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对野蔷薇全球分布影响的模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野蔷薇原产于东亚,是现代月季的原始亲本之一,也是重要的月季种质资源和砧木.由于抗性强和长势旺,野蔷薇在北美洲等引种地已成为入侵物种.为探究野蔷薇适生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研究基于1246条分布记录和9个生物气候变量,使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了野蔷薇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最冷季平均温、最冷月最低温、最暖季降水量、等温性是影响野蔷薇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生物气候变量.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野蔷薇的自然分布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以东及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全新世中期分布格局与当前相似,但高适生区主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部分地区.而在末次间冰期,适生区总体向南收缩,同时高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等地.除自然分布在东亚地区外,由于引种,野蔷薇的全球分布已扩展至欧洲大部分地区及北美洲中东部.2041-2060和2081-2100年间,野蔷薇的分布面积在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和SSP5-8.5)的3种升温情境下均会扩大,其平均分布中心(质心)将呈现出向高纬度地区偏移的趋势,表明野蔷薇的分布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野蔷薇分布面积的扩大.上述结果对于理解野蔷薇的生态适应性及预测其未来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引种该物种后需采取的监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肺组织磷脂酰胆碱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进化及其表达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助于维持肺泡结构,促进呼吸作用和对氧的吸收及利用,磷脂酰胆碱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主要成分.为进一步研究高原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本文以青藏高原特有物种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编码磷脂酰胆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胆碱激酶基因Chok-α和Chok-β、磷酸胆碱胞苷转移酶基因Pcyt-α和Pcyt-β以及胆碱磷酸转移酶基因Cpt的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并以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为对照,测定了这些基因在肺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Chok-α、Chok-β、Pcyt-α、Pcyt-β和Cpt基因序列高原鼢鼠与以色列鼹鼠(Nannospalax galili)的同源性最高,高原鼠兔与北美鼠兔(O.princeps)的同源性最高,均高达90%以上;高原鼢鼠Cpt与以色列鼹鼠,高原鼠兔Chok-β、Pcyt-β和Cpt与北美鼠兔有平行进化位点.选择压力分析表明,高原鼢鼠Chok-α亚基第4位的赖氨酸、第5位点的苯丙氨酸和第10位的谷氨酸,高原鼠兔Chok-β亚基第4位蛋氨酸,高原鼢鼠Cpt第163位谷氨酸,这些位点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SIFT评估结果发现,高原鼠兔的Chok-β亚基中第212位氨基酸变异位点和Pcyt-β亚基第18位氨基酸变异位点对其功能有显著影响(P<0.05).mRNA表达水平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Chok-α和Chok-β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高原鼠兔与SD大鼠(P<0.01),高原鼠兔Chok-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D大鼠(P<0.05);SD大鼠Pcyt-α、Pcyt-β和Cpt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P<0.01),而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间无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与SD大鼠相比,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磷脂酰胆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氨基酸变异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两种高原动物的生理适应,更利于它们在高寒低氧的独特环境中获取氧并利用氧,从而促进呼吸作用,以加强能量代谢并适应低氧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康人群急进高原前后血生化免疫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平原(海拔57m)成年健康人群急进到高原地区(海拔4300m)后其血生化、免疫等65项指标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指标变化意义.方法 15名平原成年健康人,分别采集他们身处平原地区和高原地区的静脉血,行血生化、免疫等检测,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65项血生化、免疫检查指标中:①上高原后1周与在平原地区比较,变化指标共有12个,其中表现下降趋势的为血脂检查指标APOA(载脂蛋白A)、HDL(高密度脂蛋白)、肝功能检查指标ALB(血清白蛋白)、胰腺检查指标AMYL(α-淀粉酶)、血糖检查指标GLU(葡萄糖)5个指标,表现上升趋势的为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ORT(皮质醇)、ProBNP(脑利钠肽前体)、C肽、炎症检查指标IL-6(白介素6)、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人附睾蛋白4)、肝功能检查指标NH3(血氨)、心肌酶检查项目TNT-HS(超敏肌钙蛋白T)7个指标.②下高原后返回平原1周与在高原1周相比,变化指标有10个,其中表现下降趋势的为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肽、INSULIN(胰岛素)、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人附睾蛋白4)、肝功能检查指标NH3(血氨)、心肌酶检查指标TNT-HS(超敏肌钙蛋白T)、LDH(乳酸脱氢酶)6个指标,表现上升趋势的为肝功能检查指标ALB(血清白蛋白)、胰腺检查指标AMY-P(胰淀粉酶)、AMY-L(α-淀粉酶)、血糖检查指标GLU(葡萄糖)4个指标.③平原人群在急进高原后指标呈下降趋势,在返回平原后逐渐上升的指标为肝功能检查指标ALB(血清白蛋白)、胰腺检查指标AMYL(α-淀粉酶)、血糖检查指标GLU(葡萄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平原人群在急进高原后呈上升趋势,在返回平原后逐渐下降的指标为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肽、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人附睾蛋白4)、肝功能检查指标NH3(血氨)、心肌酶检查指标TNT-HS(超敏肌钙蛋白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人群由平原急进到高原时,肝功能检查指标ALB、NH3的变化,反映了急进高原造成肝功能受损;胰腺检查指标AMYL和血糖检查指标GLU在急进高原后下降反映了机体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而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肽、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心肌酶检查指标TNT-HS急进高原后升高反映了高原低氧环境中应激激素分泌入血,体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能力、肾功能以及心肌受损.