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上肢抬举作业人员的穿戴式辅助装置设计及人机工程仿真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针对上肢抬举作业人群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s)高发的问题,设计一种穿戴式辅助装置。该辅助器具通过扭转弹簧机构,对作业人员上肢进行托举,降低手臂肌肉的紧张程度,通过可调节高度的背部支架,适应不同身高的穿戴者。应用SoildWorks软件构建辅助装置3D模型,以Jack为主要仿真工具,调整辅助装置与数字模拟人之间的相对位置及约束,对上肢抬举作业虚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穿戴辅助装置前后数字模拟人的《快速上肢评估量表》(RULA)评分、Krist舒适度评分、双手可达域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穿戴式辅助装置对于降低上肢抬举作业人群WMSDs风险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2例。病例1为男性,47岁,C 6、7椎体孤立性纤维瘤,术前有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症状,伴左侧肢体无力。病例2为女性,17岁,T 1椎体动脉瘤样骨囊肿,有颈肩痛症状,合并左上肢远端肌力下降。2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扫描并使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脊柱颈胸段模型,采用激光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制作与实物1∶1大小的3D打印脊柱颈胸段模型,规划设计并定制3D打印人工椎体,分别用于术前评估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以及术中指导置钉和脊柱序列重建。病例1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前路C 6、7椎体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例2采用单纯后入路,行胸椎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前后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上肢肌力,随访期间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 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胸段椎体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手术。病例1手术时间6.5 h,术中出血量1 200 mL;病例2手术时间4.5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自觉肌力逐渐恢复正常。病例1术后第7天发现伤口处脑脊液漏,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治愈;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至3个月时好转。病例2未见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见患者椎体及肢体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脊柱稳定性良好。病例1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分和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分和0分;术前左侧上、下肢各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末次随访时除左侧指伸肌肌力为Ⅳ级以外的其余各肌肌力均为Ⅴ级。病例2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6分和3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分和0分;术前左上肢指伸肌和指屈肌肌力Ⅳ级,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Ⅴ级。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直观、动态、全面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肿瘤分期、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指导手术置钉及脊柱序列重建,对于颈胸段椎体原发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偏身舞蹈投掷症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60岁,因"右侧肢体不自主屈伸运动3个月余"于2019年11月14日收治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3周前炒菜时突发头晕、恶心,后出现右上肢轻微抖动、持物不能、行走不稳、吐字不清。即刻于当地医院就诊,头颅CT显示腔隙性脑梗死(陈旧性),予以抗凝、抗血小板、降糖等对症治疗。发病2 h后突然出现右侧肢体快速反复的、不自主、不规则舞蹈样屈伸运动,上肢犹如投掷沙包样,下肢持续做蹬踏运动,无法行走,抖动频率和幅度呈进行性加重。以上症状在患者觉醒状态后即出现,睡眠时消失。于当地医院行对症处理,症状无明显改善。随即转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体检结果示右侧肢体肌张力低,右侧上下肢肌力均约为3级,不能行走,血糖2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8%,尿酮体阴性。头颅MRI检查显示:左侧丘脑中脑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前方存在与之长轴平行的棱状梗死灶。入院后3周内予以口服文拉法辛(75 mg/d)、氟哌啶醇(9 mg/d)、氯硝西泮(6 mg/d)、苯海索(6 mg/d)等以缓解锥体外系症状及精神症状,并积极予以降糖、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但右侧肢体反复机械样动作同前,无间歇,且动作幅度加大,频率加快,经神经外科会诊后决定对患者行全麻下左侧苍白球内侧核深部电刺激(GPi-DBS)治疗,植入北京品驰公司产不可充电式7101A刺激器及302型电极。利用Leksell立体定向系统穿刺靶点,刺激靶点为左侧GPi,参考解剖位置为前后联合连线中点前3 mm,中线旁开18 mm,连续平面下5 mm,术中应用微电极进行电生理监测,直至观察到GPi单细胞放电后置入电极。患者麻醉清醒后右侧肢体不自主活动幅度及频率明显下降,微毁损效应明显,术后CT与术前MRI融合影像确认电极触点位于梗死灶旁GPi核团内,颅内无出血(图1)。为避免微毁损效应影响判断疗效,于术后4周开机,开机时脉冲发生器参数为:电压2.85 V,脉宽90 μs,频率150 Hz,开机后右侧肢体不自主活动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时患者来院评估疗效,右侧上肢投掷症状基本消失,腕关节存在轻微低频运动;下肢跨越症状明显改善,仅存轻微抖动;右侧肌力及肌张力大致恢复正常,可站立行走;能从事梳头、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患者术前肌张力障碍评定量表(BFMDRS)中运动评分为32分,术后评分为12分,改善62.5%。