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儿童CICU内由护士实施的旨在改善镇静镇痛管理的目标导向策略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评估一项由护士实施的目标导向镇静策略(RESTORE)对一家儿童CICU(pediatric CICU,PCICU)内患儿监护和护理实践的影响。场所:一家独立三级儿童医院内有31张床的PCICU。对象:心脏术后患儿。设计:对实施策略前后期进行评估对比的质量改进项目。干预措施:RESTORE策略的实施包括每日小组讨论患儿病程(急性期,滴定期或戒断期),根据患儿病程开出镇静目标分值处方,进行觉醒评估以及阿片类药物和(或)镇静剂滴定。采用戒断评估分值评估和管理医源性戒断症状。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回顾1243例患儿四个不同时间段内(一个实施前,三个非连续性实施后)与阿片类药物/镇静剂使用,疼痛/镇静评分,以及医源性戒断症状发生/管理有关的数据。数据收集期内患儿年龄和复杂性一致。实施后阿片类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减少约50%,且不伴有其他镇静类药物使用增加。干预后患儿带美沙酮离开PCICU或回家比例降低(PCICU:前19%后3%;出院:前12%后1.3%)。疼痛、镇静和戒断评分的记录更为一致,且护士报告其对患儿舒适度管理满意。结论:实施以改善PCICU患儿镇静和镇痛为目标的护士管理目标导向计划(如RESTORE)是可行的和可持续的,并与减少镇静剂和美沙酮使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4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行影像学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5枚PED。所有PED均到位良好。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流滞留,载瘤动脉的分支血管均通畅;Dyna CT检查显示支架均准确覆盖瘤颈,贴壁良好。术后2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1例为脑梗死,经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另1例发生中脑出血后死亡。除死亡患者外,余13例患者均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范围为12~48个月),无一例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末次随访mRS均为0分。11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范围为3~16个月),其中完全栓塞8例(包括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3例开颅夹闭术后复发、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以及1例单纯支架置入术后复发的患者),瘤颈残余2例(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瘤体部分显影1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结论:应用PED进行再治疗的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动脉瘤患者预后良好,而PED治疗曾行支架置入术的复发动脉瘤的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关于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建议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针对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在系统梳理临床治疗、疾病控制和科学研究三者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建议。临床治疗方面,要加强医务人员依法报告意识,强化症状检测能力,充分发挥传染病直报系统的作用,建立健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国家或地方监测平台。疾病控制方面,要从法律和体制机制上赋予疾控相关权限和保障,提升疾控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防控与应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储备。科学研究方面,要加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建设重大疫情应对中"一锤定音"的科研机构,建立国家和区域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救治的战略技术储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情况。方法:连续纳入自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并采用FD治疗的6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记录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中不良事件、术后早期并发症、随访期并发症及覆盖分支动脉闭塞情况等。结果:60例患者共植入61枚FD(Pipeline Flex 47枚、Tubridge 10枚、Surpass Streamline 4枚),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5/60),其中支架不完全贴壁3例、术中出血1例、支架未覆盖动脉瘤瘤颈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7%(4/60),其中出血性并发症3例、缺血性并发症1例。54例患者完成DSA随访[随访时长为(22.7±16.8)个月],动脉瘤完全治愈率为83.3%(45/54)。术后6个月首次DSA随访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7.4%(4/54),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2年、3年进展为载瘤动脉闭塞。54例患者术中FD共覆盖78条分支动脉,末次DSA随访时仅观察到1条(1.3%)分支动脉闭塞,但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F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不容忽视,术中不良事件以支架贴壁不良为主,出血性并发症集中发生于术后早期,随访期需警惕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以症状为导向的临床横向思维培养在妇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症状为导向的临床横向思维培养在妇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66名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I科实习的2017级及2018级临床医学5年制学生,将各年级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2017级试验组43人、对照组46人,2018级试验组37人、对照组40人,试验组均采用以症状为导向的临床横向思维培养模式,对照组均采用传统教学。实习结束后采用出科考核和满意度调查的方法对教学质量予以评估。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 t检验。 结果:将各年级两组学生的出科考核成绩分别比较,理论知识考试成绩相近;但病史采集、查体及病历分析能力成绩比较,试验组成绩要优于对照组( P<0.05),如2017级学生病历分析能力成绩:试验组(37.34±1.08)分vs.对照组(32.18±1.32)分;各年级两组学生满意度分别比较,试验组学生医患沟通、获取有效信息、临床病历分析、自学、查阅资料及团队协作能力较对照组高( P<0.0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以症状为导向的临床横向思维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妇科疾病的诊断思路和治疗原则,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提高医患沟通、获取有效信息、自学、查阅资料等能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ST)的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和CNKI数据库,分别以“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gittal translation”和“强直性脊柱炎”“矢状面移位”为关键词,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ST的文献共109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6篇进行分析。