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处方干预对初诊肉瘤儿童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心理处方干预降低初诊肉瘤儿童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住院的50名初诊肉瘤儿童照顾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及干预;2022年6月到2023年5月住院的49名初诊肉瘤儿童照顾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心理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处方干预,包括深度访谈、正念冥想、静心呼吸、亲子沙盘、亲子芳香疗愈、家长座谈会6个单元,持续4周.结果 两组各48名照顾者完成研究.干预后,观察组广泛性焦虑评分、应激(压力)反应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心理处方干预有利于降低初诊肉瘤儿童照顾者的焦虑及应激(压力)反应,调整照顾者心理应激状态,满足照护需求,改善照护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汉族人群 D13S317基因座的多态性及新的三带型等位基因序列的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短串联重复序列(STR) D13S317基因座等位基因多态性,发现及鉴定中国人群中 D13S317基因座新的STR三带型等位基因,排除非特异性扩增及侧翼序列基因变异产生的三带型等位基因,研究新的三带型等位基因序列特征及遗传方式。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17日至2018年12月28日于广东深光法医物证司法鉴定所进行鉴定的378例样本为研究对象。常规采用GlobalFiler? Express试剂盒作STR基因分型初检,对疑似三带型等位基因的家系采用PowerPlex ? 21试剂盒作STR基因分型复检,复检后采用分子克隆测序技术排除引物结合区及侧翼序列基因变异产生的三带型等位基因的可能。 结果:初检共计检出6个 D13S317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布特征分别是8(29.1%)、9(13.1%)、10(15.21%)、11(24.21%)、12(13.89%)和13(3.44%);其中有1个家系中先证者的 D13S317基因座疑似为三带型等位基因(8、9、10)。复检与初检结果一致。先证者及其女儿 D13S317基因座分子克隆测序分析未发现引物结合区及侧翼序列有基因变异,确认先证者 D13S317基因座为三带型等位基因。 结论:在中国人群中确认了1例 D13S317基因座2型三带型等位基因(8、9、10),该三带型等位基因未遗传给女性子一代,并首次被国际STRBase数据库收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孕期应激生活事件暴露水平对儿童2~6岁内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母亲孕期应激生活事件暴露水平对儿童2~6岁内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上海亲子队列于2016-2018年招募待产孕妇建卡并随访,本研究纳入来自队列的2 524对母子,使用量表于孕早、晚期评估母亲应激生活事件暴露水平,儿童2~6岁内评估情绪与行为问题。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及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孕期应激生活事件暴露水平对儿童2~6岁内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风险的影响及作用关键期。结果:孕期应激生活事件暴露水平持续较低、仅孕早期较高、仅孕晚期较高、持续较高的母亲分别占61.8%、13.2%、13.2%和11.8%。儿童3~6岁的情绪症状、多动问题、同伴交往及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在持续较高组中最高。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与孕期应激生活事件暴露水平持续较低组相比,仅孕早期较高组的儿童2~6岁内品行问题(a OR=1.41,95% CI:1.07~1.87)异常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孕期应激生活事件暴露水平持续较高组的儿童情绪症状(a OR=1.41,95% CI:1.09~1.83)、同伴交往(a OR=1.46,95% CI:1.15~1.86)及困难总分(a OR=1.51,95% CI:1.17~1.93)异常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 结论:母亲孕期应激生活事件暴露增加儿童2~6岁内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发生风险,孕早期可能是暴露关键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亲子团体情绪调节及心理韧性训练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亲子团体情绪调节及心理韧性训练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8月—2021年9月纳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试验组给予药物治疗和亲子团体情绪调节及心理韧性训练,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和临床常用个体、家庭或团体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scale,HH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second edition Chinese version,FACES-Ⅱ-CV)于基线、干预第12周、第24周、第36周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两组HAMD得分交互效应( F=54.0, P<0.001),组别主效应( F=401.4, P<0.001),时间主效应( F=116.6, P<0.001)均显著。进一步作简单效应分析,试验组干预后各时间点HAMD评分[(26.2±6.5)分、(19.3±5.9)分、(11.3±5.6)分]与对照组[(33.1±9.1)分、(30.3±7.9)分、(25.0±8.4)分]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各时间点间的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均 P<0.05)。(2)两组患者CD-RISC评分的交互效应( F=72.1, P<0.001),组别主效应( F=48.9, P<0.001),时间主效应( F=174.9, P<0.001)显著。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试验组干预后各时间点CD-RIS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对照组干预后各时间点CD-RISC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均 P<0.05)。(3)两组患者HHS评分交互作用( F=121.6, P<0.001),组别主效应( F=57.4, P<0.001),时间主效应( F=208.1, P<0.001)均显著。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试验组干预后各时间点HH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对照组干预后各时间点HH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均 P<0.05)。(4)两组患者FACES-Ⅱ-CV评分的交互作用( F=45.0, P<0.001),组别主效应( F=20.3, P<0.001),时间主效应( F=154.5, P<0.001)均显著。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试验组干预后各时间点FACES-Ⅱ-CV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对照组干预后各时间点FACES-Ⅱ-CV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均 P<0.05)。(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1%,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亲子团体情绪调节及心理韧性训练可以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希望和韧性水平,增进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长过渡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疾病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成长过渡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疾病体验,为临床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和提高患儿应对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象学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或住院的成长过渡期肾病综合征患儿( n=13)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分析并提炼主题。 