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雅慧从"痰泻"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缓解期多表现为便次增多、便中夹有黏液、偶见少量脓血、黏膜活检炎症指标明显改善等."痰泻"之名首见于《医宗必读》,黄雅慧教授基于书中对痰泻的论述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病位虽在肠腑,实则与脾肺肾密切相关.黄教授指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核心病机为湿阻酿痰成瘀,临证以通、化二字为治疗大法,使津气通利、水湿得化而痰泻得止.针对气虚不运、湿流于下,施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培土生金以培本;针对阳虚不温、水气流滞,施以四神丸合真武汤加减益火补土以治标;针对湿滞痰阻、气滞血瘀,施以苓桂术甘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蠲饮祛瘀以求缓.临证常取佳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姜建国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姜建国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气虚为根本病机,湿热气瘀等邪扰于脾胃为标。中焦气机痞塞不利是本病突出表现,患者多以胃部痞满胀痛为基础症状,其病理过程表现为明显的气分、血分、癥积演变规律。因此初期治疗补中益脾与开达中焦并举,组方思路为改良半夏泻心汤,以阻止疾病深入发展;若属肠化生阶段,则在此基础上及早加用理血活血之品,以虫类药助剔邪。对于久治屡发者,考虑由脾及肾,重在固护肾元;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随证加减,还需注意愈后防复,汤丸互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中华医典》的中医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华医典》历代医籍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中药内服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的处方,采用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SPSS Statistic 22.0对高频次用药进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 18.1分析中药间关联程度。结果:纳入中医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处方143首,涉及中药196味,使用频次较多的有当归、地榆、黄连、牡丹皮、槐花、槐角;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归-牡丹皮具潜在关联,核心药物为当归,核心药对有黄连-黄芩、槐花-黄柏、槐花-荆芥、槐角-茯苓、槐角-侧柏叶、荆芥-枳壳、甘草-白芍。结论:历代医家多用槐角丸、槐花散、地榆散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重视配伍健脾化湿、补益气血及活血化瘀之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陈康清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陈康清老师认为,脾肾虚致泄为慢性结肠炎主要病机.陈老师运用"态靶辨治"理论治疗慢性结肠炎,将慢性结肠炎分为炎症期、炎积癥瘕期、康复期三个阶段,将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分为"郁火态、湿热态、癌毒态、阴火态"四种状态,辨证分为八种证型:脾胃虚弱,湿浊下迫肠腑型;脾阳虚夹寒,寒湿阻滞肠道型;脾虚中气下陷,气虚失司大肠型;肝郁脾湿,湿热留滞胃肠型;肝郁脾虚,气滞瘀堵大肠型;脾虚痰阻,水湿痰阻肠腑型;肾脾阳虚毒滞,阳虚毒滞大肠型;脾肾阴阳两虚,毒痰湿瘀互结留滞大肠型(寒热错杂)等.炎症期以"湿热态""郁火态"为纲,辨证为脾胃虚弱,湿浊下迫肠腑型,治法为健脾利湿,通降谷道,以脏连丸为靶方;肝郁脾湿,湿热留滞胃肠型,治法为疏肝解郁,健脾利湿,通降谷道,以柴胡疏肝散为靶方;肝郁脾虚,气滞瘀堵大肠型,治法为疏肝化瘀,健脾化湿,通降肠腑,以大柴胡汤、大黄牡丹汤为靶方等.炎积癥瘕期以"癌毒态"为纲,如辨证为脾阳虚夹寒,寒湿阻滞肠道型,治法为温阳健脾,散寒祛浊,以附子理中丸为靶方;脾虚痰阻,水湿痰阻肠腑型,治法为健脾利湿,理气行滞,以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为靶方;脾肾阴阳两虚,毒痰湿瘀互结留滞大肠型,治法为平调阴阳,化瘀理气行滞,以乌梅丸或半夏泻心汤合蛰虫丸为靶方等.此阶段脏腑气机虚弱加之有形之邪的复合态,如遇蒹加毒痰癌态,可加"半边莲配伍七叶一枝花""蒲公英配伍山慈菇"药对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痰瘀毒积态,选用"三棱配伍莪术、胆南星""血竭配伍白附子"药对活血化瘀,化痰散郁.康复期以"阴火态"为纲,如辨证为肾脾阳虚毒滞,阳虚毒滞大肠型,治法为温肾健脾,散寒祛毒,利水消肿,以归脾汤、实脾饮为靶方;脾虚中气下陷,气虚失司大肠型,治法为补中益气,升阳祛毒,以补中益气汤、八珍汤为靶方等.此阶段脏腑功能虚弱,病邪渐除,根据临床症状及靶方加相应靶药,如遇蒹加气虚乏力,选用红参、西洋参等;如蒹加气滞食积选用调理气机之枳壳、陈皮、青皮等,消导开胃之薏苡仁、炒白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等.陈老师还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病因靶药、症靶药、标靶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基于15种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方案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基于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方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在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检索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组干预措施为中药联合益生菌,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单纯使用益生菌),检索时间截至 2023 年 1 月.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不同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出 21 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涉及患者 2 093 例;使用的中药包括健脾补肾固摄汤、人参败毒散或健脾止泻汤、四逆汤联合四神汤、参术止泻汤、乌梅丸、巴特日-7味丸、胃肠安丸、参苓白术颗粒(参苓白术散)、小儿腹泻散、参苓白术散+补肺汤、醒脾养儿颗粒、儿泻停颗粒、黄芪建中汤、马齿苋煎煮液、固本益肠片共 15 种.以总有效率为基础指标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人参败毒散或健脾止泻汤的效果最佳(OR=12,95%CI=3.1~7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献研究前后患者的身体指标未见异常,15 种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研究方案未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在鼠类的AAD模型复现上也得到了相应的证实,可以认为本次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是安全、可靠的.本研究中的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疗效均优于单纯使用益生菌,能有效缩短病程,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朱永康运用"运脾法"治疗外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6
