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五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aTTP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纳入5例aTTP患儿,占同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5/11,其中男2例、女3例,发病年龄8.9(0.8~14.5)岁。5例患儿均存在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仅1例存在经典五联征,3例患儿伴神经系统症状,3例有发热,而肾功能损伤相对少见(1例)。5例患儿均存在重度血小板减低[7(4~14)×10 9/L]及血红蛋白下降[70(58~100)g/L];血生化检查示3例总胆红素水平升高,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5例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升高,1例尿素氮升高。骨髓穿刺提示巨核细胞数目不低。ADAMTS13活性检查均为0,4例ADAMTS13抑制物阳性,1例为阴性。5例患儿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且在疾病早期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例患儿接受血浆置换。5例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为开始治疗后的19(9~29)d。1例患儿在治疗9个月后出现复发,再次予糖皮质激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病情稳定,随访3年以上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截至2020年12月1日,随访24(16~57)个月,5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未次随访血小板计数为159(125~269)×10 9/L。 结论:儿童aTTP患者较为少见,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少及微血管病性溶血为主,血浆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检测有助于aTTP的诊断。血浆置换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该病需长期随诊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Good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7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周,于2019年11月11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近1年来有反复肺部感染和贫血,曾于外院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抗感染及输血治疗,但是情况无明显好转。2005年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史。否认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史。否认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均为1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可见尘状及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丁达尔征(+),前房细胞(++);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中度混浊、细胞(+),视盘颜色偏淡;后极部及鼻侧视网膜呈灰白色,血管管径细,动脉闭塞,视网膜下方及颞侧可见颗粒状坏死灶,累及黄斑区( 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延迟,视盘下方大片视网膜荧光着染,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视盘鼻侧视网膜弥漫性透见荧光夹杂弱荧光斑点;晚期部分视网膜血管及微血管荧光素渗漏,累及黄斑( 图1B)。右眼眼底及FF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膈占位,性质待定( 图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7 g/L(正常值:110~150 g/L),红细胞计数2.22×10 12个/L(正常值:3.5~5.0×10 12个/L),血清铁蛋白1 413 ng/ml(正常值:80~400 μg/L)。免疫学检查:B细胞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前房穿刺抽取房水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巨细胞病毒(CMV)含量35.8拷贝/ml。诊断:左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2 mg,2次/周,连续1个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50 mg,2次/d;局部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和0.5%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54例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54例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以采煤工最多,工龄多在10年以上,髌前滑囊最易受损,双侧发病多于单侧,影像学检查和滑囊穿刺抽液检查可辅助诊断,保守治疗或滑囊穿刺抽液后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滑囊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CEP)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等要点,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CEP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9例患者中男1例,女8例,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47岁。5例合并支气管哮喘,1例合并过敏性鼻炎,1例有花粉过敏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9/9)、咳痰(9/9),胸闷(9/9)、憋喘(9/9),少数伴乏力(3/9)、发热(1/9)、胸痛(1/9)。影像学上可见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高密度影(9/9),纵隔淋巴结肿大(7/9),支气管充气征(2/9)和网格状改变(1/9)等。9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血清总IgE均不同程度升高。5例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肺泡灌洗液中EOS百分比均升高,其余4例经皮肺活检的患者组织病理均提示肺泡腔或间质中EOS浸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0.5~1个月后复查,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肺部病灶均见吸收,随访中4例复发。结论:对于有过敏史,血EOS计数、总IgE升高并伴肺部多发高密度影或实变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临床医生应警惕其可能为CEP。