机体的多项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返回平原后指标恢复,机体可通过调节来适应高原环境,未对身体造成显著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体系的空军航卫保障实践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空军三级航空生理训练机构的建立和飞行人员高原驻训前、中、后3个阶段航空卫生保障链条的构建,以及与其配套的保障技术体系和法规制度的丰富完善,是确保飞行人员的飞行能力与飞行任务和武器装备性能相适应的现实需求,也是空军航空卫生保障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人-机-环境系统理论,树立以飞行人员为核心的保障理念,构建起面向飞行能力与面向作训任务相结合的保障体系、模式机制和制度规范,实现从飞行人员健康维护向作战效能提升的转变,是空军航空卫生保障长期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的成果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军事人员进驻高原肺动脉压力指数变化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军事人员空运进驻高原前后及不同时间段肺动脉压和右心相关参数的变化,为空运进驻高原航卫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试23名健康军事人员进驻高原前1周及进驻高原后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acceleration time,ACT)、右心室射血时间(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RVET)、右心室射血前期(right ventricular pre-ejection period,RVPEP),并计算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肺动脉压;测量右心室流出道内径(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主肺动脉内径(main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MPAD)、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ight ventricular diameter,RVD)、右心房左右径(right atrium diameter,RAD)。根据进驻不同时间(2个月10人、3个月7人、8个月6人),比较军事人员进驻高原不同时间,以及进驻高原前后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与进驻高原前相比,受试者进入高原后肺动脉血流ACT显著缩短( F=3.25, P<0.01);RVPEP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1, P<0.05);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肺动脉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9、2.69, P<0.01)。与进驻前比较,进驻高原2个月后受试者ROVT、RVD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42、2.643, P<0.05);MPAD、R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①缺氧、低压的高原环境导致受试者肺动脉压力较在平原地区时明显升高,右心室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②随着高原进驻时间的增加,身体习服性的适应,肺动脉压的变化无明显差异;③肺动脉高压发生在进驻高原初期,因此进驻高原初期预防或减轻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是保持空运投送军事人员健康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在高原病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高原病是指人体进入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后,因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该病已成为高原旅居者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亟需开发高原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的新方法。X线、CT、MRI、超声、SPECT和PET等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高原病临床诊疗决策的实用工具。笔者综述了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高原病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应用,以期为高原病的精准诊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原股骨骨折合并高原脱适应症对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脑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原股骨骨折合并高原脱适应症(HADAS)对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脑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骨科行全身麻醉手术的高原股骨骨折合并HADAS患者69例(HADAS组)及单纯高原股骨骨折患者63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记录2组患者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脑神经功能指标S100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IL)-2、IL-4、IL-13及干扰素γ(INF-γ)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定(MoCA)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 结果:T1时间点(气管插管后5 min)2组患者的HR、MAP、SpO 2均较T0时间点(麻醉前)降低,T2时间点(术后)2组患者的HR、MAP、SpO 2均较T1时间点升高,T1、T2时间点HADAS组患者的HR、MAP、SpO 2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2组患者的S100β、MBP、NSE、IL-4、IL-13水平均较术前升高,IL-2、INF-γ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均 P<0.05);HADAS组患者的S100β、MBP、NSE、IL-4、IL-1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2、INF-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01)。术后1d 2组患者的MMSE、MoCA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均 P<0.05),且HADAS组患者MMSE、MoCA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01)。 结论:高原股骨骨折合并HADAS患者较无HADAS者在全身麻醉术后短期内认知功能、血流动力学、脑神经功能损伤更甚,对于HADAS手术患者需谨慎选择麻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高原病的中西医非药物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性高原病(AHAD)是对高原低压缺氧环境适应不良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反应的总称,轻者会发生头痛、恶心呕吐,重者则会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危重情况,对人体造成致命性威胁。随着进入高原需求的增加,了解AHAD的常见预防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发病率或致死率,对短期内旅居高原者大有裨益。近年来,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提高,对非药物预防疾病的关注度增加,同时非药物疗法防治高原病的疗效显著,引起了该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撷取现代医学非药物预防策略,并着重从中医学角度出发,概括当前应对AHAD的非药物防治方法,以期服务于临床,降低AHAD的发病率,并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蛋白质组学在慢性高原病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高原病(CMS)是指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对缺氧环境不适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高原地区的建设,CMS的临床诊疗及其分子致病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蛋白质表达谱可帮助探究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组织特异性蛋白质的变化,了解极端环境中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个生物体的功能适应机制。本文通过总结高原缺氧状态下蛋白质组学的变化,为CMS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原适应基因PPARA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疾病,炎症机制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基因PPARA基因能够使藏族人群在高原环境下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其他人群,在适应缺氧环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该基因编码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与提高氧的利用率、保证缺氧条件下的能量供应和抑制炎症有关。COPD的发生与炎症机制关系密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因此推测COPD的炎症机制或许与PPARA基因有关。本文通过简述PPARA基因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在高原适应中的作用,探讨PPARA基因与COPD炎症机制的联系,寻找高原缺氧环境中与COPD发病相关的基因,为后续COP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