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内侧气管旁入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开放性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甲状腺内侧气管旁入路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18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90例患者应用传统甲状腺外侧入路(对照组),另90例患者应用甲状腺内侧气管旁入路(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声音嘶哑、低钙症状;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1、3、5、30 d分别检测两组血清Ca 2+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轶和检验及 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0±4) ml、(67±8) min比(18±5) ml、(95±1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87、-3.121, P<0.05),低钙症状患者分别为观察组1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31,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5、30 d血清Ca 2+[(2.23±0.15)、(2.25±0.18)、(2.24±0.14)、(2.28±0.12)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12±0.13)、(2.15±0.22)、(2.18±0.19)、(2.20±0.1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243、0.312、0.358、0.406, P<0.05);观察组血清PTH[(22.3±6.8)、(25.2±5.8)、(24.8±6.3)、(33.7±5.1)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8±5.6)、(16.3±7.9)、(18.2±8.5)、(24.6±7.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82、0.284、0.233、0.282, P<0.05)。 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应用甲状腺内侧气管旁入路,操作快捷,术野清晰,能很好的保护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功能,手术入路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开放性甲状腺手术切口瘢痕预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甲状腺相关疾病的增多和治疗效果的提高,开放性甲状腺手术术后颈部切口的美容问题成为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关注点。鉴于临床中术者大多根据临床经验和个人习惯而采取不同的闭合技术,各种技术对甲状腺手术瘢痕的影响缺乏循证依据。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开放性甲状腺手术瘢痕的评估方法、影响因素、预防及治疗作简要综述,为甲状腺手术切口关闭技术的选择以及瘢痕的预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腋窝入路无充气腔镜下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无充气腔镜下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单侧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40例)。观察组采用经腋窝入路无充气腔镜下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性手术方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数、分离皮瓣及建腔时间、手术总时间、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并详细记录;术后3 d、1个月及3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颈部及胸前疼痛情况;治疗前及治疗结束24 h后检测患者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3个月对患者美容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分离皮瓣及建腔时间、手术总时间、引流量、住院天数分别为(34.27±4.38)min、(130.75±12.28)min、(143.49±15.48)ml、(7.21±1.95)d,对照组分别为(12.43±1.83)min、(90.38±8.65)min、(87.48±12.11)ml、(5.48±1.32)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9.098、17.002、18.024、3.576,均 P<0.01)。观察组术后3 d胸前疼痛VAS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结束24 h后观察组CRP水平及WBC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美容满意度评级观察组Ⅰ级6例、Ⅱ级31例、Ⅲ级2例、Ⅳ级1例,对照组Ⅰ级1例、Ⅱ级10例、Ⅲ级24例、Ⅳ级5例,观察组美容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伤口感染、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经腋窝入路无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美容效果,并可有效减少患者体内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下外科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PHPT手术治疗的42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组( n=19)和开放手术组( n=23)。采用SPSS 23.0软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美容效果等。随访3~84个月,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有无复发。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手术组无中转开放手术。机器人手术组手术时间[(65.5±9.9)vs(54.3±8.3)min]( t=6.231, P=0.015)及术后引流量[(109.7±50.6)vs(97.2±45.2)ml]( t=3.132, P=0.016)多于开放手术组,但美容效果[(9.1±0.6)vs(8.3±0.7)分],( t=3.628, P=0.031)更佳;机器人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44.3±19.4)vs (39.1±15.4)ml]、住院时间[(7.4±1.4)vs(7.9±2.8)d]、并发症发生率(15.8% vs 8.7%)、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6.9±0.6)vs(6.4±0.8)分]及随访期间临床症状缓解情况(100.0% vs 100.0%)、术后3个月血清钙[(2.48±0.30)vs(2.43±0.26)mmol/L]、术后3个月血清钙磷[(0.75±0.07)vs(1.37±0.31)mmol/L]、术后3个月PTH水平[(36.5±4.7)vs(40.4±5.3)ng/L]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外科手术治疗PHPT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相似,但美容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创钨针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保护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微创钨针和高频电刀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开放性甲状腺手术的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微创钨针组( n=50)和高频电刀组( n=4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转移率。 结果:微创钨针组和高频电刀组在手术时间[(79.3±14.7 vs 73.7±13.9)min, t=1.914, P=0.059)]、术中出血量[(31.8±9.7 vs 30.3±10.6)ml, t=0.702, P=0.484)]、术后引流量[(67.3±13.0 vs 71.3±10.8)ml, t=-1.650, P=0.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钨针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 vs 17.8%,(χ 2=5.518, P=0.023)和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8% vs 44%,(χ 2=7.810, P=0.005)发生率低于高频电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随访期内无复发转移。 