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在减重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QLB-LSAL)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择期行LSG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QLB-LSAL组和TAPB组,各45例.两组均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神经阻滞,均每侧单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方法相同,术毕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两组阻滞后不同时间的阻滞平面节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间隔时间及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用量、补救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QLB-LSAL组切皮后1、5 min MAP和HR,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6、12、24 h VAS评分,及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用量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TAPB组(P<0.05).QLB-LSAL组阻滞后5 min、10 min、6 h、24 h的阻滞平面节段,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间隔时间多于TAPB组(P<0.05).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以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QLB-LSAL联合全身麻醉可使LSG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并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东省低温暴露所致死亡风险的季节内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低温暴露死亡风险的季节内差异。方法:通过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13—2018年山东省的全人群死亡数据,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死亡日期、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死亡原因、家庭住址等;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同期逐日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日平均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等0.01°×0.01°经纬度的网格坐标数据。将冷季定义为11月至次年2月,其中前两个月为早期冷季,后两个月为晚期冷季,极端低温定义为冷季温度范围中的 P10。利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冷季的温度与死亡的关联以及不同滞后时间下极端低温与死亡的关联,并比较冷季早期(11—12月)与晚期(1月至次年2月)的季节内差异。 结果:2013—2018年山东省冷季四个月温度变化范围为(-17.3~18.6)℃, P10(即极端低温)为-13.7 ℃。冷季早期日均温度为(3.63±4.66)℃,晚期日均温度为(-0.09±3.70)℃;冷季早期日均相对湿度为(63.89±14.75)%,晚期日均相对湿度为(62.27±14.19)%。山东省2013—2018年冷季死亡1 473 300例,其中男性824 601例(55.97%);年龄<65岁者349 824例(23.75%);死于循环系统疾病803 691例(54.55%),死于呼吸系统疾病140 415例(9.53%)。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冷季最适温度18.6 ℃为参考,冷季4个月极端低温的累积 OR为1.74(95% CI:1.63,1.86);冷季早期和晚期累积 OR分别为1.50(95% CI:1.32,1.71)、2.56(95% CI:2.12,3.09)( P<0.001);滞后效应持续12 d。 结论:山东省冷季的低温暴露所致死亡风险存在季节内差异,冷季晚期高于早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氧饱和度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肾氧饱和度(RrSO 2)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A-rSO 2)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变化规律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连续选取2019年4-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体外循环(CPB)下行房间隔缺损和/或室间隔缺损修补的患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13个月,体质量4.5~1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应用近红外线分光仪的探头分别固定于患儿右肾体表定位处和肚脐下方1 cm,术中持续监测患儿RrSO 2和A-rSO 2。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T 0),体外循环开始即刻(T 1),阻断升主动脉后5 min(T 2),体温最低时(T 3),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T 4),停机后5 min(T 5)的RrSO 2、A-rSO 2、平均动脉压(MAP)、鼻咽温等参数的变化。记录术中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等相关情况。记录围术期(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首次开始进食时间等相关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例患儿,患儿RrSO 2和A-rSO 2基础值分别为(70.00±7.50)%、(70.70±11.29)%。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1时下降,在T 2、T 3、T 4时逐渐升高,在T 5时恢复至T 0水平。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0、T 1、T 2、T 3、T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儿A-rSO 2与RrSO 2呈正相关( r=0.806, P<0.01),RrSO 2和A-rSO 2均与MAP呈正相关( r=0.565、0.605,均 P<0.05),与鼻咽温均呈负相关( r=-0.365、-0.331,均 P<0.05)。