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杨震运用茜草治疗肝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茜草,原名为"茜根",气味苦、寒,无毒,归肝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其功效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1].生用凉血通经,炒炭止血化瘀.《内经》中载有"四乌鲗骨一藘茹丸",乌鲗骨即是海螵蛸,藘茹即是茜草,这是茜草入药的最早记载.《神农本草经》则载有茜根,明确了药用部分为根.《本草纲目》谓:"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茜根赤色而气温,味微酸而带咸.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山茱萸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止血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山茱萸炭与山茱萸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及山茱萸炭对止血作用的影响,为阐明山茱萸炭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采用高效液相测定生品和炒炭后山茱萸的马钱苷、莫诺苷、熊果酸含量变化,采用苯酚-硫酸法和干酪素-磷钼钨酸法测定山茱萸多糖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不同剂量的山茱萸炭对小鼠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结果 山茱萸炭中莫诺苷含量显著减少,马钱苷、熊果酸含量略有增加,没食子酸含量显著增加,山茱萸多糖含量基本不变.另外,中、低剂量组的山茱萸炭可以显著降低小鼠的凝血时间,可以显著降低小鼠的TT.结论 山茱萸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鼠的凝血,表现出一定炒炭止血的特点.本研究有效拓展了山茱萸的炮制方法和功效范围、发展了中药炭药的种类,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理论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栀子炮制历史沿革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31
栀子作为一种传统药食两用中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临床应用广泛.该文通过整理有关栀子炮制的历代医家古籍以及现代相关文献研究,梳理了自汉代以来有关栀子的炮制方法,对栀子历代净制法、切制法、加热炮制法、加辅料炮制法进行总结,并归纳了栀子现代的主要炮制方法有炒黄法、炒焦法、炒炭法、加辅料炒法以及微波法.同时,对栀子近年来的药理作用进行汇总,主要集中在保护神经系统、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炎、免疫调节、降血糖、保肝、抗抑郁、止血等方面.其中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栀子苷和西红花苷.文章系统论述了栀子的炮制历史沿革以及药理作用,以期为栀子的炮制原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以及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通过对女童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儿临床实际诊疗病例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中药治疗的用药规律.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女童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儿的病历数据,分为止血期和调理期2个阶段,总结归纳其辨治规律.结果:纳入止血期663例患儿,1 020例病历;调理期796例患儿,2 047例病历.止血期涉及中药169味,排名前5位为侧柏炭、牡丹皮、小蓟、麸炒椿皮和白芍,性味以寒、苦药为最多,归经以肝经为最多,功效以止血、补虚类药物为最多;调理期涉及中药232味,排名前5位为当归、酒女贞子、炙淫羊藿、黄芪和生地黄,性味以温、甘药最多,归经以肝、肾经为最多,功效以补虚类为最多.聚类分析分别获得4类和5类核心药物组合.结论: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显示肾阴亏虚、血热内扰为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常见证型,治则先以止血为主,待崩漏缓解后,重在调补脾肾以复旧,组方注重止血、补虚、收涩和清热等药物的配伍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基于UPLC-Q-TOF-MS及网络药理学探究姜栀子及栀子炭差异性功效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姜栀子及栀子炭功效改变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分析鉴定姜栀子和栀子炭中的化学成分,通过与文献质谱数据对比分析,对姜栀子和栀子炭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不同栀子炮制品产生不同功效的"有效成分-靶点-通路",通过网络节点度值筛选栀子不同炮制品产生不同功效的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结果:与生栀子相比,姜栀子与栀子炭中的成分数量均发生减少,其中生栀子共鉴定出42个化合物,姜栀子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栀子炭中共鉴定出26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预测姜栀子止呕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PI3K-Akt、Rap1、Ras、C型凝集素受体、催乳素、ErbB等信号通路.