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麻醉管理与患者安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患者安全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星小程序电子问卷,自2023年10月23日至2023年11月23日,通过多个学会和协会渠道进行调查,问卷覆盖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内的部分二级及以上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疗机构,参与问卷调查者需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答题,每个微信账户限定提交一份问卷。问卷核心指标包括:①医疗机构概况,机构所在地区、医院认证等级,年度内完成的AIS患者EVT案例数/年有效问卷数及占比;②麻醉医师在AIS患者EVT期间的参与程度,涉及患者交接流程(急诊室-急诊介入治疗室交接)、治疗团队结构(治疗团队麻醉医师组成)、EVT术前麻醉评估、EVT期间麻醉医师与介入医师的沟通和术后患者转运;③ EVT期间麻醉管理的相关信息指标及关注度,涉及循环、呼吸、血糖的维持,相应的药物干预策略、麻醉模式的选择与管理以及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关注度;④麻醉管理的质量控制。应用以下方法判断问卷的有效性:填写时间超过5 min;同一单位填写多份问卷时,采用大数定律原则处理;在数据分析时,若某选项的反馈数量<1%的有效问卷数,将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问卷样本。结果:748所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院共回收有效问卷(下简称"问卷")1 096份,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46份(约13.3%),三级医疗机构950份(约86.7%)。医院年度内完成51~1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1%,为最高;而年度内完成401~5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为最低。由急诊室转至急诊介入治疗室过程中,1 012份问卷(约92.3%)显示麻醉医师参与交接过程;984份问卷(约89.8%)显示治疗团队的成员构成中至少有1名麻醉医师;377份问卷(约34.4%)显示EVT术前未进行麻醉评估;72份问卷(约6.6%)显示,在EVT期间,麻醉医师与神经介入医师间几乎无任何信息交流;101份问卷(约9.2%)显示,麻醉医师几乎不参与术后患者转运。在治疗过程中,约67.1%受访者将术中收缩压管理目标值设置为140~180 mmHg(1 mmHg=0.133 kPa),约87.2%的受访者将AIS患者EVT术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40 mmHg,吸入氧浓度维持在>40%的占比约为84.6%,仅约10.5%的受访者不注重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约56.0%患者术后带气管导管返回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术后随访患者占比约45.4%;本次问卷中,689份问卷显示倾向选择固定程序型麻醉,407份选择情境适应型麻醉;在麻醉类型与管理倾向性方面,约82.9%的受访者更加注重AIS患者EVT期间的麻醉管理;受访者关注度最高的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分别为患者的循环系统消息、意识状态及呼吸系统消息(前3位)。约87.5%的问卷(959份)显示,在EVT麻醉管理过程中将参考国内外指南;高达约77%的问卷(844份)显示在围手术期遇到过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搏骤停、导丝穿透血管及过敏性休克等。仅有约40.7%的问卷(446份)显示麻醉科进行了AIS患者EVT神经介入麻醉质量控制报告。结论:麻醉医师是AIS患者行EVT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团队更加注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相关危险因素控制,麻醉科在麻醉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舒更葡糖钠在小儿腺样体切除术后深麻醉拔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应用舒更葡糖钠和新斯的明进行深麻醉拔管,对腺样体切除术患儿围术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PRAE)和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470例小儿腺样体切除术患儿进行深麻醉拔管的临床资料,根据肌松拮抗药使用情况分为舒更葡糖钠组(S组)和新斯的明组(N组)。S组术毕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N组待四个成串刺激(TOF)值>25%时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05 mg/kg复合阿托品0.02 mg/kg。记录两组患儿的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即刻(T 0)、拔管后1 min内(T 1)、拔管后5 min(T 2)、拔管后20 min(T 3)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记录PRAE情况。 结果:S组、N组各有138例患儿完成倾向评分匹配。S组患儿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N组(均 P<0.05);T 1、T 2、T 3时刻,S组患儿的HR和MAP明显低于N组(均 P<0.05);S组术后持续咳嗽、血氧降低的发生率低于N组患儿(均 P<0.05)。 结论:与新斯的明相比,应用舒更葡糖钠拮抗残余肌松药后进行术后深麻醉拔管,可缩短患儿腺样体切除术后拔管时间与PACU停留时间,加速患儿康复,使围拔管期循环更加平稳,减少PRAE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腹膜转移(CRPM)患者实施肿瘤细胞减灭术(CRS)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实施CRS的100例结直肠癌及阑尾黏液腺癌来源的腹膜转移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情况(手术时间、器官切除数量、腹膜切除数量、失血量等)。全组男性53例,女性47例;中位年龄52.0(39.0~61.8)岁;同时性腹膜转移患者52例,异时性48例;术前行新辅助治疗患者52例;原发肿瘤位于左半结肠43例,右半结肠28例,直肠14例,阑尾黏液腺癌来源15例。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范围)表示。分析围手术期安全性[围手术期Ⅲ级以上定义为严重不良事件(SA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SAE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R软件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正曲线评价列线图的效能。 结果:全组中位腹膜癌指数(PCI)评分为16(1~39)分。68例(68.0%)手术患者达到完整肿瘤减灭程度(肿瘤减灭程度:0~1评分);62例患者在术后进行了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有21例(21.0%)CRPM患者发生了Ⅲ~Ⅳ级SAE共37例次,包括泌尿系统输尿管损伤2例次,围手术期大量出血或贫血6例次,消化系统7例次,呼吸系统15例次,心血管系统4例次,皮肤切口裂开1例次,腹腔感染2例次;未发生Ⅴ级SAE。