其中,术后发生AKI患儿3例,AKI总体发生率10%(3/30例)。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值在T 1、T 2、T 3、T 4时明显降低( P<0.05)。术后发生胃肠功能滞后患儿6例,胃肠功能滞后总体发生率20%(6/30例)。胃肠功能滞后患儿A-rSO 2值在T 0~T 5明显低于未发生胃功能滞后患儿( P<0.05)。 结论: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监测手段,近红外线光谱技术在婴幼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术期肾功能和肠道功能的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09-2019年中国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及其滞后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09-2019年我国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率变化趋势,探讨行为危险因素对肝癌死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为我国肝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9-2019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库及3次4省农村重点地区居民肿瘤及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采用Joinpoint 4.2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肝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 χ2检验与趋势 χ2检验分析行为习惯因素的地区分布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采用Stata 16软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行为危险因素与肝癌死亡的相关性及其滞后效应。 结果:2009-2019年4省金湖县、射阳县、灵璧县、寿县、蒙城县、汶上县、巨野县、罗山县、沈丘县、西平县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0, P<0.05)。4省农村重点地区咸菜/咸鱼类、红肉类、水产品类食物摄入频率呈下降趋势,新鲜蔬菜、新鲜水果、乳制品等健康食品的摄入频率呈上升趋势,油炸类食物、泡菜、烟熏类食物、霉变食物、咖啡、豆制品摄入频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P<0.05);豆制品、乳制品的摄入频率<20.00%。油炸类、咸菜/咸鱼类食物、现在吸烟率、饮酒率、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率与肝癌死亡呈正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期分别为4、1、6、5、4年。 结论:2009-2019年我国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油炸类食物和吸烟、饮酒等行为危险因素与肝癌死亡存在相关关系及滞后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离线FeNO及潮气肺功能量化指标在<5岁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离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潮气肺功能联合监测对年幼儿童哮喘控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哮喘门诊初次确诊的哮喘患儿81例,年龄范围为10~55个月(<5岁),其中男58例,女23例。选择同期儿童保健门诊非喘息健康体检儿童65名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嗜酸粒细胞、总IgE、过敏原阳性率、离线FeNO及潮气肺功能的差异。哮喘组给予抗哮喘治疗3个月、6个月后,复查离线FeNO及潮气肺功能,比较两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哮喘组患儿离线FeNO、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哮喘组治疗3个月随访肺功能TPTEF/TE、VPEF/VE与初期比较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离线FeNO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6个月随访,与治疗初期比较,离线FeNO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离线FeNO及潮气肺功能可作为<5岁哮喘儿童管理的量化指标。抗哮喘治疗后FeNO的改变滞后于肺功能的改善,FeNO及肺功能联合运用,更利于<5岁儿童哮喘的精准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移植术后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肾移植术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评价指标价值及其预测肾移植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肾移植患者68例,按肾移植术后DGF诊断标准分为正常组(61例)和DGF组(7例)。分别于术前第1天,术后第3、5、7、9、14、21、28天采血,放免方法检测血清EPO水平。术后常规检测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免疫抑制药物浓度等指标。结果:DGF组和正常组之间,每一项观察时间点的EPO水平有显著性差异,正常组均明显高于DGF组( P<0.05)。肾移植术后正常组的贫血好转的时间、程度和速度明显优于DGF组。EPO水平与贫血不呈平行关系,血红蛋白的升高,明显滞后于EPO的恢复。 结论:EPO在肾移植术后变化较大,并且检测结果与发生DGF的时间相对应,与正常恢复患者间有明显差异。提示EPO有可能成为诊断DGF的标记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环境温度暴露对急救呼叫的影响——基于许昌市和郑州市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逐小时环境温度暴露对许昌和郑州市急救呼叫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许昌、郑州市2017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的逐小时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和急救呼叫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计算超额危险度( ERR),评估极端温度暴露对急救呼叫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 结果:逐小时温度暴露与急救呼叫次数呈“U”型关联。