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特征的潜在剖面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类别特征与变化趋势,及各自杀潜在风险亚群的预测因子,为自杀潜在风险的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2021年整群抽取湖北地区6所高校共14 653名在校本科生,每年新生入学后10月份收集1次数据(共5次)。采用Mplus 8.3和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分析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亚组及其特征,构建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入学年份、心理健康因子对自杀潜在风险类别的预测效应,以及自杀潜在风险差异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缩小或保持的年份效应。结果:(1)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可分为3个亚群,分别是C1低风险组(75.6%)、C2无助高风险组(3.7%)和C3人格高风险组(20.7%);(2)"C2无助高风险组"和"C3人格高风险组"2个高自杀风险组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级效应。在性别上,女生进入"C3人格高风险组"的概率显著小于男生。随着入学年级的增加,进入2个高自杀潜在风险组的概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人际关系敏感对进入"C3人格高风险组"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B=0.150, OR=1.162,95% CI=1.140~1.185),偏执对进入"C2无助高风险组"具有显著正向预测( B=0.103, OR=1.109,95% CI=1.051~1.170),而恐怖则对进入"C2无助高风险组"( B=-0.041, OR=0.976,95% CI=0.937~1.016)和"C3人格高风险组"( B=-0.031, OR=0.987,95% CI=0.965~1.010)均有显著负向预测;(4)随着时间推移,"C2无助高风险组"和"C3人格高风险组"2个高自杀风险组的占比均呈上升趋势,且"C3人格高风险组"占比上升趋势更为明显,5年间占比上升10%。 结论: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可分为3个亚群,性别、入学年级和心理健康症状中的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对自杀潜在风险不同亚群的影响差异显著。对于高自杀风险组大学生应根据其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重点关注高自杀风险组中的高神经质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感知压力与自杀行为:生命意义感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自杀行为的动机-意志整合模型考察威胁自我调节因素(无法容忍不确定性)和动机调节因素(生命意义感)在自杀诱导因素(归属受挫与负面评价恐惧)和结局变量(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之间的作用。方法:采用归属受挫问卷、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无法容忍不确定性量表、生命意义感问卷、积极与消极自杀意念量表和自杀行为问卷对1 325名高校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研究。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采用AMOS 20.0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1)女生比男生有较多的负面评价恐惧体验[(41.89±9.96)分,(40.31±10.68)分, t=2.03, P<0.05];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比来自城镇地区的学生体验到较多的归属受挫[(23.83±8.87)分,(22.49±9.17)分, t=2.51, P<0.05]。(2)归属受挫、负面评价恐惧及无法容忍不确定性与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r=0.24~0.59,均 P<0.001),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r=-0.43, r=-0.22,均 P<0.001)。(3)自杀意念中介了归属受挫与自杀行为( β=0.34, P<0.001)及负面评价恐惧与自杀行为间的关系( β=0.11, P<0.001)。(4)与无法容忍不确定性较低的学生相比,无法容忍不确定性较高的学生,其归属受挫对自杀意念的预测力更强( β=0.27, P<0.001; β=0.41, P<0.001),其负面评价恐惧对自杀意念的预测力也更强( β=0.08, P<0.001; β=0.14, P<0.001)。与生命意义感较低的学生相比,生命意义感较高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较小( β=0.20, P<0.001; β=0.12, P<0.001)。 结论:本研究支持了自杀行为动机-意志整合模型;结果提示人际关系感知压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受到生命意义感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的调节,减少人际关系感知压力、降低个体的无法容忍不确定性、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是减少大学新生自杀风险的潜在干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氯胺酮作为两种对映异构体(S-氯胺酮/艾司氯胺酮和R-氯胺酮)的外消旋混合物,是一种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自1994发现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可以致发一系列精神活性反应以来,氯胺酮一直是精神障碍治疗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通过复习既往国内外的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综述了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治疗抑郁症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其潜在的临床风险收益,以期为未来该研究领域的临床实践与下一步学研方向提供初步循证指导。研究发现,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发挥抗抑郁作用涉及多种受体和小分子系统,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推测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或通由某种网状受体关联系统发挥抗抑郁作用,也即前期研究中提出的级联效应假设。