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马唑仑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的量效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的量效关系。方法:择期拟行CABG患者,年龄55~64岁,BMI 21~26 kg/m 2,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瑞马唑仑初始剂量为0.225 mg/kg,意识消失则下一例患者升高一个浓度梯度,否则降低一个浓度梯度,浓度梯度为0.025 mg/kg。意识消失的标准:给药后3 min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1分。采用probit法计算瑞马唑仑用于CABG患者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和95%有效剂量(ED 95)及其95%可信区间( CI)。 结果:瑞马唑仑用于CABG患者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的ED 50为0.175 mg/kg,95% CI为0.163~0.185 mg/kg,ED 95为0.211 mg/kg,95% CI为0.197~0.255 mg/kg。 结论:瑞马唑仑用于CABG患者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的ED 50为0.175 mg/kg,ED 95为0.211 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150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50):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瑞马唑仑0.3 mg/kg复合瑞芬太尼组(R1组)和瑞马唑仑12 mg复合瑞芬太尼组(R2组)。按体重给药以理想体重计算。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5 μg/kg,然后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R1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3 mg/kg,R2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12 mg。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3分时即开始胃镜操作。给予丙泊酚或瑞马唑仑3 min时若MOAA/S评分仍≥4分,则为镇静失败。术中发生体动反应时,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初始剂量的1/4,R1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初始剂量的1/4,R2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2.5 mg,维持MOAA/S评分≤3分。15 min内追加超过3次仍不能维持足够的镇静,则为镇静失败。记录镇静成功情况。记录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记录术中体动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呃逆、呛咳和注射痛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P组比较,R1组镇静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体动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呛咳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R2组镇静成功率降低,术中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呃逆发生率升高( P<0.05);与R2组比较,R1组镇静成功率升高,术中体动反应、呛咳和呃逆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瑞马唑仑0.3 mg/kg复合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阿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28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丙泊酚组(P组)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麻醉诱导时P组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R组静脉推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两组均给予阿芬太尼10 μg/kg、米库氯铵0.2 mg/kg。置入喉罩后P组与R组分别泵注丙泊酚4~8 mg·kg -1·h -1、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1.0 mg·kg -1·h -1,两组患者均复合泵注瑞芬太尼0.1 μg·kg -1·min -1、米库氯铵0.2 mg·kg -1·h -1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 0)、置入喉罩时(T 1)、置入喉罩5 min(T 2)、停用麻醉药物时(T 3)、拔除喉罩时(T 4)、拔除喉罩5 min(T 5)的血压、心率、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Sedation, 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停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给药结束至苏醒时间(苏醒时间)、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中与术后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注射痛、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Brice问卷法记录术中知晓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P组在T 1、T 2、T 3时心率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时SBP明显下降( P<0.05),T 1、T 2、T 3时D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T 5时BIS明显下降( P<0.05);R组在T 3时心率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时S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时D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T 5时BIS明显下降( P<0.05)。与P组比较,R组在T 2时DBP升高( P<0.05),在T 1、T 2、T 4时心率增快( P<0.05),在T 1、T 2、T 3、T 5时BIS升高( 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mOA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组比较,R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 P<0.05)。与P组比较,R组无注射痛,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P<0.05);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补救镇静、头晕、嗜睡,恶心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缓、高血压和术中知晓。 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安全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诱导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且无注射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瑞马唑仑-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瑞马唑仑-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组(R组)和丙泊酚-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组(P组)。采用面罩吸氧,预先缓慢静脉注射阿芬太尼10 μg/kg,1 min后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 mg/kg,P组注射丙泊酚1.5~2.0 mg/kg,直至意识消失后,2组均注射米库氯铵0.14 mg/kg,BIS值40~60时,由同一名麻醉医生置入喉罩后机械通气。维持期间R组静脉输注瑞马唑仑1 mg·kg -1·h -1,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4~6 mg ·kg -1·h -1,间断注射米库氯铵维持肌松。于诱导前(T 0)、置入喉罩时(T 1)、纤维支气管镜抵达隆突即刻(T 2)、手术开始10 min(T 3)、手术结束(T 4)和患者清醒(T 5)时记录BP、HR、SpO 2、P ETCO 2、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检查开始时间、总检查时间、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的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患者苏醒至离开PACU时间。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各时点SpO 2、P ETCO 2、BIS值、MOAA/S评分、麻醉开始至检查开始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和患者苏醒至离开PA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组比较,R组T 1、T 3和T 4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延长,术中低血压、术后咳嗽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瑞马唑仑-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优于丙泊酚-阿芬太尼-米库氯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老年患者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麻醉效果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老年患者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行非气管插管全麻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老年患者15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BMI 18~24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75):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PS组)和舒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组(RS组)。PS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2 mg/kg及舒芬太尼0.1 μg/kg麻醉诱导,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 -1·h -1麻醉维持;RS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0.2 mg/kg及舒芬太尼0.1 μg/kg麻醉诱导,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5~2 mg·kg -1·h -1麻醉维持。2组术中BIS值维持40~60。待患者意识消失(改良警觉/镇静评分≤1分)时置入内镜。2组患者均于食管黏膜下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术中体动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低氧血症及呕心呕吐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术者-患者满意度。 结果:与PS组比较,RS组术中心动过缓发生率、意识消失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术后低氧血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术者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升高( P<0.05)。2组患者术中均未见明显体动反应发生。 