在许昌市和郑州市,低温和高温均会增加每小时急救呼叫次数。低温的最早影响出现在滞后22和52 h, ERR(95% CI)值分别为0.20%(0.00%,0.39%)和0.11%(0.00%,0.22%);高温的最早影响均出现在滞后0 h, ERR(95% CI)值分别为1.59%(1.09%,2.09%)和1.45%(1.22%,1.69%)。高温在滞后4~8 h对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呼叫次数影响最大,许昌市、郑州市的累积 ERR值(95% CI)分别为8.70%(4.98%,12.75%)和3.89%(2.61%,5.22%)。 结论:高温暴露可在数小时内增加急救呼叫次数,而低温的影响在22 h后才会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的交叉滞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青少年体育锻炼、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方法: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南昌市五所初中882名学生被试,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青少年手机依赖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2次调查,两次调查之间间隔6个月。第一阶段的问卷调查结果标记为T1,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结果标记为T2。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各研究变量依次进行信度分析、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利用Amos 23.0进行交叉滞后分析,比较体育锻炼、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结果:青少年体育锻炼得分为(17.71±5.62)分,自我控制得分为(51.48±9.71)分,手机依赖得分为(56.67±12.93)分。青少年体育锻炼、自我控制、手机依赖均有跨时间稳定性相关,T1体育锻炼与T2体育锻炼( r=0.489)、T1自我控制与T2自我控制( r=0.482)、T1手机依赖与T2手机依赖( r=0.498)之间呈正相关(均 P<0.01)。交叉滞后分析显示:青少年体育锻炼能单向预测6个月后自我控制( β=0.197, P<0.01)和手机依赖( β=-0.224, P<0.01),自我控制可以单向预测6个月后初中生的手机依赖( β=-0.560, P<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自我控制在体育锻炼与初中生手机依赖间具备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2.22%(-0.018/-0.081)。 结论:体育锻炼能通过影响自我控制而间接降低初中生的手机依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日均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使用北京市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卒中死亡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校正时间长期趋势、星期效应、空气污染物和相对湿度,评价日均气温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累积效应。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以评价其效应修饰作用。结果:2014-2019年北京市因卒中死亡人数共99 222例,其中缺血性卒中69 327例,出血性卒中24 954例,其他未明确分类卒中4 941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滞后性。对于缺血性卒中死亡,与卒中死亡风险最小所对应的温度(MMT,10.0 ℃)相比,极低温(-6.2 ℃)存在滞后效应,在滞后0~21 d时达到最大效应( RR=1.26,95% CI:1.04~1.51);极高温的效应自滞后0~3 d出现,到滞后0~14 d时累积 RR值为2.13(95% CI:1.72~2.62)。对于出血性卒中死亡,极低温对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以MMT(28.0 ℃)为参照,极低温在滞后0~21 d达到最大效应( RR=2.14,95% CI:1.23~3.70),而极高温作用较为短暂,只在滞后0~3 d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RR=1.14,95% CI:1.01~1.2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极低温和较低温对女性的出血性卒中死亡效应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极高温可增加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 结论:低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具有滞后性,而对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高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而对出血性卒中影响较短暂。性别和年龄可能会修饰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的效应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风险评估与预警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广东省各市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输入风险,并进行短期风险预警。方法:获取截至2020年2月25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其他各省报告病例数及百度迁徙指数,计算广东省各城市的累计疫情输入风险指数,对输入风险指数与病例报告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确定滞后时间,最后根据风险指数划分疫情输入风险等级。结果:广东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 347例,90.0%的病例聚集在珠三角地区。广东省平均每天的疫情输入风险指数为44.03。在各市的输入风险来源中,湛江市的最大风险来自海南省,其他市均来自湖北省,广东省的相邻省份也有较大影响。广东省滞后4 d的疫情输入风险指数与每日新增病报告例数的相关性最高( r=0.73)。各市累计4 d的风险预警显示,未来4 d东莞、深圳、中山、广州、佛山和惠州市具有高输入风险,累计输入风险指数分别为38.85、21.59、11.67、11.25、6.19和5.92,最高风险仍来源于湖北省。 结论:广东省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具有较高的疫情输入风险,湖北省和广东省的邻近省份是输入疫情的主要省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