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视下开放鼻截骨技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鼻背外侧截骨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对梨状孔周围组织的充分剥离,达到在直视下进行鼻骨截骨的操作;整个操作过程截骨线的走行可见,为术中截骨程度的掌握提供更可靠的控制,也使得术后的转归具有更大的可预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为改善鼻部外观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就诊的鼻整形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采用直视下开放外截骨联合自体肋软骨植入隆鼻术(伴或不伴驼峰鼻矫正术)。术中显露鼻骨及上颌骨额突,截骨过程全程在直视下进行,达到对于截骨线走行即时评估的目的。手术后对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鼻部形态进行随访。由患者对手术效果进行满意度自评;同时,根据术前和随访时的照片,由第三方医生进行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评分(IGAIS)的评价。结果:本组共纳入3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34岁,平均25岁。所有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局部均有不同程度肿胀。随访时间为3~18个月,3个月后鼻部轮廓及曲线基本稳定。所有患者未发生感染,以及鼻泪管、泪囊、内眦韧带、神经损伤及感觉障碍等并发症。有2例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时发现鼻骨有轻度增宽的表现,但患者本人未要求行二次手术干预。患者外鼻形态均一次性得到较大改善。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感到满意,自评情况为:非常满意24例(72.7%),满意9例(27.3%)。医生的IGAIS评估结果亦得到正面评价:33例患者的评分为(1.26±0.34)分,其中1分30例(90.9%),2分3例(9.1%)。结论:在直视下进行截骨操作相较盲视操作的精度更高,效果更可靠。无论是对初入鼻整形领域的青年医师,亦或是有经验的外科医生而言,操作过程更安全,具有更好的临床实践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ipartition截骨治疗眶距增宽症合并颌面部发育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Bipartition截骨术结合颅骨重塑治疗眶距增宽症伴发面中部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和2018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眶距增宽症合并颌面部发育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7、19岁。术前采集患者全头颅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对手术进行设计,并进行手术模拟,确定术中去骨量及V形截骨线角度。手术采用经颅内径路,额部颅骨开窗,完成颅面整体Monobloc联合截骨游离整块颅-眶-上颌骨组织后,再根据术前三维设计的方案行Bipartition截骨V形截除眶间骨块及沿中线纵向劈开硬腭,最终使颅面骨分为2段完全游离的骨块,重塑额部,将双侧眶-上颌骨块内旋并固定,以肋软骨隆鼻。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眼球活动、视力、嗅觉、鼻部形态、骨性眶间距(IOD)、眶距增宽外观形态的改善程度。结果:2例患者均去除眶鼻骨15 mm; IOD分别缩窄为17 mm和19 mm。2例患者均在术后出现轻度脑脊液漏,分别去枕平卧5 d和8 d后自愈。男患者出现冠状切口处局部皮肤感染,换药1周后痊愈。女患者术后1周鼻尖近鼻小柱部分破溃,清创修整后痊愈。随访4~11个月,2例患者的眼球活动可,视力可,无复视,辐辏功能正常,嗅觉正常。鼻部重建形态可,眶距增宽的外观形态得到有效纠正,但鼻部形态及内眦赘皮仍需进一步修整。结论:Bipartition截骨术能有效治疗面中部过宽,通过两侧颅-眶-颧-上颌骨块内旋固定可使高拱形腭降低,使上颌咬合平面平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学指标和超声软指标筛查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预后及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血清学指标和超声软指标对早孕期染色体异常的预后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血清学唐氏筛查和超声检测的孕11~13周孕妇5 50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筛查及超声软指标检查[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胎儿鼻骨(NB)长度值、三尖瓣血流反流(TR)及胎儿静脉导管(DV)血流频谱、静脉导管a波反向(RA-FDV)],并对胎儿头部、心脏、四肢及腹部等部位全方面检查,根据截断值分为高风险组(≥1:270)348例和低风险组(<1:270)5 152例,孕中期孕妇部分意愿行羊水穿刺进行核型检测,评价各指标对染色体异常患儿的诊断价值,并随访观察妊娠结局.