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增液汤对干燥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增液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核心组分及机制。方法:采用BATMAN-TCM平台获取增液汤的主要成分及其预测靶点,通过疾病相关的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及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获取干燥综合征的靶标基因,并运用Omicshare平台获取增液汤与干燥综合征靶标基因的交集;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将交集靶点上传到DAVID网站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应用Cytoscape 3.6.1进行结果分析并将其可视化。结果:筛选得到9个增液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成分,25个核心靶点,DAVID分析得到29个生物过程,25条相关通路。增液汤治疗干燥综合征关键靶点为L-天冬酰胺、甲基麦冬黄烷酮B、二氢麦冬黄酮E,主要作用于PI3K/AKTt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通路、Toll样通路等。结论:增液汤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增液汤治疗干燥综合征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芪麦冬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疗效及对血清SOD、GSH-Px、ROS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黄芪麦冬汤联合二甲双胍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活性氧类物质(ROS)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治疗的8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黄芪麦冬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SOD、GSH-Px、ROS、血糖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SOD、GSH-Px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ROS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血糖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应用黄芪麦冬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SOD、GSH-Px、ROS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二冬汤浸膏粉干燥工艺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筛选二冬汤浸膏粉干燥方式.方法 分别采用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处理浸膏粉,以松密度、振实密度、相对均齐指数、豪斯纳比率、卡尔指数、颗粒孔隙度、休止角、水分、吸湿性为评价指标,建立物理指纹图谱.采用HPLC法测定芒果苷、金丝桃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铵的含量,单因素试验优化干燥参数.结果 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后,浸膏粉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别为84.26%、94.02%、97.05%,各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最佳参数为进风温度120 ℃,相对药液密度1.10,进样体积流量288 mL/h.结论 喷雾干燥压缩成型性较好,可用于干燥二冬汤浸膏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经典名方麦门冬汤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建立麦门冬汤基准样品的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进行评价,同时建立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UPLC-ELSD)和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建立麦门冬汤的指纹图谱,明确共有峰归属并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研究.测定样品中10种指标性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 建立麦门冬汤基准样品2套指纹图谱方法,相似度均大于0.90,标定了24个共有峰,分别来自方中麦冬、甘草、人参3个药味;化学模式识别法将20批样品分为5类,筛选出影响不同批次基准样品质量差异的5种关键成分;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和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麦冬龙脑苷、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甘草苷、甘草酸质量分数均值的±30%范围分别为0.001%~0.003%、0.002%~0.004%、0.003%~0.005%、0.04%~0.08%、0.02%~0.03%、0.08%~0.16%、0.06%~0.11%.结论 建立的麦门冬汤基准样品质量分析方法科学、准确且稳定,可为经典名方麦门冬汤相关制剂的开发研究及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中药直肠滴入联合乳果糖治疗热扰心神型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内毒素、血氨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中药直肠滴入联合乳果糖治疗热扰心神型肝性脑病(HE)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内毒素、血氨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26例HE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乳果糖组、中药直肠滴入组和乳果糖联合中药直肠滴入组(联合组),每组各42例,均给予常规支持治疗后,乳果糖组采用单一乳果糖治疗,中药直肠滴入组采用单一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大黄、黄连、黄芩各20 g,加水800 mL煎至150 mL),联合组采用乳果糖联合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均治疗1周,观察三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血氨水平、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肠黏膜屏障功能[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水平和中医症状评分等变化情况,并评估三组病人精神状态改善时间、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病人精神状态改善时间联合组(5.84±0.87)d<中药直肠滴入组(6.15±1.05)d<乳果糖组(8.24±1.21)d(P<0.001);三组病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联合组95.24%>中药直肠滴入组92.86%>乳果糖组73.81%(P=0.005);治疗后,三组病人血清内毒素、血氨水平、TNF-α、IL-6、DAO、D-LA、AST、ALT、TBil水平水平,面赤、谵语、惊悸、失眠多梦、口干咽燥、心烦易怒等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三黄汤保留灌肠联合乳果糖治疗HE型肝性脑病疗效确切,可有效调节肠道内毒素,降低血氨水平,修复肠黏膜屏障,缩短神志恢复时间,改善肝功能,降低中医症状评分,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指纹图谱、一测多评与模式识别相结合的忍冬藤配方颗粒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指纹图谱、一测多评与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相结合的忍冬藤配方颗粒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利用制备的15批忍冬藤标准汤剂和10批忍冬藤配方颗粒建立了 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忍冬藤标准汤剂与配方颗粒中新绿原酸、马钱苷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当药苷、马钱苷6种成分的含量,同时测定忍冬藤饮片中相应成分的含量,计算从饮片到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的转移率.