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下丘脑垂体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诊治——华山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上海华山医院内分泌科成人下丘脑垂体区(hypothalamic-pituitary region, HPR)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的诊治经验。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2年2月至我科确诊的成人LCH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结果:共纳入27例成人HPR-LCH患者,下丘脑累及(H组)14例,非下丘脑累及(NH组)13例。常见影像学表现为垂体柄增粗(25/27,92.6%)。确诊时全垂体功能减退14例(51.9%),代谢异常19例(70.4%)。H组肾上腺轴、甲状腺轴、全垂体功能减退及糖尿病比例均高于NH组(78.6%对23.1%;92.9%对30.8%;78.6%对23.1%;35.7%对0%;均 P<0.050)。H组下丘脑综合征比例71.4%(10/14)。首次就诊确诊率79.2%(19/24),HPR及外周活检确诊率分别为48.1%和51.9%,25.9%(7/27)多次活检确诊,确诊时累及的外周病灶有骨、甲状腺、肺、淋巴结、胸腺、肝脏。20例化疗,12周客观缓解率85%;4例局部治疗,1例中医治疗,1例放弃治疗,1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28(15,54)个月,期间H组死亡3例,NH组死亡1例。 结论:HPR-LCH患者以中枢性尿崩症起病,常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下丘脑综合征和代谢异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提示垂体柄增粗或下丘脑病灶。HPR病灶常较小、诊断难度高,全身评估寻找外周病灶有助于早活检早诊断。下丘脑累及者死亡率较高,提示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菌群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癫痫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大多数儿童癫痫经药物治疗能控制,但仍有20%~30%癫痫患儿经治疗后控制效果不佳,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癫痫,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与大脑产生双向联系,包括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肠道免疫系统、神经递质及神经调节因子等,对大脑的生理、行为和认知功能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在癫痫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肠道菌群与癫痫的密切联系,可能作为治疗癫痫的一个靶点,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癫痫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酸枣仁及其提取物治疗失眠的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酸枣仁提取物通过调节下丘脑γ-氨基丁酸能突触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通路、下丘脑黑色素聚集激素、食欲素A等神经递质的表达,以调节睡眠—觉醒平衡,发挥抗失眠作用.酸枣仁提取物通过调节下丘脑能量代谢,改善肝代谢功能,调节血清代谢物分泌,改善心肌线粒体功能,以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改善大脑睡眠节律调节功能.酸枣仁醇提取物可纠正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纠正睡眠相关激素的分泌,调节睡眠结构,发挥催眠作用.酸枣仁提取物可改善免疫功能,显著降低多种炎症因子的释放,纠正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以减轻睡眠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运动疗法通过调节"脑肠轴"治疗卒中后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运动疗法是治疗PSD的有效手段之一,可通过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抑制炎症反应、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上调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等机制作用于"脑肠轴"中的神经信号、免疫信号和化学信号,起到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维持肠道菌群稳定的作用,进而缓解抑郁症状.深入探索运动疗法通过作用于"脑肠轴"治疗PSD的机制,有助于提高PSD的防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性腺轴在围绝经期抑郁症中的作用(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抑郁症作为常见的情感类精神障碍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二大健康负担.抑郁症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女性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以上,这可能与女性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比如围产期抑郁、围绝经期抑郁(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PMD).围绝经期是女性生殖的脆弱窗口,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al,HPG)轴功能发生紊乱,导致机体出现情绪低落和焦虑不安等抑郁症状.本文综述近年来HPA轴和HPG轴相互作用导致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围绝经期抑郁症以及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醒脑解郁方灌胃对大鼠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观察醒脑解郁方对大鼠卒中后抑郁(PSD)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关系.方法 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SD组、氟西汀组、醒脑解郁方低剂量组、醒脑解郁方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不做干预,其余4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UMS)制备PSD模型.CUMS期间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溶液0.2 mg/100 g灌胃,醒脑解郁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05、2.10 g/mL醒脑解郁方灌胃,正常对照组、PSD组给予1 mL/100 g生理盐水灌胃.根据大鼠体质量、强迫游泳实验、糖水消耗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估抑郁状态;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形态;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PA轴相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PA轴相关激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R)、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蛋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SD组体质量降低、强迫游泳测试时间缩短、糖水消耗量减少、水平及垂直运动得分降低,海马组织神经元数量缺失明显,呈现炎性改变,血清ACTH、CORT水平升高,海马组织G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下丘脑组织CRH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均<0.01).