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气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青海高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自拟方益气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青海高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气虚兼脾肾不足证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益气补肾健脾方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2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等肝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ALT、AST、TB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LB、ChE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GLO、ALP、γ-GT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GLO、ALP、γ-GT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INR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FIB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治疗组PT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FIB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胁肋隐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便溏、面色不华等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100%(40/40),对照组HBV-DNA阴转率为95.00%(38/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恩替卡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益气补肾健脾方能有效改善CHB气虚兼脾肾不足证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以及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为青海高原地区CHB的诊治提供了用药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左乙拉西坦联合小剂量托吡酯对小儿癫痫骨代谢、脂代谢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小剂量托吡酯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及对小儿骨代谢、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癫痫患儿共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研究组54例,行左乙拉西坦联合小剂量托吡酯治疗,对照组54例,行卡马西平联合小剂量托吡酯治疗。于药物治疗前以及治疗半年时检测患儿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 2+)浓度、血磷(P 3-)浓度、骨密度值、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评估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半年,研究组患儿的血Ca 2+浓度[(2.41±0.35)mmol/L]、血P 3-浓度[(1.57±0.26)mmol/L]及骨密度[(2.21±0.52)g/cm2]均高于对照组患儿的血Ca 2+浓度[(2.19±0.27)mmol/L]、血P 3-浓度[(1.18±0.15)mmol/L]及骨密度[(1.81±0.38)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Ca2+=4.20, t血P3-=5.73, t骨密度=6.42,均 P < 0.05),而研究组ALP水平[(129.78±25.63)U/L]低于对照组患儿[(181.55±21.9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39, P < 0.05);治疗后半年,研究组患儿的TC[(4.38±0.64)mmol/L]、TG[(1.71±0.42)mmol/L]、LDL-C[(1.65±0.32)mmol/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的TC[(4.76±0.83)mmol/L]、TG[(1.96±0.45)mmol/L]、LDL-C[(1.98±0.34)mmol/L]水平,而HDL-C水平[(1.96±0.38)mmol/L]略高于对照组患儿HDL-C水平[(1.63±0.2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TC=3.81, tTG=4.14, tLDL-C=5.58, tHDL-C=7.39,均 P < 0.05);研究组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9, P < 0.05)。 结论:对癫痫患儿进行小剂量托吡酯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除了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外,对患儿机体的骨代谢以及脂代谢指标影响更小,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疹发病机制及预防诊断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过程中常遇到的且十分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皮肤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皮肤称之为“药物性皮炎”,即“药疹”,少数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累及生命的重症药疹,但由于临床混合用药的情况导致真实的致敏药物难以明确,致使临床治疗中多种药物无法使用。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许多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和特定药物导致的药疹发病有着密切联系,用药前进行HLA风险基因筛查可显著降低相关药物重症药疹的发病率,但HLA基因筛查仅能预防有限的药物导致的重症药疹,大多数药物尚未发现HLA风险基因位点,因此只能通过其他检查明确致敏药物。目前药物激发试验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明确致敏药物的“金标准”,但由于此测试方法风险较大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除此之外,多种体内外检查方法(体内试验包括斑贴试验及药物皮肤试验,体外试验包括血清IgE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也为明确致敏药物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安神补脑液致肝损伤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例患者(例1女,49岁;例2女,51岁)均因睡眠不佳自行口服安神补脑液10 ml、2次/d。2例患者均无合并用药。例1和例2分别在服用安神补脑液7和10 d后出现乏力、纳差,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分别为1 147、1 271、215 U/L和805、333、227 U/L。停用安神补脑液并予保肝治疗7 d后,2例患者乏力、纳差等症状得到改善,ALT、AST、ALP分别降至222、396、122 U/L和85、23、129 U/L。例1再次服用安神补脑液,2 d后出现上腹部不适伴呕吐,ALT 409 U/L、AST 339 U/L;停用该药并给予保肝治疗近4个月后,ALT 32 U/L、AST 22 U/L,ALP 89 U/L。例2未再服用该药,出院138天复查,ALT 39 U/L、AST 28 U/L、ALP 130 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伏立诺他羟丙基-β-环糊精滴眼液对小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伏立诺他(SAHA)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SAHA-CD)滴眼液,观察其对小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的方法制备SAHA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和0.4%的SAHA-CD滴眼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滴眼液中SAHA含量。取SPF级昆明小鼠75只,建立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小鼠分为5个组,每组15只,其中0.1% SAHA-CD组、0.2%SAHA-CD组、0.4%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造模后即刻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点眼,模型对照组即刻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点眼,每日4次,每次5 μl,连续6 d。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并采用EyeStudio软件计算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制作角膜铺片并采用ImageJ软件计算CNV的长度和面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角膜组织病理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质量浓度。