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痰逐瘀健脾方联合火针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皮肤屏障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囊肿型痤疮患者应用化痰逐瘀健脾方联合火针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对皮肤屏障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美容科 2021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收治的 122例囊肿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和研究组各61 例.2 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基础组给予化痰逐瘀健脾方(药物组成:海藻 25 g、陈皮 20 g、茯苓 20 g、半夏 15 g、昆布 15 g、皂角刺 15 g、金银花 20 g、连翘 20 g、玄参15 g、浙贝母 15 g、当归 15 g、赤芍 15 g、三棱 10g和莪术 10 g),水煎 300 mL,温服,每日 2 次,每次 150 mL.研究组增加火针,1 次/周,于周一进行.2 组均治疗 4 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96.72%)高于基础组有效率(8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皮损情况、皮损数量、皮损颜色及肿硬程度分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低于基础组(P<0.05);经皮水分散失(TEWL)、皮肤红斑情况(α值)和黏脱蛋白质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低于基础组(P<0.05);角质层含水量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基础组(P<0.05).白细胞介素-1(IL-1)、IL-4、IL-6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低于基础组(P<0.05);干扰素-γ(IFN-γ)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基础组(P<0.05).2 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化痰逐瘀健脾方联合火针能够有效地减轻囊肿型痤疮患者症状,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藻红蛋白对HeLa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藻红蛋白(PE)对HeLa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从龙须菜中获得高纯度PE,用PE 0、5、10、20、40 mg/L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核凋亡,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细胞膜电位探针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PE 0mg/L比较,PE 10、20、40 mg/L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eLa细胞生长,增加晚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上调Caspase-3、Caspase-9和Bax mRNA表达和剪切型Caspase-3蛋白表达(P<0.05).与PE 0 mg/L比较,PE 20、40 mg/L处理24 h后细胞核凋亡率升高,PE 10、20和40 mg/L处理48 h后细胞核凋亡率升高,且48 h比24 h更明显(P<0.05).与PE 0、10 mg/L比较,PE 20、40 mg/L处理后HeLa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Bcl-2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CytC蛋白表达上调,且PE 40 mg/L较PE 20 mg/L更明显(P<0.05).结论PE能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eLa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d-生长抑制因子4-polyA-promoter-白细胞介素-24对NCI-H460肺癌细胞抑癌增效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生长抑制因子4(ING4)和白细胞介素(IL)-24双基因共表达对NCI-H460肺癌细胞抑癌增效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50感染复数(MOI)各重组腺病毒分别感染NCI-H460细胞,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ING4和/或IL-24基因在NCI-H460细胞中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各重组腺病毒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经膜联蛋白V-藻红蛋白(Annexin V-PE)/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染色后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CI-H460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生存素(Survivin)等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裂解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因子的表达。结果:ING4和/或IL-24基因在NCI-H460细胞中能够有效表达;96 h时相点生长抑制率Ad-IL-24、Ad-ING4、Ad-ING4-IL-24组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Ad组(27.800±4.271, t=6.508, P<0.01)、(27.130±3.341, t=8.121, P<0.01)、(50.767±2.671, t=19.00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ING4-IL-24组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优于Ad-IL-24(22.967±4.933, t=4.655, P<0.01)、Ad-ING4(23.633±4.154, t=5.689, P<0.01)单基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呈现抑癌增效相加作用( Q=0.93)。