支气管镜和经皮肺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但复发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双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为特征的脑淋巴瘤病的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淋巴瘤病(LC)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率。方法:连续回顾性收集2011年11月30日至2020年12月28日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1例LC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对照病理进行分析。结果:L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8/11)、步态不稳(9/11)、行为异常及人格改变(5/11);脑脊液检查结果提示患者有细胞数增多(8/10)、蛋白升高(8/10)、糖含量降低(2/10)、氯化物降低(4/10)。11例L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深部脑白质弥漫病变,同时累及脑皮质及皮质下白质8例(8/11)、基底节区7例(7/11)、丘脑5例(5/11)、小脑6例与脑干6例(6/11);11例LC患者的病灶呈等/稍低密度影与稍长T 1、稍长T 2信号,6例(6/11)早期无明显强化,5例(5/11)以及6例随诊病变出现不均匀斑点、斑片状、结节或团块状明显强化;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有9例(9/11)初诊扩散不受限,2例(2/11)及9例随诊病变出现扩散受限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图低信号;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显示5例有不同程度胆碱复合物(Cho)峰升高伴N-乙酰天冬氨酸(NAA)峰与NAA/肌酸下降(5/5),3例出现脂质峰(3/5);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者3例,其中2例(2/3)病灶呈稍高摄取,1例(1/3)未见代谢增高。 结论:LC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无明显强化及扩散受限,NAA/肌酸降低、Cho/肌酸增加伴脂质峰;对LC认识不足以及穿刺活组织检查不当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实质型神经白塞病25例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脑实质型神经白塞病(P-NBD)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重点关注其头晕主诉。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0年至2022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并最终确诊为P-NBD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人群年龄中位数为37(17~85)岁,回顾性分析性别、起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血清免疫指标、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因子水平、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治疗和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1)本组男性居多,16例(64.0%),平均发病年龄为4~58(28±14)岁,呈急性或亚急性病程。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头晕(32.0%)主诉不少见。(2)80.0%(20/25)患者血清免疫指标异常,包括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介素1(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16例患者行腰椎穿刺检查,多数颅内压正常、脑脊液白细胞数和蛋白升高[中位数分别为44(15~380)×10 6/L和0.73(0.49~2.81)g/L ]。5例行脑脊液细胞因子检查,4例结果异常,以IL-6升高为著,其次为IL-1、IL-8。(3)头颅磁共振最常受累部位为脑干和基底节,各有15例(60.0%),其次为白质[12例(48.0%)]和皮质[11例(44.0%)]。9例(36.0%)患者病灶伴强化,6例(24.0%)患者为团块样病灶。3例(12.0%)患者脊髓受累,以胸髓多见。(4)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干预治疗,随访结局普遍良好。 结论:P-NBD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且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头晕症状并不少见,且易被忽视。早期充分的免疫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缔组织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CTD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85岁,平均(51±23)岁;均无明确鸟类接触史。其中3例RA,7例SLE,1例pSS,1例未分化CTD;4例隐球菌脑膜炎,8例肺隐球菌病;12例均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起病前均曾单用或联合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血隐球菌抗原检测均阳性;6例行脑脊液检查,2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2例脑脊液培养阳性,3例颅内压明显增高[最高>600 mmH 2O)(1 mmH 2O=0.009 8 kPa)];7例行肺穿刺活检,7例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阳性;6例发病时淋巴细胞<1.0×10 9/L,共2例检测了外周血CD4 + T细胞且水平明显降低。治疗方面,12例均静脉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4~6周),12例应用氟康唑,2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1例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1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氟胞嘧啶,均改为口服氟康唑序贯治疗,总疗程4~21个月,11例均痊愈,1例隐球菌脑膜炎症状缓解。 结论: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可能与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关,外周血淋巴细胞尤其是CD4 + T细胞降低更易感染,早期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此病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流感相关脑病40例临床影像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流感相关脑病(IAE)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40例IAE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资料、治疗及转归,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根据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对其进行进一步分类,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预后比较分析。