栀子炭止血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AGE-RAGE,磷脂酶D、鞘脂、Rapl、松弛素、Fc epsilon RI、ErbB、C型凝集素受体、TNF、VEGF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姜栀子和栀子炭均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作用其功效发生改变,该研究可为栀子炮制品临床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基于止血药效的地榆炒炭工艺及质量标志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地榆经炒炭后止血活性显著增强被广泛报道与应用,而药典中规定的指标性成分鞣质与没食子酸经炒炭后含量下降,这与止血效应增强相矛盾.由此,该研究根据止血药效优化地榆炒炭工艺,并全面解析地榆及其不同程度炮制品的成分,由此探寻止血物质基础.结果表明,250℃炒制 14 min的炮制品符合药典对炭药的性状描述,该炮制品展现出显著优于生地榆的快速凝血与血液吸附能力(P<0.05).在大鼠断尾、肝脏出血、肌肉创伤模型中都能显著缩短出血时间,显著优于生品、炒炭过度品及氨甲环酸(P<0.05).鞣花鞣质、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焦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镁(Mg)、钙(Ca)、锰(Mn)、铜(Cu)、锌(Zn)等物质的含量与止血效应呈强或极强正相关,或为地榆炭止血的物质基础,其中鞣花鞣质、鞣花酸、Mg、Ca含量高,在 14 min地榆炭中分别达(106.73±14.87)、(34.86±4.43)、(2.81±0.23)、(1.21±0.23)mg·g-1.最后,地榆炮制品与生地榆的粉末色差值(ΔE?ab)与上述止血物质的含量呈强或极强正相关.综上,根据止血药效优化地榆炒炭工艺:250℃炒制14 min止血效果最佳;提出增设鞣花酸和/或饮片粉末色度值为地榆炭炮制工艺指标与质量控制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中药炮制"炭药止血"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炭药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中药炮制"炭药止血"理论在炭药的选用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有关"炭药止血"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尚不充分,对中药炒炭后的止血效果也存有争议.本文从止血物质基础、药效学、止血机制3个方面对该理论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止血物质基础研究中的新思路"纳米类成分"进行探讨,以期为"炭药止血"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医临床合理选用炭药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炒地榆炭及烘地榆炭对小鼠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炒地榆炭和烘地榆炭对小鼠凝血时间、出血时间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地榆炭的止血机制提供更好的炮制方法.方法:取10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榆组、炒地榆炭组和烘地榆炭组,每组各2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0.667 g·kg-1云南白药灌胃,地榆组给予4.000 g·kg-1地榆水煎液灌胃,炒地榆炭组给予4.000 g·kg-1炒地榆炭水煎液灌胃,烘地榆炭组给予4.000 g·kg-1烘地榆炭水煎液灌胃.采用断尾法及玻片法测定地榆、炒地榆炭和烘地榆炭对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地榆组、炒地榆炭组和烘地榆炭组都能够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地榆组比较较,烘地榆炭组能够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炒地榆炭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炒地榆组比较,烘地榆炭组能够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榆、炒地榆炭和烘地榆炭均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不同方法炮制的地榆炭对其止血作用有影响,烘地榆炭的止血作用明显强于炒地榆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传统炮制理论的现代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有丰富的炮制理论,对其深入挖掘和研究,有利于促进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对保障中药饮片质量和促进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意义重大.针对目前中药传统炮制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各理论代表性药物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炮制药理学研究为指导,对中药生熟异用论、炭药止血理论、辅料作用论等传统炮制理论相关研究内容进行阐述,为传统炮制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医临床合理选用炮制品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析《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之妙用黑芥穗
编辑人员丨2023/8/6
《傅青主女科》在调经方面尤为重用黑芥穗,常以“尤妙”、“妙极”称誉,可见傅氏对其之喜爱.平日医者多用之解表散风、透疹、消疮以治疗外感、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等,尤不知其炒炭收涩止血、疏利肝气与引血归经.笔者通过从傅氏的药物炮制、用药剂量及功用思想的分析中,窥见其以黑芥穗调经之精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