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种充填用流动性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5种充填用流动性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为临床选择适用于 力承担区直接充填治疗的流动性复合树脂提供参考。 方法:以可压实复合树脂(Majesty)为对照组,选用5种充填用流动性复合树脂(A组:Filtex 350 XT Flow;B组:Beautifil Flowable Plus;C组:Clearfil Majesty LV2;D组:Unifil LoFlo Plus;E组:Sonic Fill组)为研究对象,每组材料制备6个半球形试件。在微摩擦磨损实验机下,树脂试件垂直加载20 N,与牛牙釉质往复对磨1万次后测量球头磨斑直径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磨斑微观形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磨斑直径差异。结果:对照组、A、B组磨斑直径[分别为(1 033±43)、(1 068±48)、(1 237±86)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D、E组磨斑直径[分别为(1 550±150)、(1 384±222)、(1 525±81) μm ]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和A组( P<0.05)。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A、B组填料粒度范围较大,磨耗面可见填料的碎裂和局部缺损;C、D、E组填料颗粒较小,并可见多处整块填料脱落的痕迹。 结论:填料粒度范围大的流动性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与可压实复合树脂相当,有望用于 力承担区直接充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3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收治的13例PEHE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情况,总结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PEHE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44岁(20~66岁)。13例患者中6例经体检发现,7例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胸部CT检查提示大多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少部分为团块影和肺不张,可见钙化8例和强化4例。显微镜下见界限清楚的嗜酸性结节,间质呈黏液软骨样或胶原化玻璃样变。结节中见不规则状排列的巢团状、条索状结构,结节中央细胞少,外周细胞丰富,呈"铸型"充填或乳头状生长方式伸入肺泡腔内,肿瘤细胞呈上皮样,部分为梭形,异型性小,可见特征性的空泡细胞,内见1个或数个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标记,Vimentin(13/13)、CD34(13/13)、CD31(9/9)、ERG(2/2)、Fli-1(3/3),CK8/18(2/13),Ki-67阳性指数1%~30%,大多为低增殖活性。TTF-1、p63、Calretinin、CK5/6均为阴性。随访结束时,死亡4例,失访2例,其余患者情况良好,中位生存时间3.7年(0.5~11.0年)。结论:PEHE是罕见的肺低至中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需和多种疾病鉴别,联合应用灵敏性和特异性高的内皮标志物CD31、CD34、ERG等有助于诊断。多数预后良好,若肿瘤多发、伴胸膜侵犯及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提示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磁共振成像表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PHA)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2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为PHA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57.4±11.5)岁。收集患者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平扫信号强度、增强特征、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等。结果:15例患者中,4例为单发肿块型,10例为肿块结节型,1例为弥漫小结节型。15例患者中,11例(73.3%)为多发病灶,均累及肝左右叶。病灶大小不一,从点状到13.5 cm不等;共计分析肿块型病灶24枚、结节型病灶53枚。24枚肿块型病灶中不规整的有14枚;53枚结节型病灶中类圆形28枚,不规整型25枚。肿块型病灶较结节型病灶信号不均匀,100%(24/24)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区,91.7%(22/24)合并出血。24枚肿块型病灶增强动脉期以中央索条、网格状强化伴或不伴周边点、线、不完整环强化为主(66.7%,16/24);门静脉及延迟期逐步充实,因不同程度坏死或伴出血,无完全型充填强化。53枚结节型病灶动脉期主要以环形及整体强化方式为主(64.2%,34/53);门静脉期持续环形强化、向心性或网格充填及完全性强化。部分病灶较小或伪影干扰剔除后,实测病灶55枚,病灶ADC值为(1.57±0.54)×10 -3 mm 2/s,同层邻近肝实质的ADC值为(1.36±0.30)×10 -3 mm 2/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 结论:PHA患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特别是灶内血管穿行及畸形血管较具特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上前牙重度骨缺损患者成骨效果的长期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骨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骨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骨块片切成2块皮质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骨壁,两骨片间充填自体碎骨,整个植骨区域覆盖异体胶原骨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骨增量前骨缺损大小及骨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骨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骨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骨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重建三维骨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骨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类型大块树脂固化深度、硬度及对乳牙微渗漏影响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3种类型大块树脂的固化深度、硬度及应用于乳牙的微渗漏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照组为A组(常用复合树脂Filtek TM Z350 XT)和B组(树脂复合体Beautifil Ⅱ);大块树脂组分别为C组(高黏型Filtek TM Bulk Fill)、D组(黏度可变型SonicFill 2)和E组(低黏型SDR ? flow+)。