FCM检测结果表明,Ad-IL-24、Ad-ING4、Ad-ING4-IL-24组作用于NCI-H460细胞72 h的诱导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16.440±0.896, t=18.340, P<0.01)、(14.000±1.562, t=13.255, P<0.01)、(29.660±1.519, t=19.522, P<0.01)和Ad组(14.450±1.058, t=13.660, P<0.01)、(12.010±1.196, t=1.040, P<0.01)、(27.670±1.620, t=17.082,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d-ING4-IL-24组中NCI-H460细胞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d-IL-24(15.660±1.773, t=8.834, P<0.01)、Ad-ING4(13.220±1.628, t=7.858, P<0.01)单基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ING4-IL-24组可明显上调bax、Caspase-3等因子的表达,下调bcl-2、Survivin等因子的表达。 结论:Ad-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在体外对NCI-H460细胞具有抑癌增效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bax、Caspase-3等促凋亡因子的表达,下调bcl-2、Survivin等凋亡抑制因子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蔓荆子提取物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蔓荆子提取物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提取小鼠骨髓细胞,将骨髓细胞分为对照组、蔓荆子组、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蔓荆子组的给药浓度为0.01 mg/ml和0.001 mg/ml,蔓荆子+照射组的给药浓度为0.001 mg/mL,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细胞经1 Gy照射。使用酶标仪检测细胞活力,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通道检测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FITC和藻红蛋白(PE)通道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2)体内实验: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15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 n=5)、照射组( n=5)和蔓荆子+照射组( n=5)。对照组小鼠进行假照射(0 Gy),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小鼠进行一次性2 Gy全身照射。将蔓荆子提取物用二甲基亚砜(DMSO)配制为500 mg/ml的蔓荆子溶液,灌胃前用生理盐水稀释,蔓荆子+照射组小鼠于照射前给予蔓荆子提取物(400 mg/kg)0.2 ml,连续给药7 d,照射后10 d处死小鼠。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外周血血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BMNC)计数,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检测骨髓造血细胞内ROS水平、人磷酸化组蛋白H2A变异体(γH2AX)和磷酸化的p38(pp38)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方差齐)。 结果:(1)体外细胞实验:与照射组比较,0.001 mg/mL蔓荆子+照射组的骨髓细胞活力明显提高(585 485.00±37 335.80对460 384.55±53 786.37),ROS水平降低(12 260.67±232.34对17 969.67±467.24),凋亡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28.97±0.32)%对(35.33±0.3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45、18.950、23.161,均 P<0.01)。(2)体内实验:与照射组相比,蔓荆子+照射组小鼠的BMNC数量[(23.34±3.01)×10 6个/只对(16.73±2.57)× 10 6个/只]、白细胞数量[(2.80±0.35)×10 9个/L对(2.21±0.24)×10 9个/L]、红细胞数量[(10.54± 0.51)×10 12个/L对(9.68±0.26)×10 12个/L]、血小板数量[(339.80±49.42)×10 9个/L对(289.40±54.08)× 10 9个/L]和血红蛋白含量[(139.20±3.66)g/L对(129.20±3.87)g/L]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82、2.824、2.999、1.376、9.739,均 P<0.01)。与照射组比校,蔓荆子+照射组小鼠造血祖细胞的数量[(34 916.03±697.36)个/只对(26 388.04±241.78)个/只]和百分比[(29.83±4.32)%对(22.76±2.20)%]升高,造血干细胞的数量[(2 074.00±23.12)个/只对(929.40±166.52)个/只]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423、9.171、3.175,均 P<0.01);造血干/祖细胞中的ROS水平下降[(7 750.20±589.05)对(8 515.20±1 036.46),(9 360.20±831.97)对(10 291.40±767.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35、1.839, P=0.189、0.103);造血干/祖细胞中γH2AX的表达降低(693.20±4.82对751.60±32.7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64, P<0.01);造血干/祖细胞中pp38表达降低(1 181.20±11.28对1 183.60±49.70, 1 411.20±50.25对1 424.40±80.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05、0.765, P=0.014、0.310)。 结论:蔓荆子提取物通过降低造血细胞的氧化应激和抑制造血干细胞内的DNA损伤来达到辐射防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海藻糖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兔耳瘢痕增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海藻糖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兔耳瘢痕增生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制备海藻糖凝胶和卡波姆凝胶,辐照灭菌后观察其外观并检测其粘度、成模率、阻菌率、重金属含量、保湿率、水蒸气透过率、无菌性等理化特性和细胞毒性、皮内刺激、致敏性等生物相容性。取3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在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别进行常规换药、卡波姆凝胶换药、海藻糖凝胶换药处理。统计伤后6、12 d创面愈合率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伤后6 d,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大鼠创面组织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LC3Ⅰ)和LC3Ⅱ含量并计算其比值,采用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比值和总胶原蛋白占比。