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下关节稳定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中远期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稳定术(extraosseous talotarsal stabilization,EOTTS)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11例(21足)柔韧性平足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15足),女3例(6足);年龄(9.7±1.4)岁,范围在8~12.5岁。本组患儿均应用跗骨窦螺钉行EOTTS,并随访5年以上。收集患儿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的负重位X线片,并测量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和距骨跟骨角(TCA),收集前后位X线片测量距骨第一跖骨角(T1MT)和距骨第二跖骨角(T2M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量表对患儿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足部疼痛及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7.4±4.8)个月,范围在60~75个月。Meary角由术前的(15.0±4.6)°降至术后的(0.7±0.5)°,末次随访时为(0.7±0.7)°;TCA由术前的(43.4±10.0)°降至术后的(30.9±2.9)°,末次随访时为(29.3±2.6)°;T1MT由术前的(15.5±3.5)°降至术后的(7.5±2.4)°,末次随访时为(6.5±2.3)°;T2MT由术前的(29.6±5.1)°降至术后的(11.6±1.2)°,末次随访时为(12.5±2.1)°;VAS量表评分由术前的(5.5±0.7)分降至术后的(1.0±0.6)分,末次随访时为(1.6±0.8)分;AOFAS量表评分由术前的(69.4±3.9)分升至术后的(91.8±3.0)分,末次随访时为(90.6±2.8)分。上述各项参数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上述各项参数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儿术后症状消失,无复发。2例(2足)术后早期出现局部疼痛,经治疗后好转,无螺钉移位或脱出。 结论:EOTTS可有效改善儿童柔韧性平足症外观,缓解负重及行走时的疼痛症状,中远期随访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距下关节稳定术应用于平足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扁平足是一种与足内侧纵弓塌陷、足跟外翻和前足外展有关的畸形。其病因及治疗方案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治疗可给予保守治疗,当保守治疗达到一定时间,未能改善症状时,则需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应用Hyprocure的距下关节稳定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方式,在矫正畸形方面效果显著,由于Hyprocure的形态设计与跗骨窦部位较为适配,能使距下关节进行正常的三维活动,而不过度纠正或限制足部运动,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具有切口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较少的特点,可部分取代跟骨截骨术。本文将回顾近年文献,对距下关节稳定术的优点及传统手术相比的局限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蹲伏步态多学科团队治疗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多学科团队联合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蹲伏步态的初步经验。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诊治的29例存在蹲伏步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14.3岁(12~16.5岁)。患儿均行三维步态分析,由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及步态研究员共同分析步态检查报告,并商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前予康复宣教及康复训练3~4周(其中家庭康复1~3周),包括体位摆放、体位转移、轮椅训练、肌力训练等。采取单次多平面手术,包括髋关节重建术、髌韧带推进术、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截骨术等,如患儿存在扁平外翻足则行Mosca术。术后2周开始院内康复训练,时间8周;予居家康复训练+线上指导10个月。术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12个月以后行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9例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患儿均完成多学科团队治疗方案,医院康复训练及康复指导时间0.5~2周,家庭康复训练2~3周,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经互联网完成;均行单次多平面手术,其中髌韧带推进术29例,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术20例,内收肌切断术10例,股直肌延长术1例,髂腰肌松解术15例,Dega骨盆截骨+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截骨术3例,腘绳肌延长术14例,距舟关节复位+距下关节融合术5例,Mosca手术13例。术后复查三维步态分析时间平均为术后13.5个月(12~15个月)。结果显示,患儿术后髋关节在支撑相中末期最大伸展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12.29°,术后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屈曲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26.84°,术后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背屈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7.05°。康复评定发现,患儿髋外展、伸髋、伸膝及踝跖屈肌群的肌力均明显提升,平衡稳定性较术前增强,但步行过程中躯干横向位移问题未能改善。结论:本研究已经验证了多学科团队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僵直状态,提升各关节运动肌群的肌力,明显改善异常的步态外观。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骨科和康复科联合治疗模式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下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CLAI)合并距下关节不稳(STI)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足外科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5例CLAI合并ST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8.6±1.5)岁(范围:19~39岁)。右侧9例,左侧6例。