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eRNA调控网络构建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并构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的调控网络,筛选预测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治的潜在靶点.方法 通过TCGA和GEO数据库获取HIE的非编码RNA高通量测序数据,并进行差异基因分析.根据ceRNA理论构建出circRNA(circular RNA)-miRNA-mRNA网络,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和基因本体理论(Gene Ontology,GO)分享,探索和功能注释具有ceRNA潜在功能的circRNA.结果 对GSE121178数据集进行筛选,获得差异circRNAs165个,其中上调59个,下调106个;对GSE181127数据集进行筛选,获得差异miRNAs 63个,其中上调60个,下调3个.用miRecords、miRTarBase、TarBase数据库对获得差异miRNAs进行靶点mRNA预测,并对3个数据库预测结果取交集,共获得11个靶点mRNA(PIK3R1、BACE3、VEGFA、PPP2R2A、LATS2、WDR82、VEZT、TUBA1A、THBS1、SLC7A6、CDK6).经阈值筛选,筛选了10个共表达circRNAs、4个共表达miRNAs和11个共表达mRNAs,构建circRNA-miRNA-mRNA网络.KEGG富集分析显示:HIE涉及的20个交集蛋白在信号通路中,较为靠前的10条信号通路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酪氨酸激酶抑制作用、细胞衰老和细胞周期等靶点.说明这些信号通路或与HIE的发生有关.动物实验表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空白组(P<0.001).模型组miR-31-5p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中miR-520g-3p,miR-30a-5p,miR-29a-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WB显示,模型组中CDK6、THBS1和TUBA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中VEZT和WDR8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结论 构建了HIE的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找到了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为HIE的诊治提供了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麦粒灸足三里穴调控氧化应激对自然衰老小鼠睾酮水平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艾灸是否通过影响氧化应激,维护生殖系统中睾酮之水平,以期为深入研究艾灸延缓生殖衰老机制问题奠定基础.方法 以自然衰老小鼠(18月龄)为衰老模型,随机分为衰老组、艾灸组;另设青年组(3月龄).艾灸组进行麦粒灸双侧足三里穴,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涂抹凡士林的穴位上,线香引燃,每穴5壮,衰老组只在相同部位做抓取固定动作,不做艾灸,麦粒灸每干预5次间隔2 d.采用HE染色、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 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观察麦粒灸足三里穴干预自然衰老小鼠的效应,并应用ELISA法测量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含量,WB法测量p53、p21、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表达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麦粒灸足三里穴可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睾丸组织形态学,SA-β-gal染色结果显示麦粒灸足三里穴可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睾丸衰老程度.与青年组比较,衰老组p53、p21表达均显著升高,表明造模成功,而经过麦粒灸足三里穴干预后,均显著降低;衰老组血清T显著降低,而艾灸组显著上升;在氧化与抗氧化指标方面,衰老组MDA明显上升,而艾灸组MDA水平下降,衰老组MnSOD、GPX4都下降,而艾灸组显著升高.结论 麦粒灸足三里穴可以提高自然衰老模型小鼠的血清睾酮水平,而这种作用的发挥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艾灸通过抑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与增强抗氧化能力,进而阻碍氧化应激,维护了睾丸间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提高了睾酮水平,从而延缓了睾丸间质细胞的衰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ICD1基因促进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多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空间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和RNA转录组测序数据探讨BICD1基因促进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空间转录组公共数据集分析BICD1基因在正常脑组织(样本"248_C")和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样本"275_T")中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R语言软件包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中单细胞测序数据(来源于14例患者的6 148个细胞),明确BICD1基因在胶质瘤不同细胞类型中的表达差异。基于CGGA数据库中693例脑胶质瘤患者的RNA测序数据,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基因本体论分析BICD1基因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BICD1基因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广泛,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特异性地表达于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分界处。根据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的细胞分群分析表明,BICD1基因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中高表达。在Neftel分型中,BICD1基因高表达细胞主要分布在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群和神经前体样细胞群中。BICD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BICD1基因高表达与细胞衰老( P=0.003)、癌症中的蛋白聚糖( P=0.004)等癌症相关生物学功能的聚集相关,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 P=0.010)等胞内运输过程的功能聚集相关;BICD1基因低表达与核糖体相关功能( P<0.001)及氧化磷酸化( P<0.001)等生物学过程的聚集相关。BICD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聚类分析显示,与BICD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性较强的生物学功能有细胞质翻译( P<0.001)、核糖体亚单位装配( P=0.001)、染色体分离调控( P=0.004)及染色体分离( P=0.004)等。