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引用中医脉诊情况探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梳理并分析《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脉诊内容,发现该书在脉学理论方面,载有《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脉法及营气运行规律,《难经》独取寸口脉法及寸关尺理论,《脉经》人迎气口脉法及三部分候五脏理论,《脉诀》及其注释点评著作的七表、八里、九道脉等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学术观点;在脉理解释方面,援引多位名医注解,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及天文术数知识,并结合古代伊朗医学背景和本土医疗经验进行讲解;在诊脉手法方面,记录《难经》《脉诀》《类证活人书》等书中的“三指定三关”“布指调疏密”“浮中沉取脉”“足背脉断生死”等脉诊技巧;在影响脉搏因素方面,记录了男女脉、体质脉、四时脉。《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作者拉施特在钻研中国文化和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中东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将我国汉代以前至唐宋时期各式脉学理论重新编撰而成的波斯语中医学科普性著作。该书的问世表明中医脉诊在14世纪已推广至中东地区,并为当地医疗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该书作者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与钻研精神,为当下实现中医学与不同地域医学的跨文化沟通提供历史范例。书中保留的唐宋时期文献,可为深入了解中医古代脉学提供线索,但其中未讲解透彻或与现今临床实际不符的内容,在研究与运用时应注意甄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人迎右气口对比脉法的临床运用要点与实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人迎气口脉法出自《灵枢》,历代争议在于其为双侧人迎、气口脉或左右寸口脉之间的比较.王叔和《脉经》认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左人迎右气口脉法体系取左右寸口脉,按照关前一分左右对比而别阴阳,然后通过比较单侧关与关前一分之大小,以明三阴三阳,根据脉之浮沉确定表里,根据医之举按鉴别中风、中寒,确定治法方药.通过此脉法的临床运用,体会到六经脉象与六经病症的对应关系,收效颇佳.脉象体现疾病本质,随疾病发展而变化.当脉症不一时,应当舍症从脉,把握本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王强基于"阳微阴弦"理论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6/8
王强教授以"阳微阴弦"理论指导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绞痛,效果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分享王师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1 基于"阳微阴弦"探讨脉象《难经·三难》曰"关之前者,阳之动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阳微"为寸口脉微,"阴弦"为尺脉弦.《脉经》言"阴脉常沉而迟……阳脉俱浮而速",现阳脉反"微",阴脉反"弦",前者脉势不足,为"不及",是正气虚的表现;后者脉势盛,为"太过",是邪气盛的表现."微"和"弦"不应单指"微脉"和"弦脉".两寸主上焦,上焦主宣达阳气,今阳位得阴脉,说明上焦阳虚,正气不足;两尺主下焦,下焦阴位得阳脉,说明下焦阴盛,邪气过盛,因此阳微阴弦并非一种脉象,而是反映胸痹"本虚标实"基本病机的一类脉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瓜蒂散证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瓜蒂散证病机为邪气在肺,与正气向外交争,其势向外,以瓜蒂作用于中焦,借其春木之性,配合酸平之赤小豆,辛香之淡豆豉,越上而吐,则病可解.脉弦而有力、脾胃不虚者,用之最宜;肝虚者,可加竹茹,柴胡等;若恐伤胃气,可加生麦芽顾脾胃而调肝.应用时需与三物白散证和十枣汤证相鉴别,瓜蒂散证多见弦脉,三物白散证寒实较瓜蒂散证重,脉多沉迟,若化脓亦可见数脉.十枣汤证多喘咳日久,面目浮肿,倚息不得卧,以咳嗽或用力牵引疼痛加剧为鉴别点.《伤寒论》第 108 条所言之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亦是痰饮结于胸所致,可用瓜蒂散吐出胸中之邪,使上下交通,诸症得解.无论是寒痰、热痰等实邪,或是宿食、误食毒物等所致结胸之证,皆可谨遵脉证使用瓜蒂散,服后未必呕吐,不断咳吐痰涎即为对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从气血趋向角度论胸痹之阳微阴弦脉象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阳微阴弦"的说法,阳微阴弦即指胸痹心痛发作时在寸口部位感受到的寸微尺弦的脉象,各医家对此众说纷纭,古代医家多从上焦阳虚,下焦阴邪乘之而论,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发微,总结各家之言多从本虚标实而论之,笔者认为阳微阴弦当从气血趋向角度论述,提出阳微阴弦是发生胸痹时气血向内汇聚在脉象上的表现的观点,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发作时气血内聚的动态变化的静态描述,并非贯穿疾病始终,其提示了疾病变化的动态过程,旨在揭示病情变化时气血为扶助内部正气,保护五脏与元神之府而向内聚集的机理,其出现提示病情有向两个方向变化的可能,一是疾病向轻、二是疾病加重,继续发展会表现为脉微,甚者出现脉微欲绝,并由此引申出同一病机下阳微阴弦亦可以见于其他部位及其他疾病.