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虚拟影像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听神经瘤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听神经瘤为常见颅内肿瘤之一,肿瘤与邻近重要神经、血管的复杂空间毗邻关系为术前评价重点,也是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的难点。本研究设计线上学习和检测微信小程序,基于3D虚拟影像重建技术将听神经瘤患者MR图像进行转换并植入小程序,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应用于天津医科大学8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年级学生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比较学生通过2D平面薄层图像、3D虚拟图片、3D虚拟视频评估听神经瘤空间毗邻关系的用时、空间关系理解满意度、正确率以评价教学效果,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学生通过3D虚拟视频、3D虚拟图片和2D平面薄层图像评估空间毗邻关系的用时分别为28(23,61)秒、38(28,69)秒、31(27,122)秒,空间关系理解满意度分别为5(4,6) 、4(4,6)、4(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正确率分别为55.6%(37.5%,65.6%) 、52.8%(37.5%,62.5%) 、52.8%(37.5%,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47)。将3D虚拟视频应用于听神经瘤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听神经瘤空间关系理解的满意度、缩短评估时间,同时不降低正确率,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术后护理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四肢合并血管损伤的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9例上肢、28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进行创面修复重建,术后护理给予绝对卧床,注重体位护理;使用无光式两用保暖烤灯进行皮瓣保温保暖;手术后7 d内强化夜间护理;应用"四步一字口诀法"严密观察皮瓣血运,并使用"数字记分式"护理记录单记录血运情况,以及时发现血管危象;采用微视频进行功能锻炼指导,防止肢体功能丧失。出院后通过微信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术后3例发生动脉危象,探查后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1例,其余皮瓣完全成活,质地及色泽良好,成活率89.36%。伤口感染1例,伤口裂开2例,供区发生局部感染并发症1例。40例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皮瓣色泽、轮廓和质地评分分别为(9.1±0.3)分、(8.8±0.4)分和(9.2±0.2)分。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3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9.47%;下肢功能根据临床下肢评分(LEM)标准评定:优19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1%。结论: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重建四肢合并血管损伤的软组织缺损,术后加强护理,尤其夜间。局部保温保暖,定时严密观察皮瓣血运,并加强早期康复锻炼,是保证皮瓣手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惊厥视频脑电图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和预后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患儿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脑电图表现分为轻、中、重度异常3组,比较各组VEEG特点、病因、临床发作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共纳入162例新生儿惊厥患儿,脑电图轻度异常组41例,中度异常组61例,重度异常组60例。脑电图重度异常组遗传性病因构成比高于非重度异常组(轻度+中度异常组)[38.3%(23/60)比21.6%(22/102)]、颅内出血/脑卒中比例低于非重度异常组[6.7%(4/60)比23.5%(24/102)]、每日均有发作的比例高于非重度异常组[76.7%(46/60)比32.4%(33/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异常组与非重度异常组患儿起病日龄≤3 d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脑电图重度异常组新生儿期后发展为癫痫、神经系统发育重度异常比例显著高于脑电图轻度、中度异常组( P均<0.05)。 结论:脑电图重度异常患儿遗传性病因比例高,惊厥发作更频繁,新生儿期后更易发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和(或)发展为癫痫,预后不良。对于脑电图重度异常且病因未明的新生儿惊厥患儿,需积极完善遗传学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用足跟撕脱皮肤预制皮瓣移植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13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足跟撕脱皮肤于股前外侧预制成皮瓣移植修复足跟负重区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足跟皮肤撕脱伤13例,将足跟撕脱游离皮肤修薄成全厚皮片于股前外侧区预制成带血运皮瓣,完全成活后(14 d)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区创面。术后通过门诊、上门和视频随访。