随访至术后11个月,患者反映右下肢踝关节存在轻微抖动,调整脉冲发生器参数为电压3.00 V,脉宽90 μs,频率150 Hz,患者右下肢踝关节抖动消失。术后血糖血压控制平稳,无新发梗死灶,无出血、伤口感染、电极移位、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精神症状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锁骨上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术后肩功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锁骨上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术后患者的肩功能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锁骨上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2例,年龄35~74岁,记录皮瓣面积、分型、供区切口是否裂开和感染等近期并发症情况。并应用快速上肢功能障碍简式评分表(quick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Quick-DASH)对符合纳入肩部、上肢临床功能评价标准的43例患者进行评价,对比锁骨型和肩峰型皮瓣患者术后上肢功能障碍情况,并选取43例中同期行双侧颈部淋巴清扫的患者30例,供区(观察组)和对侧(对照组)进行双侧对比评价。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结果:获取锁骨上皮瓣面积(4~10)cm×(10~18)cm,3例(5%)患者供区缺损宽度为8~10 cm,无法直接拉拢缝合,制取局部皮瓣修复肩部缺损,其他病例均直接缝合;3例(5%)患者术后肩峰区切口裂开,局部换药2周后愈合。随访时间为6~43(27±1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外形不满意。43例患者中锁骨型28例(65%),肩峰型15例(35%);肩峰型运动能力值、Quick-DASH值均高于锁骨型[(14.4±4.7)分比(11.8±3.1)分, t=2.105, P=0.048;(16.9±11.6)分比(12.2±7.1)分, t=2.284, P=0.033]。30例同期行双侧颈部淋巴清扫的患者,观察组运动能力值、局部症状值及Quick-DASH值均高于对侧对照组[运动能力值:(13.4±5.8)分比(9.8±4.2)分, t=3.024, P=0.004;局部症状值:(4.1±1.0)分比(3.4±1.0)分, t=2.537, P=0.014;Quick-DASH值:(15.6±14.7)分比(5.2±11.1)分, t=3.106, P=0.003]。 结论:锁骨上皮瓣术后存在肩功能障碍,且与皮瓣分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Jack软件的小件快递员搬运作业典型姿势工效学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随着我国快递业的迅速发展,小件快递员普遍存在超时、超强度、高负荷搬运工作,极有可能罹患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开展WMSDs研究主观性较强,模拟仿真方法可量化评估WMSDs,且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WMSDs的研究发展趋势.[目的]采用仿真模拟方法,对小件快递员典型搬运作业姿势进行工效学评估.[方法]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 530 mm(长)×290 mm(宽)×370 mm(高)的快件几何模型,1.4 m(长)×0.9 m(宽)×1.17 m(高)的车厢几何模型,以及装配车厢总高度 1.7 m的快递车几何模型,并将其导入Jack软件,并设定快件重量为 20 kg.在Jack软件建立男性快递员数字模型,并设定快递员站在车厢一侧用双手搬运快件,将快件放置在车厢顶部、上部、中部、底部4种不同高度时的典型作业姿势,以及将快件放置在车厢外侧、中间、内侧 3种不同水平位置时的典型作业姿势.利用Jack软件中的可视域和可达域工具确定快件是否可被快递员看到和触及,并确定快递员极限时的作业姿势;再采用Jack软件中的作业姿势分析系统(OWAS)、快速上肢评估(RULA)工具对典型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的快件搬运作业姿势进行工效学评估.[结果]最大水平和垂直眼动视野可有效涵盖快件所在区域,但部分区域不在最佳视野范围内;快件距快递员水平方向超过 48 cm时,快递员无法直接触及,只能通过调整站立位置或姿势才能有效触及.OWAS分析发现,当快件放置在车厢顶部、上部和中部时,快递员作业姿势风险等级均为 1级,为正常姿势;当快件放在车厢底部内侧时快递员需要屈膝弯腰,作业姿势风险等级最高为 3级,属于对肌肉骨骼系统造成有害影响的作业姿势,应尽快采取纠正措施;快件放在车厢底部其他位置的 2种作业姿势风险为 2级,可能对肌肉骨骼系统造成伤害,近期需要采取纠正措施.RULA分析发现,快件放置在车厢上部和中部时,快递员作业姿势的风险为 2级,而放置在车厢顶部和底部时,作业姿势的风险均为 3级;快件放置在车厢底部时,随着快件离快递员水平距离的增加,作业姿势危害增加,其风险均在 3级及以上,当快递位于车厢最内侧时,风险达到4级.[结论]不同高度和水平位置的快件搬运姿势存在显著的WMSDs风险,作业姿势风险程度依据快件高度从低到高排序分别为中部、上部、底部和顶部.特别是当快件放置在车厢底部,且快递员与快件之间的水平距离增加时,作业姿势的潜在危害进一步加大.通过在快递车厢左右两侧均设对开门,能够有效地让快递员通过调整站立位置,实现左右垂直移动,从而确保快件处于其最佳视野和可达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及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并评价其对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效果的评估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分析2015年01月~2017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恢复期伴有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对照组仅采用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thel指数评分(MBI)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量表(Fugl-Meyer,FMA)评分和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olf)评分的差异;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组内差异.