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18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首次诊断并治疗的118例HN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118例患儿中男69例、女49例,发病年龄10.0(8.0,12.0)岁,范围为1.5~16.0岁。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及淋巴结肿大,74例(62.7%)存在血液系统受累、39例(33.1%)存在皮肤损伤。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沉降率升高90例(76.3%)、血红蛋白降低58例(49.2%)、白细胞降低54例(45.8%)、抗核抗体阳性35例(29.7%)。97例(82.2%)患儿行淋巴结B超,均表现为颈部低回声结节样病灶,22例(18.6%)行颈部X线和(或)CT,7例(5.9%)行颈部磁共振成像。118例患儿均行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均不支持淋巴瘤等恶性疾病及EB病毒感染,均提示为HNL。57例(48.3%)患儿未治疗自愈,61例(51.7%)予口服激素治疗,4例(3.4%)予吲哚美辛肛门给药。118例患儿随访时间为4(2,6)年,范围为1~7年,87例(73.7%)患儿发病1次且未发展为其他风湿免疫病,24例(20.3%)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复发。7例(5.9%)患儿出现多系统损伤,检测自身抗体均为中、高滴度阳性,其中5例患儿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患儿发展为干燥综合征;7例患儿均给予口服激素治疗,其中6例患儿加用免疫抑制剂、2例患儿予以甲泼尼龙20 mg/kg冲击治疗。结论:HNL首次发病部分可以自愈,对激素敏感,预后良好。对于反复发病且合并多系统损伤的HNL,随访时需监测抗核抗体滴度,注意其发展为其他风湿免疫病的可能,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揭示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谱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所揭示的感染谱特征,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感染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1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行allo-HSCT后出现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的血液病患者64例。用mNGS方法检测血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存在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基因序列,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致病或疑似致病的病原体。结果:共对64例allo-HSCT患者进行了97份样本的mNGS检测。革兰阳性菌中最常见为溶血葡萄球菌(19例次)和人葡萄球菌(14例次),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为鲍曼不动杆菌(8例次);病毒中最常见的为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细环病毒(分别为35、22和23例次);真菌中最常见的为球形马拉色菌(14例次)和近平滑念珠菌(8例次)。3例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均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后患者。1例患者痰液中检测到口腔支原体,寄生虫未见。结论:mNGS可全面揭示血液病allo-HSCT后的感染谱,尤其对于少见和难培养病原微生物检测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帮助临床感染病原体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B病毒致IM患儿病毒峰值载量与肝功能损害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EB病毒(EBV)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EBV峰值载量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诊治的EBV致IM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抽取患儿静脉血5 mL,检测EBV-DNA峰值载量与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依据EBV-DNA峰值载量的高低将患儿划分成低载量组[ n=25,EBV-DNA载量 < 10 4拷贝/mL]、中载量组[ n=34,EBV-DNA载量10 4~10 5拷贝/mL]、高载量组[ n=21,EBV-DNA载量 > 10 5拷贝/mL]。探究不同EBV-DNA峰值载量与患儿肝功能、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 结果:高载量组肝功能异常率[85.71%(18/21)]明显高于中载量组[38.24%(13/34)]和低载量组[20.00%(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1.90、19.71, P=0.001、< 0.001);高载量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56.24±13.21)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171.69±13.49)U/L]水平均高于中载量组[(125.89±10.54)U/L、(143.26±10.29)U/L]和低载量组[(89.64±6.75)U/L、(64.89±5.74)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01);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组的EBV-DNA峰值载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EBV致IM的患儿机体EBV-DNA峰值载量处于高表达状态,且EBV-DNA峰值载量越高,肝功能损害的发生风险越高,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并施行及时有效的诊治措施,尽早控制患儿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unt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遗传学特征及永生化细胞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个Hunt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并为其构建永生化类淋巴母细胞系。