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戊酸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额叶皮层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丙戊酸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额叶皮层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6~7周龄,体重200~230 g,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2):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丙戊酸组(V组)。采用L 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V组于SNL后即刻和结扎后每天腹腔注射丙戊酸300 mg/kg,1次/d,连续3 d。S组和NP组每天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SNL前、SNL后1、3、7、14、21和28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于SNL后28 d行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行为学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前额叶皮层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D16和CD206的表达,计算CD206/CD16比值。 结果:与S组比较,NP组SNL后各时点MWT和糖水偏好率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额叶皮层CD16和CD206表达上调,CD206/CD16比值降低( P<0.05);与NP组比较,V组SNL后各时点MWT和糖水偏好率升高,不动时间缩短,额叶皮层CD16表达下调,CD206表达上调,CD206/CD16比值升高( P<0.05)。 结论:丙戊酸改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抑郁情绪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额叶皮层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氯马斯汀对慢性疼痛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善作用及神经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氯马斯汀(clemastine,CLE)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疼痛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30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疼痛模型组(CFA组)、疼痛模型+CLE干预组(CFA-CLE组),每组10只。CFA组、CFA-CLE组小鼠在右后足足底中部皮下注射10 μL CFA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模型,CFA-CLE组小鼠在CFA注射第7天腹腔注射CLE(10 mg/kg),1次/d,持续14 d,CFA组和NS组小鼠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采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3组小鼠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的活动度,采用糖水偏爱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小鼠海马区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新生神经元标志物双皮质素(doublecortin,DCX)和成熟神经元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的表达情况。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WMT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痛阈检测结果显示,时间和组别对PWMT影响的交互效应是显著的( F=4.390, P<0.001),并且时间主效应( F=13.44, P<0.001)与组别主效应( F=25.38, P<0.001)均有显著性。在1 d、7 d、14 d、21 d,CFA组小鼠的PWMT均低于NS组(均 P<0.001);CFA组与CFA-CLE组小鼠在1 d、7 d、14 d、21 d的PWMT均显著低于0 d(均 P<0.001);而在不同时间点CFA-CLE组小鼠的PWMT与CFA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小鼠旷场实验中的运动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15, P>0.05)。3组小鼠的糖水偏爱率、悬尾不动时间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46,13.44,14.29,均 P<0.05);CFA组小鼠的糖水偏爱率[(65.78±11.61)%]低于NS组[(80.55±6.41)%],悬尾不动时间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124.60±18.16)s,(82.63±13.40)s]均高于NS组[(88.11±12.83)s,(48.09±9.78)s](均 P<0.05);CFA-CLE组小鼠的糖水偏爱率[(78.04±9.10)%]高于CFA组,悬尾不动时间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89.96±11.93)s,(56.37±12.82)s]均低于CFA组(均 P<0.05)。3组小鼠海马区MBP、DCX和MAP2阳性细胞的吸光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92,6.55,9.31,均 P<0.01);CFA组小鼠海马MBP、DCX和MAP2阳性细胞的吸光度均低于NS组(均 P<0.01);而CFA-CLE组小鼠海马MBP、DCX和MAP2阳性细胞的吸光度均高于CFA组(均 P<0.05)。 结论:CLE可能通过促进海马少突胶质细胞再髓鞘化和提高神经元可塑性改善CFA慢性疼痛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尿道下裂患儿及家属术前心理状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患儿及家属术前心理状况,为尿道下裂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该院尿道下裂患儿及家属在手术前1 d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儿的心理行为和家属的心理及应对疾病的态度。结果:父母不同文化程度、职业、患儿是否为独生子、在家中排行情况、是否长期跟随父母生活都会使患儿家属对疾病持有不同的应对态度,尿道下裂患儿家属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怖方面问题突出(均 P<0.001);尿道下裂患儿在活动水平、注意时限和坚持度、节律性、注意分散度、反应阈、反应强度和趋避性方面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尿道下裂患儿在抑郁因子、多动因子、攻击性因子、社交退缩因子、交往不良因子方面问题突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尿道下裂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行为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在尿道下裂的手术治疗中,医护人员应关注尿道下裂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行为的影响,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才能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综合性大学学生阈下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综合性大学学生阈下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控制抑郁症的发生提供研究依据。