结果:成长过渡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疾病体验可归纳为5个主题:疾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包括疾病认知及管理知识缺乏、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疾病相关负担过重(包括学业受到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多、自我感受负担重);负面评价恐惧增加;亲子关系紧张;成长与收获(包括感受到他人关爱、获得自我成长)。结论:成长过渡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经历着成长发育和疾病带来的各种挑战,疾病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医务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患儿情绪和心理变化,重视其疾病体验,及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和支持,降低其不良疾病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海南黎族21个非DNA联合索引系统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海南黎族21个非DNA联合索引系统(combined DNA index system, CODIS)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探讨其在法医亲子鉴定、个体识别及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339名海南黎族无关个体的21个非CODIS基因座进行基因分型,并计算遗传学参数。结果:21个非CODIS基因座在339例海南黎族无关个体中共检出173个等位基因,489种基因型,基因频率在0.0010~0.5434之间,基因型频率在0.0020~0.3274之间,杂合度分布在0.639~0.833之间,个人识别能力为0.803~0.948,三联体非父排除率为0.416~0.584,二联体非父排除率为0.140~0.238,多态信息含量为0.57~0.81,累积个人识别能力大于0.999 999 999 999 99,三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9 999 883 211 752,二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87 266。结论:D6S474的21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在海南黎族群体中具有良好的遗传多态性,在个体识别及亲子鉴定中是一个高效的检测系统,可作为补充基因座用于单亲、疑难、亲缘鉴定和突变亲子鉴定案件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皮肤接触在剖宫产术后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皮肤接触作为低成本易操作的新生儿保健护理措施,具有稳定新生儿生命体征、改善产妇分娩体验、促进亲子关系、提高母乳喂养率等临床意义,但其在剖宫产术后并未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通过概述皮肤接触的定义及其在剖宫产术后应用的临床意义,回顾国内外剖宫产术后实施皮肤接触的现状,分析在剖宫产术后实施皮肤接触的障碍和对策,旨在为促进国内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母婴依恋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母婴依恋指的是婴儿和母亲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结和精神纽带,它是在婴儿和母亲的亲子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在对陌生环境进行探索时,婴儿把母亲作为自己的安全基地。母婴关系作为婴儿的第一关系,是之后同伴关系和成人关系的基础,对婴儿的认知、人格、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多种因素会对母婴依恋的发展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孩子方面的因素(如婴儿自身的气质和身体状况等)、父母方面的因素(如父母的依恋类型和母亲的敏感性等)、家庭养育方面的因素(如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在这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最终形成了母婴之间不同的依恋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危儿和特异性高危儿早期干预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高危儿大多数可以发育为正常儿童,部分可能发展为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和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等特异性高危儿,以及发育指标延迟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应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A)和Hammersmith婴幼儿神经系统检查(HINE)等神经发育评估量表进行定期随访筛查,早期发现,尽早干预,可大大提高预后。母亲-婴儿事务处理课程、反应性及语前环境教学和家庭为中心的积极应对和照护特殊需要婴儿方案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已成国际共识,即培训家长,让家长掌握新生儿和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亲子互动技巧、早期干预方法和婴儿护理等基本技能。医师定期与家长互动可不断提高家长的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目标-强化运动-丰富环境刺激方法对脑瘫高危儿预后效果好,早期强化行为干预和孤独症婴幼儿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预后效果最佳。脐血干细胞移植对28周前极早产儿进行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已经开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小学生亲子亲合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安全感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中小学生安全感和自我控制在亲子亲合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问题行为频率量表(problem behavior frequency scale,PBF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FACES-CV)、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自我控制量表简版(brief self control scale,BSCS)对1 40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5.0和PROCESS v2.16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共同方法偏差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结果:中小学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自我控制均正相关( r=0.279,0.303;均 P<0.01),与外化问题行为负相关( r=-0.154, P<0.01);安全感与自我控制正相关( r=0.567, P<0.01);安全感、自我控制与外化问题行为均负相关( r=-0.147,-0.250;均 P<0.01)。中小学生安全感和自我控制在亲子亲合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由2条路径组成:亲子亲合—自我控制—外化问题行为;亲子亲合—安全感—自我控制—外化问题行为。这两条路径的效应值分别占总效应的20.52%,20.26%。 结论:亲子亲合除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外化问题行为,还通过自我控制的独立中介效应以及安全感—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外化问题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