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T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关于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研究组患者接受rhTPO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1,空白对照或者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20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相关临床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与R 4.1.3软件中Meta程序包,对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为有效性指标包括住院病死率、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输注量;安全性指标包括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共计14篇RCT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纳入1 029例脓毒症相关性TCP患者,其中研究组537例,对照组492例。针对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如下。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比38.8%, RR=0.84,95% CI:0.69~1.03, P=0.09)。而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 MD=28.27,95% CI:16.95~39.60, P<0.001),血小板输注量显著减少( MD=-1.35,95% CI:-1.82~-0.88, P<0.001),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比0, OR=0.08,95% CI:0.01~0.60, P=0.01)。 结论:对于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应用rhTPO可以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输注量,减低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不能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PD-1抗体促进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体外趋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及此过程中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CXC趋化因子配体9/10/11(CXCL9/10/11)信号轴的作用。方法:取肾细胞癌(RCC)患者外周血10 ml,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重组纤维连接蛋白(5 μg/ml)、抗CD3抗体(5 μg/ml)、干扰素-γ(IFN-γ,1 000 U/ml)及白细胞介素-2(500 U/ml)制备CIK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IK细胞表型,CIK细胞及PBMC中T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利用消化酶混合液消化肾癌组织制备RCC单细胞悬液,分为两组,一组加入抗PD-1抗体(抗PD-1组),另一组加入非特异性IgG设为对照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CXCL9/10/11及IFN-γ mRNA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CIK细胞迁移能力。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线性回归。 结果:CIK细胞中CD3 +CD4 +T淋巴细胞、CD3 +CD8 +T淋巴细胞占比分别为(32.93±11.77)%、(59.67±11.60)%,表达CXCR3的CD3 +T细胞百分比(28.05±4.15)%显著高于PBMC (6.69±5.29)%, t=6.354, P<0.01。抗PD-1组CXCL9/10/11及IFN-γ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1.29±0.41,1.87±0.72,1.58±0.68,1.24±0.3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2.655,4.511,3.175,2.315, P<0.05),且趋化因子CXCL10/11与IFN-γ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F=6.672,9.227, P<0.05)。抗PD-1组CIK细胞的迁移率[(16.64±6.47)%]显著高于对照组[(14.21±6.26)%, t=4.075, P<0.01]。 结论:RCC中,抗PD-I抗体可能通过CXCR3-CXCL9/10/11信号轴促进CIK细胞的趋化迁移,进而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相关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期间血小板减少,是影响移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发生于移植预处理后骨髓抑制期与移植后期。患者接受HSCT后,其血小板减少主要与外周血液循环中血小板被破坏增加,以及骨髓中血小板产生不足相关。HSCT期间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输注CD34 +细胞数量、供者类型相关。HSCT期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1等,通过综合治疗有利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HSCT后血小板植入,改善HSCT期间血小板减少。笔者拟就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HSCT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好发时期、原因和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组人干扰素α2b口咽部喷雾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口咽部喷雾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参加本研究的安徽省内11家三甲医院共收集了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80例,按住院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干扰素治疗组和利巴韦林对照组。在清热解毒和抗感染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患儿咽部喷洒rhIFNα2b 9 g/L盐水溶液[100万IU/mL,10万IU/(0.1 mL·揿)],对照组患儿咽部喷洒利巴韦林喷剂(0.5 mg/揿,150揿),2组治疗方法相同,均为每次3揿,每日4次,连续给药5 d,提前痊愈者不再给药治疗。所有患儿观察至临床痊愈,比较2组患儿的疗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并评估口咽局部喷洒rhIFNα2b的安全性。结果:180例患儿均完成研究,其中治疗组90例,对照组90例,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和就诊前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治疗组显效率[63.3%(57/90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8.9%(35/9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934, P=0.00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87/90例),与对照组[92.2%(83/90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24, P=0.169)。治疗组发热[(32.59±20.73) h比(45.72±26.96) h]、充血[(76.48±23.12) h比(92.44±24.31) h]、疱疹[(72.99±25.77) h比(85.09±26.62) h]、流涎[(45.44±24.96) h比(54.42±31.20) h]和畏食[(62.70±23.99) h比(78.71±30.54) h]等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用药前2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3.02±4.41) ng/L比(13.57±9.27)ng/L]、白细胞介素-6(IL-6)[(26.48±11.31) ng/L比(30.15±15.55) ng/L]和C反应蛋白(CRP)[(19.34±14.11) mg/L比(19.83±14.57) m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7.26±1.99) ng/L和(2.42±0.73) ng/L,均低于对照组[(12.09±6.39) ng/L和(7.32±11.51)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2组患儿血清CRP水平[(2.21±3.34) mg/L比(2.99±4.81) 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儿咽拭子治疗前后病毒阳性率分别为65.3%(32/49例)和40.6%(13/32例),与对照组[66.7%(36/54例)和41.0%(16/39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90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5/90例);对照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hIFNα2b口咽部喷雾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相对利巴韦林可明显提高临床显效率,加快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缩短总病程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是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可能导致化疗剂量降低、化疗时间延迟,甚至化疗终止,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目前CIT的治疗主要包括输注血小板、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等的应用。