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对控制性卵巢刺激周期卵巢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对输卵管积水患者控制性卵巢刺激(controlled ovarian stimulation,COS)周期卵巢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因输卵管积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前及术后均进行COS并且间隔小于1年的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年龄1:2匹配选择因单纯男方因素不孕同期行COS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研究组输卵管切除术后与术前的卵巢储备及COS卵巢反应以及研究组术后与对照组相比COS卵巢反应的差异。结果:132名患者纳入研究组,264名纳入对照组。研究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6.76±2.15) IU/L比(6.62±2.03) IU/L, P=0.589]、基础雌二醇水平[(160.77±66.20) pmol/L比(161.58±66.42) pmol/L, P=0.922]、窦卵泡计数(9.36±4.28比10.27±5.01, P=0.1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S中获卵数(11.18±7.43比11.68±6.20, P=0.278)、可移植胚胎数(4.82±4.14比5.14±3.55, P=0.1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与对照组年龄、基础FSH值、雌二醇水平、窦卵泡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促性腺激素(Gn)刺激时间、Gn使用总量、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卵巢储备正常的女性,谨慎的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并不降低卵巢储备和COS周期的卵巢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衣原体消化道口服疫苗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疫苗研发是其主要的预防治疗方式。目前,衣原体疫苗种类主要有DNA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但都有不足之处。最新研究发现口服疫苗是衣原体疫苗研发的潜在切入点,消化道衣原体对生殖道衣原体感染起到免疫保护作用,可缩短衣原体生殖道感染时间和避免输卵管积水等病理改变。本研究探讨了目前衣原体疫苗的种类,消化道口服疫苗的特点和机制,以及衣原体消化道口服疫苗的探索,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治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杂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的诊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量多、不孕不育和子宫增大。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生育年龄的延迟,子宫腺肌病和不孕不育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子宫腺肌病往往不单独存在,经常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输卵管积水等复杂妇科疾病情况。合并疾病的存在增加了子宫腺肌病相关不孕的诊治难度。对于复杂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妊娠率和改善妊娠结局?本文对复杂子宫腺肌病相关不孕患者的诊疗进行专题述评,旨在为复杂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探索有效的诊疗模式,提高其妊娠和活产率,改善新生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在衣原体感染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在衣原体中稳定表达的方法,并使用荧光菌株Cm-mCherry构建有效的衣原体感染模型。方法:构建含有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重组质粒pmCherry::CM,利用氯化钙法将pmCherry::CM转化至衣原体质粒缺失株CMUT中,经过筛选与纯化得到荧光菌株Cm-mCherry。Cm-mCherry感染HeLa229细胞后观察包涵体中红色荧光的发光情况,并与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比较,评估细胞感染模型构建是否成功;Cm-mCherry感染小鼠后,通过测定下生殖道载菌量、冷冻切片观察上生殖道衣原体红色荧光、分离生殖道评价输卵管积水发病情况,确定Cm-mCherry的感染力、侵袭力与致病性,评估动物感染模型构建是否成功。结果: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在转化株Cm-mCherry中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标记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一致度高;Cm-mCherry小鼠感染模型中,感染率为100%(10/10),下生殖道载菌量可稳定保持高水平,在上生殖道冷冻切片中可观察到带有红色荧光的包涵体,输卵管积水发病程度与Cm野生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证实Cm-mCherry有较好的感染力、侵袭力与致病性。 结论:成功建立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在衣原体中稳定表达的方法,转化后的荧光菌株Cm-mCherry有较好的感染力、侵袭力与致病性,可用于衣原体细胞、动物感染模型的构建,为研究衣原体感染机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1例并文献综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例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患儿临床资料,并检索1977—2021年PubMed和万方数据库中卵巢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的相关文献;文献报道病例仅10例,均为国外文献,结合本例共11例,收集11例患者发病形式、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院1例为女性,就诊时年龄4岁6个月,临床表现为多发骨骼畸形、双侧乳房增大伴色素沉着,伴外阴分泌物。盆腔超声及腹部CT提示右侧卵巢肿物。行右股骨远端病灶刮除+人工骨植入术、右侧卵巢肿物及附件切除术。