评价MEP和CMCT对脑梗死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评估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BI指数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BI指数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MCT和MEP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MCT和MEP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MCT(r=-0.600,P<0.001),MEP(r=-0.512,P<0.001)与Wolf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CMCT(r=-0.580,P<0.001)、MEP(r=-0.561,P<0.001)与FMA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治疗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肯定,经颅磁刺激检查具有快速、安全、便捷的优点,可有效评估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特发性震颤与特发性震颤发展成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特发性震颤(ET)患者与ET发展为帕金森病(ET-PD)患者的震颤特征和非运动症状的差异.方法 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对30例ET患者和17例ET-PD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定,检测黑质超声及静止性、姿势性震颤的频率、振幅和形式.结果 相比ET患者,ET-PD患者更多出现嗅觉减退、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χ2>4.656,P<0.05);黑质强回声面积更高(t=-2.164,P<0.05);下肢震颤及下颌震颤发生率明显升高(χ2>8.745,P<0.01);头部和上肢静止性及姿势性震颤的频率较低(t>2.082,P<0.05).ET患者上肢静止性、姿势性震颤均以同步收缩为主,ET-PD患者以交替收缩为主(χ2>3.943,P<0.05).结论 ET患者与ET-PD患者非运动症状和震颤各具特点,当ET患者出现嗅觉减退,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震颤部位、频率、收缩型式发生变化时,需警惕发展成帕金森病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特发性震颤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65岁,主因"左上肢持物震颤、左下肢活动后震颤1月余"于2016年12月19日就诊.病史:于2016年10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上肢持物时震颤,半月后逐渐出现左下肢活动后震颤,震颤时频率不详,无静止性震颤,未曾就诊及服用药物,近1月震颤频率呈渐进性加重,故来就诊.刻下症:左上肢持物时震颤发作,震颤频率约8~12Hz,多于持箸、端碗等动作诱发,左下肢活动后震颤,饮酒后震颤可有缓解,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既往史:糖尿病病史6年余,冠心病病史11年余.家族史:母亲及1兄1妹均有特发性震颤病史.查体:神清,精神可,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0级,双侧霍夫曼征(-),双侧巴宾斯基征(-),指鼻试验左侧欠稳准,闭目难立征(-),双侧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生理反射存在.辅助检查:颅脑MR平扫:1.脑白质脱髓鞘斑,2.脑萎缩.中医诊断:颤证(肝肾亏虚证),西医诊断:特发性震颤.治则:益脑填髓、柔筋平颤.取穴:主穴取印堂、水沟、迎香、风池,配穴:上肢震颤加青灵、郄门、肩髃、肩髎、臑俞、臂臑、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关、鱼际、合谷、八邪、后溪、腕骨,下肢震颤加委中、梁丘、血海、内膝眼、犊鼻、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悬钟、三阴交、八风、申脉、照海.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安静平稳后施行操作,局部常规消毒,选用0.25mm×40mm一次性毫针,采用单手进针法.印堂、水沟、迎香向鼻根方向平刺8~13mm,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30~35 mm;青灵、郄门、委中直刺30~35 mm,以3~4次/s频率快速提插平补平泻,以肢体抽动1次为度;其余各腧穴均常规直刺20~35mm,行捻转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1周治疗5次.治疗15次后,震颤频率明显减轻,左上肢持物震颤频率约3~6 Hz,可轻松完成持箸、端碗及进食等动作,左下肢震颤动作消失.运用震颤评估量表(FTM)进行评价,总评分治疗前31分、治疗3周后12分.治疗后1、3、6个月随访FTM评分均为10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评价,为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评估、预防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375例PICC置管患者资料,于置管7、14、21、28 d进行常规超声或超声造影检查,判断血栓发生状况;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验证和初步评价.结果 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糖尿病、血栓史、化疗史、D-二聚体(≥0.5 mg/L)为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独立危险因素的优势比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危险度分级;评估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4.5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结论 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条目少,可操作性强,预测效能可接受,能用于临床快速筛查PICC置管上肢静脉血栓风险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快速上肢评估法在制鞋业生产过程工效学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制鞋业不同岗位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风险分析及相关工效学因素.方法 应用快速上肢评估(RULA)法观察某制鞋企业生产过程,对作业人员手腕、手臂、颈部、躯干和腿部动作进行评分,汇总后得到最终评分结果,并根据最终评分评估其风险等级.结果 在制鞋业生产过程中无Ⅰ级和Ⅳ级岗位,Ⅲ级岗位有大车、高头车等10个岗位,劳动者有429人,占总人数的30.1%,其余岗位都属于Ⅱ级.部位以上臂姿势得分最高(3.07分),其次为手腕部(姿势+旋转)(2.68分),再其欠为颈部(2.26分),腿部姿势得分最低(1.0分),肌肉使用和负荷不明显.结论 RULA法可以评估出制鞋业生产过程存在中低等级的WMSDs发生风险的岗位,危险部位以上臂、手腕部和颈部为主,存在不良作业姿势、频繁重复性、长时间无支撑作业等工效学危险因素.10个中度风险的岗位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采取相应的工效学改进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