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OSAHS合并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并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61例OSA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PSG监测时同步对其行夜间连续无创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监测。采用频域分析方法,以低频率/高频率来间接反映交感神经活性。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昼夜节律减弱组(夜间血压下降率为0~10%),夜间血压增高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分析比较组内及组间CPAP治疗前后的睡眠呼吸紊乱参数,血压参数,交感神经活性等。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CPAP降压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间的睡前收缩压,OSAHS疾病严重程度,嗜睡评分,入睡前清醒期交感神经活性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CPAP治疗后的整体睡眠期血压水平出现了微弱的下降[收缩压下降4.6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下降2.4 mmHg;均 P<0.001]。亚组分析发现,夜间血压增高组收缩压较基线值平均下降11.1 mmHg,舒张压下降4.9 mmHg(均 P<0.001),而正常昼夜节律组及昼夜节律减弱组的血压水平在CPAP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另外,三组睡前清醒期交感神经活性无差异,而睡眠期交感神经活性呈递增趋势。夜间血压增高组CPAP干预后的睡眠期交感神经活性较基线水平降低( P<0.001),而其他亚组在干预前后无差异。在控制年龄等基线资料后,回归方程显示,睡眠期血压下降幅度与夜间血压增高型血压节律(收缩压: β=0.548, P=0.002;舒张压: β=0.454, P=0.013)及夜间平均脉氧饱和度的改善程度密切相关(收缩压: β=0.410, P=0.046),而与OSAHS疾病严重程度,日间嗜睡,基线血压值均无相关性。 结论:对于合并高血压病的中重度OSAHS患者,夜间血压增高型血压节律是预判其可从CPAP治疗中获得降压作用的有效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当代心脏植入装置记录的高频心房事件腔内电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当代具备心腔内电图存储功能的双腔或三腔起搏器中记录的心房高频事件(AHRE)与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20年1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植入双腔或三腔起搏器的2 109例患者记录的2 440份AHRE腔内电图,记录心房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并分析其种类。结果:平均随访2.3年,有23.9%的患者记录到了≥30 s的AHRE,2 440份AHRE腔内电图中房扑/房颤发作2 111份图(86.5%,2111/2 440),交叉感知21份图(0.9%,21/2 440),噪声干扰64份图(2.6%,64/2 440),房性心动过速(房速)237份图(9.7%,237/2 440),重复性非折返性室-房同步节律5份图(0.2%,5/2 440),2份未确定类型(0.1%,2/2 440)。AHRE持续时间>6 h并且频率≥250次/min对房扑/房颤的阳性预测值为99.9%。结论:结合时间和频率分析的AHRE是诊断房颤、房扑的可靠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神分裂症异常伽马振荡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以γ节律为代表的大脑高频活动存在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低级感觉处理和高级认知功能。本文中综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γ振荡产生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和脑电图特征、异常γ振荡与症状的关联性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对其影响,以期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疗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甘露特钠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智力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甘露特钠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智力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职工医院收治的10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甘露特钠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β淀粉样蛋白(Aβ)1-4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递质水平;采用阿尔茨海默病理行为评分表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症状,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智力水平,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日常能力量表(ADCS-ADL)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Aβ1-42、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β1-42、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Aβ1-42、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GABA)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5-HT、ACh、GABA水平高于治疗前,AD7c-NTP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5-HT、ACh、GABA水平高于对照组,AD7c-NT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偏执与妄想观念、幻觉、行为紊乱、攻击行为、日常节律紊乱、情感障碍、焦虑和恐惧及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偏执与妄想观念、幻觉、行为紊乱、攻击行为、日常节律紊乱、情感障碍、焦虑和恐惧及总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偏执与妄想观念、幻觉、行为紊乱、攻击行为、日常节律紊乱、情感障碍、焦虑和恐惧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MMSE、MoCA和ADC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MSE、MoCA和ADCS-ADL 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MMSE、MoCA和ADCS-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行为能力、人际关系评分和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行为能力、人际关系评分和总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行为能力、人际关系评分和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甘露特钠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炎症状态,调节神经递质水平,缓解精神症状,提高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11年—2022年国内外慢性肾脏病血压监测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血压监测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研究的国内外热点与前沿,为未来开展该方面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 2011 年—2022 年公开发表在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有关CKD血压监测的文献,采用CiteSpace5.8.R3 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发文量、国家、机构、关键词共现图谱、高频关键词、关键词突现与突现文献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①共纳入英文文献 504 篇,中文文献 72 篇,发文量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 2016 年和 2018 年形成 2 个发文高峰;主要发文国家是美国,主要发文机构是希腊的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②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中,词频≥30 的高频关键词有 8 个,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CKD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分类、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心血管疾病管理、死亡及预后预测等方面;③进一步对突现词和突现文献进行检测,共得到 23 个最强突现词和 11 篇突现文献,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最新三个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从血压监测在CKD评估、诊断中的应用逐渐转向血压监测在CKD高血压的治疗、管理、预后评估.