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全国45所综合性大学的45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阈下抑郁量表(STD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阈下抑郁得分(83.28 ± 24.81)分,阈下抑郁的发生率为40.8%(164/450)。不同性别、年级、生活满意度、家庭经济情况、恋爱类型、阈下抑郁了解程度、产生抑郁的时间、接受抑郁相关心理咨询状况、产生抑郁情绪之后行为,阈下抑郁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68~19.48,均 P<0.05)。 结论:被调查的综合性大学本科生阈下抑郁发生率较高,从未谈过恋爱是阈下抑郁的保护因素;大学一年级学生、自认为没有产生过抑郁情绪及对阈下抑郁不太了解是阈下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大学生阈下抑郁的现状,及早发现和早期干预,防止向抑郁症发展,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有氧运动对阈下抑郁人群脑自发性活动影响的比率低频振幅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8周有氧运动对阈下抑郁人群脑自发性活动的调节。方法:通过受试者招募,共纳入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re-9,PHQ-9)评分≥5分但未达临床抑郁症诊断标准的44例阈下抑郁受试者(阈下抑郁组)和34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对2组受试者均进行8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并于运动前后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fALFF)分析2组脑自发性活动并采用双样本 t检验和纵向配对样本 t检验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PHQ-9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2组基线期和8周有氧运动后抑郁、焦虑情绪,组内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阈下抑郁组有氧运动前后差异脑区fALFF值与精神心理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8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后,阈下抑郁组PHQ-9和SAS评分较基线期均显著降低( t=7.08、5.99,均 P<0.001)。基线期阈下抑郁组和对照组fALF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有氧运动后,阈下抑郁组左侧海马旁回fALFF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左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fALFF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另外,阈下抑郁组在左侧顶下小叶、右侧缘上回和左侧前扣带回fALFF值较基线期显著增高;对照组右侧中央前回fALFF值较基线期显著降低。阈下抑郁组有氧运动后,左侧顶下小叶fALFF值与SAS评分呈负相关( r=-0.31, P=0.038),同时左侧前扣带回fALFF值与PHQ-9中心境低落评分呈负相关( r=-0.41, P=0.006),左侧顶下小叶、右侧缘上回fALFF值与PHQ-9中自我评价低评分呈负相关( r=-0.39, P=0.010; r=-0.30, P=0.048)。 结论:8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调节阈下抑郁人群的局部脑区自发性活动模式,基于fALFF分析能够为有氧运动抗抑郁作用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脐灸对阈下抑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脐灸治疗阈下抑郁(SD)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招募36例SD患者作为阈下抑郁组(脱落1例,剔除2例),招募3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剔除1例).阈下抑郁组采用脐灸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8次;健康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阈下抑郁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分别于阈下抑郁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入组时采集粪便样本,采用16S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阈下抑郁组治疗后HAMD-17、CES-D评分降低(P<0.05),总有效率为90.9%(30/3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阈下抑郁组治疗前Sobs、Shannon、Ace指数降低(P<0.05),Simpson指数升高(P<0.05),有害菌埃希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升高(P<0.01),有益菌霍氏真杆菌属(Eubacterium_hallii_group)、瘤胃球菌属(Ruminococeus)、克里斯滕森菌科 R7 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相对丰度降低(P<0.05,P<0.01);与治疗前比较,阈下抑郁组治疗后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降低(P<0.01),Ruminococcus、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Paraprevotella 相对丰度升高(P<0.01,P<0.05).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Paraprevotella 与 CES-D 评分呈负相关(P<0.01,P<0.05);E.scherichia-Shigella与HAMD-17 评分呈正相关(P<0.05),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S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脐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从而发挥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生元那曲4580对慢性束缚应激小鼠睡眠障碍的改善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索后生元那曲4580对慢性束缚应激(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小鼠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为后生元制剂的功效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25只6~8周龄、体重18~22 g 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RS模型组及实验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75只.CRS模型组和实验组连续21 d进行CRS造模,空白对照组不进行造模.实验组小鼠分别灌胃低剂量[1g/(kg·bw·d)]、中剂量[2g/(kg·bw·d)]、高剂量[3 g/(kg·bw·d)]后生元那曲4580,其余组灌胃生理盐水,灌胃持续30d.