方法:选取2022年7月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的1例Hunter综合征患儿及其家系成员(2代共6人)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软件分析。通过EB病毒转染构建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并进行酶活性分析。结果:患儿为5岁7月龄男性,表现为手足关节不能伸直、四肢关节大,3月龄出现疝气、舟状头、桶状胸等。患儿的舅舅表现为四肢关节不能伸直、听力差、失明、右侧腹股沟斜疝等。基因检测显示患儿及其舅舅均携带 IDS基因(NM_000202.8)c.823G>A(p.D275N)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275是一个具有高度保守性的位点,D275N变异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稳定性,从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患儿及其父母的永生化类淋巴母细胞系在构建过程中细胞体积增大、呈不规则形状,周围存在毛刺状结构和聚团生长。患儿永生化类淋巴母细胞的IDS酶活值低于检测限。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 IDS: c.823G>A(p.D275N)被评级为可能致病变异(PS3+PM2_Supporting+PM5+PP1+PP3)。 结论:IDS:c.823G>A考虑为该Hunter综合征患儿手足关节不能伸直、四肢关节大的遗传学病因。永生化细胞系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上述变异对IDS功能的影响提供了细胞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EB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儿童EB病毒(EBV)感染的流行情况,分析其血清学特征。方法:采用LIAISON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26 714例患儿血清中抗EBV衣壳抗原IgM(VCA-IgM)抗体、抗衣壳抗原IgG (VCA-IgG)抗体、抗核抗原IgG(EBNA-IgG)抗体及抗早期抗原IgG(EA-IgG)抗体。根据VCA-IgM、VCA-IgG及EBNA-IgG 3项主要抗体的检测结果判断EBV感染状态;对其中VCA-IgM单独阳性的患儿,4~6周后复查EBV抗体。结果:26 714例患儿中VCA-IgM抗体阳性2 963例(11.09%),VCA-IgG抗体阳性15 349例(57.46%),EBNA-IgG抗体阳性14 263例(53.39%)及EA-IgG抗体阳性731例(2.74%)。15 149例男童VCA-IgM、VCA-IgG、EBNA-IgG及EA-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98%(1 663/15 149例)、57.73%(8 745/15 149例)、53.49%(8 103/15 149例)及2.57%(389/15 149例),11 565例女童上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24%(1 300/11 565例)、57.10%(6 604/11 565例)、53.26%(6 160/11 565例)及2.96%(342/11 565例),不同性别患儿在4项抗体检测阳性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VCA-IgG及EGNA-IgG抗体阳性率随患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增高( χ2=4 057.744、4 776.285,均 P<0.05),至14岁时,患儿VCA-IgG及EBNA-IgG的阳性率分别达到87.98%(1 317/1 497例)及88.78%(1 329/1 497例);三抗体联合检测显示,在VCA-IgM阳性的急性感染患儿中,以典型原发感染状态[36.38%(1 078/2 963例)]及原发感染恢复期或再激活状态[43.81%(1 298/2 963例)]为主;而VCA-IgG及EBNA-IgG双阳性的抗体组合模式占既往感染患儿的95.09%(12 777/13 437例)。在198例VCA-IgM单独阳性患儿中,有133例(67.17%)在复查时未发生血清IgG阳转。在所有就诊患儿中,无单独EA-IgG阳性患儿,而既往感染的患儿中3.19%(428/13 437例) EA-IgG阳性。 结论:EBV 4项抗体阳性率在男女患儿中无差异,其既往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抗体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详细和可靠的信息;双份血清抗体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而EA-IgG是诊断EBV既往感染再激活的一个重要血清学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初诊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IL-35水平与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食管癌(EC)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35(IL-35)水平,并分析其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初诊EC患者为观察组,3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IL-35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P35和EB病毒诱导基因3(EBI3)mRNA水平,并分析IL-35与初诊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初诊EC患者外周血IL-35水平[(104.46±34.78)pg/ml vs (36.35±16.34)pg/ml]和P35 mRNA[(43.79±7.28) vs (20.62±6.76)]、EBI3 mRNA[(18.68±3.86) vs (7.76±2.8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NM分期Ⅲ~Ⅳ期患者IL-35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115.85±28.85)pg/ml vs (96.19±36.2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79, 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EC患者,IL-35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119.83±29.74)pg/ml vs (92.23±33.6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12, P<0.01);28例EC患者经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后,IL-35水平显著下降[(102.65±15.51)pg/ml vs (43.28±12.93)pg/ml; t=11.551, P<0.01]。