BICD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多泛素修饰依赖性蛋白结合( P=0.046)、泛素-泛素连接酶活性( P=0.033)、蛋白质解聚负调控( P=0.010)、单泛素化蛋白质去泛素化( P=0.026)、肌动蛋白丝加帽( P=0.007)、肌动蛋白丝解聚( P=0.013)等生物学过程相关。 结论:BICD1蛋白可能在脑胶质瘤前体肿瘤细胞中参与蛋白泛素化降解及细胞骨架相关的胞内运输,调控细胞衰老和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在这些细胞的恶性转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与大骨节病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与大骨节病(KBD)之间的关系,寻找KBD的潜在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对T-2毒素(0.01 μg/ml)、DON(1.0 μg/ml)诱导正常人软骨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比较其与KBD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异同;并对各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比较分析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后KBD易感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显示,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与正常对照细胞比较分别有882(上调基因349个、下调基因533个)和2 118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1 124个、下调基因994个);与KBD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比较,表达趋势一致的基因包括B细胞易位基因1(BTG1)、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RGS5)、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和衰老关键蛋白1(FBLN1),相同的KEGG通路包括p53、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均可引起KBD易感基因生长分化因子5(GDF5)表达上调、Ⅸ型胶原A1(COL9A1)表达下调。结论:BTG1、RGS5、FABP4、FBLN1、GDF5及COL9A1基因在KB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可作为KBD病因机制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噬核心蛋白Atg101对脂肪细胞衰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究自噬核心蛋白Atg101对白色脂肪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构建Atg101敲减的3T3-L1成熟脂肪细胞模型,验证Atg101对自噬相关蛋白LC3和p62蛋白的影响。构建并分析人类皮下脂肪组织的RNA-seq数据库,基于Atg101与其他基因FPKM值的 Pearson相关系数( R2>0.4, P<0.050)预测共表达基因集并进行KEGG和Reactome富集分析。构建年轻小鼠(8周龄)和老龄小鼠(18个月龄)模型,实时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Atg101在腹股沟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RNA-seq、Western印迹和RT-qPCR检测白色脂肪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细胞周期及线粒体稳态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Atg101敲减对脂肪细胞衰老的影响。 结果:在3T3-L1脂肪细胞敲减Atg101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显著降低,p62蛋白明显上调,提示细胞自噬受损。KEGG富集分析发现Atg101共表达基因集主要富集于自噬和衰老相关通路;Reactome富集分析发现该基因集与多个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相关。RT-qPCR和Western印迹证实Atg101在老龄小鼠皮下脂肪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内脏脂肪组织蛋白水平也显著降低。最后,白色脂肪细胞模型中Atg101敲减后SASP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细胞周期特异性基因表达受限并且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16、p21表达显著增高,线粒体稳态调节基因表达也受到抑制。结论:Atg101可能通过影响自噬活动调控白色脂肪细胞衰老,从而破坏线粒体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芩素通过Sirt1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衰老缓解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黄芩素通过调控Sirtuin(Sirt)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衰老,缓解骨关节炎的机制。方法:提取非骨关节炎患者(3例)及骨关节炎患者(3例)滑膜中的FLS,通过Western blot、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免疫荧光等方法评估骨关节炎患者FLS的衰老程度,并检测FLS中Sirt家族蛋白和mRNA的变化水平。通过转染Sirt1 siRNA敲低FLS中Sirt1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FLS抗氧化能力及衰老程度。将软骨细胞与FLS共培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细胞功能变化。使用博莱霉素(Bleomycin,BLM)诱导FLS衰老后予以不同浓度黄芩素处理,检测Sirt1、p16、p21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表达水平。敲低FLS中Sirt1的表达水平并予以BLM和黄芩素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和ROS检测Sirt1和ROS相对表达量。BLM诱导FLS衰老后加入黄芩素和Compound C,通过Western blot、ROS检测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AMP protein-activated kinase,pAMP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p16、p21和ROS相对表达量。结果:骨关节组FLS的p16和p21相对表达量为3.66±0.38和3.55±0.34,高于非骨关节炎组的1.00±0.07、1.00±0.09( t=11.860, P<0.001; t=12.520, P<0.001)。骨关节炎组FLS中Sirt1和Sirt6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30±0.04和0.16±0.01,小于正常组的1.00±0.03和1.00±0.04( t=23.840, P<0.001; t=34.130, P<0.001)。黄芩素处理后,BLM组、BLM+Bai组和对照组的ROS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8±0.28、1.65±0.14和1.00±0.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700, P<0.001),其中BLM组和BLM+Bai组均大于对照组,BLM+Bai组低于BLM组( P<0.05)。Compound C+黄芩素处理后,pAMPK及NRF2相对表达为0.28±0.02和0.38±0.09,低于BLM+Bai组的0.56±0.07和0.60±0.08( P<0.05)。ROS相对表达量由1.75±0.16升高至3.45±0.12( P<0.001)。