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气管扩张症的气道病理生理特点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及气道重塑被认为是支气管扩张症重要的气道病理生理特征,常常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促使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生和发展.文章从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和重塑角度对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对关键作用靶点的干预,能有效应对该病的治疗.目前部分临床研究提示有些中西药对支气管扩张症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及气道重塑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多数研究样本量小,缺乏充分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达乌尔黄鼠的资源利用及模式动物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是我国研究冬眠的主要动物模型,具有适应极端低体温、低代谢以及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废用性肌萎缩等生理特点,并且具有独特的体脂积累和耐受机制.这些生理特征在临床及航天领域的应用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达乌尔黄鼠的模式动物化有助于对上述生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究.本文综述了达乌尔黄鼠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临床与航天应用的研究价值,介绍了目前国内达乌尔黄鼠在实验室和野外的繁殖和实验动物化的进展,展望了将该物种模式动物化的前景及其关注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NLR、胱抑素C、超敏肌钙蛋白Ⅰ对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AMI)实验室指标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AMI病人162例,将病人分为中青年组(18~74岁)86例,老年组(75~99岁)76例.收集病人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将中青年组、老年组分为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其中中青年并发症组53例,中青年无并发症组33例;老年并发症组46例,老年无并发症组30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AMI病人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中青年组男性比例、吸烟史比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于老年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并发症组胱抑素C(CysC)、超敏肌钙蛋白Ⅰ(hs-Tn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计数(WBC)高于中青年无并发症组,淋巴细胞(Lym)低于中青年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并发症组CysC、hs-TnⅠ、NLR、Neu、WBC、TG水平高于老年无并发症组,Lym低于老年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CysC、hs-TnⅠ、NLR、Neu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0.85,0.83,0.82;老年组CysC、hs-TnⅠ、NLR的AUC分别为0.75,0.77,0.79.结论:不同年龄段AMI病人生活方式、实验室指标均存在差异,对AMI病人诊疗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及生理特点;CysC、hs-TnⅠ、NLR、Neu等实验室指标可较好地预测AMI病人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正常眼的脉络膜血管系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脉络膜是视网膜的主要血供来源,脉络膜血管系统为眼内最大、最重要的血管系统,在给外层视网膜供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脉络膜是一个动态、多功能性结构,其生理性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解剖位置、眼轴长度、昼夜节律与饮酒等.脉络膜涡静脉根据解剖学位置可分为眼内、巩膜内和眼外三大部分,又进一步分为脉络膜静脉、壶腹前部、壶腹、壶腹后部、巩膜入口、巩膜内通道、巩膜出口和巩膜外涡静脉八个区域.在正常眼中,涡静脉的类型不仅限于传统认知中出口位于赤道部近睫状体平坦部的涡静脉,研究发现还存在出口位于后极部的后极部涡静脉.根据涡静脉的形态及解剖特点,涡静脉又分为四类:缺失型涡静脉、不完整型涡静脉、完整型涡静脉、完整型涡静脉伴壶腹.文章旨在阐述正常人眼的脉络膜血流及涡静脉解剖基础,以深入了解正常状态下的脉络膜特征,这不仅有助于辨别脉络膜的病理性变化,且对脉络膜相关眼部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生理认知衰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促进健康老龄化,加强对失能和痴呆的早期干预,有学者提出生理认知衰退综合征的概念.生理认知衰退综合征是一种以非痴呆老年人步速减慢和(或)握力下降的同时存在认知障碍为特点的老年综合征,对痴呆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目前关于生理认知衰退综合征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文对生理认知衰退综合征的概念、评估方法、流行病学及干预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360例危重孕产妇ICU救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临床特点及其转归,为重症产科亚专业建设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孕产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主要原因、孕产妇死亡原因、器官支持措施等。结果:研究期间,本院产科共收治39 567例孕产妇,转入ICU 360例,平均ICU转入率0.91%;2016年起,产科收治人数、转入ICU人数及ICU转入率均明显增加。ICU收治孕产妇平均年龄(30.9±5.7)岁,平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7(4,10)分,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1,2)d;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为9.0(3.0,17.5)h。ICU孕产妇最主要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占84.72%);48例(占13.33%)行子宫切除,其中42例(占87.5%)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孕产妇转入ICU的前3位病因为产后大出血〔36.94%(133/36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67%(78/360)〕、妊娠合并心脏病〔15.00%(54/360)〕。因产后大出血转入ICU的产妇的首位出血原因为胎盘异常〔63.98%(103/161)〕,其次为宫缩乏力〔28.57%(46/161)〕;产后24 h平均失血量为(4 019±2 327)mL,因产后大出血而切除子宫的产妇逐年减少。研究期间共有2例产妇死亡,为间接产科死亡;3例自动转出(预计死亡),其中1例为间接产科死亡,2例为直接产科死亡;ICU孕产妇病死率为1.39%(5/360)。结论:孕产妇转入ICU的主要原因为产后大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大出血的首要原因为胎盘因素;间接产科死亡超过直接产科死亡,主要是妊娠合并心脏病及重症肺炎导致的死亡;ICU已成为救治危重孕产妇的重要阵地以及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颏舌肌神经肌肉活性特点以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神经肌肉因素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颏舌肌作为最大的上气道扩张肌,目前已被广泛作为上气道的主要代表性肌肉进行研究。然而,目前对于OSA患者的颏舌肌功能是否异常尚有争议。产生上气道反复塌陷的原因可能并不是颏舌肌本身功能异常,也可能是颏舌肌活性不足以抵消其他病理生理缺陷所致。