结果:13例游离移植足跟预制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最大限度保留了足跟原有组织结构,皮纹、质地、皮肤浅(深)感觉基本恢复,TPD 5~7 mm,外形、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利用足跟撕脱皮肤于股前外侧预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创面可恢复足跟特殊的组织结构,后期外形、功能满意,是解决足跟软组织缺损较为可靠的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在胸腔胃气管瘘中的临床应用初探(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初探一种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治疗胸腔胃气管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20年7—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治疗的5例胸腔胃气管瘘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患者总手术时间、封堵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进行短期封堵疗效评估。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8~69岁,瘘病程3~16个月,瘘口长径0.3~1.0 cm。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总手术时间38~88 min,封堵时间8~24 min。术后住院时间3~5 d,患者满意度评分均为10分。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4例患者瘘口完全封堵;1例患者进食呛咳症状完全缓解,但因严重肺部感染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于术后1个月死亡。临床应用该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治疗胸腔胃气管瘘是有效和相对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的方法学、安全性和用途探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ransendoscopic enteral tubing,TET)作为一种全新的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和结肠给药途径的方法学、安全性及临床用途。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结肠途径TET用于FMT和(或)结肠给药的全部患者。就TET操作用时、成功率、TET管保留时间、影响TET管保留的因素、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共257例患者接受结肠TET,其中130例(50.6%)用于菌群移植,8例(3.1%)用于结肠给药,118例(45.9%)用于FMT联合结肠给药,1例(0.4%)植管后未完成治疗。植管操作用时(10.0±2.8)min,使用组织夹(3.5±1.0)枚,植管操作成功率100.0%(257/257)。以维持保留TET管为治疗目的的160例患者TET管保留时间(9.3±3.8)d。多变量分析表明组织夹类型是影响TET管保留时间的独立因素( P=0.001)。TET后9例(3.5%)诉轻度肛门不适,4例(1.6%)行动不便,3例(1.2%)肛门疼痛,2例(0.8%)轻度腹痛,2例(0.8%)轻度腹胀,1例(0.4%)少量肛门出血,无严重不良事件。患者对结肠TET满意度为97.3%(250/257)。 结论:结肠TET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患者满意度高的介入内镜新技术,可用于多种疾病的全结肠途径菌群移植和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钕铁硼磁环预标记结直肠肿瘤辅助腹腔镜定位的应用价值(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钕铁硼磁环预标记结直肠肿瘤病灶辅助腹腔镜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拟行腹腔镜根治术的结直肠肿瘤患者51例。术前1 d在内镜下给予结直肠肿瘤病灶钕铁硼磁环预标记。腹腔镜根治术中将另外1枚钕铁硼磁环经腹腔镜套管送入腹腔,与之前的磁环隔着肠壁相互吸引聚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病灶的定位。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术前内镜下预标记情况和腹腔镜手术情况。结果:51例患者均经内镜将钕铁硼磁环顺利置于结直肠肿瘤病灶处并成功固定,其中按病变部位分为横结肠15例、降结肠12例、乙状结肠19例、直肠上段5例;按病变性质分为结肠癌21例、息肉癌变25例、侧向发育型肿瘤部分癌变5例。51例患者中有内镜黏膜切除术切缘阳性5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缘阳性1例。所有病变于术中精准定位。术前标记用时(4.1±1.2)min(3~6 min),术中定位用时(1.5±1.1)min(0.9~5.3 min),标记及定位磁环均经腹腔镜取出体外。肿瘤病灶距近端、远端肠段切缘平均距离分别为5.5 cm、6.3 cm。无结肠黏膜损伤、出血、肠穿孔、局部炎症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钕铁硼磁环预标记结直肠肿瘤病灶辅助腹腔镜定位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精准、安全等优点,且术中无需额外设备、器械,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频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视频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胰脾外科行视频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的27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入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门诊复查方式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后完全恢复时间及远期并发症。结果:27例IPN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5例,年龄为(50.6±6.2)岁,均顺利完成视频辅助小切口手术,经腹膜后入路4例,经网膜囊入路14例,经肋间隙入路2例,联合入路7例。手术时间为(85.3±31.6)min,术中出血量为65.0(45.2,121.4)ml。术后住院时间为23.0(12.5,36.1)d。全组并发症(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发生率为14.8%(4/27)。