结果:40例患儿中,男女各20例;就诊年龄(4.0±2.3)岁,中位数3.2岁。甲型流感28例,乙型流感12例。临床表现:患儿均以发热起病,发热与首发神经系统症状间隔24 h(0~120 h)。32例神经系统首发症状为抽搐,其中17例表现为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均有脑病表现,其中33例昏迷,7例表现为嗜睡或认知功能下降。30例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接受机械通气。辅助检查:30例谷草转氨酶升高,18例谷丙转氨酶升高,14例肌酸激酶升高,31例乳酸脱氢酶升高,16例血糖升高,1例血糖显著降低。38例完成血氨检测,9例升高。6例完成全外显子测序,1例发现 SCN1A新生杂合变异,1例发现 ATP1A2杂合变异(母源)。35例完成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胞数均正常,12例脑脊液蛋白轻中度升高。影像学资料:33例影像学异常,其中急性坏死性脑病14例,为最常见。治疗:患儿均接受帕拉米韦或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28例予糖皮质激素,29例予免疫球蛋白治疗。预后:17例死亡,9例遗留不同程度残疾,14例恢复至基线水平。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预后良好组发热与神经系统首发症状的间隔时间[(22.7±12.2) h]、入院时 Glasgow评分[(7.6±2.5)分]、谷丙转氨酶[15.6(9.0~1 631.5) U/L]及谷草转氨酶[47.6(25.4~1 721.3) U/L],与预后不良组[(38.6±30.9) h、(4.5±1.6)分、140.2(12.3~3 232.4) U/L、251.8(21.7~4 991.6) 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预后良好组使用糖皮质激素17例,免疫球蛋白17例;预后不良组使用糖皮质激素11例,免疫球蛋白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根据临床病理类型将临床影像综合征进一步分类为细胞因子风暴组、兴奋毒性组及无法分类组。细胞因子风暴组Glasgow评分为(4.6±1.7)分,改良的Rankin评分中位数为6.0分,兴奋毒性组为[(7.6±2.2)分、1.5分],无法分类组为[(7.3±2.8)分、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IAE以婴幼儿多见,以发热、抽搐及迅速出现的意识障碍为最常见。急性坏死性脑病为最常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类型;IAE起病越急骤、进展越迅速,预后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49家医院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疗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机构对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相关诊疗资源的配置情况及对TBM患者的管理现状。方法:纳入我国27个省份49家收治TBM的医院进行电子问卷调查,由主要收治TBM的相应科室的管理人员填写,调查时间为2018年9月至12月。根据问卷结果,对这些医院TBM诊治相关临床资源可及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段、抗结核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相关合并症及并发症监测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结果:49家调研医院中,75.5%(37/49)的调研医院每年疑诊TBM不超过50例,85.7%(42/49)的医院病原学确诊的TBM患者不超过20例。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增强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用来诊断及评估TBM的可及率分别为100.00%(49/49)、95.92%(47/49)、91.84%(45/49)、61.22%(30/49)、67.35%(33/49);脑脊液结核培养、脑脊液抗酸染色涂片、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可及率分别为77.55%(38/49)、95.92%(47/49)和83.67%(41/49)。利福平(100.0%,49/49)、异烟肼(100.0%,49/49)、吡嗪酰胺(98.0%,48/49)和乙胺丁醇(95.9%,47/49)是非重症TBM患者常规初始抗结核方案中常用的药物。25家(51.0%)医院抗结核治疗持续时间为18个月,17家(34.7%)为12个月。39家(79.6%)医院将异烟肼+糖皮质激素作为鞘内注射方案。24家(49.0%)医院选择地塞米松治疗,28家(57.1%)医院的糖皮质激素使用持续时间为2个月。32家(65.3%)医院未正式调查低钠血症的潜在病因,最常用的治疗低钠血症的措施为高渗盐水(83.7%,41/49)和口服钠盐治疗(71.4%,35/49)。48家(98.0%)医院最常用的检测颅内压方法为腰椎穿刺。结论:调研医院收治的TBM病例呈现来源分散、病原学确诊病例少的特点。TBM诊断治疗及并发症管理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需要制订规范性诊治方案来提升TBM的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肥厚性硬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临床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继发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4—2018年收治的GPA继发HCP病例资料的特点。结果:① GPA患者315例,19例继发HCP,占6.0%;②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19~64岁,中位年龄57岁。③神经系统表现:19例均有头痛,16例颅神经受累。受累部位:额部8例,颞部8例,颅底8例(鞍旁4例,其中海绵窦3例,眶尖2例),小脑幕6例,大脑镰2例,顶部1例,枕部1例,1例合并硬脊膜炎。④系统表现:发热10例,体质量下降8例,肺部受累4例,肾脏受累3例,16例鼻窦炎,10例中耳炎,16例局限型GPA。⑤ 15例ANCA抗体阳性,8例蛋白酶3(PR3)-ANCA阳性,6例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阳性。⑥ 16例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9例升高、5例正常、2例降低;脑脊液蛋白升高10例。⑦ 15例(78.9%)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评分(BVAS)>15分。⑧ 19例均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12例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2例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或+甲氨蝶呤),19例病情均缓解。结论:HCP是GPA少见且严重的表现,主要表现为颅高压和颅神经受累,多见于局限型GPA患者,常伴有全身疾病的活动,需积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