.062,P均<0.001).结论 对于肝脏病变,Revolution CT静脉期VNC是替代TNC的最佳期相,并能通过静脉期CT值行一定矫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及鉴别效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等级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组学特征可重复性和组学模型鉴别肿瘤类型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41例肾上腺功能性腺瘤(FAA)和46例肾上腺转移瘤(AM)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CT增强扫描完成后,对静脉期的原始数据采用4种强度等级(DL1、DL2、DL3、DL4)的DLIR算法进行重建.首先采用主、客观指标比较4种等级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然后使用Research Portal V1.1科研平台对各组重建图像上肾上腺肿瘤进行分割并提取450个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原始图像特征90个和拉普拉斯(LoG)滤波后的高阶特征(高斯核:0.5、1.0、1.5、2.0)360个.采用一致性相关系数(CCC)评估采用不同图像重建等级测量的FAA和AM组学特征的可重复性.最后,在各组重建图像中采用逐步特征选择策略,筛选出最优特征集并构建鉴别FAA和AM的组学模型.利用五折交叉验证法验证4个组学模型的鉴别效能,利用分层交叉验证法测评4个模型的泛化能力.结果:DL2和DL3在肾显示上腺肿瘤的清晰度方面最优,得分为4(4,5),优于DL1相应得分4(3,5)和DL4相应得分4(3,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9.045,P<0.05).随着DLIR降噪等级的提升,原始特征CCC值>0.85的个数逐渐减少,DL4中FAA和AM特征可重复的比例仅占39.3%(21/90)和50.9%(29/90).组学特征经过LoG滤波(高斯核2.0)处理后,CCC值>0.85的个数增加,DL4中FAA和AM特征可重复的比例占91.1%(82/90)和93.3%(84/90).4个组学模型在测试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和符合率均>0.75,DeLong检验显示AU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77~1.284,P=0.199~0.859).但分层交叉验证显示,DL4重建图像的泛化能力最弱,AUC和符合率均<0.75.结论:高降噪等级的DLIR算法会降低对肾上腺肿瘤显示的清晰度以及组学模型的泛化性.虽然LoG滤波器(高斯核:2.0)有助于提升组学特征测量的可重复性,但仍建议在肾上腺影像诊断和组学模型训练时,使用中低降噪等级的DLIR图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足三里刺脉术治疗Wagner 0级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足三里刺脉术治疗Wagner 0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Wagner 0级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两组均取双侧足三里穴,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避开足三里穴区下血管,进针约10 mm,留针5 min,不行针;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区下胫前动脉分支处,进针约25 mm,行上下提插手法 5 min后出针.两组均每周治疗 2 次,共治疗 4 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测量患者内踝、外踝、足底的脚掌内上方和脚掌外下方4个区域左右温度差值,采用超声多普勒测量右侧足三里穴下胫前动脉血流峰值指数对数(ln PS)、最大速度均值对数(ln TAMAX),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和血压计测量踝肱指数(ABI),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脚掌内上方、脚掌外下方、内踝和外踝 4个区域左右温度最大值差值、最小值差值及平均值差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观察组首次治疗后,脚掌内上方、内踝左右温度最大值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除内踝左右温度平均值差值外,脚掌内上方、脚掌外下方、外踝和内踝 4 个区域左右温度最大值差值、最小值差值、平均值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右侧足三里穴下胫前动脉ln PS、ln TAMAX及ABI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对照组的3.3%(1/30,P<0.05).结论:足三里刺脉术能够有效改善Wagner 0级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下肢血管血流速度,减小左右下肢温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XNIP、NLRP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冠心病猝死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TXNIP、NLRP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继发病变、冠心病猝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经尸体解剖提取的105例心脏冠状动脉标本及来源者相关资料.根据冠状动脉有无硬化斑块将其分为无病变组(n=20)和斑块组(n=85),再根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继发病变及其是否为冠心病猝死案例将斑块组分为非冠心病猝死组(n=25)、冠心病猝死无继发病变组(n=30)和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n=30).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制片及利用IPP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冠状动脉内膜及病灶厚度、纤维帽厚度、坏死灶厚度及管腔狭窄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检测冠状动脉TXNIP、NLRP3分布特点及表达情况.结果 与无病变组比较,其余3组内膜及病灶厚度、纤维帽厚度、坏死灶厚度更厚,管腔狭窄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冠心病猝死无继发病变组比较,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内膜及病灶厚度、坏死灶厚度更厚,管腔狭窄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变组冠状动脉管壁未见TX-NIP、NLRP3蛋白表达.非冠心病猝死组TXNIP、NLRP3蛋白强阳性表达率为40.0%、36.0%,弱阳性表达率为32.0%、36.0%,较弱阳性表达率为28.0%、28.0%;冠心病猝死无继发病变组强阳性表达率为50.0%、43.3%,较强阳性表达率为33.3%、36.7%,弱阳性表达率为16.7%、20.0%;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强阳性表达率为73.3%、76.7%,较强阳性表达率为26.7%、23.3%.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冠状动脉TX-NIP、NLRP3蛋白、mRNA表达水平高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斑块内TXNIP与NLRP3表达的吸光度值、蛋白及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5).TXNIP、NLRP3表达水平与内膜及病灶厚度呈正相关,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P<0.05);冠状动脉坏死灶厚度与TXNIP、NLRP3呈正相关(P<0.05).结论 TXNIP、NLRP3可作为冠心病猝死的诊断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安徽地区18~59岁体检人群颈股脉搏波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索安徽地区体检人群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的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科院合肥肿瘤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734名18~59岁体检者进行一般资料调查、血液学检测和cfPWV测量.采用控制年龄的偏相关分析cfPWV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cfPWV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是否发生主动脉硬化为结局变量(cfPWV≤10m/s表示未发生=0,cfPWV>10m/s表示发生=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主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8~59岁人群中,年龄增长对女性cfPWV的影响更显著.调整年龄后,男性cfPWV平均值显著高于女性(9.2 m/s比8.7m/s,P<0.05).控制年龄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fPWV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红蛋白(Hb)和空腹血糖(FBG)呈显著正相关.男性cfPWV与心率、尿酸(UA)、甘油三酯(TG)呈显著正相关,与尿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动脉压(MAP)、年龄、性别、FBG和尿素水平是cfPWV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AP、FBG和Hb是主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四个指标预测主动脉硬化的AUC为0.928(95%CI 0.903~0.953),敏感度为0.913,特异度为0.815,准确率为87.60%.结论 在18~59岁体检人群中,女性cfPWV更易受年龄的影响.cfPWV与MAP、年龄、性别、FBG呈显著正相关,与尿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年龄、MAP、FBG和Hb是主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四个指标能够准确预测主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