外科腹部手术后由于疾病本身、术前肠道准备、麻醉等多种因素,常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现代医学对此缺乏针对性强且效果明显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是创新之举,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是现代医学治疗的有力补充.朱永康教授长期从事外科临床实践,认为腹部手术后的胃肠功能障碍属于虚实夹杂之证,病机重点是"滞",治法核心在"运",擅长采用"运脾"之法,并随证予以灵活变化.针对脾气阻滞证,使用理气运脾法,予木香槟榔丸加减;针对湿困气滞证,使用化湿运脾法,予参苓白术散加减;针对食积气滞证,使用和胃运脾法,予保和丸加减;针对脾虚气滞证,使用益气运脾法,予异功散加减.四种运脾法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补脾益肠丸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观察补脾益肠丸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将 90 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5 例.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治疗,观察组采用补脾益肠丸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2 组连续用药 30 d.比较 2 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 2 组中医证候积分、肠黏膜病变评分、Mayo活动指数评分,评估 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7.78%,高于对照组 82.22%(P<0.05).2 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肠黏膜病变评分、Mayo活动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NGAL、MMP-9、CRP、TNF-α、IL-6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炎症因子及NGAL、MMP-9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脾益肠丸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补脾益肠丸重塑CD4+T细胞亚群稳态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究补脾益肠丸(BPYCP)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CD4+T细胞亚群的调控作用.方法48只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10只)、模型组(DSS组,13只)、模型+补脾益肠丸组(DSS+BPYCP组,13只)、模型+5-ASA组(DSS+5-ASA组,12只);采用自由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诱导小鼠UC模型,DSS+BPYCP组和DSS+5-ASA组分别采用BPYCP或美沙拉嗪(5-ASA)连续灌胃2周.观察小鼠粪便黏稠度及便血情况,测量结肠长度,结肠称质量并计算结肠质量指数及单位结肠质量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损伤评分;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的CD4+T细胞亚群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IL)-4、IL-17A、IL-10及IL-21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组织T-框蛋白21(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3)、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B细胞淋巴瘤-6(Bcl-6)及大鼠叉头蛋白P3(Foxp3)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DSS组比较,DSS+BPYCP组和DSS+5-ASA组UC小鼠腹泻、便血等症状得到改善,小鼠体质量及结肠长度均增加,且结肠质量、结肠质量指数及单位结肠质量指数均下降,黏膜上皮较完整,腺体排列更规整,炎性细胞浸润更少,病理组织损伤评分显著降低,肠系膜淋巴结中的Th2细胞比例降低,Th17细胞比例及IL-17A水平降低,结肠组织T-bet、GATA-3、RORγt、Bcl-6 mRNA水平降低(P<0.05);DSS+BPYCP组的Th1细胞比例降低,CD4+CD25+Treg、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及IL-10水平均升高,CD4+CXCR5+Tfh细胞比例和IL-21水平降低,Foxp3 mRNA水平升高(P<0.05);DSS+5-ASA组的Th1细胞比例及IFN-γ水平降低(P<0.05).结论 BPYCP可能通过重塑肠道组织的CD4+T细胞亚群稳态缓解实验性U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方药干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探讨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证候分布与方药运用规律,为临床中医药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 年4 月3 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中医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文献,统计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方药使用频次及不同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5 篇,获得中医证型27 个,最常见的5 个证型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共纳入方剂54 首,其中成方12 首,以参苓白术散、乌梅丸、六君子汤为主;共出现中药141 味,多类属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多的前5 味中药为白术、茯苓、甘草、党参、薏苡仁;聚类分析发现 4 组具有关联性的药物组合.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 3 种病理分型患者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结直肠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遣方用药时多运用清热化湿、补益脾气之法,兼顾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临证需对症加减,病证结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健脾祛湿膏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健脾祛湿膏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参照三因素法(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复制肝郁脾虚型IBS-D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脾益肠丸组,匹维溴铵组,健脾祛湿膏低、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后,评价各组大鼠粪便含水率、肠道疼痛阈值及糖水偏好值.取材后,检测各组结肠组织5羟色胺1A受体(5-HT1A)、5-HT2A受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闭锁小带蛋白1(ZO-1)、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和环状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信号通路相关靶点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健脾祛湿膏组粪便含水率降低(P<0.05,P<0.01),肠道疼痛阈值和糖水偏好值升高(P<0.05,P<0.01),结肠组织干扰素β(IFN-β)水平、5-HT1A、5-HT2A、TNF-α、cGAS、STING mRNA 和 STING、TANK 结合激酶 1(TBK1)、p-TBK1 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ZO-1、Claudin-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 健脾祛湿膏能改善IBS-D大鼠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内脏高敏感、调节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调控cGAS-STING通路激活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