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延髓背角A1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参与三叉神经痛慢性化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是慢性疼痛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旨在观察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中延髓背角A1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并探究其引起中枢敏化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infraorbital nerve,ION-CCI)组.分别于造模前1 d及造模后第1、3、7、10、14天进行大鼠面部机械痛阈、热敏潜伏期测定.疼痛行为学检测完成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延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对GFAP、补体3(complement 3,C3)/S100A10、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进行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取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并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二氢红藻氨酸(dihydrokainic acid,DHK)组.DHK组加入1 mmol/L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抑制剂DHK,使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ura-2/AM对2组细胞进行钙荧光染色,连续观察高钾刺激下2组细胞的钙波活动差异.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ION-CCI组大鼠机械痛阈和热敏潜伏期均明显低于sham组(均P<0.05).ION-CCI组延髓背角存在大量GFAP表达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荧光强度明显强于sham组(P<0.05).GFAP和C3/S100A10共定位于延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与sham组比较,ION-CCI组C3的荧光强度和蛋白质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HK组C3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在第60秒给予高钾刺激后,空白对照组和DHK组的钙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加,且空白对照组的钙荧光峰值和钙荧光升高幅度均高于DH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延髓背角A1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其可能通过影响钙波活动参与三叉神经痛的中枢敏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寰枢椎脱位因手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曾被国际骨科界视为"手术禁区".然而,随着骨科智能数字化的迅速发展,机器人辅助导航置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显著降低了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是将该技术应用于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在机器人辅助导航下行C1-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颈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关注有无脑脊液漏、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脊椎损伤学会脊髓损伤分级、日本骨科协会颈椎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并评估置钉准确率.结果与结论:①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②5例患者共置入20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其中A类螺钉9枚,B类螺钉10枚,C类螺钉1枚,置钉准确率为95%;③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为(0.80±0.71)分,较术前(4.00±2.83)分明显下降;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为(14.80±0.84)分,较术前(8.00±0.71)分明显升高;而寰齿前间隙由术前(7.86±3.25)mm减小至(2.82±0.93)mm,寰枢椎管储备间隙由术前(6.74±1.99)mm增大至(12.10±3.51)mm,延髓颈髓角由术前(133.32±13.55)?增大至(153.44±9.53)°,斜坡椎管角由术前(128.02±9.92)?增大至(143.25±12.99)?;以上末次随访指标结果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④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所有患者植骨区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拔出等情况出现;⑤提示该方法可以避免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手感,保证上颈椎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并在中期随访中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RVM致炎细胞因子上调导致5-HT释放参与调控慢性术后疼痛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部(RVM)内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释放增多导致5-羟色胺(5-HT)向脊髓释放增多在慢性术后疼痛(CPSP)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方式将SD 大鼠进行如下分组:对照组、皮肤/肌肉切开和牵拉(SMIR)(1d,7d)组、SMIR+RVM内注射TNFα或IL-1β中和性抗体组、SMIR+RVM内注射TNFα或IL-1β组、SMIR+RVM内注射溶剂组,用up-down 方法测量大鼠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免疫组化检测RVM内TNFα或IL-1β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方法观察RVM及脊髓背角内5-HT含量的变化.[结果]SMIR可引起大鼠机械痛敏,表现为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下降,持续至少3周.SMIR后,RVM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TNFα和IL-1 ?表达上调.TNFα 或IL-1β 中和抗体(每天一次行SMIR术前30 min给予,共4次))微量注射入RVM可阻断SMIR引起的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下降,并可降低RVM及脊髓背角5-HT的含量.正常动物RVM内注射TNFα和IL-1 ?也可导致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下降,且引起RVM及脊髓内5-HT含量增加.[结论]RVM中致炎细胞因子增多可能通过引起5-HT释放增多参与调控SMIR后慢性术后疼痛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幼童脑干形态学与增龄发育的数字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既往对脑干研究多集中于成人和胎儿,而对国人幼童脑干的增龄发育特征研究甚少.目的:观测健康幼童脑干发育特征,探究其增龄差异及其与性别间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74例2-6岁幼童颅颈部3.0T MRI图像行回顾性研究,测量脑干(含中脑、脑桥、延髓)正中矢状面径线、面积和角度.