前述实验样本数均为5。取3只3~4个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化模型兔,在每侧兔耳各制备3个深达软骨膜的创面,同前进行分组和处理,每组6个创面。创面愈合后30 d,大体观察并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兔耳瘢痕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兔耳瘢痕组织中表皮和真皮的厚度,采用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检测兔耳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比值和总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排布情况。样本数为6。结果:辐照后的海藻糖凝胶和卡波姆凝胶均呈淡黄色透明状,无异味和杂质。海藻糖凝胶粘度、成膜率、阻菌率、保湿率均显著优于卡波姆凝胶( t值分别为4.13、3.50、4.03、5.80, P<0.05),但水蒸气透过率显著低于卡波姆凝胶( t=-4.14, P<0.05)。2种凝胶均未检出重金属和细菌。2种凝胶均无细胞毒性,皮内刺激和致敏性均为阴性。伤后6、12 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6.82和-4.58, 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8.90和-4.25, P<0.05)和阴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8.78和-4.25, P<0.05)。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0.4±2.5)、(23.4±2.5)d,均明显短于阴性对照组的(27.0±2.1)d( t值分别为2.45、-4.49, P<0.05)。伤后6 d,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均显著多于阳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7.37和9.33, P<0.05)和阴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7.06和-8.54, P<0.05)。伤后6 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LC3Ⅱ含量及LC3Ⅱ/LC3Ⅰ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4.48和-2.47, 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LC3Ⅱ含量及LC3Ⅱ/LC3Ⅰ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11.98和6.04, P<0.05)和阳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6.64和-4.17, P<0.05),LC3Ⅰ含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 t=2.33, P<0.05)。伤后6 d,3组大鼠创面组织中总胶原蛋白和Ⅰ型胶原蛋白占比均相近, P>0.05。伤后6 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 t=-3.19, P<0.05),且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 t=2.18, 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2.38和5.91, P<0.05),且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3.08和-4.35, P<0.05)。创面愈合后30 d,可观察到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增生情况与阴性对照组相近,而实验组兔耳瘢痕增生情况明显减轻。创面愈合后30 d,实验组兔耳瘢痕色泽、血管、厚度、硬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3.80、3.80、2.39、2.71、4.84, P<0.05)和阴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3.81、-4.78、0.04、-2.71、-5.14, P<0.05)。创面愈合后30 d,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中表皮厚度相近( P>0.05);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真皮厚度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 t=5.42, 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真皮厚度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11.91和8.49, P<0.05)。创面愈合后30 d,3组兔耳瘢痕组织中胶原蛋白排列均紊乱,总胶原蛋白占比相近( 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占比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3.00, P<0.05),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4.46和4.05, P值均<0.05),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t值分别为8.50和-5.25, P值均<0.05)。 结论:海藻糖凝胶相较于卡波姆凝胶具有更适于创面愈合的理化特性,且生物相容性良好;能基于自噬激活作用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减轻兔耳瘢痕增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藻蓝蛋白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藻蓝蛋白改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肺血管重构的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PAH模型组(PAH组)、藻蓝蛋白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野百合碱(MCT)建立PAH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后第15天给予藻蓝蛋白灌胃,持续14d。测量右心室收缩压(RVSP),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肺血管,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核转录因子-κB(NF-κB)、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天冬氨酸特异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α-肌动蛋白(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免疫荧光定位α-SMA和PCNA。