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十针”结合多潘立酮片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伴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胃十针”结合多潘立酮片对胃肠神经官能症伴失眠症患者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3月-2021年3月本院98例胃肠神经官能症伴失眠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9例。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胃十针”治疗。2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估胃肠道症状的严重程度,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焦虑和抑郁程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疼痛、嗳气、脘腹痞胀、食少纳呆、嘈杂反酸、倦怠乏力、大便黏滞不爽或便溏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9.61、19.30、23.10、22.05、20.43、21.81、20.51、16.38, P<0.01);典型症状、腹痛症状、反流症状、腹泻症状、便秘症状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10、11.14、11.04、9.31、11.24、5.30, P<0.01);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96、6.85, P<0.01);入睡时间[(1.15±0.56)分比(2.11±0.75)分, t=7.18]、睡眠时间[(0.92±0.63)分比(1.52±1.12)分, t=3.27]、睡眠质量[(1.02±0.66)分比(1.96±0.80)分, t=6.35]、睡眠效率[(0.86±0.62)分比(1.68±0.85)分, t=5.46]、睡眠障碍[(0.92±0.36)分比(1.48±0.55)分, t=5.96]、日间功能障碍[(0.96±0.42)分比(1.97±0.87)分, t=7.32]、催眠药物[(0.98±0.45)分比(1.81±0.62)分, t=7.58]评分及总分[(6.85±1.47)分比(12.73±2.95)分, t=12.49]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胃十针”结合多潘立酮片可有效改善胃肠神经官能症伴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胃十针”对脾胃湿热型失眠症患者睡眠感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胃十针”对脾胃湿热型失眠症患者睡眠感知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3月-2021年3月石家庄市中医院30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0例。胃十针组给予“胃十针”针刺治疗,安定组口服地西泮片,联合组给予“胃十针”针刺+口服地西泮片。3组均治疗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程度;采用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评测患者的平均睡眠潜伏期(mean sleep latency,MSL),采用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系统监测患者的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TST)、觉醒次数(NWAK)、睡眠潜伏期(SOL)、快速眼动期(REM),计算N1/N2/N3期占TST的百分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0%(94/100)、安定组为77.0%(77/100)、胃十针组为85.0%(85/1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56, P<0.01)。联合组治疗后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 F值分别为5.70、3.65、5.23、6.37、3.66、6.19、7.54、6.40, P值均<0.01);SCL-90评分及MSL值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 F值分别为8.97、7.53, P值均<0.01)。联合组治疗后NWAK[(1.36±0.87)次比(2.69±1.15)次、(2.11±1.05)次, F=5.88]、SOL[(13.62±5.85)min比(25.06±9.42)min、(19.78±7.63)min, F=6.49]、N1/TST[(5.69±1.09)%比(12.65±2.58)%、(8.49±2.45)%, F=5.13]、N2/TST[(51.07±2.06)%比(58.36±2.18)%、(55.61±2.04)%, F=9.86]值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 P<0.01),SE[(90.33±2.89)%比(85.39±2.75)%、(87.53±2.69)%, F=8.36]、TST[(449.32±23.65)min比(421.66±25.33)min、(431.26±25.98)min, F=8.26]、REM/TST[(23.87±4.52)%比(14.52±3.87)%、(18.36±3.25)%, F=5.34]、N3/TST[(18.69±2.02)%比(10.31±1.64)%、(14.89±1.74)%, F=7.69]值均高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 P<0.01)。 结论: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胃十针具有清利中焦湿热、调节中焦气机升降之效,与地西泮片联用可改善脾胃湿热型失眠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振腹环揉推拿法对失眠患者血清胃泌素、胃动素含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振腹环揉推拿法对失眠患者血清胃泌素、胃动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在尊重临床伦理的前提下,招募40名胃失和降型失眠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将40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组并未接受任何治疗;治疗组采取振腹环揉法进行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保和丸口服,每次9 g,每日2次,5 d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阿森斯失眠量表(ASI)评分、胃泌素及胃动素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胃泌素及胃动素检测结果与健康组进行对比.