结果:ST发生率为1.6%~27%,头端移位更多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截骨水平头侧及尾侧椎体置钉深度不一致、矫形棒铰链点与截骨平面不在同一水平、截骨时上下截骨面矢状径不等、后凸矫正过大、改良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较高。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术中使用临时固定棒和cage、复位导向器、可调式手术体位架。一旦出现ST,需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具体措施包括椎板和/或椎弓根切除减压、ST的复位。部分ST会出现神经症状,其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文献中对ST的判定标准不同可能是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结论:AS截骨矫形术中ST的发生与置钉深度、矫形棒曲度、截骨面对称度密切相关,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以及ST复位是避免神经功能损伤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措施。ST的椎管自发性重塑形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得而知,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兴趣为导向的地板游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研究兴趣为导向的地板游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60例孤独症儿童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 n=30)和观察组( n=30),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兴趣为导向的地板游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分别比较两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PEP-3)。 结果:两组治疗前ATEC、ABC、CARS、PEP-3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6、9个月,观察组ATEC、ABC、CA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PEP-3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以兴趣为导向的地板游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异常情绪与临床症状,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经血管内治疗的25例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及远期(>8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动脉瘤再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所有患者随访3~21个月,复查DSA评估动脉瘤复发情况及载瘤动脉情况,以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25例患者共26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3个,未破裂动脉瘤13个。7个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7个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13个破裂动脉瘤中6个采用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病变段血管,7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个未破裂动脉瘤中9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4个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16个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中7个采用了双支架叠加辅助技术。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及远期均未出现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20例患者完成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3例动脉瘤复发,1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血管闭塞。25例患者均于2022年5月完成末次随访(电话或门诊随访),其中24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根据椎动脉优势、动脉瘤与PICA关系等特点,采取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方式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闭环反馈控制PBL在呼吸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采用闭环反馈控制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呼吸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PBL教学中,在学生开放式询问、讨论及PBL自主学习结束后,通过组织医学生小组PPT汇报、书面总结与机制图展示给予闭环反馈。在闭环反馈前后观察师生的教学参与度、授课质量评价、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辨识度、对重点症状特性掌握的维度及对PBL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并进行闭环反馈前后的比较。采用GraphPad Prism软件5.01进行分析。结果:闭环反馈能提高导师教学参与度自我评价[闭环反馈前后分别为(7.97±0.91)和(8.77±0.64), P<0.001]及学生对导师教学参与度的评价[闭环反馈前后分别为(8.09±0.79)和(8.74±0.45), P<0.001],同时提高学生对导师授课质量的评价[闭环反馈前后分别为(88.61±6.53)和(92.59±5.44), P<0.001]。通过闭环反馈,学生对大纲要求知识点的辨识度明显升高[闭环反馈前后分别为(84.00±21.75)和(90.22±16.18), P=0.017],对PBL教学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也明显提高[(8.93±0.67)和(9.37±0.64), P<0.001]。 结论:实践证明闭环反馈控制PBL教学方法对呼吸病学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在临床教学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分期手术治疗颈内动脉闭塞伴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颈内动脉闭塞后会导致脑循环中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侧支循环代偿性开通以维持闭塞血管区域的灌注,由此导致的对侧支循环血流量的增加被认为是颈内动脉闭塞后动脉瘤形成的一个诱因。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dissecting aneurysm,VBDA)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的内膜和中膜撕裂,循环血液侵入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形成壁内血肿进而引起的动脉瘤样扩张,可能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循环缺血及神经压迫等症状 [1]。其自然预后较差,一旦破裂,7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后续再破裂,死亡率高达46.7%。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22年2月收治了1例颈内动脉闭塞伴发VBDA的患者,笔者现将该例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同道对这一类型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