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C24A5在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溶质载体家族24成员5(SLC24A5)的表达与皮肤黑色素瘤(SKCM)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关系,对SLC24A5作为SKCM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搜集相关信息,随后建立敲低SLC24A5的MEL-526和SK-HEL-5黑色素瘤细胞模型,通过Western blot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实验验证SLC24A5的敲低效率,并探讨敲低SLC24A5对SKCM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结果:SLC24A5在SKCM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高表达SLC24A5的患者的预后更差。敲低SLC24A5后,MEL-526和SK-HEL-5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结论:SLC24A5在SKCM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成为SKCM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过表达NOLC1诱导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4/6/22
人核仁磷酸化蛋白1(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 1,NOLC1)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讨NOLC1对肺癌细胞的作用,本研究通过Gateway系统构建重组NOLC1腺病毒载体,成功包装NOLC1腺病毒后,分别感染正常人类胚胎肺细胞(HEL)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细胞),过表达NOLC1.通过MTT实验、AnnexinⅤ-APC/PI双染法和线粒体膜电位实验,证明与HEL细胞相比,NOLC1的过表达对A549细胞的活性降低、凋亡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影响较为显著;通过Real-time PCR检测Caspase家族、TNF与受体家族和BCL2家族基因的表达,发现过表达NOLC1明显上调了 A549细胞中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下调了抗凋亡基因的表达,其中两种重要的促凋亡蛋白CASP8和BAX均显著上调,但是在HEL细胞中这种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过表达NOLC1蛋白通过对线粒体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的共同作用,对非小细胞癌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AFF4在人类HEL细胞中广泛地影响RNA聚合酶Ⅱ的停滞释放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在转录延伸过程中,P-TEFb激酶(由激酶CDK9 和Cyclin T1 组成的二聚体)是释放停滞的Pol Ⅱ这一步的关键调节因子.在人类细胞中,它可参与形成三个更大的复合体,即超级延伸复合体(super elongation complex,SEC)、BRD4/P-TEFb 和 7SK snRNP,其活性在前两者中不被抑制,而在后者中被抑制.除 P-TEFb 外,SEC还含有AFF1 或 4、AF9 或ENL、ELL1、2 或 3,EAF1 或 2 等无酶活亚基,这些亚基被认为可通过P-TEFb影响转录延伸.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和其他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均已表明AFF1、AF9 和ENL亚基均可调控转录启始,但尚不清楚 AFF4 是否具有相似的功能.在调控基因表达的选择性方面,近期有研究表明 BRD4/P-TEFb在人类结直肠腺癌细胞DLD-1 中主要负责除热激基因以外的其他基因的停滞释放,而SEC负责热激基因的停滞释放.为了深入理解AFF4 的功能,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在人类红系白血病细胞HEL中敲低了AFF4,发现RNA聚合酶Ⅱ(Pol Ⅱ)的羧基端重复区(C-terminal domain,CTD)内第二个丝氨酸(Serine 2,Ser-2)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利用RNA-seq和CUT&Tag确定了AFF4 的直接靶基因,利用ChIP-seq和PRO-seq发现AFF4 对转录启始的影响不明确、对Pol Ⅱ的停滞释放的调控不局限于热激基因,利用ChIP-qPCR发现AFF4 缺失降低了P-TEFb的染色质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AFF4 对Pol Ⅱ的停滞释放的调控可能具有一定的细胞类型特异性,即在一些细胞内仅调控热激基因的停滞释放,而在另一些细胞中调控的对象却不仅限于热激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复方黄黛片灭活兔血清对人红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复方黄黛片(Compound Realgar and Natural Indigo Tablet,CRNIT)灭活兔血清对人红白血病(Human Erythroleukemia,HEL)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制备复方黄黛片、羟基脲片、生理盐水三组灭活含药兔血清,用不同浓度的血清处理HEL细胞,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毒性,通过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凋亡,Cell Cycle Staining Kit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周期.结果: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复方黄黛片灭活兔血清对HE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且强于羟基脲片组、生理盐水组(P<0.05);2.对比复方黄黛片灭活兔血清处理HEL细胞24 h、48 h抑制率,提示其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复方黄黛片灭活兔血清对HEL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且优于羟基脲片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4.经复方黄黛片灭活兔血清处理24 h,处于G1期的HEL细胞较对照孔增多.