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可以快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并可快速消除多种精神障碍出现的自杀意念,短期安全性尚可,长期安全性欠缺高质量研究安全性数据的支持。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方向的研究亟待进一步开展,以有效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目前,大量关于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体仍会持续成为抑郁症治疗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年级医学生情绪智力的潜类别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医学生情绪智力的潜在类别及各类别的影响因素,探索不同情绪智力类别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1年4~6月抽取合肥市某学校的967名医学生,选用情绪智力量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等进行调查.使用Mplus 8.3软件对医学生情绪智力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利用回归分析来探究各潜类别的影响因素以及各潜类别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结果 共回收805份有效问卷.医学生情绪智力可分为三个潜在类别:高情绪智力组(51.68%)、中等水平-强情绪控制组(34.78%)、低水平-弱情绪感知组(13.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01)和年级(P<0.05)影响医学生情绪智力的分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高情绪智力组相比,中等水平-强情绪控制组(OR=2.419,95%CI:1.533~3.817)和低水平-弱情绪感知组(OR=2.675,95%CI:1.906~3.754)出现自杀意念的风险更高.结论 医学生情绪智力存在3个潜在类别,各类别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各类别特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阿米替林不良事件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real-world data,RWD)挖掘阿米替林药物潜在不良事件信号,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进一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提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13年第一季度到2022年第四季度共40个季度的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urg events,ADE)报告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监管局(MHRA)综合标准法挖掘阿米替林用药情况,分析符合风险信号检测标准的阿米替林ADE报告,并将其与中国阿米替林药品说明书和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进行对比,以识别新的ADE并分析其规律.结果 提取到以阿米替林为首要怀疑药物(PS)的目标事件14 969例次,涉及3 169名患者,共检测出319个信号,包括各种制剂毒性、自杀既遂、药物过量、药物相互作用和抗胆碱能综合征等;涉及27个系统器官,主要集中于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类、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等.结论 使用FAERS挖掘到的阿米替林ADE信号与中国阿米替林药品说明书以及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中描述基本一致,临床用药过程中除需关注上述提及的不良事件之外,还应密切关注阿米替林未收录但信号较强或报告数较多的不良事件,应及时评估用药风险并进行有效防范,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自杀左室"现象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通过患者的动静脉系统或左心室心尖,利用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后释放,替代原有主动脉瓣实现正常的生理功能."自杀左室"现象是指TAVR后解除主动脉瓣狭窄的固定瓣膜阻塞后,由于左心室肥厚和收缩亢进等机制导致动态左心室梗阻的发生,进而出现的自相矛盾的血流动力学崩溃现象,临床表现为术中或术后数小时内发生的对正性肌力药物无效的反常持续低血压.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手术适应证涵盖低中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报道逐渐增多,"自杀左室"这种致命的潜在并发症值得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从"自杀左室"的概述、病理机制、风险相关指标、预防策略及治疗方法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可能有"自杀左室"风险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高度警惕并做好相应应急预案,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护士工作场所欺凌与自杀风险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护士工作场所欺凌不同维度及不同类别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为构建针对性干预方案降低自杀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从山东省4所三甲医院中选取3 026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负性行为问卷-修订版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评估护士的工作场所欺凌情况及自杀风险.结果 护士工作场所欺凌总分为(31.17±14.48)分,自杀总分为(4.16±2.22)分.工作场所欺凌总分及组织不公维度与自杀风险呈正相关(均P<0.05).共识别出工作场所欺凌的5个类别,即低欺凌组(52.25%)、中欺凌组(9.35%)、高欺凌组(17.02%)、超负荷组(10.67%)和不匹配组(10.71%).与低欺凌组相比,中欺凌组(OR=6.096)、高欺凌组(OR=5.832)、超负荷组(OR=3.668)和不匹配组(OR=3.391)护士自杀的风险更大.