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建元从风寒郁表证论治急性感染性荨麻疹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席建元认为急性感染性荨麻疹不仅有风寒证、风热证、胃肠湿热证和毒热炽盛证4个证型,部分患者的病机同时兼有风寒外束于表和郁热生于半表半里2个要点,治疗时不仅要解在表的风寒之邪,还要清透在半表半里的郁热,因此提出了从风寒郁表证论治急性感染性荨麻疹,以柴葛解肌汤化裁治疗.附病案2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中医证型体质及发病季节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中医证型体质以及与发病季节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急诊收治的134例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患儿不同中医证型(风寒束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风热犯表证、寒热夹杂证)与体质的关系和发病季节的关系.结果 134例患儿中风寒束表证46例,风热犯表证36例,寒热夹杂证22例,暑湿袭表证19例,卫气同病证11例.暑湿袭表证主要出现在湿热质和痰湿质的患儿中, 风热犯表证和卫气同病证的患儿以阴虚质所占比率较大, 风寒束表证表现的患儿主要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的患儿所占比例较大.冬季发病患儿为最多,达57例,秋季为30例,夏季为27例,春季为20例,冬季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发病(P<0.05).夏季患病的患儿主要体质为痰湿质和湿热质为主;秋季患病的患儿主要体质为阴虚质为主;冬春季患病则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患儿为主.结论 儿童体质决定了患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型,且患儿不同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方组合治疗疑难杂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桂枝汤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之证;而麻黄汤用于外感风寒之表实无汗之证;麻黄桂枝各半汤用于在表之邪气郁阻稍重,表现为寒热一天可以发作两、三次,治疗可以小发其汗;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表证更轻,恶寒一日发作不超过两日,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桂枝各半汤更弱;桂枝二越婢一汤为小寒闭表而兼有轻微的郁热烦躁,其治疗为辛温微汗,兼清郁热.太阳蓄水证和蓄血证均为太阳腑证,都有少腹的症状.太阳蓄血证病在血分,无关乎气化的问题,所以小便利,而太阳蓄水证是病在气分,气化不利导致小便不利.蓄血证有如狂或者发狂之证,蓄水证有口渴,消渴之证.那么对于一类既有蓄水又有蓄血证的病证,可以把五苓散和抵当汤联合应用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对于难以潜药用方的证型,可以考虑经方的联合应用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紫苏药理作用及其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紫苏为我国传统的解表药之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紫苏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类、脂肪酸类、黄酮类、酚酸类及色素等成分.因其具有发表散寒、行气和胃之功,传统上常用于风寒表证、脾胃气滞、呕吐、鱼蟹中毒等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紫苏除具有基于传统功效的止咳平喘、抑菌、解热、止痛等药理活性外,还具有镇静、抗氧化、抗抑郁、降血压、调节糖脂代谢等多种药理活性.对紫苏的化学成分及其主要药理活性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药效物质基础,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紫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桂枝在温热病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桂枝辛温解表,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的代表药.《伤寒论》太阳病篇以桂枝为主要药物的组方有35首之多,体现出它在治疗外感病中的重要地位.从张仲景广义伤寒角度理解,"温病""暑病"等均为"寒毒藏于肌肤"遇时而发.因此,桂枝辛温散寒、发汗解肌之法不仅适用于伤寒病证,而且对于"因寒而发"的诸多天行时疫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后世医家秉承张仲景桂枝法治疗伤寒中风、寒饮咳喘等,并丰富了其治疗范围,应用于风温、温疫、疟疾、痘疹等病证.特别是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提出了用桂枝"领邪外出",以汗法"通其郁闭"等法则,扭转了宋代以来"疑麻(黄)桂(枝)不用"的偏见,很好地诠释了桂枝治疗温病时疫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初期发热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常分为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表寒里热证、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4种类型.其中,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是临床常见的外感表证.由于近年来人们的饮食起居多不规律,饮食肥甘较多,又贪食生冷,伤脾生痰,痰阻气机,气郁化热,故体内往往多有蕴热,一旦外感风寒,多易形成表寒里热之证.本文的重点探讨了刘景源教授用自拟清解汤辨治外感发热表寒里热证、用自拟止咳平喘八味饮治疗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等独到的临床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张仲景运用麻黄止痛功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其具有发汗、平喘、利水功效[1].张仲景不但运用麻黄于风寒表证、痰饮咳喘、水肿兼表等病证,还常用于各类痛证.笔者将其整理归纳为可治疗以下6种痛证.1 风湿痹痛风湿痹痛为全身性肌肉酸痛,《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2]病由劳累多汗当风,或久处寒冷湿地,风湿之邪外侵,湿滞肌表经络致病,可有两种不同的寒热病机转化.一是风湿偏寒者,证见全身酸痛,恶寒肢冷,遇寒更甚,肢体困重,舌苔薄白腻质淡,脉浮紧.仲景立麻黄加术汤治之,方中麻黄配桂枝祛风发表止痛,白术、杏仁燥湿宣痹达卫,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除湿、宣痹止痛之功.二是风湿日久,郁而化热,证见全身酸痛,痛无定处,午后低热,口干而黏,舌苔薄黄腻、舌质淡红,脉濡滑.仲景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之,方中麻黄配杏仁宣肺达表止痛,薏苡清热利湿宣痹,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利湿热、祛风止痛之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刘英峰应用柴芎汤治疗少阳头痛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柴芎汤出自明代眼科名著《审视瑶函·运气原证》,为治疗太阳头痛方药.江西中医药大学刘英峰教授则用其治疗《伤寒论》第265条之少阳头痛,该条文对少阳头痛并未给出对应方药,但阐述了少阳头痛之机理,即风寒侵袭少阳,形成少阳表证凝滞经脉,寒郁火、实夹虚.本文通过学习和临床体验,认为柴芎汤用于治疗少阳头痛更有针对性,并对此作了探讨从而得出结论,循足少阳胆经的两侧头痛大多可用此方治疗.以柴芎汤作为治疗少阳头痛主方的意义,在于使《审视瑶函》治疗六经病头痛的方药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袁金声运用经方治疗荨麻疹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袁金声教授认为,荨麻疹急性期,多为外感风邪或毒物侵袭;慢性期,多为正气不固、邪气留恋.急性期以祛除风邪为主,并根据风邪所夹寒、热、湿邪的不同,配合散寒、清热、除湿药物;缓解期以扶正消风为主,并根据血虚、阴虚内热、气虚的不同,治以养血、滋阴清热、益气固表之法.袁师强调,在消风的同时,配以凉血活血药物,一方面,防止热盛助长风邪之势入血,清热凉血消风;另一方面,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风寒束表证,以疏散风寒,调和营卫为治则,方用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里热表郁证,以外疏风邪,内清郁热为治则,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风湿郁表证,以祛风止痒,清热利湿为治则,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血虚生风证,以滋阴养血,祛风止痒为治则,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气血亏虚证,以固表御风,调和营卫为治则,方选桂枝人参汤加减.荨麻疹非仅限以上证型,血热生风者、冲任失调者临床亦多见,常予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四物汤调和冲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潘树和应用焦膜及表证理论治疗喉痹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潘树和从焦膜及六经皆有表证理论出发,认为喉痹患者的病所在上焦焦膜,以焦膜出现阻塞不畅为病机,临床以风湿热痹阻上焦焦膜的表证居多,可分为风热为主和湿为主2种证型,其次为风寒郁热上焦焦膜,分别采用银翘马勃散、上焦宣痹汤及小柴胡汤为主方,重在疏通少阳之上焦焦膜,治以辛凉开宣,透营化湿,随症加减,疗效颇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