骨骼肿物组织病理提示为内生软骨瘤,卵巢肿物组织病理提示为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及内生软骨瘤组织样本中均存在 IDH1基因突变,c.394C>T chr2-209113113 p.R132C。术后1年随访多发内生软骨瘤无复发,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术后3个月随访见双侧乳房逐渐回缩,盆腔超声提示无复发。文献报道的10例卵巢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患者年龄6个月至36岁,多发内生软骨瘤主要表现为骨骼畸形,卵巢颗粒细胞瘤主要表现为外周性性早熟、月经异常、腹胀、腹部肿物。本院及文献报道共11例患者中,对于内生软骨瘤,9例予手术切除,1例保守治疗,1例右腿膝盖以下肢体及右中指截骨。对于卵巢颗粒细胞瘤,9例予切除病变侧卵巢及输卵管,2例手术切除肿瘤后予化疗。除2例发生软骨肉瘤恶变外,其余9例均为良性病变,所有患儿预后良好。 结论: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合并多发内生软骨瘤临床罕见,发病可能与 IDH1基因突变有关;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定期随访对提高患儿生存率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0.2±10.4)岁,体质指数(BMI)为(24.4±3.6)kg/m 2。其中,恶性肿瘤811例,包括子宫颈癌405例、子宫内膜癌279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112例、外阴癌15例;良性疾病189例,包括子宫脱垂43例、子宫≥孕12周的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57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84例、要求复通的输卵管结扎患者5例。手术方式:恶性肿瘤患者中,子宫颈癌Ⅰa1期患者行筋膜外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Ⅰa2~Ⅱb期患者行子宫广泛性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卵巢癌早期患者行全面分期手术,晚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外阴癌行外阴广泛性切除+腹股沟淋巴清扫术。良性疾病患者中,子宫脱垂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阴道骶骨固定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孕12周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子宫肌瘤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输卵管结扎要求复通的患者行输卵管复通术。(2)手术并发症: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中,25例(2.5%,25/1 000)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其中血管损伤11例、输尿管损伤11例、膀胱损伤2例、肠管损伤1例;130例(13.0%,130/1 00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下肢静脉血栓66例、淋巴潴留囊肿20例、感染16例、肠梗阻9例、肾积水8例、生殖道瘘6例、腹壁切口疝4例、皮下气肿1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3.1%(25/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0/189; χ2 =4.778; P=0.029);子宫颈癌(4.2%,17/405)、卵巢癌(3.6%,4/112)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1.4%,4/279)、外阴癌(0/15; P均<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15.2%(123/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3.7%(7/189); χ2 =17.807, P<0.01],但各恶性肿瘤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 =4.318, P=0.229)。(3)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疾病性质(良、恶性)、手术时间、有无合并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40岁、BMI≥25 kg/m 2、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合并慢性疾病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 P<0.05)。 结论: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因不同疾病的不同术式而异,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及合并慢性疾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绝经期女性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超声影像学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患者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和临床症状,为超声早期诊断PFTC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2年5月至2022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PFTC患者,年龄46~85岁,其中绝经过渡期早期(46岁)1例(2.9%),绝经过渡期晚期(48岁、49岁、50岁)3例(8.8%),绝经后期30例(88.2%)。年龄(60.9±9.7)岁,中位年龄60岁。分析超声诊断、临床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临床症状以阴道不规则出血较多见。根据附件包块特点及盆腹腔内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将34例PFTC术前超声声像图分为4组:(1)A组:6例超声表现为附件区腊肠样囊性包块,内壁不光滑,内壁可见乳头状中等回声凸起,可见不完全条形分隔,乳头状凸起及分隔上可见丰富或较丰富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输卵管积水1例,附件区囊肿2例,PFTC 3例。(2)B组:13例附件区可见囊实性包块,形态不规则,部分区域可呈腊肠样改变,囊性部分透声差,实性部分可见丰富或较丰富血流信号。超声诊断PFTC 2例,卵巢癌11例合并宫腔积液2例,3例伴腹盆腔积液。