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广东省名中医洪敏教授治疗失眠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广东省名中医洪敏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洪敏教授临床治疗失眠的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的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以及组方规律、潜在新方等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收集筛选出方剂共509条,中药共180味,使用频次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炒酸枣仁、法半夏、炙甘草、茯苓、黄芩,高频药物组合有法半夏-炒酸枣仁、炙甘草-法半夏、法半夏-茯苓、炙甘草-炒酸枣仁、茯苓-炒酸枣仁、法半夏-黄芩、陈皮-茯苓等,并得到7个潜在新方组合.[结论]洪敏教授治疗失眠用药以疏肝安神、清热燥湿、健脾化痰为主,临床中注重五运六气思想结合六经辨证理论,并善于灵活运用脏腑补泻理论,多脏并调,注重结合体质、运气、病机,司人、司天、司病,综合调治,使阴阳调和,失眠得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性味合化理论图解连梅汤类方的组方规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性味合化理论是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基本特性和相互作用指导中医师进行立法组方,进行临床疾病治疗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科重要的基础理论.连梅汤首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三十六条,主治暑邪入于少阴或厥阴引起的消渴、麻痹、心烦等症.全方配伍严谨、刚柔并用,以酸、甘、苦味药物相互合化,形成敛、清、补三法并用的治法,共同发挥清心滋肾柔肝的功效,现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腹泻、糖尿病、失眠等疾病.本文应用几何图形展示连梅汤类方的源流和后世加减变化,更加形象地展示经方的立法思路和性味合化,阐述温病名家对酸味药物的性味配伍和应用,如酸甘化阴、酸苦泄热、酸辛通阳等,为临床辨证组方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探讨陈无择天干十方的组方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敦煌遗书《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展示了 一套以五脏虚实辨证结合五味补泻治疗为主的辨证论治方法学,其核心框架为五行阴阳;与此同时,五运六气同样以五行太过不及定义中运,其核心框架同样为五行阴阳.基于此,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解析陈无择的天干十方,确定其适应证类型及组方配伍结构,分析方证相符度,分析天干十方对应年份五行强弱与其组方思路的相符度,以阐明天干十方的组方配伍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针药并用治疗胸锁乳突肌痉挛案一则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本案患者系因情志不畅致胸锁乳突肌痉挛,因患者年龄较大,病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治疗难度较大,往往需审证求因、追根溯源,条分缕析、辨明病机,再施以针药结合治疗方可奏效.肌肉痉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症,其中腓肠肌痉挛、面肌痉挛较为多见,其他部位的肌肉痉挛亦有发生.非疾病原因所致的肌肉痉挛虽无生命危险,但痉挛频频发生,发作时患者局部肌张力增高,挛缩僵硬,抽掣疼痛不适,较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案是以胸锁乳突肌频繁痉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发作性肌张力障碍,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思想指导下,即从首诊到后续复诊均遵循"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以甘酸为主立法选药.甘味入脾,可缓肝之急;酸味收敛,辛味升散,兼顾伴随症状加减用药.针灸选穴采用培土养木的思路,通过针药并用,综合论治,身心同调,取效满意.由此可见在临证时须准确把握关键病机,高度重视脏腑间的生克关系、药物的性味归经等.本案体现了中医诊疗疑难病症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辅行诀》与《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肝木疾病临床表现及治疗用药的异同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辅行诀》与《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均采用五脏虚实辨证作为理论架构,本文比较两者关于肝木疾病辨证用药的异同点,为"汤液经法图"的现代应用和理论融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辅行诀》与《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关于肝木疾病辨证论治章节的临床症状表现和治疗药物信息,数据标准化后拆分成独立的语义概念进行比较,计算相符度.最终拆分成24个独立症状与《辅行诀》比较并计算相符度,用药药味依据"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五脏规律进行定味和标记,并计算与补肝泻肝缓肝的"辛酸甘"味相符度.结果《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肝木疾病包含24个症状,其中17个症状与《辅行诀》相符,相符度为70.8%,共有症状包括头痛、多怒、两胁肿痛等,《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独有症状如卵缩、寒热虐等.同时,《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包含76个肝木病治疗中药,其中辛味、酸味和甘味药总和占比为71.05%.结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与《辅行诀》关于肝木疾病临床症状和治疗药物的认识有许多相同之处,相似度高达70%,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起源.