结果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数据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更接近健康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部推拿可显著地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状态并提高睡眠质量,一定程度地提升了失眠患者的血清胃泌素及胃动素含量,进一步印证了"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经典理论的临床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盐酸安非他酮联合盐酸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疲劳感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盐酸安非他酮联合盐酸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疲劳感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收集10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盐酸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在盐酸舍曲林基础上联合盐酸安非他酮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疲劳量表(FS-14)进行心理评估,明确治疗效果.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PHQ-9、GAD-7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的PHQ-9评分比对照组降低的更明显,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后两组PHQ-9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F时间=447.956,F组间=4.305,F交互=30.358;P<0.05);两组患者GAD-7评分的在治疗2周及4周后均明显降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后两组GAD-7评分的时间效应显著(F时间=229.364,P<0.05),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无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FS-1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的FS-14评分比对照组降低的更明显,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后两组FS-14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F时间=784.133,F组间=149.191,F交互=66.486;P<0.01);③两组患者治疗前每日平均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每日平均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后两组每日平均卧床时间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F时间=319.977,F组间=5.965,F交互=6.929;P<0.05);④研究组的坐立不安、激越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62,4.914;P<0.05).结论:盐酸安非他酮联合盐酸舍曲林可以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抑郁情绪及疲乏感,尽早缩短卧床时间,有利于疾病治疗,但需监测坐立不安、激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从"昼升阳、夜滋阴"探讨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治疗失眠的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失眠在中医学归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等范畴,营卫失和、阴阳失交为其主要病机.对于阴阳失调之不眠者,滋阴的同时要注重升阳,才能精足神旺,昼精夜瞑.针对无内外邪气侵犯之不寐者,注重滋阴气、养营血即可.夜间滋阴气、养营血,使气机收敛沉降,将内收之气转化成五脏所藏之阴精营血,则白昼精足神旺.运用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论治失眠,昼方升阳以达"昼精",夜方滋阴以促"眠睡",使机体处于夜间"阳气尽、阴气盛"、白昼"阴气尽、阳气盛"的状态,顺应天时,调和阴阳,达到昼精夜瞑、阴平阳秘的状态.结合临床病案对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思路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脑肠互动论治失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存在年轻化趋势.西医学认为脑肠轴功能紊乱与失眠密切相关.中医学将失眠归为"不寐"范畴,"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古籍中关于胃肠与睡眠关系的重要论断,这与西医学的脑肠轴理论不谋而合.本文从中西医角度出发,分别论述脑肠互动与失眠的联系,并从单药、药对、复方、针灸等方面总结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特色,以期为失眠的诊疗思路提供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贾跃进名老中医应用香砂六君子汤的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通过整理应用香砂六君子汤的临床病案,分析香砂六君子汤的临床证治规律,以进一步完善香砂六君子汤的相关理论、扩展其应用范围,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方法:选取门诊102例应用香砂六君子汤的有效病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疾病、症状以及舌脉药物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香砂六君子汤的应用女性比男性多,以青中年为主.患者肝郁症状和脾虚症状共现,兼以痰湿之症,胖大舌或齿痕舌,苔白腻,脉弦、沉、细等.贾跃进应用香砂六君子汤的基本药物为:香附、白术、党参、半夏、砂仁、茯苓、陈皮,去用了甘草.常加减用的药物有麦芽、合欢皮、远志、枳实、莱菔子、薏苡仁、延胡索等.结论:贾跃进应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证重在调畅气机,是顾护脾胃以及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从"胃不和则卧不安"认识胃食管反流病伴失眠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胃肠疾病影响睡眠的总体病机概括,亦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伴失眠症状发生的中医理论依据,其内涵与胃食管反流病致失眠的西医学机制亦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重新认识GERD及其相关失眠的发生机制,即脾胃失常的"胃不和"状态可发生GERD,GERD又可通过多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睡眠.根据其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在治疗此类GERD伴失眠时,当以调和脾胃为根本,包括补益脾胃使机体正气充足,能量有源,运行有序;消除壅滞胃腑之实邪,使邪散神自不扰;同时需配合疏肝和胃及心理疏导之法,使患者心情舒畅胃和卧安.当GERD致患者夜间喘息、咳嗽等不能平卧间接影响睡眠时,需顺肺降逆,和胃化痰,标本兼顾方能使人夜能安卧.