结果:制备的质量分数为0.1%、0.2%和0.4%的SAHA-CD滴眼液中SAHA含量分别为标示量的97.62%、98.33%和98.14%。造模后,各组模型眼角膜水肿、混浊。给药第6天,各组CNV长度和面积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655、8.802,均 P<0.01),其中0.2%SAHA-CD组、0.4%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CNV面积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0.1%SAHA-CD组、0.2%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CNV长度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给药第3天和第6天,各组角膜中VEGF、bFGF和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 F=6.345、7.149、18.650,均 P<0.01;第6天: F=6.749、5.105、5.023,均 P<0.01),其中0.2%SAHA-CD组角膜中VEGF、bFGF和MMP-9蛋白表达量均低于0.1%SAHA-CD组、0.4%SAHA-CD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SAHA-CD滴眼液可抑制小鼠碱烧伤后CNV的形成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盘龙七片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67岁女性患者因腰肌劳损给予盘龙七片4片/次口服、3次/d。用药3 d后出现恶心、纳差,继而排浓茶色尿、陶土色便。用药15 d后,患者皮肤、巩膜黄染,全身皮肤瘙痒。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0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68 U/L,碱性磷酸酶(ALP)463.6 U/L,G-谷氨酰转移酶(GGT)1 332.3 U/L,总胆红素(TBil)110.5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92.3 μmol/L。排除病毒性肝炎和胆道梗阻后,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停用盘龙七片,给予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甲泼尼龙治疗。患者不适症状逐步减轻,肝功能逐步好转。治疗14 d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伴汇管区轻度纤维化,考虑药物所致。治疗16 d后,改为保肝药口服2周。停止治疗1周后,患者无不适,皮肤、巩膜颜色正常,肝功能正常(ALT 31 U/L,AST 25 U/L,ALP 83.9 U/L,GGT 37.0 U/L,TBil 19.8 μmol/L,DBil 7.3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致重度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50岁女性患者因糖尿病3次自行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二甲双胍)0.5 g、1次/d,用药后均因出现呕吐或伴腹泻自行停药,最后1次用药4 d,停药3 d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和乏力。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42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66 U/L、碱性磷酸酶(ALP)276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369 U/L、总胆红素(TBil)383.0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69.9 μmol/L。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和梗阻性黄疸等原因后,考虑患者为二甲双胍导致的肝损伤。停用该药,给予异甘草酸镁和茵栀黄颗粒治疗。11 d后,患者上述症状消失,乏力程度减轻,实验室检查示ALT 225 U/L、AST 89 U/L、ALP 215 U/L、γ-GT 291 U/L、TBil 86.1 μmol/L、DBil 44.6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诺贝特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生化应答不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生化应答不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门诊诊断为UDCA生化应答不佳、加用非诺贝特治疗的早期PBC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治疗方案为非诺贝特+UDCA,疗效指标为有效率和生化应答率。联合治疗12个月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降至治疗前基线值以下为有效,降至<1.5×参考值上限为实现生化应答。安全性指标为非诺贝特相关不良反应(肝损伤、肾损伤等)发生率。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2例,男性12例,女性30例;加用非诺贝特时年龄为(53±10)岁;联合治疗时间为5 d~34个月。对34例联合治疗患者的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治疗12个月时ALP平均水平较基线值下降,其中10例(29.4%)降至参考值范围,有效率为100%;治疗前ALP为235(210,326)U/L,治疗12个月时降至134(104,19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34例患者中25例(73.5%)患者实现生化应答,治疗前ALP为221(198,256)U/L,治疗12个月时降至125(99,14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42例患者中16例(38.1%)发生非诺贝特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肝损伤8例(19.0%,其中1例合并烧心),肾损伤4例(9.5%),肌痛、颜面部水肿、烧心、头痛、皮肤瘙痒伴皮疹各1例(各2.3%)。8例肝损伤患者4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3例为重度;轻度者未予干预,2个月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至基线水平;中、重度者,停用非诺贝特并予保肝治疗后ALT和总胆红素均恢复至基线水平。4例肾损伤患者中2例停用非诺贝特后血清肌酐(Scr)恢复至基线水平;2例未停药,Scr自行恢复至参考值范围。 结论:非诺贝特联合UDCA治疗生化应答不佳的早期PBC患者有效,有73.5%的患者实现生化应答。非诺贝特常见不良反应为肝损伤及肾损伤,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旨在探讨近年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药物和临床特征,识别药物性肝功能衰竭和慢性DILI的危险因素,以便于早期识别和更好地管理。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诊断为DILI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2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药物性肝功能衰竭和慢性DILI的危险因素。结果:中药(占62.5%)包括草药(占中药的84.3%)和一些中成药是研究中发现引起DILI的主要原因。胆汁淤积型与严重和慢性DILI更相关。已存在胆囊疾病、初始总胆红素、初始凝血酶原时间、初始抗核抗体滴度是药物性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从峰值下降到峰值的50%的时间间隔(T 0.5ALP和T 0.5ALT)延长为慢性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87,95%置信区间:0.697~0.878, P ?0.001),临界值分别为12.5?d和9.5?d。 结论:中药是导致DILI的主要原因,发生严重DILI的风险与已存在胆囊疾病、初始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抗核抗体相关。T 0.5ALP和T 0.5ALT可作为预测慢性DILI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七伤药片致重度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60岁男性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自行服用三七伤药片(3片、3次/d),6 d后患者出现上腹部闷痛、恶心、呕吐,伴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示血清总胆红素(TBil)155.2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87.1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81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67 U/L,碱性磷酸酶(ALP)136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455 U/L。停用三七伤药片并予保肝治疗8 d后,患者上述症状好转;38 d后实验室检查示血清TBil 27.3 μmol/L、DBil 9.2 μmol/L、ALT 46 U/L、AST 28 U/L、ALP 83 U/L、GGT 55 U/L。患者的肝损伤可能与三七伤药片成分中草乌、雪上一枝蒿所含乌头碱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