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三维五法"浅论顽固性面瘫针灸证治思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顽固性面瘫是指面神经炎经过两个月治疗后,半年以内面部肌肉症状仍恢复效果不佳者,以气血亏虚为本,随病程挟瘀血、痰浊等成本虚标实之象.三维五法是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优势病种临床推广项目之一,即点、线与面(腧穴、经络和经筋)三维结合,刮痧、拔罐、针法、灸法和中药五法并用.本研究基于此,提出"点、线、面"三维、"头、腹、胫"三维和"听、动、化"三维,"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扎跳法、滞针提拉法、调气畅血法与腹脑同轴法"五法,在现代医学对顽固性面瘫辨病的基础上,通过病证结合、态靶结合,将多种中医特色临床有效治法有机融合起来,对持续性面肌无力、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和病后情绪障碍等进行多途径、多环节与多靶点的诊疗,发挥中医药靶向治病、调态辨证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头皮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儿童全面性发育迟缓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头皮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儿童全面性发育迟缓(GD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认知、语言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4例GDD患儿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期间研究组、对照组各剔除1例,最终2组各纳入46例.对照组采取rTMS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头皮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格塞尔(Gesell)发育量表评分、S-S语言发育迟缓评分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检查量表(S-M)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为76.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适应性、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个人-社会等Gesell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表达语言、构音障碍、接受语言能力等S-S语言发育迟缓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独立生活、运动、交往、参加集体活动、作业、自我管理等各项S-M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联合rTMS治疗儿童GDD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患儿智力发育、语言发育水平,从而提高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创硬通道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硬通道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具体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8月于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6.07±13.3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硬通道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治疗后以电话、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3年。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定患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对照组(BI≥60分认为预后良好, n=54)与实验组(BI<60分认为预后较差, n=26),将拟定的可疑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平均引流时间、平均穿刺针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Glasgow评分、致伤至手术时间、出血量、致病原因、出血部位、术后再出血等开展组间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的差异项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求相关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清除血肿成功,平均引流时间(5.07±1.25) d,血肿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术后轻度颅内感染并发症。平均穿刺针留置时间(4.84±1.37) d,平均住院时间(15.26±1.44) d。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随访1年内出现12例患者有明显脑萎缩,硬膜下增宽,存在积液。随访3年期间,所有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无死亡病例。根据BI评定结果:54例患者评分≥60分,平均得分(74.57±4.36)分,26例患者评分<60分,平均得分(48.24±5.12)分。对照组患者年龄、致伤至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低于实验组,Glasgow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幕下发生出血比例(14.81%)明显低于实验组(34.62%),术后再出血率(1.85%)明显低于实验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lasgow评分与患者预后表现为正相关( OR=3.449, P=0.005);致伤至手术时间与患者预后表现为负相关( OR=0.580, P=0.023);幕上出血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OR=3.813, P=0.024);术后再出血与患者表现出相关性( OR=19.963, P=0.008)。将Glasgow评分、致伤至手术时间绘制ROC曲线,Glasgow评分选择7.5分为截断点,灵敏度96.30%,特异度88.46%;致伤至手术时间选择8.35 h为截断点,灵敏度84.62%,特异度92.59%。 结论:微创硬通道碎吸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患者脑出血严重程度、幕下出血以及术后再出血是预后影响因素,及时就医能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飞行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运输机飞行员年度空勤疗养体检头颅MRI检查,左眼眶肌椎内见卵圆形异常信号影,T1加权像呈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弥散不受限,大小约1.9 cm×1.5 cm,边界清楚。眼眶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眼科专项检查:右眼1.0/0.7、左眼1.2/0.7,右眼压16.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压15.0 mmHg,双眼眼球无明显突出,运动无明显受限,60°视野未见明显异常,遮盖试验阴性。