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Warfarin Therapy in Patients after Valve Replacemen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A Cross-sectional Study
编辑人员丨5天前
Objective:The standardization of warfarin anticoagulant therapy is the key to lifelong treatment for patients after heart valve replacement.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the possible risk factors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pandemic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state on medication safety.Methods:Eligible patients received a web-based questionnaire survey via the Wenjuanxing platform during outpatient visits.Depress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Anxiety was evaluated by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Medication adherence was evaluated by the Morisky scale.Results:A total of 309 patients(aged 52.2±11.4 years)were included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SDS score of all included patients was 36.9±9.4 points,of which 11(3.6%)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depression.The SAS score of all included patients was 43.1±9.3 points,of which 71(23%)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anxiety.Seven patients(2.3%)had bo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nly monthly income was an independent influencing factor for depression.Regarding anxiety,patients who underwent repeated operations had a 2.264-fold greater risk,and patients who received combination medication had a 2.140-fold greater risk.More bleeding events and coagulation disorders could b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anxiety,depression or both.When anxiety occurred,patients showed worse medication adherence.However,depress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medication adherence.Conclusion: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the detection rate of mental illnesse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as high,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medication safety of warfarin.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andardized regulation of warfarin anticoagulant therapy after valve replacemen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丙戊酸钠与华法林隐匿的药物相互作用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隐匿的丙戊酸钠与华法林药物相互作用致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急剧升高的案例,并结合文献报道,对该类型相互作用发生的3种模式与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本例患者因不明原因抽搐入院后予丙戊酸钠对症治疗,2 d后INR急剧升高至4.67,最初怀疑为某种药物不良反应,经反复排查与分析,推断为丙戊酸钠与患者体内残存的华法林(入院前服用)发生药物相互作用,通过蛋白结合位点竞争在短期内置换出大量游离华法林,使其血药浓度快速增高,从而导致INR异常变化。老年患者多药治疗导致的药物相互作用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病例提醒医生在开具药物时需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并适当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有助于判断相互作用,提高临床救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101例中长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中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瘤内径≥8.0 mm,患儿均完成定期随诊。随访终点为患儿最后一次随诊或死亡时间。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101例符合纳入标准GCAA患儿入选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81.2%)、女19例(18.8%);发病年龄2.5(1.0,4.5)岁,随访时间4.5(2.7,7.5)年,最长19年。患儿常规接受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严重者另加氯吡格雷。截至随访终点,13例(12.9%)患儿出现心脏增大,11例(10.9%)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12.9%)发生心肌梗死,2例(2.0%)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5.9%)死亡。受累冠状动脉共170支, 位于左侧主干24支(14.1%),左回旋支10支(5.9%),左前降支57支(33.5%),右侧冠状动脉中段78支(45.9%),右侧冠状动脉远段1支(0.6%)。11例(10.9%)患儿GCAA内径回缩至4.0 mm及以下;受累的170支冠状动脉中,28支(16.5%)冠状动脉内径回缩到4.0 mm及以下。左侧、右侧GCAA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7/91)比13.9%(11/79), χ2=2.473, P=0.116]。单侧GCAA与双侧GCAA患儿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9/56)比4.4%(2/45), χ2=2.381, P=0.123]。 结论:川崎病 GCAA以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常见,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性临床试验。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连续纳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67例患者,通过Excel软件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通过“抗凝助手”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患者纳入至少3个月后开始进行随访,于2019年9月30日结束。以治疗范围内时间(TTR)11.0%、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达标率10.0%为界值,非劣性单侧 t检验试验组患者TTR及INR达标率是否非劣于对照组。 结果:试验组、对照组TTR分别为(58.2±23.4)%、(54.8±23.6)%(差值3.4%,差值单侧95% CI下限:-6.4%; t=2.441, P=0.009)。试验组、对照组INR达标率分别为(55.4±21.9)%、(52.8±22.5)%(差值2.6%,差值单侧95% CI下限:-6.6%; t=2.309, P=0.012)。 结论: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结局指标不劣于传统抗凝管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儿童心脏栓塞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儿童心脏栓塞的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0年1月济南市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收治的1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心脏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等。