结论:复方黄黛片灭活兔血清能有效的抑制HEL细胞增殖,促进细胞早期凋亡,并影响HEL细胞周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OCS1、SHP1在JAK2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表达及鲁索替尼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JAK2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组织中JAK2V617F突变量与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1(SOCS1)、含SH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SHP1)表达的关系,并探讨JAK2抑制剂鲁索替尼(ruxolitinib)对JAK2V617F突变阳性人红白血病细胞系HEL细胞的增殖和HEL细胞中SOCS1、SHP1表达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2年7月至2016年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和保定市第一医院就诊的48例JAK2V617F突变阳性的MPN患者为MPN组,同期24例贫血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组织标本中p-JAK2、SOCS1和SHP1的蛋白表达水平.SOCS1、SHP1蛋白表达量与JAK2V617F突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用不同浓度(50、100、250、500、1000 nmol/L)的鲁索替尼处理HEL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HEL细胞的活力,qPCR法检测MPN组织和HEL细胞中JAK2V617F突变量以及HEL细胞中JAK2、SOCS1、SHP1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EL细胞中JAK2、p-JAK2、SOCS1、SH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MPN组织中JAK2V617F/JAK2比值为(57.33±20.82)%,对照组为0%.MPN患者骨髓细胞质中p-JAK2、SOCS1、SHP1蛋白质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MPN组织中SOCS1、SHP1蛋白表达量均与JAK2V617F突变量呈负相关(r=-0.648、-0.692,P均<0.05).JAK2V617F/JAK2比值<50%MPN患者的SOCS1、SHP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JAK2V617F/JAK2比值≥50%的MPN患者(P均<0.01),p-JAK2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JAK2V617F/JAK2比值≥50%者(P<0.01).(3)250 nmol/L鲁索替尼处理24、48、72 h后,HEL细胞活力分别为(60.06±3.87)%、(52.05±2.88)%、(36.43±2.01)%.随着鲁索替尼浓度的增加,HEL细胞中JAK2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p-JAK2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P<0.05),SOCS1和SHP1的mRNA和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均<0.01).结论 鲁索替尼能够抑制HEL细胞中JAK2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增加SOCS1、SHP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HEL细胞的活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自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仪检测JAK2基因V617F突变试验的性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根据ISO15189认可要求评价全自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仪i-densy IS-5320平台检测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方法 仪器性能验证.选择2014 年12月至2017年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JAK2 基因 V617F 突变阳性外周血标本20 例,JAK2 基因V617F突变阴性的外周血标本20例,以TaqMan MGB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作为对照方法,经测序方法验证评价仪器直接检测全血JAK2基因V617F突变的准确性.使用全血样本分别评估检测平台的检测重复性、携带污染与交叉污染,以及抗干扰能力.取HEL细胞与HCT116细胞为突变型对照和野生型对照,配制12种不同突变细胞比例样本进行检测,以此评价检测突变负荷的能力.结果 i-densy IS-5320平台与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完全一致;批内重复性与批间重复性为100%;未观察到携带污染与交叉污染;高胆红素(总胆红素:>20.4 μmol/L)与高甘油三酯(甘油三酯:>1.8 mmol/L)血样本对突变检测无明显干扰;该平台能够稳定检出负荷低至0.25%的突变.结论 i-densy IS-5320可实现对全血直接进行JAK2基因V617F突变检测,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稳定性,操作简便,能够达到临床对突变的检测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对巨核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Cs)体外生存能力、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以及对巨核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7名ITP患者及5名正常对照者(normal controls,NC)来源的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BMCs基础凋亡率并进行表型鉴定,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佛波酯诱导HEL细胞分化并将诱导后的HEL(induced HEL,inHEL)分为3组:inHEL单独培养组(a组)、inHEL与ITP患者来源的BMCs共培养组(b组)、inHEL与NC来源的BMCs共培养组(c组),72 h后检测3组inHEL的凋亡率及CD41a、CD42b的表达状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BMCs中细胞因子IL6、IL11、TPO、SCF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NC相比,ITP患者来源的BMCs体外增殖减弱(第4日,P=0.039;第6、10日,P=0.009;第8日,P=0.007),基础凋亡率增加[早期凋亡率(AV+PI-),P=0.036;晚期凋亡率(AV+PI+),P=0.003;总凋亡率(AV+PI-/+),P=0.004];IL6基因及蛋白表达减少、SCF基因表达减少(均P=0.000),而TPO及IL11表达量无明显差别.c组细胞CD41a表达量与a组相比显著增加(P=0.000);b组细胞CD41a表达量与a组相比有所增加(P=0.015),但仍显著少于c组(P=0.000).