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治疗组RVSP、RVHI低于PAH组[(24.60±3.33) mmHg比(40.49±3.76) mmHg, F=140.998, P<0.01;(32.23±2.99)%比(43.45±3.10)%, F=90.774, P<0.01],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及中膜面积百分比低于PAH组(0.579±0.013比0.736±0.023, F=251.494, P<0.01;0.574±0.063比0.917±0.036, F=84.346, P<0.05,肺血管胶原沉积低于PAH组[(9.81±0.66)%比(23.23±2.05)%, F=294.181, P<0.01]。治疗组TGF-β1、bcl-2、α-SMA和PCNA相对表达量、磷酸化NF-κB(p-NF-κB)/NF-κB低于PAH组(0.813±0.077比1.097±0.056, F=75.485, P<0.01;0.902±0.030比1.231±0.123, F=52.224, P<0.01;1.089±0.044比1.283±0.049, F=85.388, P<0.01;1.218±0.008比1.673±0.139, F=33.825, P<0.05;0.463±0.025比0.875±0.013, F=447.19, P<0.01);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高于PAH组(1.188±0.072比0.738±0.048, F=63.635, P<0.01;1.750±0.028比1.432±0.017, F=31.684, P<0.01)。治疗组α-SMA、PCNA荧光强度低于对照组。 结论:藻蓝蛋白可通过抑制肺血管胶原沉积,减少炎性因子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减轻大鼠PAH肺血管重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布鲁菌Omp31的单克隆抗体在流式细胞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布鲁菌Omp31的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布鲁菌抗原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方法,分析该方法在人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临床样本检测中的价值。方法:牛种布鲁菌2308、104M、S19,羊种布鲁菌M5-90和猪种布鲁菌S2共5个菌株,经超声破碎,获得其菌液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已制备的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对上述5个菌株的识别能力。构建Omp31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Omp31)并转染人胚肾细胞(293F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Omp31蛋白的表达。羊种布鲁菌弱毒疫苗株M5-90侵染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构建含菌单核吞噬细胞。将5H3抗体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或藻红蛋白(PE)标记,采用FCM,利用FITC-5H3抗体检测pcDNA3.1-Omp31转染293FT细胞和含菌单核吞噬细胞,鉴定该抗体对细胞内布鲁菌抗原的识别能力,初步建立FCM的检测方法,并测定FITC-5H3抗体在FCM中的灵敏度。利用双抗体(PE-5H3和FITC-CD14)的流式细胞染色测定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析该方法应用于人布病临床检测的可行性。结果: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不仅能识别羊种布鲁菌M5-90菌株和猪种布鲁菌S2菌株,还能识别缺失Omp31基因的牛种布鲁菌2308、104M、S19菌株。FITC-5H3抗体可用于流式细胞染色识别细胞内的布鲁菌抗原,表达Omp31的293FT阳性细胞比例约为59.3%,疫苗株M5-90侵染的THP-1阳性细胞比例约为6.2%,检测293FT阳性转染细胞的灵敏度为4%。初步建立了基于PE-5H3和FITC-CD14的双抗体染色的FCM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布病患者PBMCs中的双抗体阳性细胞比例(1.93%)高于健康人群(< 0.30%,阴性)。结论:利用FCM,初步建立了荧光素标记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检测细胞内布鲁菌抗原的方法,并发现5H3抗体能识别牛种布鲁菌,弥补了布鲁菌抗原检测中Omp31的应用缺陷。此方法的建立为布病病原学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策略,为检测试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UT1基因两种新的变异检测与一例类孟买型血型的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鉴定罕见的类孟买型Bm h,并研究其分子遗传背景。 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红细胞ABO及H表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基因分型方法检测先证者ABO血型基因型。应用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和克隆测序法分析类孟买表型家系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 FUT1)编码序列。 结果:先证者为罕见的类孟买Bm h型, ABO基因型为 ABO* B.01/ ABO* O.01.01型,测序发现 FUT1基因存在c.508dupT及c.787A>C两种变异, FUT1基因型为h 508dupT/h 787C。蛋白活性分析软件预测这两种变异均会造成酶失活,与血清学结果一致。 结论:鉴定了c.508dupT及c.787A>C两种 FUT1新等位基因,尚未见报道,且其为引起先证者类孟买表型的分子机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海藻糖对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海藻糖对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8周龄的雄性C57 BL/6 J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海藻糖组(饮用2 g/100 ml海藻糖水)、照射组(以13 Gy剂量对小鼠腹部照射)、海藻糖+照射组(饮用2 g/100 ml海藻糖水+以13 Gy剂量对小鼠腹部照射),每组6只。经13 Gy照射和2 g/100 ml海藻糖饮水处理后,每天记录小鼠体重,14 d后处死小鼠并采集小鼠的血液、小肠和结肠,测量结肠长度。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和过碘酸-雪夫(PAS )染色法评估小鼠肠道损伤程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和小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小鼠小肠上皮MODE-K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凋亡检测实验、活性氧测定实验和DNA损伤检测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和DNA双链断裂数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自噬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组比较,海藻糖+照射组可显著缓解电离辐射(IR)后小鼠体重的下降,并可促进其恢复( t=4.064 , P<0.05 ),且小鼠结肠缩短程度较轻,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44 , P<0.05 )。