结果与结论:中脑、脑桥、延髓前后径在2-5岁组,中脑、脑桥、延髓纵径和面积在2-6岁组总体随增龄呈递增趋势,除延髓纵径外均呈正相关(r>0,P<0.05),在2-3岁组、4-5岁组期间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这2个年龄组可作为幼童发育重点观测指标;脑桥前后径、纵径、面积和脑干总面积与年龄相关性较强,可作为其脑干发育重点观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及MRI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儿并发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的EV71感染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为4例脑膜炎,颅脑 MRI显示单侧脑室增宽,具有不对称性特点;9例脑干脑炎,其中8例颅脑 MRI显示病灶位于脑桥与延髓交界处背侧,T2像呈高信号,具有对称性特点,1例颅脑 MRI显示病灶位于中脑,T2 像呈高信号,具有对称性特点;4例急性弛缓性麻痹,1例合并脑干脑炎,颅脑 MRI显示病灶位于脑桥与延髓交界处背侧,脊髓 MRI显示病灶位于C1~C7节段;1例脊髓MRI显示病灶位于T2~L1节段;1例脊髓MRI显示病灶位于T8~T12节段;1例脊髓 MRI显示病灶位于T9~L1节段,矢状位T2像呈高信号,病灶集中位于脊髓前角和(或)脊神经前根等特点.随访,脑膜炎预后良好,无神经系统后遗症.脑干脑炎病灶基本吸收消失,预后好.急性弛缓性麻痹,受累肢体不同程度的恢复,病灶部分吸收好转.结论 HFMD患儿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与 MRI特点具有多样性,当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时,应积极完善 MRI检查,明确炎症侵犯区域,一旦累及脑干及脊髓,应高度警惕,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降低神经系统疾病急性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以使HFMD得到优化而全面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溴化乙锭诱导的短暂脱髓鞘增强PRV的逆行转导效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改进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注射方法,通过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诱导的短暂脱髓鞘提高PRV的转导效率.方法:选用18只正常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肌肉组、NS组和EB组(n=6).肌肉组将2μl滴度为2×109的PRV工具病毒注射到胫骨前肌和腓肠肌上;NS组将2μl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注射到坐骨神经上,1周后相同位置注射2μl滴度为2×109的PRV;EB组将2μl 0.1%的EB注射到坐骨神经上,1周后相同位置注射2μl滴度为2×109的PRV.大鼠注射PRV 5天后,灌流取材并制作冰冻切片,观察各级神经元的感染情况.结果:EB组大鼠L4-L5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背根神经节(DRG)、T8脊髓中间神经元、C4脊髓中间神经元、延髓、中脑、大脑皮层均有大量神经元被PRV标记.肌肉组和NS组各级神经元仅有少量被PRV标记.结论:EB诱导坐骨神经脱髓鞘后能够显著提高PRV的逆行转导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癫痫后偏头痛大鼠模型可行性的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验证癫痫后偏头痛大鼠模型建立的可行性.方法:体质量220~250 g雄性SD大鼠建模,分为对照、偏头痛、癫痫、癫痫-偏头痛共病4组,每组6只.建模完成后,观察各组大鼠挠头次数、痛阈的变化;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TLR4、GABAARα1在颞叶皮层、延髓背角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TLR4、GABAARα1、GFAP在颞叶皮层、延髓背角的阳性表达.结果:癫痫组与对照组大鼠挠头次数、痛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共病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挠头次数增加,痛阈降低,而共病组大鼠较偏头痛组大鼠又有进一步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颞叶皮层、延髓背角中,偏头痛、癫痫、共病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TLR4、GFAP表达水平升高,GABAARα1表达水平下降,而共病组大鼠较偏头痛和癫痫组大鼠又有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动物行为学的观察,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验证了建立癫痫后偏头痛大鼠模型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脏痛的中枢传递与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内脏痛具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内脏痛机制复杂,在脊髓和脑内有大量与内脏痛有关的核团,如脊髓背角、孤束核、臂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等.此外,脑内还有大量与内脏痛相关的传导通路,如上行传递通路、下行调节通路、迷走神经通路等.掌握内脏痛的神经解剖学特征,探索内脏痛的中枢机制对于临床上治疗缓解患者的疼痛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内脏痛的神经病理性痛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内脏痛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极后区综合征案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女,48 岁.初诊日期:2018 年 3 月 4 日.主诉:呃逆伴恶心、呕吐 1 月余.现病史: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顽固性呃逆伴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某二甲医院,予保护胃黏膜、补充电解质等治疗10 d,病情未见明显缓解.3 月 16 日就诊于当地某三甲医院,查颅脑 MRI 示:T2 与 FLAIR 像显示延髓背侧区信号增高,弥散加权未见受限信号;脊柱 MRI示:C3~C5颈椎间盘轻度膨出;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示:左侧 P100 未引出肯定波形,右侧 P100 潜伏期波幅正常.血清水通道蛋白 4(AQP4)-IgG 及抗核抗体谱(ANAs)检测阳性,诊断为极后区综合征.予甲基强的松龙 20 mg·kg-1·d-1冲击治疗 4 d,因不良反应明显而停用.为求中医治疗,遂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刻下症:呃逆伴恶心、呕吐,呃声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食少乏力,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极后区综合征;中医诊断:呃逆(中气亏虚型).治则:温补脾胃,益气止呃.治疗:(1)电针.取穴:风池、供血(位于风池穴下 1.5 寸,平下口唇处).操作:患者取坐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 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风池,针尖微向下,向喉结方向刺入 15 mm;供血,向对侧口角方向刺入约 15 mm.刺 入 穴 位 后 行 捻 转 补 法 至 局 部 有 酸 胀 感 , 连 接KWD-808I 脉冲针灸治疗仪,一对正负极分别连接同侧的风池、供血,采用连续波,频率为 30 Hz,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电针 20 min,每日 1 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2岁男童眼睑下垂伴构音障碍
编辑人员丨2023/8/5
2岁4个月男性患儿,突发右侧眼睑下垂,口角向右侧歪斜,伴饮水呛咳、眼球震颤、运动倒退.头部MRI示延髓右侧背外侧梗死后软化灶,头部CT血管造影示右侧椎动脉V4段近端部分未显影.患儿确诊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给予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甘露醇减轻神经元水肿,低分子肝素钠改善闭塞血管局部高凝,高压氧改善病灶局部缺血缺氧,促进脑功能恢复,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等治疗.出院前患儿仅残留轻度右侧共济失调及Horner综合征.该文首次报道了1例幼儿期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