五脏虚实+五味补泻辨证论治体系具有真实历史背景和临床实践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医学辨正》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医学辨正》是清代医家张学醇编著的中医基础理论类医书,全书分四卷,经考证,现存版本共有 4 种.书中张学醇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5 个方面,即遵从《黄帝内经》,勘误前人;法从阴阳,分寒热证;望闻问切,尤重脉象;拆方用药,剂量平和;用药禁忌,须分寒热.此外,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张学醇的用药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药味及证型频次分析方面:寒证、热证分型遣方用药相当;药物频次分析方面:与张仲景的《伤寒论》关系密切,涉及寒热、表里、气血、补泻方面的方剂;药物性味频次方面:四气以温、寒性为主,五味以甘、辛、苦味为主,用药性味贴合疾病;聚类分析方面:第 1 组有甘草、干姜、附子,第 2组有当归、麻黄,第3 组有石膏、知母,第4 组有牡丹皮、黄芩、黄连,前两组药性偏温,用于治疗寒证,后两组药性偏寒,用于治疗热证;关联分析方面:热证多应用甘草、石膏,寒证多应用桂枝、干姜、附子、麻黄、细辛.本研究着重讨论《医学辨正》的基本情况、张学醇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为今后继续研究张学醇及其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国医大师王晞星基于阴火理论辨治癌性发热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与肿瘤直接相关或因肿瘤治疗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国医大师王晞星教授从"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为癌性发热之关键病机,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三脏,当以甘温益气、健脾升阳、清泻阴火为首要治则;同时应重视"土木关系",通过养血解郁、疏肝散火之法以调和肝脾;并通过滋阴清热、引火归元之法阻断阴火的传变.王晞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化裁创制补中调肝汤(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陈皮、蜈蚣、石见穿、八月札、炙甘草等),通过益中气、补肝血、调肝气、消癥散结,以调和人体寒热阴阳,可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癌性发热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补脏化痰、宣肃肺气"分期辨治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立足于临床实践,提出分期辨治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方法.急性发作期以正虚不甚、痰热相搏为主要病机特点.痰热壅肺证,治以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甘石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外寒内热证,治以散寒清肺化痰,降气平喘,方用大青龙汤加减.之后逐渐进展成脏腑亏虚、痰饮内伏的缓解期病机状态.肺脾气虚证,治以健脾益肺,补气化痰,方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补脾肾,纳气化痰,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肺肾阴虚证,治以滋肾养肺,纳气生津,方用麦味地黄丸加减.附验案2则,以兹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研究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搜集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于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坐诊期间诊断为泄泻的病案171例作为资料来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其药物频次,常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常用药物组合,药物间关联度,核心药物组合及潜在的新药物组合进行数据剖析.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病案171例,使用药物157味,高频药物22味,其中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脾、肺、胃经为主.高频药物组合18组,其中人参→茯苓,半夏、茯苓→陈皮,半夏→陈皮这3种药物配伍组合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基于聚类分析演化得到53个核心药物组合和9个新药物组合.结论 段富津教授治疗泄泻以健脾补益、化痰除湿为主要治疗原则,同时注重中焦脾胃运纳调和,升降相因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景岳治疗淋浊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景岳治疗淋浊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规范《景岳全书》中张景岳治疗淋浊的方药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18.0、SPSS Statistics26.0、Cytoscape3.9.1等软件进行药物频次、频率分析,以及药物关联、聚类分析.结果:共获得方剂55首,使用中药105味,105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386次.28味高频中药(频次≥5次)中茯苓使用频次最高,按功效统计,补虚药有13味,居第一,其次为利水渗湿药6味.药物关联分析得到茯苓→远志、人参,山药→山萸肉等8个药物关联规则,药物关联网状图得到茯苓、人参,山药、山萸肉,茯苓、远志,木通、栀子等关联度较高的药对.聚类分析得到"山药、山萸肉、熟地黄、肉桂、菟丝子、韭菜子、杜仲、巴戟天、牛膝、五味子、牡丹皮""当归、白术、人参、远志、茯苓、炙甘草""黄芩、麦冬、生地黄、泽泻、猪苓、车前子、灯心草、木通、栀子、甘草"3首核心处方.结论:张景岳治疗淋浊主张补虚治本,利湿治标.补虚治本重在脾肾,脾肾亏虚型淋浊以温补升提为主,稍佐甘淡渗利,并根据证候特点运用收涩、宁心、助阳等药物.利湿治标不拘寒热,首推茯苓甘淡渗利,膀胱湿热型淋浊以清热、利湿为主,亦灵活辅以牛膝活血通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