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癌胚抗原(OR:8.980,95%CI:1.428~56.457, P=0.019)、PCI评分(OR:7.924,95%CI:1.486~42.259, P=0.015)、术中白蛋白输注量(OR:48.959,95%CI:2.115~1 133.289, P=0.015)和总输入量(OR:24.729,95%CI:3.956~154.562, P=0.001)是CRS围手术期出现SA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根据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构建CRS围手术期SAE预测列线图,内部验证显示预测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72~0.980),模型Hosmer-Lameshaw检验计算预测效能为95.6%,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度和一致性。 结论:CRS是治疗CRPM的一种安全有效方式。严格筛选病例和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是降低CRS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保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低剂量艾司氯胺酮与阿芬太尼分别联合丙泊酚TCI在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镇静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艾司氯胺酮与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用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择期行HCC RFA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75岁,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组(E组,39例)和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A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TCI 1%丙泊酚进行镇静,当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ffect concentration, Ce)达到1.5 mg/L,E组患者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5 mg/kg,A组患者静脉注射阿芬太尼2.0 μg/kg。给予艾司氯胺酮或阿芬太尼2 min后,使用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MOA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镇静水平,目标镇静水平为MOAA/S评分=2分。若MOAA/S评分>2分,上调丙泊酚靶控血浆药物浓度(targeted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Cpt)至2.5 mg/L,若术中出现MOAA/S评分<1分或气道梗阻等不良事件,立即停止TCI。当目标丙泊酚Ce达到2.5 mg/L时,重新评估此时的MOAA/S评分,若MOAA/S≤1分,则以每3 min 0.5 mg/L的速率下调Cpt,直至MOAA/S评分=2分,若MOAA/S评分>2分,则以每3 min 0.5 mg/L的速率上调Cpt。丙泊酚Cpt每增加0.5 mg/L,E组追加艾司氯胺酮0.05 mg/kg,A组追加阿芬太尼1.0 μg/kg。艾司氯胺酮和阿芬太尼的最大使用剂量分别为0.5 mg/kg和7.5 μg/kg。记录两组患者丙泊酚总用量、E组艾司氯胺酮使用剂量和A组阿芬太尼使用剂量,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患者及医师满意度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入PACU苏醒后30 min(T 1)、60 min(T 2)、90 min(T 3)时的麻醉后恢复改良(Modified Aldrete Score, Aldrete)评分及T 1、T 2、T 3、出院后1 d(T 4)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及需要气道干预例数、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及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干预例数,记录两组患者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E组丙泊酚总用量低于A组( P<0.05)。E组艾司氯胺酮使用剂量为0.25(0.20,0.32)mg/kg,A组阿芬太尼使用剂量为5.5(4.5,6.8)μg/kg。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患者及医师满意度评分,T 1、T 2、T 3时的Aldrete评分,T 1、T 2、T 3、T 4时的VAS疼痛评分,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及需气道干预例数,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及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干预例数,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剂量艾司氯胺酮可减少HCC RFA患者围手术期丙泊酚总用量,与阿芬太尼相比不影响患者的恢复时间,不增加患者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期重点号内容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述评《加速康复外科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现状和发展》指出ERAS能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有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文章从ERAS在围手术期各阶段的应用原则入手,结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具体特点,探究其实施细则和发展方向。论著《加速康复外科在下咽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68例下咽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围手术期采用ERAS处理和传统方式处理的各项临床指标,认为在下咽癌手术治疗中应用ERAS能通过缩短手术时间以减轻患者手术应激,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论著《多学科协作下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喉癌手术中的应用》通过比较80例围手术期分别施以多学科协作下ERAS措施和传统的喉癌治疗措施患者的病例资料,提出将ERAS理念应用于喉癌手术患者中,结合多学科协作,能够改善患者术前饥饿干渴以及术后疼痛表现和心理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不良反应。