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固化后微观形貌;制备各组树脂固化试件(每组6个),显微硬度计测量各组试件表层及不同深度的维氏硬度值并计算固化深度;分别用各组树脂充填离体乳磨牙(每组5颗),切片、老化、银离子染色、显影,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标本微渗漏情况,对5组银离子渗漏占比评定分级,采用了Jonckheere-Terpstra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A、C组填料颗粒呈球形且分布均匀;B、D和E组填料颗粒为多角形且分布不均匀。A、B、C、D、E组表面硬度分别为(84.97±6.30)、(65.04±5.95)、(57.80±1.18)、(60.77±2.34)、(33.32±1.83)MPa,A组硬度最高,E组硬度最低,A、E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硬度相似,3组间总体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D和E组的固化深度分别为2.6、3.4、5.8、3.8和7.8 mm。E组微渗漏最严重[0级占2%(1/50)、1级占22%(11/50)、2级占30%(15/50)、3级占24%(12/50)、4级占22%(11/50)],其微渗漏分级分布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各组间微渗漏分级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黏型和黏度可变型大块树脂硬度和微渗漏与树脂复合体相似,固化深度更大,可作为乳牙充填的一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足月新生儿肝母细胞瘤CT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肝母细胞瘤(HB)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新生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腹部CT表现特点,重点观察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动态增强特征。结果:7例HB患儿CT表现为肝内单发性肿块,其中累及肝Ⅵ段2例、肝Ⅶ段2例、肝Ⅴ+Ⅵ段1例、肝Ⅱ+Ⅲ段1例、肝Ⅳa+Ⅴ+Ⅷ段1例。肿瘤最大径为2.9~10.2 cm,中位数为4.7 cm;类球形4例,不规则分叶状且突向肝外生长3例;边界清晰6例,边界模糊1例;瘤内坏死囊变4例,钙化1例,小片状出血5例;7例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动脉期肿瘤中心及边缘出现多发结节状、条片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呈进行性区域扩展、充填,呈多发条索状及"岛屿样"强化,且以边缘强化明显,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例肿瘤侵犯门静脉及肝门区胆管,并肝内胆管扩张;3例腹腔干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管径变细。病理诊断示肝母细胞瘤上皮胎儿型6例,混合型1例。结论:新生儿HB的主要CT表现为可伴有不同程度坏死、出血及钙化的类球形或分叶状肿块,增强扫描呈进行性区域扩展的不均匀明显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肝平滑肌肉瘤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平滑肌肉瘤(PHLMS)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4家医学中心[温州市中心医院(3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3例)、温州市人民医院(2例)、乐清市人民医院(2例)]收治的10例PHLMS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5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55岁,年龄范围为41~83岁。病人均行腹部CT检查。观察指标:(1)CT检查情况。(2)治疗和病理学检查结果。(3)随访和生存情况。术后采用门诊、住院及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及病情稳定情况等,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量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CT检查情况:10例病人均为单发肿瘤,其中肿瘤位于肝左叶3例,肝右叶7例。10例病人肿瘤长径为8.0 cm(4.5~13.5 cm)。10例病人CT检查平扫结果示7例肿瘤膨胀性生长,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低密度,中央见斑片状更低密度区;3例肿瘤浸润性生长,呈斑片状,界限不清楚,肿瘤实质均匀等密度。10例病人CT值为40 HU(23~47 HU)。10例病人中,7例肿瘤膨胀性生长病人CT检查增强扫描动脉期结果示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轻度强化3例,不均匀中度强化3例,不均匀显著强化1例;7例病人CT值为68 HU(62~88 HU)。3例肿瘤浸润性生长病人CT检查增强扫描动脉期结果示周边强化明显强于中央区,3例病人CT值为73 HU(67~90 HU)。10例病人中,7例肿瘤膨胀性生长病人CT检查增强扫描门静脉期结果示肿瘤实质部分呈持续渐进性轻、中度强化,密度不均匀,CT值为63 HU(55~78 HU),其中3例肿瘤强化范围扩大,呈融合充填趋势;4例肿瘤中心及周边小片状或结节状强化和网格样强化。3例肿瘤浸润性生长病人CT检查增强扫描门静脉期结果示强化退出,密度不均匀,中位CT值为58 HU(50~62 HU)。10例病人CT检查增强扫描延迟期结果示肿瘤内强化缓慢退出,中位CT值为53 HU(50~60 HU)。10例病人中,4例肿瘤周边强化结节密度降低;6例肿瘤强化部分融合并向中心充填,坏死部分无强化。(2)治疗和病理学检查情况:1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术,肝内和肝门区未见转移。10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大体观均为单发肿瘤,肿瘤长径为8.0 cm(4.5~13.5 cm);其中7例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界限清楚;3例无假包膜,界限不清楚。10例病人肿瘤质地坚硬,切面多呈灰白,鱼肉状,7例肿瘤内见斑片状或点状坏死,3例肿瘤内见小片状或点状出血,其中2例肿瘤内见小斑点状钙化。10例病人镜下见肿瘤组织纵横交错排列,瘤细胞呈梭形,核呈圆形、卵圆形、两端圆钝或细杆样,异型明显,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10例病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示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波形蛋白均呈阳性。(3)随访情况:10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5个月。10例病人生存时间为10~12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11个月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8例病人生存时间>12个月。