从气血趋向角度论胸痹之阳微阴弦脉象拓展了其理论内涵并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并起抛砖引玉之效,引发医家对于阳微阴弦以及其他传统中医理论的创新与拓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三阴三阳脉法源流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本文以三阴三阳脉法为统领,从起始源头至发展巅峰再到发展稳定纵向论述了以诊断三阴三阳为核心的脉法演变,分别是标本脉法、人迎气口脉法、四时阴阳脉法;横向论述了各脉法自身的演变发展关系,分别是标本脉法与寸口分部候经脉法,人迎气口脉法与寸口对比诊法,《黄帝内经》四时阴阳脉法与扁鹊四时阴阳脉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各脉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其相适应的临床模式,予以诊断阴阳之多少,分辨手足六经,进而明确十二经脉之所病为特长的三阴三阳脉法,做一系统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上肢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脉图参数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究上肢脉搏波传导速度(ulPWV)特征价值及不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脉图参数的关系.方法 同步采集82名健康人上肢不同部位多信号波形,利用Matlab提取传导时间与脉图参数,结合传导距离计算6种ulPWV,观察其分布情况并比较左右侧差异;对不同PWV之间的关系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对不同PWV与脉图参数的关系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心臂脉搏波速度(hbPWV)、心桡脉搏波速度(hrPWV)与心指脉搏波速度(hfPWV)变异率小,可能是较为稳定的ulPWV指标.健康人ulPWV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ulPWV与对应的动脉血管类型及动脉壁构成特点有关,富含主动脉弹性信息的hbPWV最低,反映肌性中小动脉硬度的臂桡脉搏波速度(brPWV)最高,对应手部末梢循环的桡指脉搏波速度(rfPWV)有其特异性.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WV指标与脉图参数的集合变量间相关(R=0.612,P= 0.004),hbPWV、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h3/h1正相关、与h5/h1负相关,hrPWV与h4/h1正相关,且hbPWV对PWV集合变量的权重系数大于baPWV.结论 健康人左右侧ulPWV反映的动脉血管硬度相近,且不同ulPWV反映对应血管的生理结构特点.健康人不同PWV与脉图参数相关,主动脉硬度信息有可能从"寸口"桡动脉处获取,两者可从中医脉诊和现代医学2个维度结合用于血管健康状况的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王清任脉学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清代医家王清任通过对人体的解剖研究,纠正了古籍中对于脏腑描述的一些错误.结合其解剖研究所见,他认为人体内有"气府""血府"等脏腑器官,逐渐形成了他对人体的独特构想,并将构想以临床实践加以验证.他认为气府存气,血府盛血,气府通过气管(动脉)行气于上下,气行则动;血府通过血管(静脉)将血灌溉周身,相对则静.认为寸口脉所诊的是两腕之"气管",据此征象可察元气之盛衰和邪气之性质.他以虚实急慢为四纲脉,以实大有力为实证,以虚小无力为虚证,并归纳了风、寒、火等邪气侵入气管所造成的异常脉象.他对于"血"之异常,主要通过病史和典型症状来诊察,故他综合分析四诊所得资料来确定病家整体气血异常情况,并创立逐瘀诸方,应用到临床之中.其理法方药,自成体系,切合病机,故能取得确切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法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人迎寸口脉法为《黄帝内经》针灸学古典脉法之一,也是古典针灸诊治经脉病的临床经典范式.通过梳理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发现该法通过比较颈人迎脉和手寸口脉大小,根据脉象判定阴阳盛虚变化,以确定所病经脉;选取所病经脉表里经之井、荥、输为主,通过补泻以调虚实.人迎寸口脉法医理古朴,诊法简易,定经选穴明确,值得进一步发掘其内涵和诊疗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顶焦脉及其临床应用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26
仝小林院士结合现代解剖学将人体划分为顶焦、上焦、中焦和下焦,并提出顶焦脉的概念,即腕横纹及其以上脉.分析了顶焦脉的脉形、走向、态势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认为顶焦脉的提出对于颈部甲状腺疾病、颈椎疾病、颈动脉斑块、脑血管病变等顶焦部位疾病的轻重及转归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强调病脉诊和态脉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态时,病与态就要互参.顶焦与顶焦脉的提出是对寸口脉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将极大地丰富中医脉学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