(3)C组:11例附件区形态不规则实性肿物,呈低回声,可伴前后穹隆腹膜及大网膜增厚,肿块内可见丰富或较丰富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卵巢癌10例,盆腔转移癌1例。(4)D组:4例未发现附件区包块,其中3例伴有腹水,考虑恶性肿瘤所致,来源待查。34例PFTC患者术后病理结果:高级别浆液性癌30例,低级别浆液性癌1例,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癌2例,输卵管原位浆液性癌1例。其中3例双侧PFTC,左侧10例,右侧21例。4例为PFTC合并卵巢癌。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病理分期结果为Ⅰ期8例,Ⅱ期9例,Ⅲ期11例,Ⅳ期6例。A组术前超声诊断PFTC准确率50.0%;B组术前超声诊断PFTC准确率15.4%;C组与D组术前超声均未正确诊断PFTC,但均提示盆腔恶性肿瘤。结论:双侧卵巢清晰显示、附件区腊肠样包块、伴丰富或较丰富低阻力指数血流信号的乳头状凸起及低速新生血管等特征性超声图像有助于超声检查对PFTC的早期诊断,对预测PFTC的病理分期帮助不大;有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或下腹疼痛的绝经后女性均应警惕PFT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VF/ICSI助孕宫内合并输卵管妊娠的风险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助孕发生宫内孕合并输卵管妊娠的风险因素、妊娠结局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了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因不孕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助孕获得妊娠且诊断为宫内孕或宫内孕合并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为IVF/ICSI助孕后诊断为宫内孕合并输卵管妊娠,且手术治疗的患者( n=91)。对照组按照1∶4比例匹配同一时期行IVF/ICSI助孕后诊断宫内早孕的患者( n=364)。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助孕及妊娠相关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分析IVF/ICSI助孕后发生宫内孕合并输卵管妊娠的风险因素。进一步将研究组以不同妊娠结局(即流产、活产)分为两个亚组,分析宫内合并输卵管妊娠患者手术治疗后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孕产次、基础激素水平、移植前内膜厚度、移植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既往异位妊娠病史( OR=2.605,95% CI:1.352~5.016, P=0.004)、输卵管积水( OR=26.012,95% CI:2.942~229.974, P=0.003)是IVF/ICSI助孕后发生宫内合并输卵管妊娠的危险因素。活产亚组和流产亚组出现腹痛、宫腔积血的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手术时孕周及腹腔内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流产亚组中移植后阴道出血( OR=3.128,95% CI:1.067~9.172, P=0.038)可能是宫内合并输卵管妊娠发生流产的危险因素。 结论:IVF/ICSI助孕宫内孕合并输卵管妊娠患者手术治疗后与宫内正常妊娠的患者活产率相当,既往异位妊娠史及输卵管积水可能是导致IVF/ICSI助孕后发生宫内孕合并输卵管妊娠的风险因素,移植后有阴道出血可能为宫内合并输卵管妊娠患者手术治疗后流产的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下输卵管近端结扎联合远端造口术与IVF-ET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和子代出生情况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近端结扎联合远端造口术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和子代出生情况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近端结扎联合远端造口后实施IVF-ET的274例患者,按间隔时间分为3组。A组:手术与IVF-ET间隔1个月( n=114);B组:手术与IVF-ET间隔2个月( n=92);C组:手术与IVF-ET间隔3个月或以上( n=68)。主要观察指标为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阳性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和子代出生情况(包括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出生缺陷)。因移植胚胎种类可能影响上述观察指标,所以本研究对卵裂期胚胎和囊胚进行分别比较。 结果:三组患者行卵裂期胚胎移植或囊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hCG阳性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和流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在子代出生情况方面,移植卵裂期胚胎后单胎分娩新生儿中B组出生体质量[(3.61±0.31)kg]显著高于C组[(3.25±0.60)kg, P=0.014];移植囊胚后双胎分娩新生儿中C组出生孕周[(36.22±1.44)周]显著大于B组[(34.14±3.11)周, P=0.012]。 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近端结扎联合远端造口术后间隔1个月、2个月或≥3个月行胚胎移植不影响妊娠结局,但可能对子代出生孕周和出生体质量有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输卵管积水与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输卵管积水与子宫内膜病变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3,203例接受诊断性刮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子宫内膜正常组和子宫内膜病变组,分析输卵管积水与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病变与年龄、生育史、文化程度、是否放置宫内节育器、放置年限、是否绝经、绝经年限、输卵管积水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卵管积水、年龄≥60岁是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输卵管积水是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的高危因素,对输卵管积水的老年患者应及早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