结论:PHLMS CT检查平扫结果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CT检查增强扫描结果示肿瘤实质部分和周边持续性不均匀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长骨骨血管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长骨骨血管肉瘤的临床、影像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共5例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病理诊断并治疗的原发性长骨骨血管肉瘤患者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45.2±3.5)岁(范围:27~79岁)。发病部位:肱骨近段1例,肱骨远端1例,股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1例。2例病理性骨折,3例无病理性骨者。针对肿瘤的部位、有无病理性骨折,分别采取病灶刮除和大范围切除治疗,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放疗、化疗。测量并记录病灶长径,记录肿瘤的X线片、CT扫描、MR检查及核医学检查等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特点,记录并分析肿瘤病理特点,记录肿瘤的治疗方式并分析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长骨骨血管肉瘤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或局部肿胀,缺乏特异性,其影像学表现(X线片、增强CT扫描及MR检查)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病灶长径通常较大,约(6.6±1.2) cm,病灶多为骨髓腔和(或)骨皮质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一般无硬化边,可见软组织肿块,增强可见病灶向心性非渐进性充填且不均匀强化或结节状渐进性强化。病理学结果发现骨血管肉瘤病灶的CD31、CD34表达较高,ERG表达阳性率为100%。2例行手术切除后辅助化疗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15、3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6个月,1例手术切除后行放疗患者存活40个月(至末次随访仍存活),2例单纯手术治疗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8个月、3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结论:原发性长骨骨血管肉瘤的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ERG为目前确诊该病最具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标志物;手术切除目前仍为首选治疗方案,手术联合放疗可适当延长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结合不同树脂修复缺损乳磨牙的断裂载荷及边缘密闭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评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Ribbond纤维结合不同树脂修复离体缺损乳磨牙的断裂载荷及边缘密闭性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新鲜拔除、牙冠完整的乳磨牙72颗,随机选取66颗作为实验组用于断裂载荷实验和微渗漏实验,根据充填时是否添加Ribbond纤维及树脂类型随机分为6组(n=11),A1组:3M Z250树脂+Ribbond纤维、A2组:3M Z250树脂;B1组:BeautifilⅡ LS树脂+Ribbond纤维、B2组:BeautifilⅡLS树脂;C1组:3M大块树脂+Ribbond纤维、C2组:3M大块树脂,A1、B1、C1组为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组,A2、B2、C2组为复合树脂直接充填组;空白对照组D组不作任何处理(n=6),用于断裂载荷实验.断裂载荷实验分为6个实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6颗,实验组乳磨牙行Ⅱ类洞制备、充填,所有样本热循环老化后检测断裂载荷,分析断裂模式.微渗漏实验分为6个实验组,每组5颗,每颗于面近中和远中边缘嵴内制备2个直径3 mm、深度2.5 mm的Ⅰ类洞、充填,热循环老化后进行微渗漏检测.结果 断裂载荷实验结果显示,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组各组断裂载荷均明显大于传统复合树脂直接充填组:A1组>A2组、B1组>B2组、C1组>C2组(P<0.05),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组较复合树脂直接充填组断裂载荷增加了37.08%~39.34%,断裂模式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组A1、C1组较复合树脂直接充填组A2、C2组牙体断裂占比明显减少,可修复模式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组A1组断裂载荷明显大于B1、C1组(P<0.05).微渗漏实验结果显示,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组各组微渗漏深度均小于复合树脂直接充填组:A1组<A2组、B1组<B2组、C1组<C2组(P<0.05),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组较复合树脂直接充填组微渗漏深度降低了53.90%~66.96%.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组B1组微渗漏深度明显小于A1、C1组(P<0.05).结论 Ribbond纤维结合不同树脂材料均可增加离体缺损乳磨牙的断裂载荷,降低微渗漏深度,改善边缘密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纳米多孔β-磷酸三钙复合自体骨折血肿的异位成骨潜能的初步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究纳米多孔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复合自体骨折血肿的异位成骨潜能.方法 将7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和E共5组,髂骨翼上截取约5 mm×10 mm×10 mm的骨块,造成人工骨折并形成血肿,然后分别将血肿/β-TCP、β-TCP、血肿/髂骨、髂骨种植于背阔肌下,于模型建立后第1、4和8周取下背阔肌下标本,采用病理染色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估新骨生成、支架材料降解情况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E组用于观察血肿在β-TCP支架内部的吸附观察,E组动物健侧髂骨设为正常对照组(F组),仅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髂骨骨折后第4天大量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充填在支架内,此时的血肿/β-TCP机械性能稍优于单纯β-TCP支架.A、C两组标本有周围有较多的新生骨组织及血管组织,而B、D两组标本却只能见到极少量散在的类骨质形成,且D组标本吸收明显;在残余支架体积方面,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新生骨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均<0.01),而B、D两组新生骨量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TCP与骨折血肿内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β-TCP复合骨折血肿后具有确切的成骨潜能,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陈旧性骨折及骨缺损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