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影响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商丘市中医院治疗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30 min/次,每周3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联合头针治疗(留针30 min,1次/d,每周5d),两组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ugl-Meyer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量表、6 min步行距离和起立行走计时(timed up and go,TUG)评估步行功能;采用徒手肌力检测(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评估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肌力;采用Prokin系统记录平均轨迹误差(absolute trajectory error,ATE)及完成时间,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功能.另外,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分析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电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85.21±7.55)分vs.(73.51±6.90)分,P<0.001].治疗后两组的FMA量表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量表评分[(28.74±3.14)分vs.(22.31±2.77)分,P<0.001]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41.82±3.21)分 vs.(30.49±2.78)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AC量表评分、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治疗前,TUG短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FAC量表评分:(3.89±0.41)分vs.(2.87±0.34)分,P<0.001;6 min步行距离:(314.38±18.93)m vs.(269.05±20.31)m,P<0.001;TUG:(24.93±4.24)s vs.(29.84±4.85)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的MMT分级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TE及完成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ATE:(47.57±5.12)%vs.(55.43±5.49)%,P<0.001;完成时间:(80.43±6.78)s vs.(91.27±8.01)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RMS值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可显著改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及肌电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康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ACL损伤后出现的膝关节功能减退,可严重影响膝关节整体的稳定性、协调性及平衡能力,同时也会增加ACL再次损伤的风险.本体感觉训练不但能够增强膝关节的平衡能力,而且还能增强膝关节的控制能力.该研究对ACL损伤后本体感觉的变化及ACL损伤后本体感觉康复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提升ACL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患病率及其在家庭社会经济特征中的分布,为其早期预防、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年6—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7个地理区域的8个城市的20所幼儿园及10所小学3~10岁的儿童共1 887名,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基本情况调查表,采用儿童运动能力成套评估量表第2版对儿童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按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结构分组,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不同组间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结果:共纳入1 887名儿童,学龄前儿童(3~6岁)1 110名(58.8%),学龄儿童(7~10岁)777名(41.2%);男982名(52.0%),女905名(48.0%)。确诊DCD者占5.5%(104例),疑似DCD患儿占10.4%(197例),运动发育正常儿童占84.1%(1 586名)。不同地区儿童的DCD确诊率、疑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342、4.877, P=0.137、0.560),总运动协调能力得分( F=2.759, P<0.05)和各维度能力(手部灵活性、定位与抓取、平衡性, F=9.276、5.277、3.706,均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龄前期儿童DCD确诊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χ2=11.891, P<0.01)。女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总分、手部灵活性和平衡性均显著优于男童(均 P<0.01),男童的定位与抓取能力显著优于女童( P<0.01)。男童的DCD确诊率高于女童[7.1%(70/982)比3.8%(34/905),χ2=28.508, P<0.01]。超重(体质指数>18 kg/m2)儿童总运动协调能力、手灵巧度、平衡能力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体质指数≤18 kg/m2)儿童(均 P<0.01),DCD疑似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儿童(χ2=4.369, P<0.05)。不同家庭结构的总运动协调能力和DCD确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非独生子女的总运动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均优于独生子女(均 P<0.05)。 结论:中国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较好,存在地域、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家庭结构间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庭疾病前庭康复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庭康复治疗(VRT)是治疗外周及中枢眩晕/前庭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的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对平衡的协调控制能力,促进前庭代偿,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头晕、眩晕和不稳症状。随着眩晕/前庭医学的快速发展,VRT已逐渐发展为基于循证医学的更为个体化和精准化的治疗手段,其临床疗效也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在多学科专家的参与下,本文围绕前庭康复的治疗前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实施、常见眩晕/前庭疾病基于循证医学的治疗建议达成共识,并对前庭康复的治疗前景进行展望,旨在进一步规范、补充及更新针对不同眩晕/前庭疾病的VRT方案,以期为临床提供符合我国国情、实操性强且更为详细的VRT指导,同时为国内未来前庭康复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睡眠剥夺对幼鼠小脑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睡眠剥夺对幼鼠小脑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0只,4周龄,体质量14~16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5):对照组(Con组)和睡眠剥夺组(SD组)。采用多平台水环境法制备小鼠睡眠剥夺模型,每天睡眠剥夺20 h,连续10 d。睡眠剥夺后行平衡木实验检测小鼠平衡和协调能力,麻醉后处死小鼠,取小脑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采用高尔基染色法测定小脑浦肯野细胞树突棘密度,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脑浦肯野细胞SIRT6和钙结合蛋白D-28k(CbD-28k)共表达情况,检测小脑葡萄糖转运体3(Glut3)表达。 结果:与Con组比较,SD组小鼠平衡木通过时间延长,后足滑脱次数增加,小脑4-6cb神经元突触间隙增大,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浦肯野细胞树突棘密度及SIRT6与CbD-28k共表达阳性细胞数降低,Glut3表达下调( P<0.05)。 