BLM+Bai+Compound C组、BLM+Bai组和对照组β-半乳糖苷酶阳性比例分别为47.30%±4.29%、18.18%±3.89%和7.70%±3.53%( F=109.700, P<0.001),其中BLM+Bai+Compound C组高于BLM+Bai组( P<0.05)。 结论:骨关节炎患者Sirt1表达下调导致FLS衰老,加速骨关节炎进展。黄芩素可通过激活Sirt1/AMPK/NRF2通路抑制FLS衰老,可能延缓骨关节炎进展,进而改善软骨细胞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腺退化与重建的最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的主要场所,是由高度特化的胸腺上皮细胞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的组织器官。胸腺中含有不同发育和分化阶段的T淋巴细胞,这些T淋巴细胞形成了一个能够特异性识别不同种类抗原、同时对自身抗原产生耐受的T淋巴细胞库。随着成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胸腺会随着年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结构萎缩和功能衰退。胸腺退化也是免疫衰老的重要诱因,胸腺退化会使CD4 +T细胞群发生异质性改变,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机体患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风险。文章系统综述胸腺退化的机制,以及细胞因子、激素、细胞疗法等在促进胸腺重建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高糖老化模型,探讨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dMSC)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HDF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男性包茎患者(18~22岁)环切术后废弃包皮组织,分离培养获取原代HDF。取第6代HDF,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糖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低糖完全培养基和高糖完全培养基进行每72小时换液、不传代培养,10 d后取细胞,于接种后24 h,采用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16、p53表达情况;于接种后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于接种后24 h,采用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取人dMSC培养48~72 h,采用差速高速离心法获取其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dMSC外泌体形态,采用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法检测dMSC外泌体的粒径分布,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MSC外泌体标志蛋白CD9、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的表达。取dMSC外泌体及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共孵育24 h,采用PKH67试剂盒检测细胞摄取外泌体的情况。取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同前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分别于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终质量浓度为50 μg/mL dMSC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0 μg/mL dMSC外泌体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分组后同前于对应时间点采用CCK-8法和EdU染色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及细胞迁移情况。根据前述结果,另取经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并同前处理。分组培养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单纯高糖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细胞衰老相关的微小RNA-145-5p(miR-145-5p)、miR-498、miR-503-5p及其靶基因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1D(CAMK1D)、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 PTEN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 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为(38.4±4.2)%,明显高于低糖组的(16.5±2.2)%( t=4.65,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衰老相关蛋白p16和p53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11.85、3.02, P<0.05或 P<0.01)。接种后24、48、72 h,高糖组HDF的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4.13、9.90、15.1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EdU阳性染色率明显低于低糖组( t=3.83, P<0.05)。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周期的G2/M+S亚群在3个亚群(G0/G1、S和G2/M)的占比明显低于低糖组( t=8.74, P<0.01)。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穿过Transwell滤膜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为(37±6)个,明显少于低糖组的(74±7)个( t=8.4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凋亡率明显高于低糖组( t=8.48, P<0.01)。dMSC外泌体为边缘清晰、大小分布均匀的杯状或者圆形囊泡,粒径基本处于80~200 nm。dMSC外泌体标志性蛋白CD9、TSG101表达均呈阳性。共孵育24 h,外泌体被HDF摄入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分组培养24、48、72 h,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6.36、6.10、7.76,8.92、12.17、10.74, P<0.01),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 t值分别为7.92、4.82、4.72,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5.32、9.88,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比较,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显著升高( t=5.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中的G0/G1期亚群占比均显著降低(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G2/M+S亚群占比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分组培养24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均明显增多( t值分别为10.14、13.39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明显增多( t=6.