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工业革命(工业1.0)到外科4.0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外科1.0到外科4.0这一类名词均源自"工业4.0"。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提出工业4.0。18世纪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其工业发展有4个重要阶段,分别被称为工业1.0、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每个发展阶段均有重要科学发明和应用推广。基于工业发展的4个阶段,2018年Hooshair A首先提出外科发展从外科1.0到外科4.0的概念,与工业发展一致。虽然两者发展时间不同,但均以重大科学发现为基础。21世纪初标志着进入外科4.0,5个重要的科学成果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现代机器人、5G通讯,推动外科4.0的发展。20年间各环节发展均十分迅速,每个环节的发展均带动另一环节的需求,环环相扣,呈现一个急速向上发展的良性循环。笔者预测:外科4.0仍会迅速再发展,从环环相扣式发展变为不同环节融合发展和整体科技融合发展,进而到达外科5.0。在外科4.0起步时期预测外科5.0将会来临貌似具有野心,但笔者肯定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外科5.0不但会到临,还会在不远的将来到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海真菌Chaetomium sp.CS1的木质素降解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本研究旨在从深海环境中分离、筛选木质素高效降解真菌并分析其对木质素的降解过程.通过对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和海水样品中可培养真菌的分离筛选,成功获得了一株能够以木质素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真菌菌株CS1,通过ITS基因序列鉴定,确定其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 sp.真菌.菌株CS1以碱性木质素为唯一碳源培养14 d,木质素降解率达到64%,同时菌株孢子能够在较广的pH 范围内萌发生长(pH 4.0-9.0).该菌株具有分泌多种胞外木质素降解酶的潜力,能够使苯胺蓝褪色并使愈创木酚产生棕红色氧化圈.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菌株CS1对木质素的降解主要是对木质素的芳香族骨架、β-O-4的C-O键以及β或γ位的O-H造成破坏.此外,菌株CS1可在烟草秸秆表面形成生物膜以实现木质素的降解与转化,而 GC-MS 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促进烟草秸秆中烟碱类活性物质的释放,并将木质素中的芳香族聚合物转化为二甲苯等石化工业基础原料.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海洋真菌对烟草秸秆类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潜力,为木质素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结构指导的玉米赤霉烯酮水解酶的热稳定性改造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玉米赤霉烯酮是世界上污染最为广泛的一种镰刀菌(Fusarium)毒素,严重危害牲畜以及人类的健康.来源于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的玉米赤霉烯酮水解酶(zearalenone hydrolase,ZHD)能有效降解饲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然而饲料加工中的高温环境限制了该酶的应用.基于结构特征的理性设计可为酶的热稳定性改造提供指导.本研究首先基于蛋白质结构比对(multiple structure alignment,MSTA)筛选ZHD的结构灵活区,随后基于序列保守性打分以及构象自由能计算设计突变文库,得到基于 136 号和 220 号残基的 9 个单点突变设计.结果表明,9 个突变体的热熔融温度(Tm)提高了 0.4?5.6℃,其中S220R和S220W热稳定性表现最好,Tm分别提高了5.6℃和 4.0℃,45℃下的热半失活时间分别延长了 15.4 倍和 3.1 倍,相对酶活分别为野生型的70.6%和 57.3%.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表明突变位点及附近区域的作用力得到了增强,突变体S220R和S220W的220-K130氢键成键概率分别增加了37.1%和19.3%、K130-D223盐桥成键概率分别增加了 30.1%和 12.5%,为ZHD热稳定性的提高作出了贡献.这项工作表明结合天然酶的结构比对、序列分析及自由能计算的热稳定性改造策略的可行性,并获得了热稳定性增强的 ZHD变体,为ZHD在工业上的应用打下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竹黄菌漆酶对工业染料的脱色降解及其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竹黄菌Shiraia sp.的子座或子实体是我国传统中药——竹黄,具有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的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为苝醌类化合物——竹红菌素,竹红菌素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的光敏活性.从短穗竹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茎秆中分离筛选到1株内生竹黄菌Shiraia sp.S8,其无性菌丝培养可产胞外漆酶.在自然pH、28 ℃、150 r/min振荡摇瓶培养8 d后,胞外漆酶的酶活达1 361 U/L.胞外漆酶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H为4.0且在pH为6.0~7.0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108 h后残余酶活为50%.竹黄菌S8菌株胞外漆酶在33.33 μmol/L 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或266.66 μmol/L乙酰丁香酮介导作用下,可使活性蓝19、孔雀石绿和中性红快速脱色,60 min内脱色率分别可达85.06%、88.55%和81.13%.在竹黄菌转录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克隆得到编码漆酶的cDNA序列(lcc1).该cDNA编码的蛋白具备完整的真菌漆酶保守结构域,前18个N末端氨基酸残基为典型信号肽序列,lcc1全长1 785 bp,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002 bp,编码594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量为6.53×104,pI为6.05.本研究为真菌漆酶的生产提供了新的菌株资源,并为漆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柴银颗粒中挥发油提取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优选柴银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柴银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并验证.