结果 高风险组318例孕妇进行羊膜囊穿刺术,核型异常患儿为42例,低风险组138例孕妇进行羊膜囊穿刺术,核型异常患者3例,高危组检出率为93.33%(42/45),漏诊率为6.7%(3/45),两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3.2%(42/318)和2.2%(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超声软指标截断值(NT、NB、RA-FDV及TR)分组,发现NT、NB、RA-FDV及TR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染色体异常患者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随访高危组不良妊娠结局(早产儿、胎儿窘迫、死胎、自然流产、胎盘早破及早剥)的总体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孕早期行血清学唐氏筛查联合超声软指标检测能够预测高风险染色体异常患儿,且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改良鼻外侧截骨术在歪鼻整形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探讨改良鼻外侧截骨术治疗歪鼻畸形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9年3月-2021年6月收治的歪鼻畸形患者共30例,其中倾斜型歪鼻15例,C型歪鼻14例,S型歪鼻1例.均采用开放式鼻整形联合改良截骨术矫正,比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鼻通气功能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外鼻测量偏斜值以及鼻整形结果评估量表(Rhinoplasty outcome evaluation,ROE)的差异,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治疗后,鼻通气功能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患者外鼻偏斜值较术前明显变小(P<0.05);ROE评分比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采用改良鼻外侧截骨术治疗歪鼻畸形,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分析超声测量颈项透明层(NT)厚度(NT ≥2.5mm)胎儿与染色体异常的情况,探讨合理的NT 截断值和NT临界厚度,以及低覆盖度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CNV-seq)对NT ≥2.5mm胎儿产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孕11~13+6周NT≥2.5mm且行产前诊断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超声结果及胎儿染色体情况.结果 453例孕妇和457例胎儿符合入组标准,胎儿染色体异常率为22.1%(101/457).超声报告合并其他结构异常55例,染色体异常26例(47.3%),合并结构异常与不合并结构异常比较,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差异有显著性(χ2=23.012,P<0.001).按NT厚度2.5~2.9mm、3.0~3.9mm、4.0~5.9mm及6.0mm分为四组,每组例数及胎儿染色体异常例数分别为87例,3例(3.5%);190例,35例(18.9%);111例,32例(28.8%);69例,31例(44.9%);分析四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42.878,P<0.001),两两比较第一组和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分别为11.303、21.590、38.843,均 P<0.01),NT厚度2.5~2.9mm的87例中,胎儿染色体异常3例,1例超声提示鼻骨缺失,2例穿刺术前NIPT 高风险.CNV-seq结合STR检测224例,发现CNVs 50例,致病性9例(4.0%).结论 随着NT厚度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率显著增加,NT截断值定3.0mm,NT 2.5~2.9mm时定为临界厚度较为合理.NT增厚时即使胎儿染色体无异常建议增加胎儿超声心动图及孕期超声监测,对NT增厚的胎儿使用CNV-seq结合STR检测可使致病性染色体畸变检测率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内镜下鼻内切口、鼻骨截骨术在歪鼻-鼻中隔偏曲整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行鼻内镜下鼻内切口、联合截骨术行鼻中隔矫正和鼻畸形整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鼻中隔偏曲合并歪鼻的患者共28例,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行鼻内切口,在内镜辅助下,同期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以及鼻骨截骨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鼻中隔切口及三线减张法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入组病例均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进行鼻腔通气功能检查(视觉评分量表VAS)、鼻内镜检查以及鼻外形的视觉评分量表(VAS),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28例患者术后鼻腔通气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两组患者的鼻通气VAS平均分为9.16±0.99分及9.04±0.61分.远期无鼻中隔穿孔及嗅觉下降.其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对于鼻外形的满意程度,视觉评分量表提示平均评分为8.72±0.18分及6.37±0.92分,与术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满意为10例(71.4%),基本满意为4例(28.6%).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术后的鼻外形满意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鼻内切口联合鼻骨截骨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及鼻外形;与常规鼻中隔矫正术相比较,鼻内切口联合鼻骨截骨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鼻外形满意度.