其中2例患者因术后出血入重症病房,1例经保守治疗愈合,1例经介入治疗愈合;1例因为效果差,于术后2周行开腹手术再次清创痊愈;1例并发C级胰瘘,6个月后经手术治疗痊愈。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在术后2周发生结肠瘘,2例分别在术后1和3周发生胃瘘,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采用视频辅助小切口手术能有效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ZT2基因变异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8型患儿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SZT2基因变异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8型(DEE18)患儿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收集2020年3月、2023年7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就诊的2例 SZT2基因相关DEE18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测序(WES)及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使用SWISS-MODEL软件对筛选出的 SZT2基因变异进行蛋白质3D建模。 结果:2例患儿均存在重度全面发育迟缓、癫痫发作及孤独症表现,伴有大头畸形、特殊面容、全身肌张力低下,影像学检查提示胼胝体畸形、透明膈腔持续存在,视频脑电图示背景活动慢、局灶性放电。其中患儿1自幼易惊且身材瘦小;患儿2免疫缺陷且癫痫成簇发作。WES结果显示患儿1携带 SZT2基因c.5811G>A(p.W1937X)(父源)和c.9269delG(p.S3090Ifs *94)(母源)复合杂合变异,患儿2携带c.6302A>C(p.H2101P)(父源)和c.7584dupA(p.E2529Rfs *20)(母源)复合杂合变异,2例患儿的父母临床表型均正常。上述4种变异为目前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估:p.S3090Ifs *94为致病性变异,p.W1937X为致病性变异,p.E2529Rfs *20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H2101P为意义未明确变异。3D建模发现p.H2101P变异可导致编码的第2 101位氨基酸周围氢键发生明显改变,蛋白质稳定性降低;其余3种变异可导致肽链提前截断,蛋白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结论:SZT2基因变异引起的DEE18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癫痫发作、孤独症、颅面部畸形、全身肌张力低下、脑电图异常放电、胼胝体畸形、透明膈腔持续存在、易惊、身材瘦小和免疫缺陷。4种 SZT2基因相关的新变异可能为本组DEE18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侧别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侧别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3例,采用动态随机法将其分为患侧刺激组22例、健侧刺激组21例、双侧刺激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4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频率3.0 Hz的rTMS治疗,患侧刺激组进行病灶侧刺激,健侧刺激组进行非病灶侧刺激,双侧刺激组进行左、右交替的rTMS刺激。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4组患者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在吞咽造影检查(VFSS)的基础上,依据VFSS视频和临床评估对4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同时采用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对4组患者口腔期和咽期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采用BAEP检测其脑干传导通路情况。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的DOSS评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 P<0.05),且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DOSS评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患侧刺激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VDS各子项评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 P<0.05),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各子项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患侧刺激组在咽期吞咽启动、喉上抬和咽期通过时间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健侧刺激组治疗后的吞咽失用、食团后漏、口腔运送时间、咽期吞咽启动、会厌谷残留、喉上抬、咽喉壁残留、咽期通过时间评分和VDS评分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Ⅰ波、Ⅲ波、Ⅴ波的潜伏期和Ⅰ波~Ⅲ波、Ⅲ波~Ⅴ波、Ⅰ波~Ⅴ波的峰间的潜伏期均低于组内治疗前( 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Ⅰ波、Ⅲ波、Ⅴ波的潜伏期和Ⅰ波~Ⅲ波、Ⅲ波~Ⅴ波、Ⅰ波~Ⅴ波的波峰间的潜伏期与双侧刺激组和健康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和Ⅰ波~Ⅲ波、Ⅲ波~Ⅴ波、Ⅰ波~Ⅴ波的波峰间的潜伏期均明显短于患侧刺激组( P<0.05)。双侧刺激组治疗后Ⅴ波的潜伏期为(6.53±0.73)ms,与健侧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侧3.0 Hz的rTMS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不仅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还可缩短其BAEP的潜伏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