诊断为左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航空医学鉴定结论:飞行合格,健康等级:乙类。本例提示:针对暂无明确鉴定意见的隐匿性疾病,必须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评估其对飞行能力的影响,方可给出合理的航空医学鉴定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项治疗30 min。2组患儿均住院治疗4周,治疗组患儿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先给予rTMS,患儿舒适坐位并佩戴治疗帽,刺激频率为5.0 Hz,治疗强度选择6 mT(弱档),每日1次,每次20 min;随后给予镜像疗法治疗,选取相对安静的治疗室,让患儿端坐在治疗椅上,治疗椅前放置桌子,平面镜放置在患儿双上肢之间,让患儿看自己健侧上肢的活动在镜子中的成像,将健侧活动的画面利用想象复制到患侧,同时患侧上肢尽可能与健侧上肢做同样的运动,每日1次,每次20 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对2组患儿患侧上肢的整体功能、肌张力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患儿的MAS评分[(2.76±0.82)分]与组内治疗前[(2.88±0.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对照组治疗后UEFT评分[(26.54±4.65)分]和PDMS-FM评分[(110.53±15.32)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22.58±5.56)和(101.76±15.29)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29.42±4.93)、(2.36±0.73)和(119.87±13.45)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23.09±6.08)、(2.92±0.75)和(105.95±14.87)分]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透析与微流控技术联合应用于体液监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微透析是一种新型的采样技术,可快速、连续地对目标位置进行取样,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体液采集,特别是针对难以直接获取样品部位,如颅内、组织间隙等。微流控技术为体液检测提供了新的分析平台,同时还具有微量、高通量、自动化的特点,为快速、低成本的临床生化分析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在临床实践中,很多情况下要求体液分析能快速地回报结果和/或能长期动态监测某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但现有的技术手段不足以实现这个需求。微透析与微流控技术的联合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分级监控管理+全面护理在预防颅脑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分级监控管理+全面护理与常规护理对预防颅脑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抽取的颅脑损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1:1形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分级监控管理+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运动功能情况、术后各时间段变化及下肢周径和静脉血流速度等。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对照组神经功能比观察组高,且运动功能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下肢周径比观察组高,但静脉血流速度比观察组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针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给予分级监控管理联合全面干预,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改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脑性瘫痪高危儿的分级筛查与干预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经过10余年的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的临床实践和结合相关文献的复习,选取脑瘫高危儿的高危因素、运动系统检查、全身运动检测、神经行为学评估及头颅磁共振检查5项指标,建立脑瘫高危儿的分级筛查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康复干预建议。通过及时有效的专业分级筛查与干预,既可减轻患儿的发育障碍或脑瘫发生的功能障碍程度,避免发生漏诊漏治,减轻患儿的功能伤害;也可通过精准的筛查和针对性的干预,避免过度医疗,减轻患儿的治疗痛苦和家庭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头影测量自动定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开发头影测量自动定点模型,以期为智能识别头颅侧位X线片上缺失的标志点并高精度实现头影测量自动定点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错 畸形患者的481张头颅侧位X线片,其中男性240张,女性241张,年龄(24.5±5.6)岁。以5名正畸专业研究生为标注人员,手动定位481张头颅侧位X线片中的61个头影测量标志点;以2名正畸主治医师为审核人员,进行定点校准;以2名正畸主任医师为仲裁人员,作出最终决策。建立数据集:其中341张作为训练集,40张作为验证集,100张作为测试集。研发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自动定点模型CephaNET,通过将原始图像输入特征提取模块和卷积姿态机模块,使用深监督技术,训练CephaNET模型高精度定位标志点;将训练集通过直方图均衡化、裁剪、调节亮度,增强为1 684张,训练模型对比网络输出的高斯热力图与设置的阈值,以识别标志点缺失情况。测试集100张头颅侧位X线片用于检测模型的准确性。评价标准使用缺失标志点[颈点(Cv点)和Bolton点]识别成功率、平均径向误差(MRE)以及2.0、2.5、3.0、3.5和4.0 mm范围内成功检测率(SDR)。 结果:针对1张头影测量X线片,CephaNET模型平均在0.13 s内识别并定位61个常用标志点;Cv点识别成功率为92.7%(38/41),Bolton点识别成功率为94.3%(50/53),平均为93.5%。测试集MRE为(1.19±0.91)mm,2.0、2.5、3.0、3.5和4.0 mm范围内SDR分别为85.4%、90.2%、93.5%、95.4%、97.0%。结论:本项研究研发的自动定点模型可适应头颅侧位X线片标志点缺失的情况,并高精度定位61个常用的头影测量标志点,满足不同头影测量分析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隐源性卒中患者的卵圆孔未闭:评价和二级预防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是使用卒中标准临床检查程序之后,仍然不能找到确切病因的卒中类型。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与CS关系密切,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反常性栓塞。在临床实践中,多使用超声方法进行PFO筛查。在PFO背景下,CS的二级预防包括药物治疗和PFO封堵术,但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目前仍存在着争议。针对可能存在的PFO进行筛查和评价,有助于为CS患者制定二级预防策略,特别是能从PFO封堵术中受益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