论著《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气道管理对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患者术前肺功能改善的疗效分析》回顾性分析了30例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患者以及172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且不合并下气道疾病的患者,通过基于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气道管理,发现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患者入院时肺功能差,存在围手术期气道高风险,基于ERAS理念的规范化气道管理可使其肺功能达到耐受手术的标准,降低围手术期气道不良事件的发生。学术讨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外科中的应用》基于临床实践和文献指南,总结归纳了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ERAS管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呼吸系统管理、临床和麻醉管理优化、疼痛管理、减少手术应激、营养支持、出院标准和随访诸多方面,以期为耳鼻咽喉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提供参考。继续教育园地《多学科联合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就多学科联合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围手术期ERAS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阐述,以期提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对ERAS的认识。除重点号内容外,本期还刊登了《声带麻痹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以及相应的《声带麻痹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将声带麻痹临床诊治问题规范化,并将喉运动神经障碍和感觉神经障碍两种情况结合在一起,更符合临床实际需求,便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务工作者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假黏液瘤的围手术期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腹膜假黏液瘤(PMP)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分析严重不良事件(SAEs)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4例PMP患者CRS+HIPEC围手术期SAEs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CRS+HIPEC围手术期SAE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54例PMP患者共接受272例次CRS+HIPEC,共发生围手术期SAEs 93例次(34.2%),其中感染26例次,消化系统22例次,呼吸系统17例次,心血管系统15例次,血液系统8例次,泌尿系统4例次;Ⅲ级76例次,Ⅳ级13例次,Ⅴ级4例次。单因素分析显示,HIPEC药物方案( P=0.020)、术中红细胞输注量( P=0.004)、术中出血量( P=0.002)与SAEs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红细胞输注量是围手术期SAEs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160, P=0.001)。 结论:CRS+HIPEC治疗PMP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可接受,应注意减少术中出血、红细胞输注量,预防SAEs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氯苯唑酸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挖掘新纳入医保目录的罕见病用药氯苯唑酸的相关风险信号。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13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2季度的不良事件(AE)报告,提取以氯苯唑酸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对氯苯唑酸的AE风险信号进行检测。 ROR法信号阳性的标准为目标药物的目标AE报告数(a)≥3,且95%置信区间( CI)下限>1, ROR及其95% CI下限值越大提示信号强度越大;BCPNN法信号阳性的标准为信息成分( IC)-2 SD>0( SD为标准差), IC-2 SD值越大提示信号强度越大。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信号进行统计和分类, ROR和BCPNN 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风险信号判定为氯苯唑酸的可疑AE风险信号,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共收集到3 999例以氯苯唑酸为首要怀疑药物的病例,其中男性2 942例(73.6%),女性688例(17.2%),性别不详369例(9.2%);年龄>65岁者3 148例(78.7%),18~65岁者192例(4.8%),<18岁者52例(1.3%),数据缺失者607例(15.2%);心脏淀粉样变性病1 064例,淀粉样变性病872例,周围神经淀粉样变性病148例,其他176例,适应证不明者1 739例;结局为死亡者1 403例(35.1%)。 ROR和BCPNN 2种方法筛选结果均为阳性的风险信号共110个,涉及20个SOC;AE报告数前5位的PT为呼吸困难(338例)、疲乏(301例)、水肿(167例)、头晕(111例)、跌倒(110例),涉及的SOC依次为全身性损害、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胸及纵膈疾病、各类检查和代谢及营养类疾病。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 ROR及其95% CI下限)为早期饱胀感(28.07,11.64)、腰椎管狭窄(26.73,15.15)、主动脉扩张(24.36,9.11)、体力减退(22.64,10.15)、颈神经根病(22.13,7.11)。AE报告数排前20位的风险信号中有4项药品说明书无记载,包括头晕、身高降低、胸痛和肾衰竭;信号强度( ROR法)排前20位的风险信号中有16项药品说明书无记载,包括腰椎管狭窄、主动脉扩张、体力减退、颈神经根病、身高降低、颈动脉疾病、高脂血症、端坐呼吸、外周静脉疾病、良性前列腺增生、腕管综合征、消瘦、喉部异物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体位性头晕和主动脉粥样硬化。 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早期饱胀感、腰椎管狭窄、主动脉扩张、体力减退、颈神经根病可能是应用氯苯唑酸常见的不良事件;有多项风险信号在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临床使用时应给予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布比卡因脂质体行改良臂丛上干阻滞与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臂丛上干阻滞与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0至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根据不同神经阻滞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臂丛上干阻滞组(S组)及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20例。