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PD脑功能研究采用的非侵入技术,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等,难以实现运动状态或磁电治疗下的脑功能评定。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神经成像技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成像技术可实时监测PD患者真实运动相关的皮层反应,为直接监测大脑活动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高生态效度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NIRS技术在P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PD神经功能影像学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PD步态和平衡障碍与大脑皮质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前额叶皮质,涉及皮层认知资源对基底节功能障碍的代偿策略。药物、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其他干预措施可应用fNIRS技术评价神经康复效果、揭示干预作用的神经基础。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所提供的证据支持fNIRS可在临床实践中转化。未来研究应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对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开展深入研究,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the clin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 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stroke spasticity-overview of 20 years of experiences
编辑人员丨4天前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In many patients after stroke, spasticity develops over time,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the patient′s independence, pain, worsening mood, and, consequently, lower quality of life. In the last ten years, a rich arsenal of physical agents to reduce muscle tone such as extracorporeal shock therapy (ESWT) wave has come through. The aim of this narrative review article is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the use of ESWT as a supplement to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of people after stroke suffering from spasticity.Methods:The PubMed and PEDro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for papers published in English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20, 22 of which met inclusion criteria for clinical studies related to post-stroke spasticity management with ESWT.Results:A total of 22 studies including 468 post-stroke patients-11 reports with the upper limb (267 patients) and 10 reports within the lower limb (201 patients), as well as one report including both upper and lower limb. We focused our attention on clin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Therefore, we performed the assessment of enrolled studies in terms of methodological quality using the PEDro and level of evidence using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 guidelines. Furthermore, we indicate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in using ESWT for post-stroke spasticity management. Moreover, we discussed a sugges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Conclusions:In conclusion, an ESWT effectively reduces muscle tone in people with spastic limb after stroke. Further, ESWT is safe and free of undesirable side effects.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ESWT on muscles affected by spasticity is still unknown.To date, no standard parameters of ESWT in post-stroke spasticity regarding intensity, frequency, location, and the number of sessions has been established. Further research, meeting the highest standards, is needed to establish uniform muscle stimulation parameters using ESW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数字疗法在儿童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DTx)这一新兴行业。相较于传统疗法的局限性,DTx的优势使其成为儿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新的治疗策略。数字疗法联盟定义了DTx并规定了DTx产品应遵守的核心原则。对于用户、提供者、支付方以及企业,DTx都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DTx的适应证广泛,目前在儿童神经康复领域,DTx主要适用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认知障碍、癫痫及视觉障碍等疾病的康复。巨大的优势和价值是DTx兴起和快速发展的主要内因,但DTx的成熟将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相信在众多外力的推动下,DTx行业将会抓住机遇赢得挑战,为儿童神经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并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其潜在的神经可塑性机制。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即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的同时进行tDCS治疗,tDCS刺激电流在10 s内从0上升到1 mA,保持20 min后,在10 s从1 mA下降到0。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15 d。对照组则仅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tDCS治疗为假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15 d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E-FMA)和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DTI检查。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UE-FMA和WMFT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UE-FMA评分为(35.32±13.2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21.80±13.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囊后肢层面的FA值、rFA、FAasy和中央前回FA、CST长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这可能是基于促进CST完整性和对称性改变的神经可塑性机制,因此临床上可以将tDCS可作为神经康复中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护世界”平台的Benner理论分层培训在神经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基于“护世界”平台的Benner理论分层培训模式在神经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3年间开展神经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在职培训的70名护士,按照不同培训方法,采取随机单双号分为对照组( n=35)和观察组( n=3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培训,观察组采用基于“护世界”平台的Benner理论分层培训模式。分别对两组护士培训前后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岗位胜任力、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采用SPSS 25.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两组护士培训前理论[(88.35±4.41)分 vs.(89.43±4.07)分]和技能考核成绩[(89.22±3.27)分 vs.(88.43±3.