结论:睡眠剥夺降低幼鼠平衡和协调能力的机制与下调小脑浦肯野细胞SIRT6表达,降低神经元糖代谢,从而损伤小脑突触可塑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常规肌力训练对老年人身体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年龄偏高老年人身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年龄偏高的50例老年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老年对象均给予下肢肌力及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则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VR游戏训练。于干预前、干预9周后检测对比2组老年对象各项身体稳定性指标(包括身体平衡能力、灵敏性及协调性等)。结果:经9周干预后,发现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52.39±3.05)分]、动静平衡检测总时长[(21.19±4.56)s]、六角反应球测试计时[(6.33±1.89)s]及踩脚印行走计时[(48.17±7.05)s]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水平( P<0.05);而对照组仅有BBS评分[(49.40±4.19)分]、动静平衡检测总时长[(19.27±4.60)s]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其它指标虽较干预前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下肢肌力及核心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VR游戏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老年对象身体平衡能力、灵敏性及协调性,对提高其身体稳定性及降低跌倒风险具有重要作用,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老年人群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RNA m6A去甲基化酶ALKBH5基因敲除对老年小鼠小脑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RNA m6A去甲基化酶ALKBH5基因敲除之后对老年小鼠小脑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探究ALKBH5在小脑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不同年龄C57BL/6野生型小鼠(包括2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小脑中ALKBH5的蛋白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中年(12月龄)及老年(18月龄)野生型小鼠和ALKBH5基因敲除(ALKBH5 -/-)小鼠中NeuN、Calbindin-D28K、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平衡木实验和步态实验检测小鼠平衡能力以及运动协调能力。 结果:ALKBH5蛋白在小脑中的表达水平随着小鼠生理性衰老的进行而逐渐升高。在中年小鼠中,野生型和ALKBH5 -/-小鼠的体重、脑重以及小脑的形态大小没有明显差别,同时颗粒神经元、浦肯野细胞及神经元树突的形态和数量均未见明显改变。在老年小鼠中,相较于野生型小鼠,ALKBH5 -/-小鼠的体重、全脑重和小脑重分别下降15%、10%和21%( P<0.05)。ALKBH5在浦肯野细胞中的表达高于其他类型的神经细胞,与之对应在老年ALKBH5 -/-小鼠中浦肯野神经元的数量下降40%,树突的长度和密度也明显减少( P<0.01)。老年ALKBH5 -/-小鼠通过平衡木相较于同龄的野生型小鼠所用的时间增加70%,且出现步态不稳的情况( P<0.01)。 结论:RNA m6A去甲基化酶ALKBH5缺失会造成老年小鼠小脑萎缩、浦肯野神经元缺失与受损,进而损害其运动协调和平衡能力。上述结果提示RNA m6A甲基化失衡会导致小脑的神经退行性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松筋护理训练联合松筋膏外敷给药治疗对废用性膝关节挛缩患者肌力、肌张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松筋护理训练联合松筋膏外敷给药治疗对废用性膝关节挛缩患者肌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选取80例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并安排在不同病房。常规康复组27例施行医院常规康复(良肢位摆放、按摩、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组27例是在医院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行康复护理训练(放松训练、用手微震动疗法、巴氏球运动训练),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用药组26例是在医院常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训练基础上实行松筋膏外敷给药治疗。干预8周后比较3组患侧股四头肌(伸膝肌)的肌力和股二头肌(屈膝肌)的肌张力。结果:干预前,3组患者都出现患侧股四头肌的肌力下降,股二头肌的肌张力过高(最小值≥5 uV)引起的膝关节屈曲挛缩表现。干预8周后,3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的肌张力测量值下调( F值为10.623, P<0.001),股四头肌的肌力测量值上调( F值为10.888, 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与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组相比,常规康复组和常规康复+松筋护理训练+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废用性膝关节屈曲挛患者采用松筋护理训练联合松筋膏外敷给药治疗能够松解关节组织的短缩僵硬,显著降低屈膝肌的肌张力,增加伸膝肌的肌力,恢复和改善屈伸膝肌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能力,使其肌力/肌张力比例趋于平衡,增强肌群间的协调控制能力,有效降低膝关节屈曲挛缩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并步云手训练联合拉伸训练对中老年女性肢体协调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并步云手训练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中的拉伸训练对中老年人群肢体协调能力的影响。方法:以焦作市城市社区55~65周岁的中老年女性为筛选对象,从中选取平衡能力较差、无健身习惯且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的48例中老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受试者在日常活动基础上辅以并步云手习练,观察组受试者则在并步云手习练结束后辅以PNF拉伸训练,2组受试者均隔天训练1次,连续训练3个月。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对2组受试者肢体协调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2组受试者闭目单腿站立时长、平衡木行走时长及15 s象限跳次数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闭目单腿站立时长[(5.04±0.55)s]、平衡木行走时长[(4.22±3.30)s]及15 s象限跳次数[(11.12±2.55)次]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并步云手习练能有效提高中老年人群身体协调能力,如辅以PNF拉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机体平衡能力及身体灵活度,对预防老年人群跌倒、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renkel疗法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小脑卒中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Frenkel训练联合梅花针叩刺对小脑性共济失调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小脑卒中共济失调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梅花针康复组和综合康复组,每组患者15例。常规康复组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言语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梅花针康复组在常规康复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梅花针叩刺疗法;综合康复组则在梅花针康复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Frenkel疗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弗里德里希共济失调评定量表(FAR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对3组患者的平衡协调能力、共济失调严重程度和抑郁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ICARS、FARS、HAMD评分均显著改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梅花针康复组和综合康复组治疗后的ICARS、FARS、HAMD评分与常规康复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综合康复组治疗后的ICARS、FARS、HAMD评分分别为(27.23±10.31)分、(57.3±6.64)分和(8.57±0.62)分,亦显著优于梅花针康复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Frenkel疗法联合梅花针叩刺可显著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平衡协调功能和抑郁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