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凋亡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3.72、5.53, P<0.05或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的miR-145-5p、miR-498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上升( t值分别为13.03、8.90, P<0.01),miR-503-5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 t=3.85, P<0.05);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中HDF的CAMK1D、 PTEN基因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8.83、5.97, P<0.01),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4.03, P<0.05)。 结论:人dMSC来源外泌体可显著提高高糖老化HDF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其凋亡。这可能与HDF内miR-145-5p和miR-498表达增高抑制了CAMK1D和 PTEN基因的表达及miR-503-5p表达下降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旋山莨菪碱在照射诱导肺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消旋山莨菪碱(654-2)对X射线诱导小鼠肺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利用小鼠肺泡上皮细胞MLE-12单次大剂量X线照射建立体外放射性肺损伤(RILI)模型,细胞分组为:对照组(未照射)、照射组(16 Gy照射)、处理1组(16 Gy照射+2 μmol/L 654-2)、处理2组(16 Gy照射+10μmol/L 654-2)、抑制剂组(16 Gy照射+10 μmol/L 654-2+2 μmol/L ML385)。照射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进行相关检测。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检测观察细胞处理后的恢复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21、p16、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Nrf2 Ser40位点磷酸化(p-Nrf2)、p62、血红素氧合酶1(HO-1)、NAD(P)H醌脱氢酶1(NQO1)等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内总活性氧(ROS)产生;按照相关试剂盒检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实时反转录PCR检测检测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基(GCLM)等mRNA表达情况。计量资料以 xˉ±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与照射组相比,处理1、2组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比例减少,细胞衰老减轻( P均<0.001)。与照射组相比,处理2组的γH2AX蛋白表达减少( P=0.037),细胞凋亡减少( P=0.026),细胞增殖能力增强( P=0.004),GSH( P=0.002)、SOD( P<0.001)活力提高,且ROS减少( P=0.001)。随着654-2的作用时间延长,MLE-12细胞的总蛋白中Nrf2、p-Nrf2的表达增强,同时Nrf2下游抗氧化蛋白NQO1及HO-1的表达增强,GCLC及GCLM mRNA表达增强。当加入Nrf2小分子抑制剂ML385后,抑制剂组的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数( P=0.145)、ROS( P=0.317)与照射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654-2可以激活Nrf2通路,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细胞衰老,从而发挥对RILI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与T细胞衰老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情况及其与T细胞衰老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MHD大于6个月、年龄大于18岁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及血清学资料,采用罗氏Elecsys方法检测CMV抗体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CD28表达情况。组间抗CMV IgG水平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抗CMV IgG与CD28 - T细胞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抗CMV IgG与CVD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纳入438例MHD患者,其中男性270例(61.6%),女性168例(38.4%),中位年龄62(51,70)岁,中位透析龄57(21,100)个月。患者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213例(48.6%)]、糖尿病肾病[82例(18.7%)]、多囊肾[34例(7.8%)]、高血压肾损害[34例(7.8%)]等。438例MHD患者中,430例(98.2%)患者抗CMV IgG阳性,206例(47.0%)患者抗CMV IgG>500 U/ml。年龄超过70岁者CMV感染率为100%,透析时间>5年者CMV感染率较高(99.1%),但与其他透析时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HD患者抗CMV IgG水平与CD4 + CD28 - T细胞比例、CD8 + CD28 - T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 r=0.316, P<0.001; r=0.272, 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lg[CD4 + CD28 - T细胞(%)]增加、lg[CD8 + CD28 - T细胞(%)]增加分别与lg[抗CMV IgG水平(U/ml)]升高相关( β=0.455, t=8.315, P<0.001; β=0.412, t=7.282, P<0.001)。根据年龄和抗CMV Ig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6组,组1:年龄≤55岁,抗CMV IgG<400 U/ml;组2:年龄≤55岁,抗CMV IgG≥400 U/ml;组3:55岁<年龄≤65岁,抗CMV IgG<400 U/ml;组4:55岁<年龄≤65岁,抗CMV IgG≥400 U/ml;组5:年龄>65岁,抗CMV IgG<400 U/ml;组6:年龄>65岁,抗CMV IgG≥400 U/ml。各组间CVD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780, P=0.002);相比组1,年龄>55岁且抗CMV IgG≥400 U/ml者CVD发病率较高(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 OR=1.020,95% CI 1.002~1.038, P=0.033)、男性( OR=1.855,95% CI 1.161~2.965, P=0.010)、合并糖尿病( OR=1.867,95% CI 1.145~3.046, P=0.012)、lg[NT-proBNP(μg/L)]水平升高( OR=2.848,95% CI 1.816~4.467, P<0.001)以及lg[抗CMV IgG(U/ml)]水平升高( OR=3.183,95% CI 1.582~6.405, P=0.001)是MHD患者CVD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MHD患者CMV感染率极高,抗CMV IgG水平与T细胞衰老、CVD并发症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