在灌胃结束后均接受糖水偏好实验、直接睡眠实验、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及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实验结束后收集小鼠胸腺、肝脏、脾脏,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结果 经连续21 d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RS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显著(t=6.444,P=0.001)且糖水偏好指数也显著降低(t=2.229,P=0.029).对比CRS模型组,后生元那曲4580低剂量组小鼠体重增加显著(t=2.347,P=0.022);实验组小鼠糖水偏好指数均有所上升.在直接睡眠实验中,所有小鼠均未进入睡眠状态.在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中,与CRS模型组相比,后生元那曲4580高剂量组的睡眠潜伏期显著增加(t=-2.575,P=0.018).在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中,后生元那曲4580中剂量组的入睡小鼠数量和入睡率显著增加(Fisher确切概率,P=0.025).结论 后生元那曲4580不具有直接催眠的作用,但具有改善CRS小鼠的焦虑和抑郁以及睡眠障碍的作用,以中剂量改善睡眠的效果较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与完全弗氏佐剂、福尔马林诱导的妊娠期疼痛-抑郁共病小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联合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和福尔马林诱导建立妊娠期疼痛-抑郁共病小鼠动物模型,对其相关表型进行系统评价,并初步探究其共病的病理基础.方法 选择8周龄的C57BL/6J雌性小鼠,依据糖水偏好实验数据,采用随机分层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妊娠前不干预)和CUS组(妊娠前予以CUS干预).CUS造模完成后,将雌雄小鼠合笼配对,妊娠期小鼠分别于右后肢足底皮下注射50%CFA和5%福尔马林溶液,诱导建立妊娠期疼痛-抑郁共病小鼠模型.实验共分8组,即为对照-空白组、CUS-空白组、对照-CFA组、CUS-CFA组、对照-福尔马林组、CUS-福尔马林组、对照-CFA+福尔马林组、CUS-CFA+福尔马林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均在CUS干预前后、妊娠后和分娩后,通过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价行为学变化,并通过机械刺痛实验和热辐射痛实验测定各组小鼠对痛觉的敏感性变化;最后处死小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体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血清皮质醇(cortisol)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空白组相比,CUS-空白组模型小鼠产生了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并伴随痛阈明显降低(P<0.001).与对照-空白组相比,对照-CFA+福尔马林组在CFA注射与福尔马林注射后均出现痛阈下降(P<0.01).与对照-空白组和对照-福尔马林组相比,CUS-福尔马林组的痛阈明显降低(P<0.01),且三者依次下降.与对照-空白组和对照-CFA组相比,CUS-CFA组的痛阈明显降低(P<0.001),且三者依次下降.与对照-空白组、对照-CFA+福尔马林组相比,CUS-CFA+福尔马林组小鼠的机械痛阈显著降低(P<0.001)且三者依次下降,热辐射耐受时间缩短(P<0.01)且三者依次缩短.与对照-CFA+福尔马林组和CUS-空白组小鼠相比,CUS-CFA+福尔马林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著降低(P<0.001),强迫游泳时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01),悬尾时不动时间也显著延长(P<0.001),在旷场中央探索的时间显著缩短(P<0.001),旷场探索总路程显著缩短(P<0.001),中央探索路程占比减少(P<0.001).与对照-CFA+福尔马林组和CUS-空白组相比,CUS-CFA+福尔马林组小鼠血清皮质醇和ACTH水平显著升高(P<0.01),海马体中IL-6、TNF-α水平升高(P<0.05).结论 CUS联合CFA和福尔马林注射可作为建立妊娠期疼痛-抑郁共病C57BL/6J小鼠模型的理想方法.该模型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可能是通过调节海马区的炎症反应水平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激素水平导致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甘氨酸对睡眠剥夺小鼠痛阈值及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采用行为学实验探究甘氨酸对睡眠剥夺小鼠痛阈值及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生理盐水组(Control+NS组)、对照+甘氨酸组(Control+Gly组)、睡眠剥夺+生理盐水组(SD+NS组)、睡眠剥夺+甘氨酸组(SD+Gly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法建立睡眠剥夺模型.测定各组小鼠的体重;采用热板法测定各组小鼠的痛阈值;采用强迫游泳实验测定各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结果 ①与Control+NS组比较,SD+NS组在第3-5天体重明显下降;SD+Gly组在第3-4天体重明显下降;②与Control+NS组比较,Control+Gly组在第5天痛阈值明显增高,SD+NS组在第5天痛阈值显著降低;与SD+NS组比较,SD+Gly组第5天痛阈值明显增高;③与Control+NS组比较,SD+NS组在第5天漂浮不动时间占总时长的百分比显著增加,SD+Gly组在第5天漂浮不动时间占总时长的百分比显著增加;与SD+NS组比较,SD+Gly组在第5天漂浮不动时间占总时长的百分比明显减少.结论 甘氨酸可以提高睡眠剥夺小鼠的痛阈值,并可以缓解睡眠剥夺引起的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抗逆力视角下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抑郁、焦虑和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抗逆力视角为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借鉴.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包含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阈下抑郁自评量表(STDS)、广泛焦虑量表(GAD-7)和压力知觉量表(PSS-10),对全国 3 171 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STDS、GAD-7 和PSS-10 量表评分分别为(61.49±17.36)、(5.50±5.27)和(17.27±6.31)分.STDS、GAD-7评分分别与PSS-10 评分呈正相关(P<0.05),STDS评分与GAD-7评分亦呈正相关(P<0.05).不同性别、职业、学历、职称的医护人员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职称的医护人员焦虑症状检出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职称的医护人员压力症状检出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医学生是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是焦虑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31~40 岁、本科生是压力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应当呼吁其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并且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提升其抗逆力水平,以更高效的方式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