结论:微创钨针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对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功能保护效果优于高频电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5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55岁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LNM)的危险因素,构建有预测价值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1月至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一科病区由有甲状腺专科手术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实施的颈部低领横切口开放性手术治疗的≥55岁PTC患者共406例,收集患者包括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实验室检测指标在内的关键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与列线图。结果:研究收集406例≥55岁PTC患者,纳入建模组285例,验证组121例。建模组285例患者建模中筛选出CLNM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Logistic(P)=-2.705 52+0.738 82×性别(男)+0.383 21×肿瘤最大径+1.024 89×双侧累及(是)+0.990 38×临床明显的颈部淋巴结(是)+3.150 04×局部侵犯(是)。预测模型建模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应最大Youden指数的截断值为0.190,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9(95% CI:0.707~0.832),预测灵敏度82.6%、特异度63.0%、准确度67.7%。应用验证组121例验证模型,并绘制ROC曲线,诊断灵敏度66.7%、特异度74.5%、准确度72.7%,AUC为0.760(95% CI:0.663~0.856)。建模组和验证组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提示拟合效果较好( P=0.221、0.706)。建模组和验证组决策曲线分析(DCA)结果证实模型在不同的概率阈值下具有明显的临床决策价值,建模组与验证组模型的表现均优于传统决策策略,模型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和可靠性。 结论: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双侧腺叶累及、临床明显的颈部淋巴结及局部侵犯是≥55岁PTC患者C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临床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侧MUBSCPB复合全身麻醉对甲状腺开放性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情况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双侧改良超声引导双侧颈浅丛阻滞(MUBSCPB)复合全身麻醉对甲状腺开放性手术患者疼痛、麻醉恢复情况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开放性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麻醉方法分组,将接受全身麻醉的49例患者纳入全麻组,将接受双侧MUBSCPB复合全身麻醉的51例患者纳入联合组.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波动水平];观察2组患者清醒时、术后4 h、术后12 h、术后24 h疼痛程度[疼痛数字评价(NRS)评分];比较2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答问切题时间)及术中芬太尼、术后吗啡用量;比较2组患者术后24 h恢复质量[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MBP、HR波动水平小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醒时、术后4 h、术后12 h,联合组患者NRS评分均低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2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用量、术后吗啡用量均小于全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睁眼、自主呼吸、拔管及答问切题时间均短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联合组患者QoR-40中身体舒适、情绪状态、自理能力、心理支持、疼痛评分均高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MUBSCPB复合全身麻醉可缩小甲状腺开放性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范围,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中芬太尼用量及术后吗啡用量,同时促进麻醉恢复和术后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腋窝乳晕入路机器人辅助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
编辑人员丨2024/6/1
近年来,甲状腺癌已成为我国患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 PTC )占甲状腺恶性肿瘤85%~90%,以症状不典型、发展缓慢和预后良好为临床特征[1,2].患者通常体检时行超声检查及进一步穿刺活检明确临床诊断.开放性PTC 根治手术会在颈部遗留永久性手术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美观.随着内镜手术在临床治疗中的逐渐普及,机器人在PTC微创治疗中所拥有的清晰术野、稳定操作及颈部无瘢痕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和患者认可.我院2021年6月采用双侧腋窝乳晕入路( 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 , BABA )机器人辅助治疗PTC 5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125例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63),对照组患者给予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应激反应指标[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NE、AngⅡ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SOD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血清皮质醇、NE、Ang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对照组患者MMSE评分低于本组术前和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7%,与对照组患者的11.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比较,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能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障碍,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并发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并发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tHPP)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72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开展手术治疗,依据术后是否发生tHPP分为tHPP组与非tHPP组.收集2 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肿瘤长径、手术方式、肿瘤侧别、临床分期、淋巴结清扫范围、甲状旁腺误切、术前维生素D水平、纳米炭示踪剂等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并发tHP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72 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 18 例发生tHPP,发生率为25.00%(18/7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径、手术方式、肿瘤侧别、临床分期、淋巴结清扫范围、甲状旁腺误切、术前维生素D水平、纳米炭示踪剂与患者术后并发tHPP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径≥4 cm、开放性手术、双侧肿瘤、临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结清扫范围双侧、甲状旁腺误切、术前维生素D水平<26 ng/ml、未使用纳米炭示踪剂为患者术后并发 tHPP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肿瘤长径≥4 cm、开放性手术、双侧肿瘤、临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结清扫范围双侧、甲状旁腺误切、术前维生素D水平<26 ng/ml、未使用纳米炭示踪剂为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并发 tHPP的高危因素,临床需尽早识别该类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减少tHPP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