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矫形器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患儿通常伴有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从而造成步态异常。下肢矫形器在矫正脑瘫患儿异常步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预防、矫正畸形,增加关节稳定性,抑制肌肉痉挛及不随意运动,从而促进正常运动发育并改善整体活动能力。脑瘫患儿常用的矫形器主要包括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颈托与围腰等,本文主要介绍各种类型下肢矫形器及其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3D打印踝足矫形器与传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踝足矫形器与传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7例。2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站立及步行功能训练等。在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过程中,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分别全程穿戴3D打印踝足矫形器或传统踝足矫形器,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测试(6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2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同时检测2组患者步行时双侧下肢股直肌、胫骨前肌及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以评估患侧下肢肌肉激活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10MWT、6MWT及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10MWT、6MWT及TUGT[分别是(22.5±3.6)s、(136.6±23.3)m和( 19.1±3.0)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健/患侧iEMG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穿戴3D打印矫形器或传统矫形器均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促进患侧下肢肌肉激活,降低其跌倒风险,且以穿戴3D打印矫形器的疗效相对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步态异常患者分为踝足矫形器组(AFO组)和矫形鞋垫组(简称鞋垫组),每组30例。AFO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AFO适配训练,鞋垫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定制化矫形鞋垫适配训练,2组患者均干预4周。于适配前、适配后8 h及适配后4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评估项目包括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S)、足底压力平衡指数、左右步长差值、步宽(足印法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下肢Fugl-Meyer评分(FMA-LE)、6分钟步行测试(6MWT)、躯干姿势控制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量表(BI)等。结果:适配后8 h鞋垫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AFO组有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适配后4周时,鞋垫组TGS、平衡指数(赤足和穿鞋+辅具时)、左右步长差值、BBS及BI评分均明显优于AFO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平衡指数(仅穿鞋、无辅具)、步宽、FMA-LE、TIS、TUGT及6MWT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踝足矫形器比较,定制化矫形鞋垫能更有效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足踝生物力学异常,提高其平衡功能,有助于患者步态表现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10)、支具组( n=10)和联合组( 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 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内侧楔形鞋垫矫治成人扁平足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成人扁平足导致的足部过度旋前可造成下肢力线改变并影响下肢关节运动功能,从而引起疼痛并增加运动损伤风险。矫形鞋垫是一种以恢复人体下肢异常力线结构为目的的辅助功能矫形器,也兼具缓冲减震、增加本体感觉等作用。内侧楔形鞋垫(MWO)能矫正扁平足患者的下肢力线,改善踝、膝、髋关节运动学参数并缓解下背部疼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矫治扁平足。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关于MWO矫治成人扁平足的文献报道,发现合理应用MWO可改善扁平足患者足部过度旋前,从而影响下肢各关节运动及下肢肌肉活动,对缓解扁平足人群在特定运动时疼痛及预防运动损伤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深度相机和神经网络的下肢关节力矩估计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深度相机和神经网络估计人在直线行走时髋、膝和踝关节的屈伸力矩.方法 利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测力板和Azure Kinect深度相机采集20个人的步态信息,受试者被要求以其偏好的步行速度直线行走,同时踏在测力板上.并利用Visual 3D仿真得到关节力矩作为参考值,分别训练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进行关节力矩估计.结果 ANN模型估计髋、膝和踝关节的关节力矩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rRMSE)分别为15.87%~17.32%、18.36%~25.34%和 14.11%~16.82%,相关系数分别为 0.81~0.85、0.69~0.74 和 0.76~0.82.LSTM 模型具有更好的估计效果,rRMSE分别为8.53%~12.18%、14.32%~18.78%和6.51%~11.83%,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 0.89~0.95、0.85~0.91和0.90~0.97.结论 本文证实了利用深度相机和神经网络无接触估计人体下肢关节力矩方案的可行性,其中LSTM模型具有更佳的表现.关节力矩估计结果与现有研究相比具有更好的精度,潜在应用场景包含远程医疗、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以及矫形器辅助设计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早期采用踝足矫形器辅助急性脑梗死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探讨早期应用踝足矫形器辅助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以计算机表法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在早期采用踝足矫形器+康复训练,对照组施行康复训练,对比2组临床效果。结果:(1 )干预前,2 组肢体运动功能 Fugl -Meyer 评分、日常生活能力 Barthel 评分比较( P >0. 05);干预后,2组上述评分情况比较差异突出(P<0. 05)。(2)干预前,2组平衡功能Berg步态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干预后,2组Berg评分、Holden分级进行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 05)。(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性(P<0. 05)。结论: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于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可以提高临床效果及安全,主要表现在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步态、步行能力方面,所以能够获得患者和其家属的满意及认可,值得在临床方面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矫形器在下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矫形器已逐渐代替石膏,成为矫形外科保守疗法的一种手段[1],笔者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下肢骨折治疗中应用矫形器的情况.35例下肢骨折患者,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22.5±9.8)岁.经手术治疗19例,未行手术治疗16例.①跟骨骨折患者6例中2例患者骨折有明显移位,先行手术治疗,1~2周后使用跟骨免荷式踝足矫形器下地行走(4~8周),4例骨折无明显移位者,直接使用跟骨免荷式矫形器下地行走[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侧下肢严重短缩患者行走功能矫形器的制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单侧下肢严重短缩患者矫形器的设计制作方法.方法 针对下肢严重短缩患者,从质量、美观、耐用性等多方面考虑设计制作假脚型坐骨承重矫形器,制作过程包括:取型、制作石膏阴型;修整阳型;热塑成型、装配;工作台对线;选择配件.结果 假脚型坐骨承重矫形器补高了短侧肢体,美观性好,穿脱方便.结论 矫形器可帮助单侧下肢严重短缩患者实现独立行走,有推广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性瘫痪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核心分类简明通用版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康复治疗模式与传统康复治疗模式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个不同的儿童康复病区划分为应用组和对照组,应用组的康复团队经过系统的ICF-CY培训后,利用ICF-CY脑瘫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对脑瘫患儿进行评定,然后根据ICF-CY评定结果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对照组的康复团队则不进行ICF-CY培训和评定工作,直接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模式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开始时(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对2组患儿进行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评分、粗大运功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辅助器具应用比较.结果 经3个疗程治疗后,在功能性技能和照顾者协助方面,2组患儿的PEDI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功能性技能:应用组t=10.370,P<0.001;对照组t=15.157,P<0.001;照顾者协助:应用组t=21.352,P<0.001;对照组t=8.757,P<0.001),且应用组患儿治疗后的PE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功能性技能方面:t=3.860,P=0.001;照顾者协助方面:t=3.401,P=0.001).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评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应用组t=17.07,对照组t=20.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治疗后2组GMFM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1,P=0.454).除下肢矫形器外,应用组使用其它日常生活辅具的患儿亦明显多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92,P<0.001).结论 基于ICF-CY的脑瘫康复治疗方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