此外,临床实际中仍需根据失眠症状灵活运用安神类药物,从多维度综合治疗,方能显出最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基于痰气交阻理论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0%左右,是一种新定义的以非旋转性眩晕或(和)不稳感为表现的慢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于2015年被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beta草案录入.是指患者出现超过3月或更久的持续性非旋转性眩晕及不稳感,可自发出现,也可在突然运动时发作,在直立位、复杂视觉刺激及头部运动时症状加重.通常继发于急性或发作性前庭病及平衡相关性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前庭通路与焦虑相关神经网络重叠机制、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假说、再适应失败假说、脑区活动的改变和分子病理学机制,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前庭康复治疗、行为认知治疗以及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近几年,中医药治疗PPPD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根据"无痰不作眩"的理论,提出痰郁气滞、痰气交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理气化痰、开窍定眩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PPP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或者昏沉感: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等自身(内在非旋转性眩晕)或环境移动的类似感觉(外在非旋转性眩晕).目前多数专家认为PPPD是可以心因性的:患者没有前庭疾病病史,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神经耳源性:患者无焦虑障碍病史,但在初期出现前庭疾病症状时产生较高焦虑水平,之后好转但焦虑水平居高不下,逐渐以PPPD形式存在;也可能是交互性:指在出现任何头晕症状之前,患者有焦虑障碍病史或存在焦虑易感性,在急性前庭障碍疾病导致头晕后,焦虑症状加重.在PPPD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表现,其主要症状特点包括:① 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头晕头昏(风痰上蒙).②焦虑、烦躁易怒、情感低落、闷闷不乐、失眠、口苦咽干、担心害怕、惶惶不安.(肝郁、肝火)3.睡眠障碍、神倦乏力、周身困重.(脾虚、痰湿).③心悸、胸闷、憋气.(痰闭胸阳).④食欲减退、呕吐痰涎、恶心嗳气、恶心、腹胀腹痛、打嗝、反酸等(痰湿,脾虚).通过以上症状特点,我们发现PPPD的主要病机指向了肝郁气滞,痰湿困阻,也就是痰气交阻. PPPD的病人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这些人群多愁善感、杞人忧天,容易产生肝气郁滞,肝郁乘脾,脾失健运,从而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当经历过一次前庭事件,更加加重了易感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严重的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或者昏沉感,导致PPPD的发生.基于PPPD痰气交阻的病机特点,以及临床症状的方证相应理论,我们筛选了治疗本病的几首处方,分别是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石菖蒲、郁金、远志).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黄煌老师说此方为古代壮胆方,用于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祛痰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用于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医学心悟》卷四:"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自术天麻汤主之."真武汤,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用于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的作用,用于胸胁部满闷,头晕头昏、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象以红舌多见,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以弦滑、弦数、弦细.《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开窍醒神汤(现代经验方),为豁痰剂,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头晕头昏者.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PPPD的病机以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为总纲,但又有偏于痰湿,偏于气滞之分.偏于痰湿者,症状常见头晕头昏、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胆怯易惊、心下悸动、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畏寒肢厥,四肢沉重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真武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竹茹、枳实、芍药、附子、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对于热象明显,舌红苔黄者,去附子,加黄连.对于偏肝郁气滞者,症见头晕头昏、胸胁部满闷、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红舌,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弦滑、弦数.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党参、桂枝、龙骨、牡蛎、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以上是我们的初步研究,目前仍在做临床病例收集、分析,进一步优化处方组合,欢迎批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气不和则卧不安"浅析针刺治疗鼾症的临证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8/26
以"气不和则卧不安"为切入点,总结针刺治疗鼾症的临证思路.根据鼾症患者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病理特点,结合病因病机和病位,创新性提出"气不和则卧不安"观点,认为鼾症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气".临证中可通过针刺直调病所之气、通调脏腑之气、调畅经络之气,使全身上下、内外气机调和,气行血畅,进而达到气和、鼾止、眠安的治疗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