结果15批忍冬藤标准汤剂和10批配方颗粒(S16~S25)HPLC指纹图谱有16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HCA、PCA、PLS-DA表明,忍冬藤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成分相似.15批忍冬藤标准汤剂(S1~S15)的出膏率为7.80%~14.57%,新绿原酸、马钱苷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当药苷、马钱苷质量分数分别为2.09~8.60、6.91~21.84、2.71~6.83、1.94~8.72、1.51~6.81、10.26~33.88 mg/g,6种成分从饮片到标准汤剂的转移率分别为24.14%~41.75%、40.64%~70.83%、26.48%~44.22%、29.58%~51.97%、28.96%~46.59%、45.73%~84.73%.10 批忍冬藤配方颗粒(S16~S25)的出膏率为 14.4%~14.8%,6种成分从饮片到配方颗粒的转移率分别为46.16%~47.20%、41.87%~42.26%、39.64%~40.17%、58.20%~59.42%、31.14%~31.26%、84.06%~86.26%,与饮片到标准汤剂的转移率基本一致.结论 建立基于标准汤剂的忍冬藤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以出膏率、指纹图谱的一致性、新绿原酸等6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及转移率等为指标,衡量忍冬藤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的一致性,结果合理可靠,可为忍冬藤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及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UHPLC-Q-TOF-MS技术快速分析二冬汤基准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分析二冬汤基准样品(冻干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 GL Sciences Inertsil ODS-3(100 mm×2.1 mm,1.8 μm)色谱柱,以 0.2%甲酸-0.05 mol/L甲酸铵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 0.4 mL/min,柱温 30℃,检测波长 254 nm,进样量 1 μL,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质谱扫描.结果:通过对照品比对,结合文献报道,共鉴定 25 个成分,包括 15 个黄酮类、8 个生物碱类、2 个皂苷类,并对各成分进行药物归属指认,均来源于黄芩、知母、荷叶、甘草 4 味药材.结论:该实验建立的定性分析方法可系统、快速地检测二冬汤基准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可为该经典名方的复方颗粒剂的研发及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算法模型探究国家名老中医沈舒文教授真实世界数据中运用大黄的诊疗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挖掘沈舒文教授应用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规律,为探索大黄临床应用的诊疗思路和用药经验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沈舒文教授名医工作室传承病案系统中记录的病例数据,运用python搭建算法模型,以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为研究工具,从真实世界数据的维度去剖析大量样本数据背后的规律,将大黄及炮制品酒大黄作为切入点,通过用药年龄、用药时间、诊断辨证和方药组合等不同层面解析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使用规律.结果 算法模型在多个层面总结出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使用规律:①从使用年龄来看,大黄及炮制品多在"天癸竭"阶段使用;②大黄使用时间多集中在气候炎热的夏季,酒大黄使用时间多集中在气候寒冷的冬季;③大黄及其炮制品多在"胃痛"和"便秘"中使用,行气破积较强的酒大黄使用频次高于大黄,在"消渴"的治疗中,性味寒凉的生大黄使用频次高于酒大黄;④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不通"和"郁热"方面,中阳虚寒也作为大黄及其炮制品的高频辨证,但酒大黄使用高于大黄,去其寒凉,取其功效;⑤算法模型的评估结果也指向决策树算法更适合分析症状,"痞满""口干""排便困难"在大黄及其炮制品所治疾病的症状中出现的最为显著,决策树判别条件主要集中在腹部症状、大便性状和脉象三大板块,这三大症状板块可以很好地判别是否使用大黄和酒大黄;⑥从药物关联性的角度"枳实+大黄(酒大黄)"的组合更为突出,药物聚类后筛选出大黄的核心基础方为"大黄+白芍+郁金"属于大柴胡汤思路,酒大黄的核心基础方为"酒大黄+黄芩+半夏+白术+砂仁+党参",属于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热蕴蒸的思路;⑦利用算法模型探究高频中药与症状两个维度的关联性,反映出更多药物和症状关联性,如真实世界数据中排便不畅时,瓜蒌仁和麻子仁出现更为显著;出现阴虚热象时,栀子和知母出现更为显著;入睡困难时,酸枣仁和夜交藤的表现则更为显著.结论 基于对数据的判别,算法模型凝练出多条符合中医学理论的用药规律,相关中医学理论集中在《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3本经典著作.以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算法为研究工具,从真实世界数据的维度去剖析大量样本数据背后的规律,将大黄及炮制品酒大黄作为切入点,不仅发掘出了药物的使用规律,同时也印证了机器算法能作为中医药研究手段,较好地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无功能性垂体微腺瘤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增高.其中,无功能性垂体微腺瘤也有恶变或体积增大引起占位病变等风险,但针对该病目前尚缺乏规范的诊疗指南.国医大师熊继柏认为,阴虚内燥为无功能性垂体微腺瘤的基本病机.若患者不具备垂体危象或垂体卒中等急症,且无明显垂体占位改变,但以反复多饮多尿、口渴等对患者生活质量有长远影响的症状为主时,属本虚标缓之类,应首先抓主症、固其本,可按"消渴"辨证论治;以益肾固元、养阴生津为法,方选二冬汤合菟丝子丸加味;结合"固本以正元""祛邪以遏症""察常以达变"的三层辨证思维,以稳定瘤体大小,降低恶化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诊疗思路可为完善或补充无手术指征的垂体腺瘤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归纳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CB)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健康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数据提取2016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的CB患者病历资料.经筛选后,将处方中药录入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基于Lantern5.0软件对频率>6%的中药进行隐结构模型学习,得到隐变量及显变量,对模型进行诠释.利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将频率>6%的中药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点,得到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中医药治疗CB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病例3 410例,涉及中药423味,累计用药82 766次,其中频率>6%的中药109味,累计频次为69 845,频次前5位中药依次为川贝母、茯苓、白术、紫菀、陈皮,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偏温、寒、平,药味以苦、甘、辛为主,主归肺经、脾经、肝经、胃经.隐结构模型分析得到隐变量49个、隐类149个,结合专业知识推断得到10个综合聚类模型,21个核心方剂,如桑白皮汤、血府逐瘀汤、小青龙汤、二陈汤、沙参麦冬汤、六味地黄丸、银翘散、止嗽散、玉屏风散、血府逐瘀汤合导痰汤等,推断CB证候有痰热郁肺证、气滞血瘀证、寒饮射肺证、痰湿蕴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肾阴虚证、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肺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强关联规则41条,其中二项强关联规则5条,三项强关联规则36条,置信度较高的为防风+黄芪→白术、防风+党参→白术、党参+陈皮→白术等,提升度较高的为柴胡+桑白皮→黄芩、紫苏子+射干→川贝母、苦杏仁+清半夏→陈皮等.结论 中医药治疗CB以化痰止咳平喘为主,且常用活血化瘀法以助化痰,并注重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等法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