结果:10例患儿男女比例7∶3,中位年龄6.5岁,发热时间均超过1周,9例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明显升高,6例患儿C反应蛋白(CRP)升高。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肺炎肺不张均较前吸收好转。1例患儿手术后栓子消失,其余9例予抗凝治疗,其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7例,2例于住院期间心脏栓子消失,1例院外口服2周双嘧达莫后栓子消失,另4例住院期间经单纯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欠佳,出院后2例分别于出院后4个月、5个月复查栓子消失,2例因个人原因未复查;2例经肝素抗凝无效后改为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的患儿于出院2个月后复查栓子消失。随访10例患儿,均无气促、胸痛等症状。结论:发热时间长,CRP及D-D明显升高的患儿更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抗凝治疗有效,抗凝治疗无效或担心栓子脱落引起并发症的患儿可行外科手术取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易栓症5例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遗传性易栓症(IT)患儿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0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一科收治的IT患儿进行研究,并随访。结果:符合IT诊断标准的患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确诊年龄为7岁~13岁6个月。5例患儿中,2例先天性蛋白C缺陷症,先天性蛋白S缺陷症、抗活化蛋白C抵抗、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血症各1例。5例患儿均有肺栓塞,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有心脏血栓和动脉栓塞。易栓症实验室检测1例蛋白C水平明显减低,1例蛋白S水平明显减低;2例患儿急性期抗磷脂抗体阳性,但3~6个月后复查为阴性。遗传学分析2例为 PROC基因变异,1例 PROSI基因变异,1例 F5基因变异,1例 FGA基因变异。患儿均行长期抗凝治疗,其中4例行华法林治疗,1例行利伐沙班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5年,随访中,1例患儿自行停用抗凝药物1个月后在感染诱因下出现血栓复发。 结论:IT患儿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一样,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VTE);易栓症实验室检测存在局限性,基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IT患儿需长期抗凝治疗,以减少VTE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小板分布宽度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38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PDW是否升高分组(PDW降低组、正常范围组、升高组)并进行亚组分层,分析PDW与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用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表示]的关系,同时分析PDW对于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方面的预测价值。结果:PDW降低组、正常范围组、升高组的PDW、TT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322、10.745,均 P<0.01)。不同抗凝质量患者的PDW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532, P<0.05)。ROC曲线显示,PDW预测华法林抗凝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21,95%CI:0.524~0.737, P=0.023。PDW<14%、14%~<16%、16~<18%、≥18%四组间的PDW、TT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075、11.638,均 P<0.01)。而PDW<14%、14%~<16%、16~<18%三个亚组间PDW、TT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43, P=0.401)。16~<18%、≥18%两个亚组间的PDW、TT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54、6.712,均 P<0.01)。 结论:血小板分布宽度与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的达标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考虑作为预测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的随访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中国人群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华法林是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不可替代的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基于遗传药理学构建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遗传因素是影响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主要因素, VKORC1、 CYP2C9等基因通过作用于华法林药理或代谢途径影响华法林抗凝效果。此外,年龄、体表面积、合并用药等非遗传因素也对华法林稳定剂量有影响。既往发表的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纳入人群以高加索人为主,模型构建方法多为传统多元线性回归。而国内研究根据中国汉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人群,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并取得了更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凝血酶Ⅲ基因突变新位点致肺栓塞一例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基因( SERPINC1)序列分析提高对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缺乏导致的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报道1例33岁男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通过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检测7项易栓症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使用数据库查询基因突变谱,使用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突变基因的致病概率。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急性肺栓塞(中低危),病程中发现患者AT-Ⅲ活性持续低于50%,给予那曲肝素钙联合华法林抗凝,患者咯血增多,更换用药为利伐沙班,栓子逐渐吸收。基因检测显示 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杂合错义突变,检索基因数据库并使用蛋白功能损伤预测软件确认该突变位点为新发致病突变,致病概率0.999 999 851 200 991,经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结论: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为新发致病突变,补充和更新了遗传性AT Ⅲ缺乏症基因突变谱,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可作为此类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充分发挥药师在直接口服抗凝药用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作为心房颤动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抗凝治疗的一线药物。与华法林相比,DOAC剂量相对固定,药物相互作用有限,不需要治疗药物监测。但DOAC给抗凝治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用药安全挑战。药师应通过完善相应药学服务机制如协助医师确保DOAC处方适宜性、规范实验室监测流程、设置潜在药物相互作用预警以及加强抗凝药物转换和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管理等多种途径,为DOAC的安全使用保驾护航。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代,将DOAC纳入抗凝门诊的规范化管理是传统抗凝门诊工作的重要拓展,可降低患者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此外,临床药师人力和精力通常受限,DOAC相关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处方的适宜性和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