EC患者IL-35水平与总生存期(OS)呈负相关( r=-0.45, P<0.01);高IL-35水平的EC患者OS明显短于低IL-35水平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IL-35水平是影响EC患者OS的不良因素(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IL-35水平是影响E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IL-35在EC患者中处于高表达状态,并且与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数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模式Ⅰ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陆道培医院共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2∶1.0,中位年龄为59岁(范围47~78 岁)。有B症状者7例。11例起病时均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按Ann Arbor系统分期,Ⅰ~Ⅱ期占2/11,Ⅲ~Ⅳ期占9/11。肝或(和)脾肿大者占2/11,有皮疹及皮肤瘙痒者占3/11,出现胸水者占2/11。初始诊断中,有6例诊断为反应性增生,1例诊断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4例诊断为淋巴组织增生,不除外淋巴瘤。(2)形态学特点为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副皮质区多量增生活跃的淋巴滤泡,滤泡内生发中心明显。7例生发中心外套细胞层不完整或呈“虫蚀”状,界限不清,4例套细胞层完全消失。滤泡存在薄层胞质透亮或淡染的非典型淋巴细胞围绕,其中有2例透明细胞位于生发中心与残留菲薄的套细胞层之间,呈现环状生长模式。细胞体积中等,细胞核型略不规则,染色质略粗,未见明显核仁。(3)免疫表型:11例CD21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主要局限于滤泡内,4例见FDC网轻微扩张,周围呈毛刺样。生发中心周围环绕的非典型细胞表达CD3(11/11)、CD4(11/11)、PD1(11/11)、CXCL13(6/11)、ICOS(10/11)和CD10(7/11)。PD1染色表现为强的生发中心周围分布模式,滤泡间区高内皮静脉周围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簇。CXCL13、ICOS和CD10染色均表现出类似的分布模式。(4)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1例滤泡间区散在分布EBER阳性的B淋巴细胞(5~20个/HPF)。11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均呈单克隆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容易漏诊,临床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伴系统性症状(皮疹、发热等),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出现特征性肿瘤细胞分布,综合分子检测结果,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耐药基因位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分析肺炎支原体(MP)耐药基因位点。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通过mNGS检测MP阳性的697份(686例)临床标本(包含痰液、肺泡灌洗液、血液)。根据标本送检科室分为重症监护病房(ICU)送检组和非ICU送检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MP耐药基因位点检出率差异及其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 结果:697份标本中ICU送检组164份、非ICU送检组533份。MP耐药基因位点检出率为44.3%(309/697),检出的MP耐药基因位点均为A2063G。697份标本中痰液、肺泡灌洗液、血液的MP耐药基因位点检出率分别为53.1%(34/64)、45.2%(263/582)、1/17。ICU送检组MP耐药基因位点检出率为50.0%(82/164),痰液、肺泡灌洗液、血液标本MP耐药基因位点检出率分别为75.0%(18/24)、48.4%(62/128)、1/5,痰液MP耐药基因位点检出率高于肺泡灌洗液( χ2=5.72, P=0.017)。非ICU送检组MP耐药基因位点检出率为42.6%(227/533),痰液、肺泡灌洗液MP耐药基因位点检出率分别为40.0%(16/40)、44.3%(201/454),血液标本未检出(0/12),肺泡灌洗液与痰液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7, P=0.602)。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逐月统计总体送检标本( Z=3.99)、ICU送检组( Z=2.93)、非ICU送检组( Z=3.01)MP耐药基因位点的检出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均 P<0.01)。与MP共同检出的细菌中肺炎链球菌检出率最高,为15.5%(108/697),共同检出的病毒中EB病毒检出率最高,为17.6%(123/697)。 结论: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MP耐药基因位点检出率呈上升趋势。ICU送检中痰液标本耐药基因位点检出率较高。MP阳性检出的耐药基因位点均为A2063G,未检出新的耐药基因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雷利珠单抗治疗鼻咽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提高对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例CAEBV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32岁,因间断口腔溃疡、咽痛7年行全血EB病毒(EBV)-DNA检测为9.42×10 6拷贝/ml;鼻咽镜病理活组织检查:EBV阳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2级),EBER阳性,诊断为CAEBV,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后症状好转,8个周期后复查EBV-DNA转阴。例2,男性,56岁,因颈部肿痛10月余行全血EBV-DNA检测为2.51×10 4拷贝/ml,病理提示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Ⅱ级交界性,EBER阳性,诊断为CAEBV,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2个周期后复查EBV-DNA转阴。 结论:CAEBV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PD-1抗体作为新的免疫治疗手段,有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