结论 血压监测在CKD合并高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性日趋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和关注,今后研究将聚焦于以不同血压监测方式加强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以及个体化管理等领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无线遥感监测系统观察枣仁安神颗粒对正常SD大鼠睡眠—觉醒规律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以正常SD大鼠为研究对象,探究枣仁安神颗粒对其睡眠—觉醒规律的影响.方法 将8 只雄性SD大鼠进行有创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和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的埋置手术后,单笼饲养7 天进行术后恢复;术后第 8 天开始上机进行无线遥感监测睡眠—觉醒,光照和黑暗为12 小时自然交替,以保证其正常昼夜节律,连续监测3 天;随后给予枣仁安神颗粒,按874.05 mg/(kg·d)、水33 mL/d,药水混合自由取用,连续给药8 天;从给药的第6 天开始,上机监测睡眠—觉醒连续3 天;结束后导出EEG、EMG数据,通过EDFbrowser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睡眠—觉醒分析,并导出分析结果;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 统计分析.结果 与正常睡眠相比,给予枣仁安神颗粒后的大鼠睡眠期总时长明显延长(P<0.05),清醒期时长明显缩短(P<0.05);其中,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时长显著增加(P<0.05),快速眼动睡眠期时长显著增加(P<0.05).结论 在觉醒期,EEG呈高频率,低振幅,EMG呈高频率的肌肉收缩;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时,EEG呈高低振幅交替的不规则图像,呈慢波形式;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时,EEG呈低幅快波形式.枣仁安神颗粒对正常大鼠睡眠—觉醒规律有干预作用,大鼠清醒时长缩短,睡眠时间延长,对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均具有延长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神经反馈训练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效果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系统综述神经反馈训练对老年人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构建PICO架构,检索建库至2023年7月PubMed、Web of Science、ProQuest和中国知网有关神经反馈训练对老年人认知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纳入文献15篇,分别来自10个国家,共计520例被试.纳入研究的被试包括健康老年人和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所涉及的神经反馈波形有α波、β波、θ波、β/α波、感觉运动节律波;干预时长为20~90 min,干预频率有12周30次的长期干预,也有1周8次的短期高频干预;健康结局集中体现于认知功能方面,包括记忆功能、注意功能、抑制控制功能和执行功能.结论 神经反馈训练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缓解认知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立体定向脑电图的难治性惊吓发作致痫网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研究难治性惊吓癫痫的电-临床特点,探讨惊吓发作的致痫网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收治的经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置入的4例难治性惊吓发作术后无发作患者,分析其电-临床特点,通过发作期SEEG数据研究其发作起源及致痫网路.结果 4例患者以声音诱发发作为主,除病例1为单侧肢体感觉先兆-强直发作外,余3例患者均以轴肌、肢体近端肌肉短暂强直为主.发作期脑电图(EEG)均为广泛性电压抑制或伪差掩盖EEG,无侧向性和定位性提示.4例患者SEEG发作期起始均以相对广泛低波幅快活动起始,其中病例1为围外侧裂周围多微小脑回多触点略提前,病例2为左侧颞横回-岛叶后部略提前,病例3为左侧辅助感觉运动区(SMA)、中扣带回略提前,而病例4为左侧岛叶后部-颞顶盖电极略提前.高频致痫指数脑表面图显示惊吓发作致痫网路累及额叶内侧面、运动区-运动前区皮质、岛叶-岛盖皮质.节律性声音刺激或讲话均可诱发颞横回响应,颞横回诱发电位波幅150~400 μV.结论 惊吓发作可以起源于额叶内侧面SMA,也可以起源岛叶-外侧裂周围皮质,其致痫网络主要累及额叶内侧面、运动区-运动前区皮质、岛叶-岛盖皮质.惊吓发作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致痫网络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高频电刺激改变神经元发放与场电位节律之间的锁相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上,已将深部脑刺激(DBS)技术成功应用于治疗多种脑部疾病.近年的研究推测,DBS技术使用的电脉冲高频刺激(HFS)可以改变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病理性节律发放,这可能是DBS治疗脑部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这种推测尚需实验数据的证实.本文在已麻醉的大鼠海马CA1区的输入轴突束薛氏侧支(Schaffer collaterals)施加时长为1 min、频率为100 Hz的HFS,并分析刺激下游CA1区的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锋电位,考察两种神经元的节律性动作电位发放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麻醉大鼠CA1区的场电位存在明显的θ节律,且在顶树突层尤其明显,而神经元锋电位与θ节律存在锁相关系.与此基线记录相比较,在HFS期间,锥体神经元的锋电位与顶树突层θ节律的锁相值从0.36±0.12显著减小至0.06±0.04(P<0.001,配对t检验,N=8);中间神经元锋电位的锁相值也从0.27±0.08减小至0.09±0.05 (P< 0.01,配对t检验,N=8).两类神经元与胞体层θ节律的锁相关系也有类似改变.此结果表明,对轴突束施加HFS可以消除下游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与场电位θ节律之间的锁相关系,改变神经元的节律性发放模式.这种现象产生的机制可能是HFS诱导的轴突传导障碍,此发现对于深入研究DBS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直立性震颤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震颤[1]是指身体某一部位不自主的、有节律的震荡运动 ,是临床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症状 ,分为生理性、功能性、病理性震颤 ,病理性震颤又分为静止性和动作性震颤 ,动作性震颤又可分为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直立性震颤(orthostatic tremor ,OT )是姿势性震颤的一种 ,临床表现为站立时出现下肢和躯干不自主高频震颤 ,坐位、卧位及行走时消失的运动失调综合征.OT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多见于老年人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对OT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 ,但国内报道仍较少.本文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OT 进行总结 ,对OT 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 ,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