采用鼻内切口在鼻内镜下进行截骨手术操作,在可视的情况下,可以更加精准的对鼻骨进行分离及截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部和鼻咽部Rosai-Dorfman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资料 患者女性,38岁.因鼻背畸形1年,鼻塞伴嗅觉减退、左耳间断性耳鸣2个月于2016年10月19日收入院,初步诊断为鼻部肿物.2年前有鼻背外伤史,鼻背部红、肿症状消退后,鼻部外形未见明显改变.否认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查体:颈部淋巴结未见肿大,余未见异常.专科查体:鼻背部外形改变呈“鞍状”,触之质硬,双侧鼻腔因鼻中隔肿物明显隆起而堵塞,并有少量黄色黏性分泌物附着.鼻窦CT检查(图1):鼻中隔肿物堵塞两侧鼻腔,大小约3.3 cm×2.5 cm×4.1 cm,鼻中隔前部骨质破坏,鼻骨受压而导致形态失常,考虑淋巴瘤可能;左侧鼻咽侧壁可见软组织密度影,最大截面约3.3 cm×2.3cm;左侧咽隐窝变窄,邻近骨质未见破坏;2处肿物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根部楔形截骨治疗单侧冠状缝早闭症鼻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侧冠状缝早闭症斜头畸形出现的鼻畸形的处理方法.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治疗5例单侧冠状缝早闭患儿,男1例,女4例,年龄8~14个月,平均10.4个月.在矫正眶额畸形的同时,于鼻骨上做楔形切除截骨,但不做固定.单侧冠状缝早闭症以半侧额骨带蒂骨瓣进行牵张成骨治疗.结果 术后额骨延长28~41 mm,平均35.4 mm,延长结束后行头颅CT三维重建,测得颅顶不对称指数为0.8~1.2,平均0.98,趋于正常.出院后佩戴动态颅支具1年.患儿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病例外形和鼻畸形均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 采用鼻骨楔形切除、额骨牵张成骨术可以较好地矫正6个月以上单侧冠状缝早闭症患儿的鼻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下鼻骨骨折复位联合鼻中隔成形术对鼻通气功能及美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骨骨折复位联合鼻中隔成形术对鼻通气功能及美学效果的影响,为鼻骨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鼻骨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分别行内镜下鼻骨骨折复位联合鼻中隔矫正术及内镜下鼻骨骨折复位联合鼻中隔成形术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鼻腔通气功能变化及鼻部外形美学效果.结果:两组术前鼻腔通气评分、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鼻腔呼气吸气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术后6个月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鼻部美学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87.50%,观察组为95.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鼻骨骨折复位术结合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改善鼻通气功能更为明显,疗效及美学效果与联合鼻中隔矫正术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上颌骨性扩弓器在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中的应用及优势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上颌骨性扩弓器是一项上颌骨非手术扩弓技术,与传统的上颌快速扩弓器、微种植体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和外科手术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截然不同,为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矫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尤其为生长发育完成的成年患者提供了高效且微创的骨性扩弓效果.目的:通过检索、筛选和阅读大量文献的方法,对上颌骨性扩弓器在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中的应用及优势进行系统性综述,为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确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对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国内外常用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全面收集2019-05-31之前发表的与上颌骨性扩弓器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结果 与结论:上颌骨性扩弓器是矫治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扩弓不受年龄限制,对于成人依然有良好的骨性扩弓效果.上颌骨性扩弓器使整个面中部结构扩张,导致腭中缝接近平行扩大,翼腭缝裂开,颧骨间宽度增加,包括鼻骨上区在内的整个鼻腔变宽,且牙齿颊倾、牙槽骨高度降低等不良反应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