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状刀乳头开窗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完成选择性胆管插管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必备条件。然而在困难插管的患者中,插管失败率高,同时伴随着术后胰腺炎、穿孔等一系列并发症。过去针状刀乳头开窗术主要用于困难插管或作为常规插管方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近年来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其作为手术的初始术式,但是何时应用针状刀乳头开窗术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或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LC+LCBDE)或同期LC联合术中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intraoperative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IO-EST)(LC+IO-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0年4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90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A组(LC+LCBDE)389例和B组(LC+IO-EST)514例。A组患者的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再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4.4%比8.4%, P=0.024;0.8%比3.1%, P=0.010)。通过逆概率加权后的逻辑回归分析显示,A组手术方案是胆总管结石复发和再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 OR=0.482,95% CI:0.365~0.637, P<0.001; OR=0.118,95% CI:0.080~0.173, P<0.001)。 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且胆总管直径≥8 mm的患者,LC+LCBDE相较于LC+IO-EST是更优选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情绪ABC理论下Teach-back健康教育在ERCP+EST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情绪ABC理论下Teach-back健康教育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1~12月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ERCP+EST术患者92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实施情绪ABC理论下Teach-back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围术期自我效能、不良情绪、治疗依从性、术后并发症、预后情况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情绪ABC理论下Teach-back健康教育能有效减轻ERCP+EST患者围术期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视胆胰管汇合部疾病的内镜诊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胆胰管汇合部是指胆总管末端、主胰管开口及十二指肠乳头之间的区域。该部位的疾病会引起胆胰流出道梗阻,出现胆汁、胰液淤积或胰胆反流,诱发胆结石、胆管炎、胰腺炎等疾病。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是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方式,需要根据Oddi括约肌的解剖来确定切开的部位及长度,在解除胆胰流出道梗阻及胰胆反流的同时,避免肠胆反流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球囊扩张术和大球囊扩张术对奥狄括约肌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胆道手术已成为治疗胆管结石的主要选择。内镜下胆道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PBD)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大球囊扩张术(EPLBD),尽管3种术式的取石效果均良好,但其对奥狄括约肌的影响及可能的并发症不尽相同。现总结分析EST、EPBD和EPLBD对奥狄括约肌的影响,并比较3种术式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高龄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高龄患者(≥80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21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512例行ERCP(638例次ERCP)的超高龄胆胰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ERCP适应证和手术完成情况,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超高龄患者638例次ERCP选择性插管总体成功率为94.0%(600/638),与同期<60岁(2 433/2 557,95.2%)、60~<80岁人群(2 815/3 004,93.7%)相比,三者插管总体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49, P=0.064)。超高龄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15.2%(97/638),术后于住院期间死亡的总体发生率为2.1%(11/512),与同期<60岁(8/1 809,0.4%)、60~<80岁人群(21/2 127,1.0%)相比,三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39, 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 HR=1.94,95% CI:1.237~3.041, P=0.004)、上消化道重建术后( HR=2.28,95% CI:1.064~4.891, P=0.034)、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HR=1.65,95% CI:1.012~2.679, P=0.045)、手术时期较早( HR=0.57,95% CI:0.352~0.923, P=0.022)、手术操作时间>30 min( HR=1.74,95% CI:1.094~2.759, P=0.019)、术前白细胞>9.5×10 9/L( HR=2.66,95% CI:1.661~4.257, P<0.001)及降钙素原≥0.05 ng/L( HR=2.54,95% CI:1.172~5.513, P=0.018)是超高龄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ERCP对超高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超高龄患者有高血压、上消化道重建术后、有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既往史、手术操作时间>30 min、术前患者白细胞>9.5×10 9/L及降钙素原≥0.05 ng/L时,应密切关注术后并发症,避免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管狭窄患者塑料支架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胆管狭窄患者置入胆管塑料支架后发生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胆管塑料支架置入术的1 408例胆管狭窄患者(2 607例次操作)的病例资料。统计术后出现胆管支架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情况,将2 607例次操作分为移位损伤组( n=23例次)和非移位损伤组( n=2 584例次)两组,比较移位损伤组和非移位损伤组在基线资料和手术情况方面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胆管狭窄患者置入胆管塑料支架后支架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1 408例胆管狭窄患者先后置入塑料支架2 607例次,共发生23例次支架移位导致的十二指肠损伤。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胃肠手术史( OR=4.278,95% CI:1.332~13.737, P=0.015)、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手术史( OR=8.128,95% CI:2.382~27.738, P=0.001)、高位胆管狭窄( OR=4.457,95% CI:1.722~11.539, P=0.002)、使用长度≥7 cm的塑料支架( OR=4.701,95% CI:1.708~12.938, P=0.003)和圣诞树型支架( OR=6.890,95% CI:1.540~30.830, P=0.012)是胆管塑料支架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位胆管狭窄、使用长度≥7 cm的塑料支架和圣诞树型支架、有胃肠手术史及EST手术史会增加胆管狭窄患者置入塑料支架后支架移位致十二指肠损伤的危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镜联合分期手术治疗急性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分期手术治疗急性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效果.[方法]两院收治的60例急性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全腹腔镜同期手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术(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观察组采用三镜联合分期手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LC].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和手术前后肠道菌群水平,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更低,双歧杆菌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术后发热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3.33%和6.67%,均低于对照组的26.67%和23.33%(P<0.05),两组术后出血、切口感染及腹膜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镜联合分期手术治疗急性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还能改善患者肠道菌群水平,且安全性较高,远期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术后胆汁淀粉酶(BA)、胆汁细菌阳性率和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在该院进行ERCP的1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需要行EST,根据EST的不同分为两组,各73例.观察组接受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治疗,对照组行传统EST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综合胆红素(CB)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炎症和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以及BA和胆汁细菌阳性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术后 12 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TBiL、CB和ALT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血清CRP、HMGB1、Cor和NE水平及BA浓度高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各时点胆汁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PBR发生率和术后12个月复发率(15.07%和1.37%)低于对照组(57.53%和10.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相对于传统EST,能有效减少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损伤,避免肠胆反流,抑制BA分泌及细菌增殖,降低OPBR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LCBDE+LC一步法治疗高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一步法治疗高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并分析术后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3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高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LC序贯二步法治疗,研究组给予LCBDE+LC 一步法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胆总管结石清除和复发情况,术前、术后5d的炎症因子、肝功能指标,临床治疗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P<0.05),研究组胆总管结石清除率、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TNF-α、IL-6、WBC、NEUT较术前均升高(P<0.05),但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术后5d,两组TBIL、ALB、ALT、GGT较术前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研究组手术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 与ERCP/EST+LC序贯二步法相比较,LCBDE+LC 一步法治疗高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在胆总管结石清除、手术成功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可更有效减轻炎症,改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