且有研究显示,颏舌肌在对抗气道阻力负荷时的活性变化存在个体差异,提示OSA患者的颏舌肌功能可能存在不同的临床表型。本文总结归纳了OSA患者颏舌肌神经肌肉活性特点的研究进展以及颏舌肌功能表型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性胰腺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152例临床特点和临床预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伴发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的临床特点和症状性PVST的临床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符合AP并发PVST诊断标准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住院患者152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按照是否发生PVST所致临床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持续性腹水、肠缺血),将AP并发PVST患者分为症状组(48例)和无症状组(104例)。比较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等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两样本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PVST多见,占73.0%(111/152),医院内病死率为14.5%(22/152)。脾静脉(46.1%,70/152)为最常见的单支受累血管。症状组住院时间长于无症状组,住院费用和医院内病死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26.31±19.38) d比(15.11±9.31) d、(103 463.68±15 312.74)元比(37 199.38±4 647.17)元、25.0%(12/48)比9.6%(10/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09、-4.141, χ2=6.280; P均<0.05)。症状组LDH、CRP、PT均高于无症状组[4.78 μmol·s -1·L -1(2.96 μmol·s -1·L -1,7.82 μmol·s -1·L -1)比4.42 μmol·s -1·L -1(3.29 μmol·s -1·L -1,9.30 μmol·s -1·L -1)、69.53 mg/L(29.49 mg/L,147.14 mg/L)比40.90 mg/L(8.88 mg/L,104.89 mg/L)、(16.88±8.23) s比(14.12±1.59) s],而血细胞比容、血钙水平均低于无症状组[(34.97±8.96)%比(39.18±7.17)%、(2.01±0.32) mmol/L比(2.17±0.19)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067、-1.977, t=-2.281、3.072、3.083; P均<0.05)。症状组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发生率,以及全身并发症腹腔出血、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7.21±3.84)分比(5.27±2.31)分、(7.10±1.57)分比(4.83±1.87)分、87.5%(42/48)比28.8%(30/104)、10.4%(5/48)比1.9%(2/104)、18.8%(9/48)比1.9%(2/104)、25.0%(12/48)比3.8%(4/104)、91.7%(44/48)比60.6%(63/104)、85.4%(41/48)比49.0%(51/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41、-7.331, χ2=45.320、5.393、13.852、15.604、15.323、18.191; P均<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lthazar CT评分是症状性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 OR值(95% CI)为1.79(1.41~2.29)。 结论:Balthazar CT评分是AP患者并发症状性PVST的影响因素,对评分高的患者应早期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联合钆延迟增强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T1 mapping联合钆延迟强化(LGE)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因不明原因急性心力衰竭(心衰)而经超声检查考虑为DCM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同一时间段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的18例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飞利浦Ingenia 3.0T检查所有受检者心脏,平扫检查项目包括T2加权成像(T2WI)、电影序列、增强前的native T1 mapping;增强检查项目包括延迟增强及增强后post T1 mapping、首过灌注。使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首过灌注剂量为0.1 mL/kg,以相同速度追加生理盐水20 mL,延迟7 min开始进行延迟增强序列扫描,包括4层2腔心位和4腔心位。观察LGE联合T1 mapping的CMRI结果,包括心功能指数〔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瓣膜反流〕、心脏形态学指标〔左心室质量(LVM)〕、组织学特点(T2图像心肌信号、有无灌注缺损及其位置和范围、有无延迟增强及其位置、形态和范围、增强前后T1值)、细胞外容积(ECV)及伴随征象(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增强前T1 mapping的T1值对DCM的诊断价值;同时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DCM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心率(HR)、血细胞比容(HCT)、肌酐(Cr)、高血压和心脏病家族史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M组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心功能Ⅲ级、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用药史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DCM组LVEDV(mL/m 2:234.9±35.9比121.8±27.6)、LVESV(mL/m 2:189.7±42.8比54.8±17.0)、LVM(g:197.6±56.3比110.5±22.9)、增强前T1值(ms:1 332.1±35.9比1 272.0±41.0)、ECV 〔(45.7±4.9)%比(28.0±2.1)%〕水平均明显升高;LVEF(0.191±0.107比0.554±0.103)、增强后T1值(ms:453.9±72.7比493.5±43.9)均明显降低(均 P<0.05)。DCM组瓣膜反流、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患者比例分别为25.0%、18.8%、25.0%。ROC曲线分析显示,T1 mapping增强前T1值的截断值为1 220.22 ms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 P=0.015,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8.9%,说明固有心肌T1值对诊断DCM有一定参考价值。32例DCM患者中有22例(68.8%)出现LGE,位置为室间隔、下壁壁间或心外膜下,范围为局部或弥漫多发,室间隔和下壁均受累的有9例(28.1%);平均随访16个月,其中3.1%出现心搏骤停。 结论:一站式CMRI检查可以提高DCM的诊断效力,T1 mapping联合LGE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对诊断和随访患者治疗很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跨膜激活剂及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分子在免疫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APRIL)在免疫疾病领域的研究已持续多年,且已取得许多研究成果。两者共有的特异性受体跨膜激活剂及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分子[transmembrane activator and calmodulin ligand(CAML)interactor,TACI]因在调节B细胞增殖,浆细胞分化及抗体类别转换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TACI自身特点,生理功能及其在免疫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