共识专家组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在肿瘤CIT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基础上,提出了淋巴瘤CIT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旨在促进临床规范合理用药,提高淋巴瘤CIT的治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莫西沙星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31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给予莫西沙星400 mg口服、1次/d。用药9 d后出现咯血、便血和全身散在瘀点、瘀斑,血小板计数(PLT)1×10 9/L,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停用莫西沙星,给予止血、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及输注浓缩血小板等治疗。治疗6 d后,患者全身淤点、瘀斑消退,PLT 376×10 9/L。骨髓穿刺结果提示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血小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肝衰竭(ALF)过程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生成素(TPO)、肝功能的动态变化,评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ALF大鼠PLT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TPO组及白细胞介素-11(IL-11)组,每组8只。所有大鼠经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1?500 mg/kg,72 h内分次给药)诱导构建ALF模型。制模后,TPO组皮下注射rhTPO 15 μg/kg,连续5 d;IL-11组皮下注射IL-11 0.45 mg/kg,连续5 d。于制模前及制模后1、3、5、7、12 d静脉采血进行全血细胞检测,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PO水平;于制模前及制模后1、3、5 d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并于制模后12 d处死大鼠,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3组大鼠均于制模后24~48 h各死亡2只。HE染色显示,3组ALF大鼠于制模后12 d均可见到肝细胞大片状坏死、肝小叶结构紊乱,网状支架塌陷,肝窦充血、出血,及炎症细胞片状浸润。各组大鼠制模后1 d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升高,随后下降;ALB水平于制模后1 d明显下降后回升,但3组间肝功能指标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大鼠制模后1 d PLT快速下降,之后随着肝功能改善逐渐恢复;其中制模后7 d TPO组PLT升至峰值并显著高于模型组〔PLT(×10 9/L):1?673.3±347.5比855.3±447.0, P<0.05〕,而IL-11组PLT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10 9/L):1?350.3±386.6比855.3±447.0, P>0.05〕。3组大鼠制模后1 d血清TPO水平均明显升高,随后下降,5 d时降至谷值,但3组间血清TPO水平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ALF大鼠PLT早期快速下降,并随着肝功能改善而逐渐恢复,血清TPO水平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注射rhTPO可显著提升ALF大鼠PLT,但对肝功能及动物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CTIT)为抗肿瘤药物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及治疗周期等有关。CTIT可导致出血、药物剂量强度降低及治疗时间延迟,严重时甚至需要输注血小板,最终影响治疗方案按计划实施、增加治疗费用、降低抗肿瘤疗效和生存质量,导致不良预后。CTIT的治疗应首先明确病因,评估出血风险,再根据病因及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主要治疗措施包括输注血小板、应用各类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以及减少血小板破坏的治疗。其中,促血小板生成的药物主要指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等。中医中药在提升血小板方面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对高危患者进行Ⅱ级预防有助于降低CTIT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本共识旨在为中国肿瘤科医生提供更合理的CTIT诊疗方案,降低患者因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相关出血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伴微炎症状态的疗效及对血清Hepcidin、炎症标志物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肾性贫血伴微炎症状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idin)、炎症标志物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净化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56例MHD肾性贫血伴微炎症状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观察组采用罗沙司他治疗,对照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素(rhEPO)治疗,连续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贫血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铁代谢指标[血清铁(SI)、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铁蛋白(SF)、Hepcidin],炎症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33(IL-3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丙二醛(MDA)]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3%(71/78),高于对照组[74.36%(58/78)]( P<0.05)。治疗后,两组Hb、Hct和血清SI、TSA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 P<0.05),血清SF、Hepcidi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 P<0.05),且均以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33水平及外周血NLR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33水平及外周血N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OD、G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 P<0.05),血清MD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以上指标变化不明显(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炎症标志物、氧化应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1%(5/78),与对照组的14.10%(11/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罗沙司他治疗MHD肾性贫血伴微炎症状态能有效减轻患者机体内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纠正铁代谢紊乱,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心舒通胶囊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冠心舒通胶囊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 1 月—2023 年 11月渭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122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61 例.对照组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先按 1.5 μg/kg的剂量静脉冲击,继以 0.007 5 μg/(kg?min)速率持续静脉滴注 3 d,之后继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冠心舒通胶囊,3 粒/次,3 次/d.两组连续治疗 2 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Barthel指数(BI)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D)及心率变异性指标[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SDNN)、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根(rMSDD)等]和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 95.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3.61%(P<0.05).治疗后,两组LVEF和BI评分、6MWD均显著增加,而LVEDV均显著减小(P<0.05);治疗后,LVEF、LVEDV和BI评分、6MWD以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SDNN、rMSDD、SDANN均显著升高(P<0.05),以治疗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T-proBNP、cTnI、IL-6 和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以治疗组更显著(P<0.05).结论 冠心舒通胶囊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确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促进生活能力及运动耐力恢复,减轻机体炎性损伤和心肌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