结论 护士遭受的工作场所欺凌存在不同类别,且与自杀风险关系密切,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场所欺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中学生自杀意念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了解宜兴市中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早期针对性地干预青少年自杀意念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2019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苏宜兴3所初中和4所高中的12 79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潜在剖面分析对中学生自杀意念进行分类,并采用x2检验比较自杀意念潜在类别在不同特征中学生组间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中学生自杀意念程度分为无或轻、中、重3类,其中中度自杀意念3 034名(23.7%)、重度753名(5.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女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吸烟、饮酒、受同学欢迎程度(较不受欢迎和不受欢迎)、家庭成员关系(一般/偶有矛盾/矛盾很大)、对周围人信任程度(比较信任/不太信任/根本不信任)、恋爱过或正在恋爱、身体欺凌、关系欺凌、言语欺凌和性欺凌的中学生重度自杀意念发生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 3.27;2.18;1.63;1.72;2.66,6.05;3.00,3.29,6.38;1.71,6.04,12.48;2.50;1.59;2.16;1.45;1.63,P值均<0.05).列线图模型显示区分度较好.结论 中学生自杀意念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家庭与同伴情况、遭受欺凌等均与自杀意念程度有关.建议从改善学生的家庭与人际关系、控制欺凌等方面入手,减少学生自杀意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青少年抑郁症脑代谢磁共振波谱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症及伴发的自伤自杀行为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多模态影像学异常.但目前该领域的磁共振波谱研究偏少,且探讨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尚无一致性结论.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以寻找到可准确预测青少年抑郁障碍以及其潜在的自杀风险的特异性脑影像学标记,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新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基于美国不良事件呈报系统对儿童青少年应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潜在风险事件的数据挖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背景 美国不良事件呈报系统(FAERS)是一个开放的数据库,数据挖掘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流行后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具有的潜在安全信号问题需进一步评估,这对提高安全性和保护公众健康非常重要.目的 通过FAERS对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儿童不良事件(AE)报告进行信号检测,为临床发现、预防和应对儿童AE提供参考.设计 数据挖掘分析.方法 利用开放工具OpenVigil 2.1 软件提取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首要或次要怀疑药物的,年龄≤17 岁的,性别、国家不限的AE报告数据,根据《监管活动医学词典》中的首选术语进行系统-器官(SOC)分类,利用联合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检测 AE信号,基于性别、国别、年度和年龄(≤3岁、~11岁和~17 岁)对AE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对检出的潜在风险信号行SOC分类,分析新冠前后强和中强潜在风险信号变化.主要结局指标 新冠前后强和中强潜在风险信号.结果 FAERS数据库 2004 年第 1 季度至 2022 年第 3 季度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AE报告数分别为 7552 份(53.5%)和 6562 份.女生对乙酰氨基酚AE报告数高于布洛芬、男生布洛芬AE报告数高于对乙酰氨基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 岁组和~11 岁组布洛芬AE报告数高于对乙酰氨基酚、~17岁组对乙酰氨基酚AE报告数高于布洛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美国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AE报告数量占比分别为42.8%和 41.7%,AE报告数量前 10 的国家中,除美国和中国外均为欧洲国家.布洛芬潜在风险信号 358 个,强、中强和弱信号分别为 2、58 和 298 个;对乙酰氨基酚潜在风险信号 283 个,强、中强和弱信号分别为 6、48 和 229 个.胃肠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感染及侵染类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和眼器官疾病SOC分类中布洛芬检出信号多于对乙酰氨基酚;肝胆系统疾病、精神病类、各类检查、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各类神经系统疾病SOC分类中对乙酰氨基酚检出信号多于布洛芬.新冠前后强信号情况:布洛芬检出 3 个强信号,均分布在新冠前,分别为血管性水肿、给予额外剂量和意外暴露于产品,新冠后未检测出强信号,其中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SOC分类检出小管间质性肾炎、急性肾损伤、肾病综合征、中毒性肾病、膜性肾小球肾炎由弱信号转为中强信号值得关注;对乙酰氨基酚检出 4个强信号,均分布在新冠前,分别为肝坏死、肝损伤、急性肝衰竭和肝衰竭,新冠后未检测出强信号,其中精神病类SOC分类中检出自杀未遂、药物依赖、药物滥用中强信号值得关注.结论 鼓励医生、药师和患者基于方便和习惯主动上报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潜在安全信号问题,布洛芬肾脏不良事件的风险增高,对乙酰氨基酚的故意中毒和自杀事件风险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