所有患者术前拍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并行MRI检查,术中在关节镜下采用拉索技术分别行ATFL和CFL修复术。术后1年复查MRI,记录患肢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AH)及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评估患肢疼痛和功能情况。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6±2.3)个月(范围:12~30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AH由术前的(50.5±11.7)分升至(94.2±6.1)分( t=-13.132, P<0.01);KAFS由术前的(44.3±10.8)分升至(90.8±6.4)分( t=-12.510, P<0.01);VAS 由术前的(6.1±1.4)分降至(1.4±1.2)分( t=9.482,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关节镜技术修复ATFL和CFL可恢复患者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稳定性,且操作简便、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为临床治疗CLAI合并STI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距下融合治疗伴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共32例经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跗骨窦综合征合并腓骨肌挛缩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9.3±10.9)岁(范围13~56岁),病程(2.1±1.7)年(范围1~10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跗骨窦疼痛和腓骨肌腱痉挛;25例病因为踝关节扭伤,4例下肢神经损伤,3例原因不明。根据患者的初始症状分为三组:单纯腓骨肌挛缩患者,先行跗骨窦清理,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融合组);腓骨肌挛缩合并其他症状者,先行跗骨窦清理和其它对症手术,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腓骨肌痉挛性平足患者,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直接融合组)。分别评估术前和术后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日常活动中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36个项目的简短健康状况调查(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结果: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随访时间87(40,133)个月。清理+融合组14例,先予以跗骨窦清理,术后平均7.7个月复发,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15例,除跗骨窦清理外,3例行跗骨联合切除,3例行跗骨窦失神经支配,6例行距下关节稳定,3例行腓骨肌腱松解,术后平均6.4个月症状复发,最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直接融合组3例,初始症状严重,表现为腓骨肌痉挛引起的僵硬性平足,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32例的AOFAS踝与后足平均评分从术前(27.86±10.79)分增至末次随访(86.34±7.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505, P<0.05);VAS评分从术前(8.00±1.57)分降至末次随访(1.91±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407, P<0.05);SF-36评分从术前(35.84±12.12)分升至末次随访(86.20±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203, P<0.05)。 结论: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由于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优先选择跗骨窦清理或联合对症手术方法;如果症状复发,选择距下关节融合术,可以最终获得长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形状记忆合金骑缝钉内固定在三关节融合术中的力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加压空心螺钉及形状记忆合金骑缝钉在三关节融合术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差异,为形状记忆合金骑缝钉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例重度僵硬型马蹄足患者的足部二维CT数据,通过Mimics和Geomagic软件构建三关节融合术后模型,并利用SolidWorks 2021软件建立三关节融合内固定几何模型;根据使用固定钉类型和组合方式(加压空心螺钉和形状记忆合金骑缝钉)分为A、B、C、D共4种固定方案;在ABAQUS软件中分析模拟中立位生理载荷下不同内固定方案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方案D内固定模型距下、距舟、跟骰关节融合面端面最大位移均大于方案A、B、C;方案D内固定模型距舟关节、跟骰关节融合面内外侧位移之差分别为13.10%、13.60%,与其他3种固定方案相比融合面位移更接近于平行位移;方案D内固定模型距下、距舟、跟骰关节融合面最大von Mises应力均大于方案A、B、C.结论 应用方案D(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融合面使用骑缝钉内固定,距下关节融合面使用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能够使三关节融合术后内固定融合面具有稳定性,并为其提供近似平行微动,产生适当的融合面应力使融合端面接触更紧密,促进骨痂生长,获得更佳的融合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距下关节制动器在儿童平足畸形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国内尚缺少相关的中长期随访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柔韧性平足患者31例(56足),男17例(31足),女14例(25足),年龄8~14岁,平均(12.6±1.2)岁.所有患足均行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的VAS评分、Maryland评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满意度调查及影像学正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距骨第2跖骨角(T2MT)、距舟覆盖角(TCA),侧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跟骨距骨角(Kite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55~63个月,平均(60.5±3.2)个月.2例(2足)因负重出现跗骨窦区疼痛,更换较小型号的稳定器后疼痛消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Maryland评分和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很满意22例(70.97%),满意6例(19.35%),一般3例(9.68%).