与PSD组比较,氟西汀组和醒脑解郁方低、高剂量组体质量增加、强迫游泳时间延长、糖水消耗量增多、水平及垂直运动得分增加,海马组织神经元受损程度较轻,水肿现象减少,细胞存活率提高,细胞排列紧密;血清ACTH、CORT水平降低,海马组织G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下丘脑组织CRH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均<0.01).结论 醒脑解郁方能够改善PSD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PA轴过度激活从而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虚拟现实技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疲劳的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12 月在上海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初次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60 例为研究对象,将肿瘤一病区和二病区分别设为对照组(30 例)与试验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VR干预,即患者在6个深度放松型3D场景(旅行、星空、四季、地球、公园、海底世界 6 个场景)中自由切换,沉浸式交互体验.住院期间每次化疗前进行VR干预 1 次,化疗间歇期每周 2 次复诊时至医护联合门诊进行VR干预 1 次,每次 20min.在第 1 次入院、第 3 次、第 5 次、第 7 次化疗时比较两组患者中文版Piper修订量表(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 of Chinese,RPFS-CV)评分情况.结果 60 例患者均完成 7 个疗程的化疗.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RPFS-CV评分组间、时间与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第 5 次和第 7 次化疗前,试验组较对照组RPFS-CV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第 5 次化疗前与第 7 次化疗前比较,RPFS-CV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具有越往后得分越高但最终稳定的趋势;试验组第 3 次与第 5 次、第 7 次化疗前,第 5 次与第 7 次化疗前RPFS-C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第 1 次化疗前与第 3 次、第 5 次、第 7 次化疗前比较,均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高于第 1 次化疗时.结论 深度放松型沉浸式交互体验的VR通过增强患者视觉感官刺激,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增加皮质醇分泌,有抑制疲乏上升趋势作用,可用于缓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化疗期间的癌因性疲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流行病学及相关机制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6
根据WH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任何其他疾病,因此心血管疾病研究是世界公共卫生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与此同时,根据 2022 年WHO发布的数据统计,中国心理疾病患病率高达 17%,近 20 年,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增长了 120 倍,且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并存在一定的内在机制.本文旨在阐述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从而发现焦虑症和抑郁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驱动因素,其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心脏造成损伤,而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梗死可以通过介导脑部缺血性损伤和炎症反应来诱发不良情绪以及认知障碍.本文能够为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提供更多预防思路,也为心理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并为双心学科的交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针刺治疗抑郁症机制的近五年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本文通过对近5 年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行概括归纳,发现针刺可通过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单胺类递质等的表达,有效增强突触传递和可塑;能够通过调控半胱氨酸蛋白酶-3、B淋巴细胞瘤-2 家族的表达,有效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的增加、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来调控中枢炎性反应的发生;通过调控相关激素水平的表达,良性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减轻海马神经元等的受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及信号通路的表达等途径来治疗抑郁症.研究表明,针刺对于抑郁症的干预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综合调控的特点.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加强针刺治疗疾病的临床应用;拓展穴位选用范围,加强体穴的应用频次;也应拓展对针刺穴位的研究,探索最佳针刺腧穴及操作的定量参数;同时要更加深入地探索针刺各机制间的相互关联性,加快基础机制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类风湿关节炎与抑郁症共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广泛推行,心理社会因素在躯体疾病的作用 日益显著.类风湿关节炎(rhe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侵蚀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此病有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迁延不愈等特点,患者生理、心理长期受到不良影响,极易并发抑郁症.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RA释放的炎症因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素等也影响着患者的抑郁状况,然而,抑郁症能激发免疫因子与炎症因子的释放,对RA的疾病活动度、疼痛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影响预后.评估患者抑郁状况及对抑郁症合理的治疗,有助于延缓RA的疾病进展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