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畸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用回顾性分析,纳入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以关闭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缺牙间隙的患者38例,共51颗下颌第三磨牙。在正畸治疗前(T1)和已关闭拔牙间隙且第三磨牙被施力前(T2)拍摄曲面断层片,记录矫治前下颌第三磨牙的Nolla stage分期,对相关线距和角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下颌第二磨牙后间隙增加(5.84±2.03) mm ( P<0.001);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4.67±2.87) mm ( P<0.001);远中直立2.90°±10.58° ( P=0.026),垂直向变化(-1.27±2.43) mm (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矫治前的第三磨牙Nolla stage分期越大(B=0.26, P=0.025),矫治中获得的磨牙后间隙越多(B=0.82, P<0.001),第三磨牙距离 平面越近(B=-0.272, P=0.021),其自发性近中移动越大。 结论:正畸近中牵引下颌第二磨牙关闭拔牙间隙时,下颌第三磨牙会自发近中移动。发育更成熟、距离 平面更近以及萌出间隙增加更多的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阻生第三磨牙竖直装置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竖直并前移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替代下颌第二磨牙的正畸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13例,共18颗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导致第二磨牙远中根严重龋坏或吸收的患者,拔除严重龋坏或根吸收的第二磨牙,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下颌第一磨牙与第三磨牙交互牵引装置引导阻生的第三磨牙前移、萌出,直至直立。结果:第三磨牙长轴与下颌平面前上交角治疗前36.40°±12.73°,治疗后91.28°±6.02°,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第三磨牙长轴与 平面后下交角增加54.58°±15.49°, P<0.001。第三磨牙长轴与第一磨牙长轴交角明显减少,治疗前61.64°±13.65°,治疗后6.11°±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没有出现明显的根吸收,冠/根比值治疗前1.49(1.30,1.60),治疗后1.44(1.36,1.56),差值-0.12(-0.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28),冠近远中长/全牙长比值治疗前1.31±0.12,治疗后1.29±0.12,差值0.02±0.09, P=0.281。治疗后下颌第二磨牙拔牙间隙关闭,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直立,萌出达到正常 平面,获得良好功能邻接关系及根平行。阻生磨牙直立时间(8.19±1.52)个月(范围5.5~10个月)。矫治完成时间(30.85±5.87)个月(范围20~38个月)。 结论:拔除由于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引起的远中邻面严重龋坏或根吸收的下颌第二磨牙,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下颌第一磨牙与第三磨牙交互牵引装置可有效地前移、直立阻生第三磨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使用种植体支抗三种加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的头影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研究使用种植体支抗3种加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后,牙齿及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45例成人上颌前突患者,均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将其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加力方式内收上前牙:A组采用短牵引钩和直接支抗,B组采用短牵引钩和间接支抗,C组采用长牵引钩和直接支抗。拍摄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的头颅侧位片,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牙齿、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3组患者上前牙切缘舌向移动量分别为:A组(5.99±1.06)mm,B组(5.64±1.06) mm,C组(5.71±0.95) mm,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4);而上前牙根尖舌向移动量分别为A组(1.51±0.71) mm,B组1.80(2.80,1.10) mm,C组(3.91±1.06) mm,C组大于其他两组( P<0.001)。A组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 平面顺时针旋转4.11°±2.27°( P<0.001),上颌第一磨牙压低(2.74±0.50) mm( P<0.001),远中倾斜6.97°±2.45°( P<0.001);而其他两组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其磨牙的垂直向位移(B组-0.70 mm±1.47 mm, P=0.086,C组0.17 mm±0.85 mm, P=0.445)和近远中倾斜角(B组-0.10(1.20,2.40)°, P=0.410,C组-0.73°±3.77°, P=0.464)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时,不同加力方式均可获得理想的支抗效果。直接种值体支抗配合短牵引钩加力后,磨牙可能压低、冠远中倾斜, 平面顺时针旋转;使用长牵引钩可获得更多前牙控根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丝弓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直丝弓矫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通过细丝弓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直丝弓矫治的临床应用,观察矫治前后牙颌和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正畸矫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24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粘结MBT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例患者正畸治疗完成后,磨牙及尖牙中性,覆覆盖正常,U1-NA角和L1-MP 角分别减小15.78°和6.18°,上下颌切牙切端内收7.56和2.27 mm,下颌磨牙近中移动4.41 mm,上颌磨牙近中移动1.17 mm.下颌切牙压低2.42 mm,下颌磨牙伸长1,21 mm.然而,上颌切牙和磨牙垂直向无明显变化.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NLA角增大13.77°上下唇突点相对于审美平面分别减小2.90 mm和3.83 mm.