HE和PAS染色法评估结果显示,海藻糖可缓解IR后小鼠小肠黏膜损伤,与照射组比较,海藻糖+照射组小鼠绒毛较长、隐窝较深、杯状细胞数量较多,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73、8.414、6.515,均 P<0.05 )。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照射组比较,海藻糖+照射组可显著降低IR后小鼠血清及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水平,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4.475、8.686、3.993、6.007,均 P<0.05)。细胞增殖和克隆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组比较,海藻糖+照射组可促进IR后小鼠小肠上皮MODE-K细胞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0.885±0.127)对(0.644±0.151)、(97.330±5.937)对(64.000±7.32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66、4.411,均 P<0.05 );细胞凋亡检测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组比较,海藻糖+照射组可抑制IR后小鼠小肠MODE-K细胞凋亡率[(15.270±0.647)%对(9.334±0.85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315 , P<0.05 );活性氧测定实验和DNA损伤检测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组比较,海藻糖+照射组可降低IR后小鼠细胞内ROS水平和DNA双链断裂数量( t=8.884、4.802,均 P<0.05 )。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照射组比较,海藻糖+照射组小鼠小肠组织和MODE-K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TFEB、MAP1LC3B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208.210±26.143)对(8.986±5.362)、(13.970±4.587)对(5.815±1.873)]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875 ,8.461,均 P<0.05 )。 结论:海藻糖通过调控转录因子EB介导的自噬反应激活缓解小鼠放射性肠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油包水乳化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微球(单纯微球)、P311微球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微球,于光学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形貌。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液和β-磷酸甘油二钠水合物混合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相应物质制备载单纯微球和载P311微球的温敏水凝胶,观察4种液体在37 ℃时倾斜状态下的形态变化,冷冻干燥后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观形貌。取18只3~4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组及于背部脊柱两侧分别制作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进行相应处理的敷贴组、壳聚糖组、单纯水凝胶组、载单纯微球水凝胶组、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每组3只。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于伤后0(即刻)、5、10、15 d 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伤后15 d创面和创缘组织及正常组大鼠相同部位正常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3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及VEGF的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单纯微球呈球形,表面疏松多孔;P311微球及FITC-BSA微球表面光滑无孔隙,且FITC-BSA微球散发出均匀的绿色荧光;3种微球直径基本一致,为33.1~37.7 μm。在37 ℃时倾斜状态下,与壳聚糖溶液及单纯温敏水凝胶相比,载微球的2种水凝胶结构更稳定。载微球的2种水凝胶网状结构较壳聚糖溶液、单纯温敏水凝胶更致密,且其横断面可见直径约30 μm的微球。伤后15 d内,5组大鼠创面均不同程度愈合,其中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最好。敷贴组、壳聚糖组大鼠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6±2.4)%、(38.5±3.1)%、(50.9±1.5)%,(47.6±2.0)%、(58.5±3.6)%、(66.7±4.1)%,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的(59.3±4.8)%、(87.6±3.2)%、(97.2±1.0)%, P<0.05或 P<0.01;单纯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0、15 d及载单纯微球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6.0±3.3)%、(84.5±3.6)%、(88.0±2.6)%,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 P<0.05)。正常组大鼠正常皮肤中可见表皮、毛囊及皮脂腺,未见CD31和VEGF阳性表达;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已几乎完全上皮化,创面血管、毛囊、皮脂腺生成及CD31和VEGF阳性表达较其他4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明显增加,CD31和VEGF蛋白表达均较其余5组大鼠明显增加( P<0.01)。 结论: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可以缓释包载的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并通过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及再上皮化,促进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