末次随访时T1MT角、T2MT角、TCA角、Meary角、Pitch角、Kite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良好,平足畸形改善效果满意,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手法松解与延期关节镜下松解治疗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屈曲受限患者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屈曲受限早期手法松解与延期关节镜下松解效果.方法 随访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因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后出现关节屈曲受限的患者共22例.一组10例患者再次住院进行关节镜下关节松解手术,男7例,女3例,左侧6例,右侧4例,手术时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32.9 ±16.1)岁,两次手术间隔2~10个月,平均(5.4 ±2.5)个月,入院时屈膝角度40~90°,平均(66.5 ±19.7)°,所有患者膝关节抽屉试验(-),在交叉韧带重建术前Lysholm评分40~81分,平均(63.8 ±13.1)分,IKDC评分52.9~82.3分,平均(69.29 ±11.34)分.二组共12例患者,10例在门诊进行手法松解,2例再次住院进行手法松解.其中男6例,女6例,左侧7例,右侧5例,年龄25~52岁,平均(39.7 ± 8.0)岁,松解时距前次手术时间间隔3~6周,平均(4.3 ±0.8)周,屈膝角度30~70°,平均(51.3 ±11.3)°,所有患者膝关节抽屉试验(-),在交叉韧带重建术前Lysholm评分51~81分,平均(68.8 ±10.4)分,IKDC评分55.7~83.6分,平均(71.79 ± 9.49)分.结果 一组患者术后随访9~20个月,平均(11.3 ±2.7)个月,术后9个月时屈膝角度90~140°,平均(130.5 ± 5.5)°.稳定性检查:抽屉实验无阳性病例.膝关节Lyshlom评分83~100分,平均(93.4 ±5.0)分,膝关节IKDC评分85.1~98.8分,平均(92.75 ±4.73)分.二组患者随访9~20个月,平均(11.1 ±2.3)个月,术后9个月时屈膝角度120~140°,平均(136.3 ±5.7)°.稳定性检查:前抽屉试验1例一度阳性.膝关节Lyshlom评分90~100分,平均(96.2 ±3.3)分,膝关节IKDC评分93.2~99.3分,平均(96.77 ±1.82)分.两组患者经关节松解,膝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交叉韧带重建前显著提高.最终两组患者之间膝关节稳定性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法松解治疗的患者比手术松解的患者术后IKDC评分和屈膝角度改善情况更好.结论 综合评估患者康复所需时间、所需费用、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情况,手法松解治疗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屈曲受限临床性价比更高,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初期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17例(24足),均经过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无缓解,其中男6例(8足),女11例(16足);年龄11~17岁,平均13.5岁.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 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71.7±4.3)分,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54±0.93)分.术前检查为Ⅱ型副舟骨伴后足轻度外翻畸形,足弓高度有不同程度降低.术中均切除副舟骨,置入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使用带线锚钉重建胫后肌腱.8例联合行经皮跟腱延长,7例联合行腓肠肌松解,5例同时行弹簧韧带紧缩.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舟覆盖角(talocal caneal angle,TCA)、距骨跟骨角(Kite角),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7例(24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3.6个月.侧位X线片上的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正位X线片上的距舟覆盖角、距骨跟骨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能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恢复足部功能,并发症少,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报道1例少见的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探讨距骨后突周围解剖、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25岁男性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数据库中,以"距下关节脱位/subtalar dislocation"和"距骨后突骨折/posterior process fracture of talus"为关键词,检索2017年10月前有关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的相关文献,共纳入6篇6例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的英文文献报道和1篇1例中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治过程,总结该损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本文1例青年男性因车祸伤致右足内翻畸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正侧位X线平片示右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后踝游离骨块,急诊行右距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急诊术后X线片示距骨外旋,CT平扫示距跟关节间隙增宽、距骨后突骨折、足舟骨撕脱骨折,择期行右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择期手术后距下关节及距骨后突复位良好,随访6 个月患者踝关节活动可,未诉疼痛.结合文献报道的7 例,共8例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男7例、女1例,年龄17~52岁,均表现为伤后足内翻畸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X线示距胫关节稳定,足内翻、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后踝存在游离骨折块;治疗以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手术方式;距骨后突解剖复位并石膏固定者术后功能恢复好,无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当足遭受跖屈内翻暴力时距下关节可发生内侧脱位,同时距骨后突遭受距跟韧带的牵拉暴力形成撕脱骨折.距下关节脱位合并无移位或移位≤2 mm的距骨后突骨折可保守治疗,合并距骨后突骨折移位>2 mm应手术治疗,有症状的陈旧性骨折可在关节镜下切除骨折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