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粘结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支抗控制良好,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微种植体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拔牙病例时,不同部位植入微种植体辅助上颌前牙压低的牙齿移动特点,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微种植体植入部位分为4 组,包括工况1(无微种植体对照组),工况2(上颌中切牙间植入微种植体),工况3(上颌两侧中切牙与侧切牙间植入微种植体)和工况 4(上颌两侧侧切牙与尖牙间植入微种植体).施加自微种植体至矫治器舌侧边缘切割口的牵引力,分析不同工况下的牙齿移动特点.结果 工况 1 中,中切牙与侧切牙表现为牙冠向舌侧、牙根向唇侧的倾斜移动,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表现为牙冠向近中少量移动,牙根向远中微量移动.工况 2 至工况 4 中,前牙区均表现为压低的同时伴有唇倾移动,后牙区均表现为牙冠近中倾斜的同时伴有少量压低移动.中切牙压低量为工况 2>工况 3>工况 4,侧切牙压低量为工况3>工况4>工况2,尖牙及后牙区压低量为工况4>工况3>工况2.结论 当前牙区植入微种植体进行弹性牵引时,可有效增加前牙压低量.植入部位后移,尖牙压低量显著增加,后牙牙根远中移动量增加,对前牙唇倾作用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PAR指数与头影测量对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效果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7-2016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因龋病或根尖周病变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患者1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滑动法关闭间隙并配合颌间牵引完成矫治,对比正畸前后PAR指数和头影测量值.结果 19例患者平均疗程(33.47±7.93)个月,治疗前后PAR加权总分及各项PAR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疗效分析显示极大改善13例(68.42%),改善6例(31.58%),无治疗后变差或无改变病例.治疗前后U1-SN角、U1-NA、U1-NA角减少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拔牙间隙关闭,牙(牙合)关系良好;上切牙内收,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只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设计,严谨操作,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矫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鼠可吸收羟基磷灰石位点保存后牙槽骨材料力学性能和牙齿移动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大鼠可吸收羟基磷灰石位点保存牙齿移动后的牙槽骨材料力学性能和牙齿倾斜度变化,为正畸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6周龄SD大鼠30只,拔除左上第一磨牙后,通过查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拔牙窝内植入可吸收羟基磷灰石,B组植入Bio-Oss骨粉,C组自然愈合作为对照组.4周后,10g牵引力近中移动左上第二磨牙28天至拔牙窝内.应用显微CT评价加力后牙齿倾斜度,纳米压痕测试骨弹性模量和硬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牙齿移动后,A组的骨材料力学性能最高(P<0.05),牙齿倾斜度最小.结论 可吸收羟基磷灰石位点保存后牙齿移动时,局部牙槽骨的材料力学性能增强,牙齿倾斜度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创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第三磨牙方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牵引拔牙、截冠和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技术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第三磨牙,观察术后产生下唇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例全景片和锥形束CT(CBCT)显示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压迫下牙槽神经的患者,分别采用3种方法拔牙各20例,术后检查下唇麻木情况.结果:应用牵引拔牙技术和截冠方法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第三磨牙,术后无人发生下唇麻木,而应用超声骨刀微创拔牙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轻微的下唇麻木症状,经用药1个月后好转.结论:牵引拔牙技术、截冠和超声骨刀3种方法均可有效避免智牙拔除后下唇麻木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正畸对牙周膜细胞OPG、RANKL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正畸力作用对移动牙牙周膜代谢的影响,以及牙周膜代谢在正畸骨改建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临床正畸拔牙病例,在拔除第一前磨牙后,分别在尖牙的牵引移动前、牵引移动3个月时、牵引移动结束3个时间段,从移动牙的压力侧、张力侧分别提取人牙周膜细胞,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并用RT-PCR检测其护骨素(OPG)、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变化.结果:人牙周膜细胞原代培养成功.尖牙近中侧OPG的表达以及尖牙远中侧RANKL的表达均在尖牙移动前接近阴性,尖牙移动3个月时最强,尖牙移动结束时减弱,而且3个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PG、RANKL因子存在于牙周膜细胞中,正畸牙齿移动时其活性增强,可能参与正畸牙移动和局部牙槽骨改建的全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治疗上前牙轻、中度拥挤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治疗上前牙轻、中度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1例骨性Ⅰ类安氏Ⅱ类错(牙合)成年患者,磨牙远中关系不超过尖对尖.上颌前牙轻度至中度拥挤,下颌正常或轻度拥挤,侧貌为直面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Ⅱ类牵引推磨牙向远中非拔牙矫治.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和头颅侧位片,配对t检验比较分析测量所得的数据.结果 治疗后11例患者的上下牙列排齐,磨牙关系中性.头影测量数据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平均远中移动2.32 mm(t=3.315,P<0.01),磨牙长轴远中倾斜度增加3.83°(t=3.959,P<0.01),上中切牙牙轴唇倾度增加1.72.(t=3.27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测量数据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平均颊向移动1.43 mm(t=2.4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Ⅱ类牵引可实现上颌磨牙的远中移动,纠正远中磨牙咬合的同时,排齐轻中度拥挤的上前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