与a组相比,b组、c组细胞的早期及总凋亡率以及c组细胞的晚期凋亡率均明显降低(均P=0.000),而b组细胞晚期凋亡率无明显变化;与c组相比,b组细胞的晚期及总凋亡率均明显升高(均P=0.000).结论·ITP患者来源的BMCs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对巨核细胞分化及生存的支持能力减弱,其机制与ITP来源的BMCs细胞因子IL6、SCF的表达量减少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美洲大蠊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HEL细胞,采用MTT法观察美洲大蠊提取物对HE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天狼星红法测定细胞胶原的分泌含量;比色法检测细胞中HYP的含量水平;RT-PCR检测COL I和CTGF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剂量在90~ 110 μg/ml时,美洲大蠊提取物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HEL细胞的增殖,降低胶原含量,抑制HYP分泌,有效控制COL I和CTGF mRNA的表达.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物能够抑制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降低细胞外基质分泌水平,对肺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蒿琥酯体外分次给药对人巨细胞病毒的抗病毒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ART)体外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实验室标准株及耐药株的抗病毒作用,了解分次给药法足否能增强ART抗病毒效应.方法 1.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ART的细胞毒性,计算ART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的最大无毒浓度(TC0)与半数中毒浓度(TC50).2.ART抗HCMV作用检测:以HCMV标准株及耐药株感染HEL后,再加入含有不同浓度ART的新鲜培养基,设更昔洛韦(GCV)对照、细胞对照和病毒对照,培养7~10d,待病毒对照组病变达+++~++++时,采用MTT比色法测定OD490值,计算受试药物病毒抑制率,Probit回归法计算药物对HCMV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3.测定ART分次给药对HCMV AD169株的抗病毒效应:实验分3组,1组:药物总量一次性给予;2组:药物总量分3次,每天给药1次;3组:药物总量分6次,每天给药3次.以GCV组作为对照,MTT法测定各组OD490值,并计算各药物浓度组的病毒抑制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各组OD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1.ART在62.5 μmol/L以内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TC0和TC50分别为62.5 μmol/L和171.7 μmol/L.2.在5 μmol/L、15 μmol/L及30 μmol/L时,ART与GCV对HCMV AD169株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GCV IC50为3.49μmol/L,而ART IC50为2.17 μmol/L,ART治疗指数为28.8,GCV治疗指数为716.3.另外,ART对HCMV耐药株生长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GCV抑制作用明显下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GCV IC50为44.4 μmol/L,ART IC50为2.5 μmol/L.3.在15 μmol/L及30 μmol/L浓度下,ART每天2次给药较每天1次给药及单次给药,对病毒的抑制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CV同样按上述方法给药,则对病毒抑制率影响不大(P>0.05).结论 1.ART浓度在62.5μmol/L以下时,对HEL无明显毒性.2.ART对HCMV标准株及耐药株均有明显的抗病毒效应.3.ART每大分次给药比单次给药及一次给药更能发挥其抗病毒作用.4.ART不良反应轻微,加上其与现有抗HCMV药物可能不同的独特的抗病毒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非常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抗HCMV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蟾毒灵可抑制人红白血病细胞增殖并下调肾母细胞瘤1基因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已有研究证实蟾毒灵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在白血病治疗中疗效显著,然而其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试图探讨蟾毒灵对人红系白血病(HEL)细胞增殖,肾母细胞瘤基因1(Wilms' tumor 1 gene,WT1)甲基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蟾毒灵处理HEL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增殖情况和细胞周期,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WT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用甲基化特异性分析WT1的DNA甲基化和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蟾毒灵对HEL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率为23.13%~84.62%.在蟾毒灵处理的HEL细胞中观察到典型的凋亡形态特征;细胞周期增殖指数由75.45降至49.67;WT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随着蟾毒灵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时WT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由未甲基化状态变为部分或完全甲基化状态.而蟾毒灵处理后DNMT3a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呈剂量依赖性.我们的研究初步说明蟾毒灵不仅能显著抑制HEL细胞增殖,阻滞G0/G1期细胞周期,还能诱导细胞凋亡,下调WT1的表达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