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免疫炎症探析心血管疾病中医证候特点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免疫炎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机制,本质是由于机体炎症免疫相关细胞受内外刺激因素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异常系统反应,包括免疫紊乱与过度炎症反应.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包括气滞、血瘀、痰湿、热毒等.免疫功能与正气密切相关,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正气虚弱,不可抵御邪气,致使气虚、气滞,进而阳虚、火郁.免疫紊乱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火热之邪渐盛,蓄积成毒,毒损心脉,造成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类似变质性炎症;气阳亏虚,形成水湿痰饮之邪,积久化浊,阻碍津液代谢,水液不循常道,大量外渗,类似渗出性炎症;正虚日久成瘀,痰瘀互结,结久成积,阴盛成形,心肌纤维化进展加快,类似增生性炎症.因此,益气扶正、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等中医治法可以有效调节心血管疾病炎症免疫反应.本文从中医角度集中探索免疫炎症与心血管疾病证候的内在联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从子午流注学说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子午流注学说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治疗.子午流注学说是将自然界的时间、空间与人体内在节律相结合的中医时间医学.PCOS以生殖月节律的消失为主要特征,病机以肾虚为本,阴盛而阳虚、阳亢而阴虚、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其病机关键.PCOS患者昼夜节律紊乱,核心时钟基因的振荡衰减,导致卵巢中的昼夜节律基因定时中断,肾中阴阳转化失衡,气血流注与时间节律不同步,故治疗重在燮理阴阳,重建女性正常的生殖节律.运用子午流注学说,结合女性生殖生理特点,选择不同的给药时间及按时辰值经取穴,有助于解开女性生殖系统的"时间密码",帮助临床调经种子助孕及治未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王强基于"阳微阴弦"理论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6/8
王强教授以"阳微阴弦"理论指导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绞痛,效果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分享王师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1 基于"阳微阴弦"探讨脉象《难经·三难》曰"关之前者,阳之动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阳微"为寸口脉微,"阴弦"为尺脉弦.《脉经》言"阴脉常沉而迟……阳脉俱浮而速",现阳脉反"微",阴脉反"弦",前者脉势不足,为"不及",是正气虚的表现;后者脉势盛,为"太过",是邪气盛的表现."微"和"弦"不应单指"微脉"和"弦脉".两寸主上焦,上焦主宣达阳气,今阳位得阴脉,说明上焦阳虚,正气不足;两尺主下焦,下焦阴位得阳脉,说明下焦阴盛,邪气过盛,因此阳微阴弦并非一种脉象,而是反映胸痹"本虚标实"基本病机的一类脉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巢国俊应用"扶阳消阴,培本通络"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5/18
介绍巢国俊教授诊治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验案.阳气为人之根本,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本质为脾肾阳虚,阳虚气化不足导致阴邪内生,阴盛则寒,内生阴邪加之外寒之邪,寒性凝滞,进而影响阳气的通达及气血的运行,气血不能到达、濡养视网膜周边,故有夜盲之象.临床诊治视网膜色素变性应当以阴阳为纲,补虚扶本,兼顾气血,遵循"病在阳者,扶阳抑阴",先温补脾肾之阳,固守先后天之本,扶阳消阴,散邪通络,阳气通达,阴实消散,气血畅通,则视物夜盲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基于"阴阳理论"探讨线粒体稳态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发展至中后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线粒体稳态失衡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机制之一.本文围绕中医"阴阳理论"及线粒体稳态阐释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基本病机为"阳虚阴盛",以心阳气亏虚为本,阴邪留滞为标,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而线粒体稳态失衡是阴阳失衡在细胞微观层面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线粒体动力学失调、线粒体自噬紊乱等,影响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并导致心肌能量代谢异常.故基于"阴阳理论",以"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为基本治法,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从而维持线粒体稳态,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对防治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从《伤寒论》少阴篇讨论阳虚阴盛证辨治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的差异,论述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的不同,治法、主方、配伍的变化,归纳在少阴篇中隐含的辨治规律.[结果]阳虚阴盛证的辨治原则是"保胃气、存津液",可将其细分为太阴湿土病、少阴君火病、厥阴风木病.细致的望闻问切,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能精确辨阳虚阴盛证.少阴为三阴枢机,少阴篇结构完整,能动态反映少阴发病、两阴合病或并病、三阴合病的相互变化过程.由条文可发现,病位由表入里,治法有灸焫、温经、温阳、通阳之别;病情由轻而重、痰饮有无,治法有散寒、散饮、利水之别;津液损伤程度不同,治法有救逆、救阴之别.[结论]从病理生理角度,能阐释中医主症的变化机制.辨治阳虚阴盛证时,应根据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择取方药,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对于其他证候的辨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阴病治阳"治则浅析"重阳思想"在抑郁症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从阴阳观来看,抑郁症主症、发病机制、患病人群性别差异、患病季节及时空差异具有阴之属性,在宏观疾病观上抑郁症属阴病范畴,因此将抑郁症的病机归为阳虚阴盛;基于《黄帝内经》"阴病治阳"的治则,浅析以扶阳为主的"重阳思想"在抑郁症诊疗过程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从脉象探讨《难经》"阴阳盛虚汗下法"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阴阳盛虚汗下法"始见于《难经·五十八难》,"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后世医家对此理解执见不一.两者皆为外感疾病中的危重病证,文章提及从脉象把握"阴阳盛虚汗下法"更易于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即阳虚阴盛脉见浮取小弱或难以触及,沉取应指明显或推筋至骨方得,此时阴寒凝盛而阳虚不能透达,人体气机入多出少,治当温阳发汗,使阳气得助,阴邪得散,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之类;阳盛阴虚脉见浮取应指明显,沉取柔弱或难以动指,此时阳热炽盛而阴津竭乏,人体气机出多入少,治当滋阴攻下,折其阳热,急保阴津,如增液承气汤之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辨治回状头皮
编辑人员丨2024/2/3
回状头皮是一种以头皮外观出现多条不规则褶皱形似脑回状为病变特征的罕见皮肤病,但缺乏相关的中医辨治报道.其病理特征可归属中医学中痰湿的范畴,是有形之阴邪停于皮肤的产物.笔者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提出"阳虚化气不足,阴盛成形太过"是其核心病机,以扶阳化气消阴为总则,温阳散寒为先,兼顾健脾化湿、调和气血,临床疗效满意.这为该病提供了宝贵的中医临证经验,为患者提供了无创的治疗手段,突破了目前仅靠手术治疗的诊治格局,丰富了回状头皮的治疗思路,为其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阴阳理论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微环境
编辑人员丨2023/12/2
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时多表现为贫血、蛋白尿、骨痛等,整体表现出虚的表象,究其本质,应是正常免疫功能受损,骨髓瘤细胞恶性增生所致,该病整体上处于阴阳失衡,偏阳虚阴盛的状态.多发性骨髓瘤的现代医学治疗思路,或侧重于对恶性细胞的消灭,或侧重于对异常免疫的过度抑制,但此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受到进一步损害,从而加剧了整体的不平衡状态.中医阴阳学说是用于阐释人体生命活动,指导疾病诊断及防治的理论.阴阳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临床治疗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面应重视调节肿瘤微环境,使其恢复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