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1.0 h,加10倍量水,提取4.0 h.在此工艺条件下,0.4倍处方量柴银颗粒可提取挥发油(2.60±0.03)mL,RSD为1.17%(n=3),与预测值的均方误差为0.001 3.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为柴银颗粒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陕西省中航工业三二○一医院就诊的320例危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60例)和对照组(16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于出生后6~12 h内开奶,奶量从0.4~4.0 ml·kg-1·d-1开始;对照组采用晚期按需喂养,于出生后48~72 h内或病情平稳后开奶,奶量从10~20ml· kg-1·d-1开始.比较两组患儿胃动素、胃泌素、监测资料、临床症状(胃肠损害)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完成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和静脉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9天、第15天的胃动素和第15天的胃泌素均高于第3天,对照组第9天、第15天的胃动素高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动素在营养供给第3天和第9天显著高于对照组,胃泌素在第15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疸和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肝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危重新生儿在出生后选择早期微量喂养方式喂养,可以显著提高喂养的耐受性,且可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头颈部严重木竹异物外伤的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对10例严重的头颈部木竹异物外伤病例救治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外科诊治经验.方法选自2008年8月-2014年5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0例头颈部木竹异物外伤患者,对其年龄、致伤原因、部位、术前检查、术前评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异物长度、麻醉方式、术后处理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年龄2~ 76岁,平均40.9岁.跌落伤8例,工业伤2例.6例采用气管切开全麻,3例经鼻插管全麻,1例经口插管全麻.10例异物均被完全取出,长约4.0~ 17.5 cm(平均9.96 cm).手术时间30~ 180 min.术中出血量3~200 mL(平均69 mL),无严重出血病例.随访11~ 38月,均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仅1例出现开口型偏斜、2例颈部术后瘢痕不适.结论术前详细检查、评估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十分必要;多学科多手段为安全取出严重的头颈外伤性木竹异物提供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蓝状菌(Talaromyces leycettanus JCM12802)高温果胶甲酯酶PmeT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酶学性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在毕赤酵母中高水平表达蓝状菌(Talaromyces leycettanus JCM 12802)来源的高温果胶甲酯酶,并对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高温果胶甲酯酶有望能广泛应用于低甲氧基果胶的生产,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以蓝状菌(T.leycettanus JCM12802)总RNA为模板,克隆得到果胶甲酯酶基因(PmeT)的cDNA.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PIC9K,并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菌株GS115,高活性的阳性转化子进行高密度发酵研究.[结果]重组酵母的果胶甲酯酶表达水平达到428 U/mL,并进一步鉴定了重组果胶甲酯酶的酶学性质.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5℃,且在85℃以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最适反应pH为4.0,在pH 2.0-7.0之间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用重组毕赤酵母可高效表达蓝状菌来源的高温果胶甲酯酶,为其今后在工业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霉L1来源具有生产木寡糖应用潜力的高比活GH11木聚糖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木聚糖酶是一种备受关注的糖苷水解酶,能够应用于酿造、饲料、制药、生物能源等多个领域,但是目前大部分木聚糖酶在低于30℃的环境中活力较低.为了获得在较低温度下具有高活力的木聚糖酶,从青霉L1 (Penicilliumsp.L1)中克隆到一条GH11木聚糖酶基因XYN11A,并在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异源表达.经过纯化和酶学性质测定,该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3.5-4.0和55℃,能够在酸性和中性缓冲液(pH 1.0-7.0)中以及40℃下保持稳定,同时对所有已测试的金属离子和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抗性.值得注意的是,该酶具有GH11家族中比较高的比活力6 700 U/mg,另外,该酶在较低温度20-40℃亦可展现出较高的酶活力(24%-58%).经过16h的榉木木聚糖水解实验,该木聚糖酶的水解产物主要是木二糖、木三糖和木四糖,几乎不产生单体木糖.因该酶同时具有产寡糖、较低温度下活力高以及嗜酸性等3种特性,XYN11A在食品和饲料工业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提取菟丝子总黄酮工艺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将酶解法和超声波法联用,通过工艺优化提高菟丝子总黄酮的含量.方法: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提取率,选取酶解pH、酶解温度和超声时间3个指标为影响因素,菟丝子总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Design-Expert 8.0统计分析软件的响应面分析法安排试验后获得最适合工艺参数.结果:最适合的工艺参数是PH为4.0,酶解温度为52.6℃,超声时间为20.3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总黄酮质量分数为23.39 mg·g-1.结论:此工艺操作简单、稳定性好、总黄酮提取率高,可为菟丝子总黄酮的相关工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