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用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线老年患者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的麻醉效果优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对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对接受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8至12月北京同仁医院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喉罩机械通气全身麻醉组(喉罩组, n=40),年龄20~65(46.8±10.1)岁;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组(鼻咽通气道组, n=40),年龄26~65(45.5±12.1)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临床恢复评分(CRS)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次要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前和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术中和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鼻咽通气道组患者的CRS评分 M( Q1, Q3)在术后苏醒时、拔管后即刻、拔管后5 min、拔管后15 min和拔管后30 min分别为8(8,9)、8(8,9)、8(8,9)、9(9,9)和10(10,11)分,均高于喉罩组的7(6,8)、7(7,8)、7(7,8)、8(8,8)和9(8,9)分(均 P<0.001);鼻咽通气道组MOAA/S评分在术后苏醒时、拔管后即刻、拔管后5 min、拔管后15 min分别为5(5,5)、5(5,5)、5(5,5)、5(5,5)分,均高于喉罩组的4(3,5)、4(4,5)、5(4,5)、5(5,5)分(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47.8±4.3)s、(4.1±1.7)min和(4.5±1.7)min,均低于喉罩组的(138.8±4.2)s、(7.2±2.9)min和(8.1±2.7)min(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为(84.9±10.2)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喉罩组的(93.2±7.5)mmHg( P<0.05);扩张宫颈时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 2)为(22.0±5.9)mmHg,低于喉罩组的(37.2±2.2)mmHg( P<0.05);宫内操作、拔管时的PetCO 2分别为(45.5±6.7)、(41.6±4.5)mmHg,均高于喉罩组的(39.2±4.1)、(38.6±3.6)mmHg(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术中呼吸抑制、体动发生率分别为27.5%(11/40)、17.5%(7/40),喉罩组均为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嗜睡的发生率为2.5%(1/40),低于喉罩组的17.5%(7/40)( 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体动和术中知晓的发生。 结论:新型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方式可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宫腔镜日间手术的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OAA/S评分在日间胸腔镜手术全麻术后苏醒的应用价值对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警觉与镇静(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terness/Sedation, OAA/S)评分在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全麻术后苏醒延迟中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行全麻下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600例,依据苏醒延长时间判定苏醒延迟情况,将患者纳入苏醒时间延迟组(200例)和苏醒时间未延迟组(40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价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在临床资料上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的影响因素,分别采用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OAA/S评分对患者苏醒情况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评分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3项评分评估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的临床效能。结果: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的苏醒时间延迟在年龄、低体温、低血压、低血糖、高碳酸血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低血糖、低血压、出血量≥200 ml、手术时间≥4 h、高碳酸血症、年龄≥60岁、低体温是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的危险因素。与苏醒时间未延迟组比较,苏醒时间延迟组患者的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OAA/S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5)。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OAA/S评分评估苏醒时间延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966、0.855和0.720。 结论:低血糖、低血压、出血量≥200 ml、手术时间≥4 h、高碳酸血症、年龄≥60岁、低体温是全麻下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Aldrete评分在评估麻醉术后苏醒时间中的临床效能高于Steward评分、OAA/S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在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在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9月—2020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肠手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21例,年龄60~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在PVI指导下补液;对照组30例,在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指导下补液。通过Masimo Radical-7和SedLine连续监测患者PVI、灌注指数(PI)、患者状态指数(PSI),术中PSI保持25~50。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2)围术期观察指标,包括术中晶体输入量、胶体输入量、输液总量、尿量,以及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间、警觉/镇静(OAA/S)评分、排气时间、住院时间;(3)血流动力学及容量指标,包括患者入室6 min(T0)、插管后6 min(T1)、切皮时(T2)、胃肠吻合后(T3)、拔管后6 min(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PVI、PI、中心静脉压;(4)炎症细胞因子及动脉血乳酸指标,包括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浆中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及乳酸。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两组患者拔管时间、PACU时间、OAA/S评分、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晶体输液量、术中输液总量、术中尿量、排气时间均高于观察组,术中胶体输液量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PV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的中心静脉压和PVI均高于观察组,前者在T2、T4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在T1、T4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PI、对照组心率、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T0时比较,观察组心率T1~T3逐渐降低、T4时升高,对照组平均动脉压T1时降低、T2~T4时逐渐升高,两组中心静脉压T1时降低、T2~T4时逐渐升高,两组PVI T1~T4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两组患者内毒素、C反应蛋白、乳酸在术后第1、3天均高于术前,且术后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VI监测应用于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能较好地指导液体管理,维持合适的循环容量和组织氧供需平衡,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对机体快速康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有效剂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有效剂量。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首例患者给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16 mg/kg,根据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情况,采用抛偏倚硬币(Biased Coin Design, BCD)法决定下一例患者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剂量。记录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情况,记录给药后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OAA/S)>1分且BIS>65的患者例数,记录给药后患者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注射痛的情况。根据患者用药剂量,分析计算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 EC 50)和90%有效剂量(effective concentration 90, EC 90)。 结果: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 50和EC 90分别为0.156(0.093~0.167)mg/kg和0.176(0.150~0.254)mg/kg,未出现OAA/S>1分且BIS>65的情况,也未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注射痛的现象。 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 90为0.176 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减重术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对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减重术治疗的12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60)、观察组( n=60)两组。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观察组给予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镇痛、警觉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自控镇痛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地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手术切皮(T 1)时,观察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6、12 h观察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警觉/镇静(OA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24 h对照组出现苏醒期躁动3例,恶心呕吐7例,皮肤瘙痒1例;观察组出现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各2例,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呼吸抑制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8.3% vs 6.7%, P<0.05)。 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的麻醉效果良好,可有效平稳血流动力学水平,减轻术后疼痛,镇痛、镇静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