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观察组护士理论[(95.51±5.01)分 vs.(90.24±4.99)分]和技能考核成绩[(95.15±4.24)分 vs.(91.13±4.33)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观察组护士教育指导、管理职能、诊断职能、帮助角色和干预治疗等岗位胜任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士对教学的满意度调查评分整体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护世界”平台的Brnner理论分层培训模式可提高神经康复护理专科护士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综合强化其岗位胜任力,有推广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学生认知康复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学生对认知康复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为认知康复教学提供参考。方法:以2020至2022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康复科实习的169名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认知康复的兴趣、认知现状和学习意愿,采用 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57.4%(97/169)的实习学生对认知康复感兴趣,感兴趣的前三位认知域是记忆力[65.0%(63/97)]、注意力[60.8%(59/97)]和执行功能障碍[48.5%(47/97)]。与服从调剂的学生相比,高考自愿填报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对认知康复更感兴趣( OR=3.41,95%CI:1.46~7.99);与未轮转的学生相比,轮转认知治疗室的学生对认知康复也更感兴趣( OR=2.28,95%CI:1.12~4.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学生对认知康复比较感兴趣,但应进一步加强认知康复师资团队建设,提高带教教师的临床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拓展学生知识获取途径和临床实践机会,并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认知康复的兴趣和学习意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位间置搭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18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位间置搭桥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2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内外科及神经康复临床学院神经外科用原位间置搭桥术治疗的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分别位于大脑中动脉(MCA)14例,大脑前动脉(ACA)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例,大脑后动脉(PCA)1例;间置移植血管分别取自桡动脉(RA)14例,颞浅动脉(STA)3例,枕动脉(OA)1例;所有患者均行动脉瘤切除后端-端吻合原位间置搭桥,其中间置血管形态为I型13例,V型3例,Y型2例。术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A复查,采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估患者预后,并定期采用门诊、电话或网络随访。结果:2例患者术后出现偏瘫;1例出现短暂的失语,3个月后完全恢复;其余15例患者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DSA检查结果显示,1个吻合口术后重度狭窄,其余吻合口及移植血管均通畅,所有动脉瘤均未显影;随访3~89个月,无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16例,3分2例。结论:原位间置搭桥技术是治疗部分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目标之一。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非入侵性脑刺激技术,能够调控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神经可塑性,在神经康复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力。既往其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障碍中,而近期有研究表明其也能够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本文综述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探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假说及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重组的可能机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恢复期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影响住院康复的脑外伤患者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和住院期间ADL能力改善程度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2020年9月在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220例脑外伤患者资料数据,按3:1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对所有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分别以训练集出院时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出入院BI差值为结局指标,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有显著性意义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了两个预测模型:①入院时病程、入院时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Fugl-Meyer balance,FMB)、入院时BI是患者出院时BI的显著影响因素,以出院时BI为结局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57(95%CI:0.930-0.983)和 0.917(95%CI:0.839-0.994),模型区分度较好,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分别为P=0.196和P=0.551,模型校准度较好.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91.4%(95%CI:0.833-0.959)、83.3%(95%CI:0.723-0.907)、0.747.②入院时病程、住院天数、年龄显著影响出入院BI差值,建立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95%CI:0.702-0.844)和0.747(95%CI:0.613-0.881),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分别为P=0.721和P=0.274,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良好.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 77.2%(95%CI:0.670-0.850)、64.4%(95%CI:0.522-0.750)、0.416.结论:建立的两个预测模型将帮助康复医生根据脑外伤患者入院时状况初步判断出院时的功能独立水平和住院期间的功能改善程度,为康复医疗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多任务学习血管分割的拟定量侧支评分在s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 的 评估基线 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 A)拟定量评分(self-designe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quantita-tive,SD-CCQ)与 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 CT 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两者间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探讨SD-CCQ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因急性缺血性卒中在中山市中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8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和影像学资料,包括CT、CTA、弥散加权成像(DWI)影像数据.采用多任务深度学习方法对CTA源图像进行血管分割标注,并对血管分割后的CTA影像分别进行ASPECTS评分和SD-CCQ评分,从而评估AIS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通过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评估侧支循环的一致性,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D-CCQ与AIS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ASPECTS评分与SD-CCQ评分在评估AIS患者侧支循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0.65,P<0.001),SD-CCQ对AIS良性侧支循环的诊断准确率为96.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D-CCQ、基线NIHSS、DWI梗死体积是影响AIS患者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SD-CCQ可用于CTA影像评估AIS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状态,为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