局部麻醉用药均为1.33%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与0.5%盐酸左布比卡因等容积混合液;S组采用混合液5 ml行改良臂丛上干阻滞,I组采用混合液15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行颈浅丛阻滞(混合液5 ml),随后实施标准化全身麻醉及标准化术后镇痛。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48 h静息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及神经阻滞后30 min 单侧膈肌麻痹(HDP)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麻醉后恢复室(PACU)期间及术后12、24、36 h静息NRS评分,术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及镇痛满意度,阻滞后30 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感觉及运动阻滞时长、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S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间点静息NRS评分的非劣效界值设定为“1分”。 结果:S组1例患者因目标神经被锁骨下静脉阻挡,无法实施阻滞而排除,最终纳入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52.2±9.0)岁;I组男7例,女13例,年龄(55.0±5.1)岁。S组和I组术后48 h静息NRS评分分别为0(0,0)和0(0,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中位数差值为0(95% CI:0~0)分,95% CI上限为0分,低于预先设定的非劣效界值“1分”(非劣效性 P<0.001)。S组和I组HDP发生率分别为5%(1/19)和75%(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PACU期间及术后12、24、36 h静息NRS评分、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及镇痛满意度、阻滞后30 min的SpO 2、感觉及运动阻滞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拔管后均未出现低氧血症、气道痉挛等呼吸系统不良事件。I组有1例患者入PACU时出现呼吸急促症状,有3例患者因患肢长时间(>2 d)麻木无力而感不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阻滞操作、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布比卡因脂质体行改良臂丛上干阻滞能够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提供不劣于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长时间术后镇痛,同时HDP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剖宫产中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高流量鼻导管(HFNC)吸氧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剖宫产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单盲、随机临床试验.拟行剖宫产的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HFNC组接受HFNC疗法(n=27,吸气流量30 L/min,氧浓度40%),传统吸氧(COT)组接受传统氧疗(n=31,通过鼻导管输送,氧流量5L/min).主要观察指标为母体血氧饱和度下降(SpO2<94%,持续3 min以上,或PaO2/FIO2≤300 mmHg).母体及新生儿不良事件数据分析中,对于近似高斯分布的连续变量,使用Student的t检验;对于倾斜分布的变量,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Fisher的确切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 HFNC组中有7.4%的孕妇(n=2/27)出现母体血氧饱和度下降,而COT组中有32.3%的孕妇(n=10/31)出现.在围手术期间,没有任何病例需要气管插管.HFNC组在术后白细胞增多的发生率较高(P<0.05),但没有母体发热及其他与炎症相关的症状.在母体次要结局指标(呼吸支持需求、母体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以及新生儿结局方面,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FNC疗法显著降低了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母体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发生率,并且对母体或胎儿的短期临床结果没有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术前口服咪达唑仑达满意镇静的时机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儿童麻醉诱导及苏醒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咪达唑仑达满意镇静的时机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儿童麻醉诱导及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患儿14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年龄2~7岁.患儿在术前等候区口服0.5 mg/kg咪达唑仑,并根据咪达唑仑口服后达到满意镇静时间分为10~20 min(快速起效,M1组)及21~30 min(缓慢起效,M2组),或口服等容量冰糖梨饮品(空白对照组,C组).三组均采用丙泊酚+芬太尼联合七氟烷诱导、七氟烷维持的全身麻醉方案.主要观察指标为患儿诱导依从性(ICC)评分和麻醉后恢复室(PACU)的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评估苏醒期躁动(EA)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镇静Ramsay评分、手术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院时间、围术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PRAE)及其他病房内不良事件等.结果:共147例患儿纳入结果分析,每组49例.M1、M2组患儿完美诱导(ICC=0)占比显著优于C组(95.9%vs.91.8%vs.61.2%,P=0.001).M1 组患儿最大及平均PAED评分较C组显著升高(6.4± 5.0 vs.4.4±4.1,P=0.029;5.2±4.5 vs.3.4±3.6,P=0.030);EA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30.6%vs.10.2%,P=0.022),较 M2 组有所增加(OR=0.581,95%CI 0.231-1.463,P=0.354).M2组最大及平均PAED评分、EA发生率与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M组患儿入室Ramsay评分及PSAS评分高于C组(P<0.05),PACU停留时间及苏醒时间长于C组(P<0.05);M1组患儿PACU疼痛评分高于C组(P<0.05).三组患儿手术时间、出院时间、PRAE及其他病房内不良事件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虽可改善诱导期患儿ICC及PSAS评分,但也导致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延长.咪达唑仑快速起效未发现更优的诱导期和苏醒期质量,反而增加了 EA发生率及术后疼痛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